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_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高三政治教案 2014-12-2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政治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实践的含义
2、了解实践的特点
3、理解并能够应用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高考回眸:
考点分析:
一、实践的含义
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练习:(XX年高考,重庆)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回答下列两小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      )
 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
 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
(2)下列活动属于实践活动的有                           (      )
①学生学习     ②法官办案     ③蜘蛛织网     ④调节分配结构
   a、②③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④
二、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实践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有主观能动性。
(3)实践有社会历史性。
练习:(单选)有人在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  (          )                                                       
a.实践的客观规律性          b.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c.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d.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练习:(单选)(XX年全国文综)中国审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对艺术创作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正如王夫之所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这表明                       (          )
a.认识来源于实践           b.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认识事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d.认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表现:(1)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123
(2)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练习:(单选)XX年6月20日新华社讯 ,我国最大口径的通用光学天文望远镜昨天在中国科学院云南省丽江天文观测站落成。据介绍,这架英国制造的天文望远镜口径2.4米,终端包括超过3千万像素的拼接ccd相机,其综合性能在同级望远镜中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它拓宽了对宇宙天体认识的范围。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练习: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练习:(单选)XX年10月25日中国“嫦娥探月”卫星发射成功, “嫦娥一号”的研制带动了我国相关高新技术的全面发展。事实上,从XX年“嫦娥一号”立项以来,经过3年多的工作,中国在遥感、微波探测等方面理论已取得了明显进步 。材料反映                                          (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客观事物本身不能回答认识正确与否。
(2)任何主观标准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练习:(双选)一种认识正确与否,只能由实践来检验。这是因为   (        ) a. 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b.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性的活动。
c.实践的主体是人民。         d.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4.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
练习:(单选)“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这告诉我们                                         (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四、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也影响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123
②方法论:坚持实践的观点,自觉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实现主、客观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综合提升:
1.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党的xx大报告出现了诸多新提法:其中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备受人们关注。早在党的十二大上,我们党总结了建国以来经验和教训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强调走自己的路。29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材料二: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的不断走向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xx大报告中,在反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还提出与之相配套的五条具体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这些都将成为我们今后改革和建设的方向和指南,必须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
材料三:xx大报告概括性的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以上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

2.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中,出现了普通高中学生数偏多而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相对不足的不协调现象。而且中等职业教育向社会补充的大都是初级工,中高级技工严重不足。成为制约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瓶颈”。许多“饱读经书”的大学生因动手能力相对较弱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而欧盟大部分国家实行低重心的、以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为主的教育发展战略,欧盟25国高中阶段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比例平均占62.7%,普通高中学生占37.3%。
材料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XX年10月28日在教育部第10次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表示,教育部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xx大精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力争使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教育能够按1:1的比例发展,并且优化内部结构,以促进劳动者更好的就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材料二的理论依据。

(3)许多大学生就业时面临尴尬以及教育部关于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变化揭示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什么观点?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zhengzhijiaoan/25482.html

  • 政治选修经济学常识_政治:经济学考前强化记忆归纳

    (一)提高效益(或竞争力)篇    1.宏观措施:(1)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2)一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次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4)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加快生...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温故知新|温故知新学案之经济生活

    第一课第一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要求](一)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二)教育教学目标要点1、知识目标:①知道商品的含义②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③知道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④理解货币的本质⑤理解货...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时政2021高三政治哲学]2021届高三政治哲学总复习体系

    政治:高三总复习提纲-哲学总复习体系(旧人教版)基 本 原 理 ( 关 系 )方 法 论 意 义唯物论(世界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高考资源网映)(不同认识的根源)树立...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政治押题_2021届高考政治第一轮考点专项复习

    专题三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考点聚焦1 罗斯福新政2 凯恩斯革命3 新自由主义4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模式知识网络 考点激活考点一 罗斯福新政1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1929-1933年爆发了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持续时间之长、危害程度之深,都是空...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案_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复习学案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复习学案一、基础知识概括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内容】(1) 矛盾的含义:(2)矛盾的同一性。(3)矛盾的斗争性。(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2、矛盾普遍性原理p67、p69----70【原理内容】:矛盾...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五、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高考热点预测年份 类别 题型 背景材料 考查的知识点XX年 上海 单选 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在冻土地带修建“生态路” 积累资金、西部大开发的意义XX年 全国 单选 长江三角洲以城市群为龙头带动区域经济的起飞 所有制结构、东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公民监督权XX年 上海 填空 南水北调工程 党的性质、国家职能...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高三政治辩证否定观]高三政治学案:辩证唯物论(第4、5课)

    高三政治学案:辩证唯物论(第4、5课 )【考点解读】考点1 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客观实在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本质属性。(3...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必修四哲学的基本问题|2.1哲学的基本问题(必修)学案

    2.1 哲学的基本问题(必修)学案一、基础知识梳理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那些内容?①思维和存在 何者为本原(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政治文化生活主观题|2021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

    思想政治模块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文化与生活1 1文化与社会1.1 1、理解文化的内涵 (1)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 2021高考政治押题|2021届高考政治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考点专项复习教案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

    发布于:2015-01-07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