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第一节课_第四课第一节第二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高三政治教案 2015-01-0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政治教案】

第四课  分析矛盾  辨证思维

第一节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第二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a)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懂得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2.过程、能力和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增强抽象思维能力、辩证理解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帮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感悟哲学思维的魅力;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鲜明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有较深刻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二、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故事、小品等

学生查阅:

师生合作: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媒体显示】XX年、XX年、XX年三届奥运吉祥物

提问:这三届奥运吉祥物各有什么特色?三届奥运吉祥物设计中蕴涵了哪些共同特点?奥运吉祥物的共同特点是怎么来的? 

教师引导:世界上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又是个具有特点的。我们既要研究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又要研究矛盾的特殊性。

课题: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提问:有人说,“只要发展经济就可以解决一切社会矛盾。”从哲学的角度看,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教师引导: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出现,矛盾总是时时存在,处处存在。这说明矛盾具有普遍性。

一、矛盾的普遍性

从事物矛盾的存在看,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提问:为什么解决社会各种矛盾需要用不同的方式 ?

教师引导:这说明,事物矛盾具有特殊性。世界上的事物虽然都有矛盾,但是每一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又各有各的特点,这里说的就是矛盾的特殊性。

二、矛盾的特殊性

1、含义: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表现:

  (1)不同事物的矛盾个具有特殊性

       学生展示:水果、蔬菜、文具、服装等

  (2)同一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学生讨论:课本p101页“操作平台”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点。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3、重要性: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媒体显示】阿凡提开染布店

阿凡提开了个染布店,很受老乡们的欢迎,有一个巴伊见老百姓夸奖阿凡提染布染得好,很不高兴,就故意刁难阿凡提,他挟了一匹布来找阿凡提“给我好好染一染,让我看看你的本领。”阿凡提问他染什么颜色,巴伊说:“我要的颜色很普遍,不是红的,不是蓝的,不是黑的,不是白的,不是绿的,不是青的,不是黄的,不是紫的,也不是这些颜色的混合色。”阿凡提爽快地接过布说:“一定照你的意思染,保你满意。”巴依见阿凡提上当,便问:“我哪一天来取?”阿凡提说:“你到那一天来取。那一天不是星期一,不是星期二,不是星期三,不是星期四,不是星期五,不是星期六,也不是星期天,到了那一天,请一定来取。”1234567

提问:阿凡提为什么能斗败巴依?

教师:阿凡提和巴伊利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而斗智,阿凡提智高一筹,挫败了巴伊。

三、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小品表演】水果痴

一个平时认为自己很聪明的人,生病后看医生,医生要他多吃水果。他儿子买了苹果,他摇头;买了梨,他也摇头;买了西瓜,他还是摇头;最后买了桔子,他却非常生气地说:“医生让我吃水果,你怎么去买苹果、西瓜!”儿子回答说:“水果摊里就这几样水果,你让我买什么水果呢?”医生知道后,给病人写了一张纸条:“世上水果多又多,但无抽象的水果;不识具体水果痴,哪能埋怨儿子错!”

提问:这位父亲能吃上他所想吃的既不是苹果,也不是梨和香蕉等具体水果的水果吗?为什么?那个要吃水果却又不吃水果的父亲犯了什么错误?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学生分析:苹果(能吃的含水分较多的苹果树的果实)

梨(能吃的含水分较多的梨树的果实)

香蕉(能吃的含水分较多的香蕉树的果实)

学生结论:水果(能吃的含水分较多的植物的果实)

(1)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媒体显示】白马非马

两千多年前,我国有个叫公孙龙的思想家,牵着一匹马出关,把关的人对他说,法令规定不许带马出关。公孙龙却说:“我牵的是马吗?我牵的白马,不是马!白马和马是两回事,规定只说马不准出关,但并没有说白马不准出关呀!”经过一番舌战,公孙龙还是牵着马出关去了。

学生讨论: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错在哪里?

教师引导: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夸大了白马的个性、特殊性,而否认了白马作为马的共性、普遍性,割裂了矛盾普遍性(共性)与特殊性(个性)二者的关系,因而便得出了如此荒谬的结论。

(2)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学生举例:(略)

教师归纳: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当空间范围、时间阶段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以相互转化,这是由客观世界范围的极其广大和事物发展的无限性决定的。 比如,同化与异化的矛盾,在生物界来说是矛盾的普遍性,但对于整个自然界来说,就是矛盾的特殊性了,因为自然界中还有非生物,它们的矛盾就不是同化与异化的矛盾了。

总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多种矛盾,有主要和次要之分;而在每一种矛盾中,矛盾的双方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也有主次之分。

四、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学生介绍】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中,存在着许多矛盾,仅从首攻地点的选择来说,就有我军与锦州之敌、长春之敌、沈阳之敌的矛盾。在这些矛盾中能否攻克锦州是主要矛盾,国为这个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直接决定着辽沈战役的胜利,也关系到全国战局的发展。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主次矛盾的含义

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许多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的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着决定的作用,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1234567

【教师引导】区分主、次矛盾的根据主要是看每个矛盾在诸多矛盾中所处的地位及其对该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2)主次矛盾的关系

a、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次要矛盾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

b、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一是原来的主要矛盾解决了,或者基本上解决了,这时,原来处于次要地位的某种矛盾就会突出出来,成为主要矛盾。

二是原来的主要矛盾还没有解决,只是由于客观情况的变化发展,出现新的条件,原来的主要矛盾暂时退到了次要矛盾地位,其他矛盾突出出来,从而使主、次矛盾的地位发生转化。

学生举例:1956的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后,这个矛盾基本解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出来,成为了主要矛盾,这属于第一种情形。

学生举例:在汶川大地震未发生时,四川地区的主要工作是努力发展经济;震灾发生后,经济建设暂时退到次要地位,抗震抢险成为主要工作。这属于第二种情形。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多种矛盾”有主要和次要之分,而在“每一种”矛盾中,矛盾的双方也有主次之别,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2、教师引导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矛盾主次方面的含义

客观事物内部的矛盾双方,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

教师引导:要正确认识矛盾的主、次方面,一看是否处于支配地位,二看是否起主导作用。

    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提问:实行“一国两制”为什么不会改变我国的国家性质?

分析:因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我国大陆有13亿人口,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主体,占主导地位,它体现了国家的性质,并代表了统一后国家发展的历史方向。

(2)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

a、既是相互区别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作用的。

学生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固然支配次要方面,但它并不能离开矛盾的次要方面而孤立存在,只有一个方面是构不成事物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影响,也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这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的表现。

b、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主次方面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学生举例:绝缘体向导体的转化

作业:课后思考在XX年的北京奥运会点火仪式中,我们的设计怎样做到了既象征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延续,又能体现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呢?尝试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来分析。

四、学习训练与评价提示

用多元指标来综合评价学生,注重引导和鼓励。

运用观察记录、成果展示等方法,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通过讨论、查阅等自主、探究和合作活动,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课外准备参与度和时事关心度,评价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教学设计说明1234567

1、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构建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把研究性学习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来实际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以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性和探索性。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2、开展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要加强理论学习和指导实践相结合,要求教师既要精通本学科知识,又要具备广阔的知识面。以其理论上的科学性、创新性,实践上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及其语言表达的个性魅力吸引学生,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六、附:教学资料

晋朝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记述了一位渔人游历“世外桃源”的故事。故事说的是:晋朝太元年间(376—396 ),武陵(今天的湖南常德)有个捕鱼为生的人。有一天,他划着小船沿溪而上,不知划了多远,突然发现一片桃花林,沿溪的两岸向前延伸,约有几百步远,树下芳草鲜美,落花缤纷,景色十分动人。渔人很惊奇,继续向前划去,一直划到桃花林的尽头。桃林一完,便是一座山拔地而起。山腰间有一不算很大的山洞,里面似乎有点亮光。渔人离船上岸,进了山洞,直往里走。洞中极窄,刚能过一个人。走不多远,豁然开朗,一番新天地把他吸引住了:只见里面土地平坦广阔,房屋整齐分明,有良田美池,还有绿桑翠竹。道路纵横交错,村落井然有序。各村相距不远,鸡鸣狗吠相互都能听见。人来人往,耕耘播种。人们的服饰和耕作方法等,与洞外的完全一样。男女老少,生活安适,怡然自乐,热情好客。他们见到渔人,大为吃惊。问渔人从何而来,渔人从实回答。于是,邀渔人到家中,杀鸡摆酒,热情款待。过了几天,渔人才向他们依依告别。临走时,他们叮嘱渔人:“这里的情况你千万别对外人说呀!”渔人出来后,找到小船,沿着旧路往回走,并且处处做了标记。但到武陵后,渔人不禁把这新奇的经历对人说了。大家非常羡慕“桃花源”,便请渔人带路去寻找,结果却一无所得。

  这“世外桃源”是作者幻想出来的一种生活安乐的社会,寄托了诗人的良好愿望。后人用来比喻没有矛盾的“安乐”之地。然而,愿望再好,也只能是空想。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世外桃源”是根本没有的。作为想象中的理想境界,在诗人那里,是无可厚非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当他们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思想感到苦恼时,或在工作上受到一些挫折没有克服的勇气时,或对斗争的艰苦生活感到厌倦时,或在日常交往中,在纷繁杂陈的人际关系面前感到无所适从时,总想脱离现实生活,去寻找没有矛盾和斗争,没有忧伤和烦恼,可以安闲自在,无忧无虑,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这是异想天开式的愚蠢。这些人产生这样的想法,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不懂得矛盾普遍性的道理,却是一个重要方面。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充满了矛盾,问题就是矛盾,事物就是矛盾,世界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是事物的共同本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所具有的这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性质,就叫做矛盾的普遍性。对此,毛泽东曾做过极为精辟的概括他说:“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毛泽东选集》第2 版,第1 卷,第205 页)简单地说,矛盾普遍性指的是: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在。1234567

  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是从横向和空间上说,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的思维中,处处都存在着矛盾。人类的全部实践和认识的发展,都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蕴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发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说明】世界上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又是各具特点的。我们既要研究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又要研究矛盾的特殊性。

【板书】矛盾普遍性的含义

(1)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

    

磁与电                       人与自然

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人类社会的运动,人类的思维领域以及这三种领域相互之间都存在着矛盾。

(2) 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青蛙的发育                     胚胎的发育

【教师归纳】总之,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从空间上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一切事物都是有矛盾构成的,不包含矛盾的食物是不存在的;从时间上说,矛盾存在于每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贯穿着不间断的矛盾运动。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小故事】很久以前,有个国家的王子才七岁便到深山里求仙学道去了,因此,他对于朝廷中的百官以及他们的责权一点也不了解。
    后来,这个道人王子当上了国王,朝中百官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接驾宴会。久在深山的王子吃着丰盛味美的饭菜,觉得非常适合口味,便认为厨师是宫中最可靠最有本领的人。从此之后,国中的大事小事,国王都只找厨师来商量处理,一时间朝廷上笑话百出。 
    看着朝中混乱的局面,群臣们既觉得好笑又暗自着急。于是都来向新国王奏谏,告诉新国王朝中百宫各有所主,他们都是各方面的专家。厨师只是宫中的饮食主管,不知处理政务,国王切不可因为饮食可口,三餐如意,便只信任喜欢厨师一个人,否则必将误国殃民。新国王在大臣们的帮助下,才逐渐地进入了国王的角色。

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发言】:略。

【教师归纳】这则故事说明,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都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点。如果不去分析矛盾的不同持点,不管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用简单化的办法去处理各种矛盾,必然笑话百出。

【板书】矛盾特殊性的含义:指每个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教师归纳】: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都存在着矛盾,但是他们的矛盾各不相同;青蛙发育的各个过程都存在着矛盾,但是矛盾也各不相同;他们都各有特点,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由此可见:

(1)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具有特殊性

(2) 同一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3) 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点。1234567

我还你的鸡,只是嫩了点

我还你的笋,只是老了点

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板书】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关系。

《阿凡提染布》

阿凡提开了一个染坊,给乡亲们染布。巴依见大家都夸阿凡提布染得好,十分妒忌,想要刁难他一下。一天,巴依挟着一匹布,来找阿凡提:“听说你的布染得好,能不能给我染一染?”“你要什么颜色?”阿凡提问道。“我要染这样一种颜色,它不是红的,不是绿的,不是黄的,也不是蓝的,不是紫的,不是黑的,连白的也不是……不知道这种颜色你能不能染?”巴依洋洋自得地说道。“当然能染,染完后保你满意。”“什么?你能染?那好。我取布的日期是哪一天呢?”“日期嘛!”阿凡提微微一笑,顺手把布扔到柜里:“不是礼拜一,不是礼拜二,不是礼拜三,不是礼拜……更不是礼拜日。我的巴依,到了那一天,你就来取吧!”

【思考】巴依犯的是什么错误,阿凡提又是如何抓住了他的把柄去反击他?

【学生发言】:略。

【教师归纳】:普遍性是同类事物中许许多多不同的特殊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和特点,它是人们对同类事物总结、概括、抽象出来的,原来它就存在于一个个具体事物之中,所以我们说普遍性就存在于各种特殊性之中,并且只能通过特殊性而存在,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巴依和阿凡提将普遍性和特殊性割裂开了,色彩是普遍性,是共性,通过红黄蓝绿黑白等,是特殊性,是个性,色彩就是通过红黄蓝绿等具体颜色来表现的,巴依就犯了将共性和个性割裂开来的错误,而阿凡提同样也利用这一错误,对阿凡提进行了反击。因此:

【板书】(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质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变化的。

【问题】普遍性换一个场合可以变为特殊性,反之特殊性换一个场合也可能是普遍性,是吗?你能举个例子具体地说明一下吗? 

【学生发言】:略。

【教师归纳】:通过同学们所举的事例,我们确实发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当空间范围、时间阶段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以相互转化,这是由客观世界范围的极其广大和事物发展的无限性决定的。 

在矛盾特殊性问题中,我们还必须研究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板书】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

《赌饼破家》

从前有一对夫妇,家里有3个饼。夫妇俩一起分着吃,你一个,我一个,最后还剩下一个。他俩相约说:“从现在起,如果谁先开口说话,就不能吃这个饼了。”从此,为得到那个饼,俩人谁也不愿先开口说话。有天晚上,一个盗贼溜进屋里,偷了他们家的财物。直到盗贼把东西全部偷光,夫妇俩因为先前有约,眼睁睁看着财物丢光。谁也不愿开口讲话。盗贼看到没人说话,便当着丈夫的面侮辱他的妻子,可丈夫瞪着两眼还是不肯讲话。妻子急了,高声叫喊有贼,并恼怒地对丈夫说:“你怎么这样傻啊!为了一个饼,眼看着闹贼也不叫喊。”丈夫高兴地跳了起来,拍着手笑道:“啊,蠢货!你最先开口讲的话,这个饼属于我了。”1234567

【教师分析】在这个故事中,夫妇二人之所以落得财失家破的结果,是因为夫妇俩没能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当两人打赌争饼时,谁遵守赌约,闭口无言是双方的主要矛盾。应着力解决。可是,当盗贼进屋盗窃财物时,如何联手赶走盗贼,保护家中财产,则成为主要矛盾,赌饼约定就成为次要矛盾。此时此刻,夫妇二人就应该抓住主要矛盾,齐心协力,抓住盗贼,保护财产。然而,夫妇二人因为牢记赌约,对盗贼不予理睬,让盗贼有了可乘之机,将财物盗走,从而丧失了抓贼的大好时机,落得家破财丢。因此,想问题、办事情,应该牢牢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主次不分,因小失大。

【板书】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

学生阅读教材p105《相关链接》

【总结】世界上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又是各具特点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不同的事物,包含着不同的矛盾,即使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矛盾的具体情况不同,事物在发展中的作用也不同。其中必有一种矛盾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规定和影响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即主要矛盾。而其他的矛盾则属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也就是次要矛盾。抓住并正确解决主要矛盾,就可以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推动事物发展。解决次要矛盾又可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

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学习训练与评价

(1) 完成教材p103《操作平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以交流结果为评价依据。

(2) 完成练习册相关内容,对知识点加以巩固。以作业质量为评价依据。

五、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设计围绕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含义及相互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展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运动多媒体手段,使用了相关的漫画和图片,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理解知识点,同时引用了三个小故事作为各部分内容得导入,通过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以及学生参与讨论与交流,层层深入,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完成相关教学。同时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运用矛盾分析法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1234567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zhengzhijiaoan/25764.html

  • 政治选修经济学常识_政治:经济学考前强化记忆归纳

    (一)提高效益(或竞争力)篇    1.宏观措施:(1)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2)一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次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4)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加快生...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温故知新|温故知新学案之经济生活

    第一课第一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要求](一)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二)教育教学目标要点1、知识目标:①知道商品的含义②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③知道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④理解货币的本质⑤理解货...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时政2021高三政治哲学]2021届高三政治哲学总复习体系

    政治:高三总复习提纲-哲学总复习体系(旧人教版)基 本 原 理 ( 关 系 )方 法 论 意 义唯物论(世界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高考资源网映)(不同认识的根源)树立...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政治押题_2021届高考政治第一轮考点专项复习

    专题三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考点聚焦1 罗斯福新政2 凯恩斯革命3 新自由主义4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模式知识网络 考点激活考点一 罗斯福新政1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1929-1933年爆发了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持续时间之长、危害程度之深,都是空...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案_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复习学案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复习学案一、基础知识概括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内容】(1) 矛盾的含义:(2)矛盾的同一性。(3)矛盾的斗争性。(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2、矛盾普遍性原理p67、p69----70【原理内容】:矛盾...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五、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高考热点预测年份 类别 题型 背景材料 考查的知识点XX年 上海 单选 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在冻土地带修建“生态路” 积累资金、西部大开发的意义XX年 全国 单选 长江三角洲以城市群为龙头带动区域经济的起飞 所有制结构、东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公民监督权XX年 上海 填空 南水北调工程 党的性质、国家职能...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高三政治辩证否定观]高三政治学案:辩证唯物论(第4、5课)

    高三政治学案:辩证唯物论(第4、5课 )【考点解读】考点1 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客观实在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本质属性。(3...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必修四哲学的基本问题|2.1哲学的基本问题(必修)学案

    2.1 哲学的基本问题(必修)学案一、基础知识梳理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那些内容?①思维和存在 何者为本原(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政治文化生活主观题|2021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

    思想政治模块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文化与生活1 1文化与社会1.1 1、理解文化的内涵 (1)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政治押题|2021届高考政治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考点专项复习教案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