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一卷难度|2020年高考一轮复习专题教案之第五课

高三政治教案 2015-01-0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政治教案】

 

文化创新

一、考点导航1.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  2.文化创新的意义  3.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4.创新与借鉴、融合  5.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二、知识网络

                              文化发展的实质

                  不尽的源泉  文化创新的源泉                  不竭的动力 文化创新的动力                                                                  创新,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的动力文化创新的   文化创新的意义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源泉和作用                   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造的主体                  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文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化                   继承传统创                   推陈出新  文化创新的主要途径: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新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1234567                              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应进行                    面向世界                              交流、借鉴和融合文化创新的途径  博采众长                              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                     坚持正确方向  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                     克服错误倾向                               文化的关系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三、考点梳理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的传播和继承的过程渗透着文化创新的精神。文化自身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2)、文化创新的必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②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

①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这,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②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是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的源泉,文化创新的灵感最终来自于社会实践。因为: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水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文化也不可能实现任何新的发展。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因为: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2、文化创新的意义(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1234567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注意】

(1)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创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另一方面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有反作用,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因此把握二者关系,首先要准确判断哪些现象属于社会实践,哪些现象属于文化创新。其次,要根据材料和有关知识判断材料体现的是决定关系还是反作用关系,从而确定应该运用的教材理论。再次,要真正把握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3、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1)、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辨证关系的指导意义。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②体验生活,属于参加社会实践,只有体验生活才能解决理论和感性认识不能解决的问题,才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

(2)、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人民群众是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文化创作者需要深入社会实践,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激发创作灵感,发挥聪敏才智,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伟大作品。4、文化创新的途径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①着眼于文化的继承,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文化创新之路,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注意]就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而言,刚健有为、厚德载物、贵和尚中、仁民爱物、修己安人、义以为上、天人合一、整体为上等,都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精神;就中国近代传统文化而言,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科学精神、民主精神、自由精神等,反映了新的时代的文化精神,是古典文化精神的更新和进步。无论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还是中国近代的传统文化,有些基本价值理念是贯穿始终的,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爱国主义的深厚情怀,和谐统一的博大胸襟,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怀,文化中国的理想追求,勤劳勇敢的质相秉性,等等。    例如,个人专断,宗法亲情,道德至上,反对竞争,轻视效率,贬斥利益,等等。人们今天当然可以而且应当痛彻地予以批判。 ② 创新与批判继承的关系:批判继承是基础,是起点。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也就失去了根基。有批判继承才有创新,才能不断创造新文化。1234567创新是在批判继承基础上融会新实践经验的升华创新,是发展。文化创新要体现时代精神。(3)、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应进行交流、借鉴和融合,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①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基础。②必须以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开展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以发展本民族文化。③在学习和借鉴其它民族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①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这是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 “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是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文化创新,是错误的思想倾向,必须予以克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

②坚持正确方向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创新,不能排斥外来文化,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纵览古今,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今天,我们更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当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四、典例精析【例1】(09安徽高考) 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a. 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           b. 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c. 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           d. 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精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化创新的理解。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由题干可选c. 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a直接不符合题干,b光说继承,没有体现吸收借鉴,d说法不准确。【答案】 c【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特别是文化创新与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之间的联系。【例2】(09江苏20)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将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向世界奉献了一部奥运史上最华美的乐章。这充分说明m    ①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③外来文化是中华文化创新的基础    ④中华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文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精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及中华文化的特点,考查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故③的说法错误;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④的说法错误;①②的说法正确的反映了题意。故本题选a项。1234567【答案】a【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高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提取题干和题肢的有效信息。【例3】(09安徽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历史表明,经济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往往会对经济结构产生“洗牌效应”,为一些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安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实现崛起的支柱产业之一,着力培育软实力。XX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寒风劲吹”,安徽文化产业却凭借“厚积薄发”的底气,抢抓机遇,逆势而上,成为江淮大地加速崛起的新引擎。(3)请你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就怎样推动安徽文化创新提出合理化建议。【精析】本题以全球性金融危机为背景,考查学生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本题具有两个大的特色:一是具有时代特色,紧跟当今重大的时政问题(经济危机);二是具有地方特色,紧密结合安徽地方特色【答案】  (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安徽改革开放的实践,汲取营养,推动文化创新。继承我省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交流,推陈出新。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等不断创新,促进文化的全面繁荣。【点拨】首先,要注意模块限定《文化生活》,其次,推动安徽文化创新措施既要结合材料,更要注重把握教材知识的归纳总结,此题在于平时的知识的积累和总结。五、巩固训练(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XX年10月 “神舟”七号飞船,顺利升空,标志着我国的航天事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航天工作者创造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以上事实说明(    d   )①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③服务于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④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2、金秋“神七”遨苍穹,盛世祥光贯九重。火箭高科如鬼斧,飞船新技似神工。 自然奥秘须参透,宇宙精微欲探穷。千古先贤多创造,今朝奇绩更丰隆。这是神七发射后,一网友写下的贺诗,喜悦之情跃然纸上。神五、神六、神七成功发射与返回,以及航天人所创立的“航天精神”必将激励我国人民以更大热情投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材料表明( b )①文化创新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②文化决定于经济、政治,并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③一定的文化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会起重大的促进作用 ④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3、一曲富含现代音乐元素的奥运歌曲《北京欢迎你》红遍全国。而这首灵感源自童谣的歌曲是用中国古代宫、商、角、徵、羽五调式谱写,“歌曲中流淌的全是中国dna”。上述材料说明(    d   )1234567a.传统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b.优秀文化具有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c.社会实践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源泉   d.文化创新必须实现传统和现代的融合4、北京奥运会著名建筑“鸟巢”和“水立方”是设计者在潜心研究中外建筑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而成的建筑精品,参加北京奥运会的中外观众无不为这一精美的建筑所折服。这说明(   a )a.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b.文化创新来源于作者的灵感c.传统建筑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d.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5、下列关于文化创新的源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b    )a.文化创新的源泉来自于传统文化而非外来文化   b.文化创新的源泉只能是社会实践c.文化创新的源泉既指传统文化,也指外来文化d.文化创新源于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批判性继承6、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了柳体,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为中国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这体现了(   c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推动作用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d、人民群众中的任何一员,都能进行文化创新7、南京中山陵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它是当时的设计者在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皇陵和欧洲帝王陵墓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根据紫金山地形设计而成的建筑精品。这说明(  c  )  a.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d.潜心思考是文化创新的基础8、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名曲,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表明(  a   )   a.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8.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c.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    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知识分子

9、荀子在《劝学篇》的首句即告诫人们:学不可以已。中国教育的开山始祖、至圣先师孔子教导人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告诉我们(    c   )

①应提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②学习应成为人们学习生活的“第一需要” ③活到老、学到老应成为人生的境界  ④每个人都必须掌握所有的科学知识  

a、①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

 10、XX年,中国之骄傲,世界之惊叹。我校高二政治兴趣小组师生以“世界的奥运,梦想的舞台”为主题,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开展探究性活动。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后,兴趣小组成员在街头进行随机采访:

市民甲:太棒了!一幅卷轴在“鸟巢”中央徐徐打开,光影变幻中,展现出一幕幕风格各异、气势磅礴“中国画卷”,向世界立体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风采。

学生乙:和平、和睦、和谐,一个“和”字,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1234567

外国游客丙:富于创造性的开幕式,通过现代技术,将民族特色与奥林匹克精神融合在一起,真是太神奇了!请你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结合上述甲、乙、丙三人的观后感,你认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如何实现文化创新的?

【答案】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源泉和动力,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立足予中国传统文化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时代精神。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又一重要途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学习、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11、看漫面,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注:本题漫画根据方成的《洗澡》改编(1)漫画中的文化教育存在什么偏差?【答案】漫画中的文化教育存在只注重中国传统文化排斥外来文化的偏差。(2)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应如何交流、借鉴与融合?【答案】①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应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享世界文化创新成果。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1234567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zhengzhijiaoan/25859.html

  • 政治选修经济学常识_政治:经济学考前强化记忆归纳

    (一)提高效益(或竞争力)篇    1.宏观措施:(1)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2)一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次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4)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加快生...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温故知新|温故知新学案之经济生活

    第一课第一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要求](一)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二)教育教学目标要点1、知识目标:①知道商品的含义②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③知道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④理解货币的本质⑤理解货...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时政2021高三政治哲学]2021届高三政治哲学总复习体系

    政治:高三总复习提纲-哲学总复习体系(旧人教版)基 本 原 理 ( 关 系 )方 法 论 意 义唯物论(世界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高考资源网映)(不同认识的根源)树立...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政治押题_2021届高考政治第一轮考点专项复习

    专题三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考点聚焦1 罗斯福新政2 凯恩斯革命3 新自由主义4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模式知识网络 考点激活考点一 罗斯福新政1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1929-1933年爆发了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持续时间之长、危害程度之深,都是空...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案_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复习学案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复习学案一、基础知识概括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内容】(1) 矛盾的含义:(2)矛盾的同一性。(3)矛盾的斗争性。(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2、矛盾普遍性原理p67、p69----70【原理内容】:矛盾...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五、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高考热点预测年份 类别 题型 背景材料 考查的知识点XX年 上海 单选 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在冻土地带修建“生态路” 积累资金、西部大开发的意义XX年 全国 单选 长江三角洲以城市群为龙头带动区域经济的起飞 所有制结构、东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公民监督权XX年 上海 填空 南水北调工程 党的性质、国家职能...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高三政治辩证否定观]高三政治学案:辩证唯物论(第4、5课)

    高三政治学案:辩证唯物论(第4、5课 )【考点解读】考点1 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客观实在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本质属性。(3...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必修四哲学的基本问题|2.1哲学的基本问题(必修)学案

    2.1 哲学的基本问题(必修)学案一、基础知识梳理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那些内容?①思维和存在 何者为本原(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政治文化生活主观题|2021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

    思想政治模块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文化与生活1 1文化与社会1.1 1、理解文化的内涵 (1)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政治押题|2021届高考政治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考点专项复习教案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