【老王韩军课堂实录】韩军《登高》课堂实录.

教学实录 2015-11-2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教学实录】


韩军《登高》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
 生:愿意!
 师: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听着,心情会很沉重。 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能做到吗? 
生:能!
 师:我开始讲述。(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音乐《二泉映月》) 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
 师:这个老人是谁 呀? 
生:是杜甫。 
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 (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合。)
 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
 生:好,还想再听! (师再朗诵。)
 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知道为什么比平时读得好吗? 
一生:因为你读得好,我们跟着你读,就读好了。 
一生:老师你很动情。你感染了我们大家,我们被不知不觉感动了。 
师:那么,老师为什么很动情? 
一生:你很了解杜甫,很了解这首诗。 
师:了解还是理解?
 生:理解。
 师:对,要想读好,首先得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我们常说一句话,叫做\"文如--\" 生:文如其人。 
师:\"言为--\" 
生:言为心声。 
师:我有这样一个观点,不知对不对?即,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老师在读这首诗时就真是这样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所以,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板书:理性地把握)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可是,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并没有跟我一样非常理性地、深入地理解这首诗呀,你们为什么也读得这么好呢? (课堂中一时沉寂。学生都陷入思考。)
 一生:我们被你开头的描述感动了。 
一生:你开头的描述,非常凄凉,再加上我们一想象,让人家挺难受的,我们就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了。 一生:我们不知不觉就进入到一种意境中去了。 
师:对,老师形象而动情的语言描述,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老师力图造成一种氛围,用这来\"冲击\"大家,使大家受到感染。(板书:形象的语言描述)仅靠语言吗?还有没有其他因素? 
一生:还有老师的语调、表情。
 一生:再加上动作。 
师:语调、表情怎么样?动作又怎么样?
 生:语调低沉、忧伤。生:朗诵到\"潦倒新停浊酒杯\"时,你有一个动作,你端起杯来似乎想喝酒,又放下了。 
师:对,语言,语调,表情,动作,(板书:语言 语调 表情 动作 )这都是非常关键的。 
一生:还有,音乐的烘托。 
师:对,还有音乐的烘托,这也是很重要的。(板书:音乐)诸般因素综合到一块,就形成了一种境界,文学上叫做-- 生:意境。 
师:什么\"意境\"呢? 
生: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  

师:实际上,老师的语言、语调、表情、动作,再加上音乐,这就是一种\"暗示\",同学们在不自觉中接受了这种\"暗示\",不自觉中启动了自己的感情,不自觉中调动了自我的想象。因而也就进入了老师所设定的(实际是杜甫的语言所设定的)特定情境。(板书:不自觉)所有这些语言、语调、表情、动作、音乐,都可以叫什么呢?这些都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 生:感性的。 师:感性的表现。(板书:感性的表现)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现;要做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理性的把握是重要的,但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感性的表现。我们就以这两条为准则进入到这首诗中去。 师: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生: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师: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生:风用\"急\",天用\"高\",以下分别用\"啸哀\"、\"清\"、\"白\"、\"飞回\"。  

师: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
 生:凝炼。 
师: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一生: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师:身体的,还是心灵的? 
生: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生:心寒。 
生: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生: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师:\"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飞鸟,你们想象一下,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 
一生:我想,应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一生: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一生:我觉得,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师:同学们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生:不是,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师:我们为什么不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呢?而且大家为什么都有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一生: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的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师: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一生: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 
一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 
师:为什么? 
一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 一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师:如此说来,那鹰与鸟就是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了? 一生:我认为是这样。 
师:就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眇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渚清、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师生共读) 
师: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生:只有两种,落木、长江。 师:由落木,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生:我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生: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 
师:生命怎么样?长久还是短暂? 
生:生命短暂。 
师:悠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是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师: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生:应该是时间的无穷。 
生: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 一生:我觉得似乎是互相对比着写的。 
师:是对比,有没有衬托呢? 
一生:有。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师:或者说反过来说-- 一生: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师:\"人的生命\",指的是人类的生命,还是个人的生命? 
一生:是个人生命。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个人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师:总结的很好。人生悠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那么,这两句应该怎样朗诵?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潜台词是什么? 
一生:我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生试读,很沉郁。全体学生为之鼓掌) 
师: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怎么样? 一生:有些无可奈何。 师:有一些。还有呢? 
一生: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觉得这句更多是……是一种气势。 师:什么气势?
 一生: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师:对的,有无可奈何。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仅仅是无可奈何吗?难道他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吗?他是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呢? 
一生:不是,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 
师: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 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礴的气势。诗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全体读)
师: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何不同? 
一生: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 师: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 
一生: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 
师: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后者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 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 
生:抒情。 
师: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什么是\"作客\"?是否同于我们现在的\"做客\"? 
生: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师:是一般的那种客居他乡吗?比方说,你们大家也是在外求学,这也是客居他乡呀,有什么不同吗? 
生: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 
生: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 
师:是短时间的吗? 
生: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 
师:杜甫从事从事48岁开始,一直到点58岁去世为止,十一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师:什么叫登台呢?能否根据过去学过的诗解释一下? 
生:集体背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略) 
生: 登台,是 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师: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而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 
生:是独自一人。
 师: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 
生: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 
师:什么(时间)季节呢? 
生:悲凉的秋天。 
师:作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几层了? 
生:六层。 师:再往深处想,杜甫是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生:百年,就是老年。 
师:拖着什么样的身体? 
生:多病的身体。 
师:这样又是几层、几倍的愁苦了。 
生:八层愁苦。 
师: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的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如读\"万里悲秋常作客\",要心中眷念着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作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如\"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跟老师一块读。 
生:(齐读、单读。) 
师:造成杜甫的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师:是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生:从\"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知道的。 
师:这句诗怎么解释? 
生: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师:苦,是什么意思? 
生:痛苦。 
师:这样解释大体上也讲得过去。不过,老师还有一种解释,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咱们比较一下哪种解释更好? 
生:老师的解释更好。因为,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生: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 
师: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生;忧愤。心急如焚。 
师:对,就是心急如焚,这个词用得好。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从句法角度还能讲出些道理来吗?比方,前后两句是对偶的,句法的结构应该相同--- 
一生:后一句是\"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与\"浊酒杯\"之间是动宾结构,是\"刚刚停下浊酒杯\"的意思。
(师:也就是刚戒了酒)那么上句相应的词\"苦恨\"与\"繁霜鬓\"也应该是动宾结构,是\"极度痛恨两鬓染霜\"的意思。 师:句法结构对应,相应的词也两两相对。\"新\"与\"苦\"都是副词。大家应该为这位同学的认真思考精神鼓掌。
(生鼓掌) 师:同学再认真想想,\"艰难\"仅仅指国家艰难吗? 
一生:我觉得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 
师:有道理,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我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师: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吗? 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师: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喜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唯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忧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 一生: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 
一生:而且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
 师:同学们,借酒才能浇愁呀,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 \"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师生共读)。 
师:(深情地)同学们,这首诗大家已经背下来了。杜甫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祖先,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先辈。让我们在乐声中背过这首诗,永远铭记这首诗,这是杜甫老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课在深情的朗诵声中结束)

[1]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aoxueshilu/35524.html

  • 方仁工|方仁工作文教学课堂实录(三)

    ◆上海/何俊萍整理辩证统一...

    发布于:2015-12-05

    详细阅读
  • [《生命]《生命,生命》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播放贝多芬的《生命交响曲》并朗诵汪国真的诗作《生命,生命》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发布于:2015-12-05

    详细阅读
  • 李镇西《致女儿的信》课堂实录_李镇西《冬天》课堂实录

    2003年4月15日,我应邀到郑州铁路二中讲学,作完报告,校长突然给我提出一个请求,希望我能够为他们学校的老师上一堂语文课。这可把我难住了,因为我毫无准备,连教材都没有带。但校长的热情真让我不忍拒绝。于是,我对校长说:“这样吧,我从我的笔记本电脑中选一篇课本外的文章来上,好吗?” 打开电脑,我选中了...

    发布于:2015-12-05

    详细阅读
  •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五柳先生传》教学实录

    执教:洛城中学 赵磊 点评:山东省寿光市教研室刘湘玉、首都师大文学院刘占泉 (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很多的文言文,下面,我说一段文字,请想一想:以前在哪一篇文章中见到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

    发布于:2015-12-05

    详细阅读
  • [《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第一课时]《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

    一、激情导入 :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根钓鱼杆,同学们钓过鱼吗?(大声说:钓过。)能告诉老师钓鱼有哪些技巧吗? 生1:钓鱼要有耐心。 生2:钓鱼要把握好时机。 生3:钓鱼要选择合适的鱼饵。 师:老师没大家这么有经验,但老师知道一句话“钓钩上悬挂的必然是鱼吃的饵”。今天我们将一同跟随丹麦童话大...

    发布于:2015-12-05

    详细阅读
  • [《陋室铭》课堂实录观后感]《陋室铭》课堂实录

    泰兴市常周中学 教学目标 : 1、知识:继续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设计理念:张扬师生个性...

    发布于:2015-12-05

    详细阅读
  •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斑羚飞渡》教学实录

    师:在上课之初,老师想为同学们讲一个故事。(点击鼠标,flash显示画面,音乐响起。)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蚂蚁家族不得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迁徙。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大大小小的蚂蚁迅速地结成一个球体。为了那一线生的希望,它们冲向了火海。伴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声响,最外层的蚂蚁被火吞噬了,烧焦了。然而,这蕴含...

    发布于:2015-12-05

    详细阅读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上个学期,我们背过很多诗词,现在请大家回忆,在我们背过的诗词中,有哪些是描写月亮或月光的? 生1:“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这是谁的诗? 生众:李白的《静夜思》。 生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 愁眠” 师:这又是谁的诗...

    发布于:2015-12-05

    详细阅读
  • 第一次真好教学设计_第一次真好教学实录

    《第一次真好》课堂实录师生相互问好。按常规学生站着大声读今日名言(名言由学生自己写,可以是自己的话,也可以是名人的话,因为本班学生普遍说话声音很小,故学魏书生此法,发现还真有用)。然后学生上台讲成语故事。从学生人生的第一次导入 新课,由于没有预习,学生先自读课文,解决三个字词:姊 低回 具体而微,...

    发布于:2015-12-05

    详细阅读
  • [成长的烦恼综合性活动]《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课堂实录

    成长的烦恼师激趣导入 :聪明的同学们一下就会明白,下节体育课我要兑现诺言,带大家去爬山。谁想去请举手。学生们纷纷举手师:不过我有一个条件:我只带我的知心朋友上山去倾诉一下我的心事,我的心事太多了,唉!少年不识愁滋味,你们多好呀,整天无忧无虑的。怎么,我说的不对吗?难道你们也有烦恼吗?生齐:有师:哦...

    发布于:2015-12-05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