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式的性质1_不等式的性质1
【jiaoan.jxxyjl.com--高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掌握不等式各个性质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掌握它们的证明方法以及功能、运用;
2.掌握两个实数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
3.通过不等式性质证明的学习,提高学生逻辑推论的能力;
4.提高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条理思维的习惯和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本节首先通过数形结合,给出了比较实数大小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上,给出了不等式的性质,一共讲了五个定理和三个推论,并给出了严格的证明。
知识结构图
(2)重点、难点分析
在“不等式的性质”一节中,联系了实数和数轴的对应关系、比较实数大小的方法,复习了初中学过的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不等式的性质是穿越本章内容的一条主线,无论是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定理的证明及其应用,不等式的证明和解一些简单的不等式,无不以不等式的性质作为基础。
本节的重点是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不等式的五个定理和三个推论;难点是不等式的性质成立的条件及其它的应用。
①比较实数的大小
教材运用数形结合的观点,从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出发, 与初中学过的知识“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利用数轴可以比较数的大小。
指出比较两实数大小的方法是求差比较法:
比较两个实数a与b的大小,归结为判断它们的差a-b的符号,而这又必然归结到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
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实际上是比较它们的值的大小,而这又归结为判断它们的差的符号.
②理清不等式的几个性质的关系
教材中的不等式共5个定理3个推论,是从证明过程安排顺序的.从这几个性质的分类来说,可以分为三类:
(Ⅰ)不等式的理论性质: (对称性)
(传递性)
(Ⅱ)一个不等式的性质:
(n∈N,n>1)
(n∈N,n>1)
(Ⅲ)两个不等式的性质:
2.教法建议
本节课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变形技能,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为今后证明不等式、解不等式的学习奠定技能上和理论上的基础.
授课方法可以采取讲授与问答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问答形式不断地给学生设置疑问(即:设疑);对教学难点,再由讲授形式解决疑问.(即:解疑).主要思路是:教师设疑→学生讨论→教师启发→解疑.
教学过程可分为:发现定理、定理证明、定理应用,采用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发现定理、证明定理.采用类比联想,变形转化,应用定理或应用定理的证明思路;解决一些较简单的证明题.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实数的运算性质与大小顺序间关系;
2.掌握求差法比较两实数或代数式大小;
3.强调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重点
比较两实数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
教学方法
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我们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在数轴上不同的两点中,右边的点表示的实数比左边的点表示的实数大.例如,在右图中,点A表示实数 ,点B表示实数 ,点A在点B右边,那么 .
我们再看右图, 表示 减去 所得的差是一个大于0的数即正数.一般地:
若 ,则 是正数;逆命题也正确.
类似地,若,则 是负数;若 ,则 .它们的逆命题都正确.
这就是说:(打出幻灯片1)
由此可见,要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只要考察它们的差就可以了,这也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讲授新课
1. 比较两实数大小的方法——求差比较法
比较两个实数 与 的大小,归结为判断它们的差 的符号,而这又必然归结到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
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实际上是比较它们的值的大小,而这又归结为判断它们的差的符号.
接下来,我们通过具体的例题来熟悉求差比较法.
2. 例题讲解
例1 比较 与 的大小.
分析:此题属于两代数式比较大小,实际上是比较它们的值的大小,可以作差,然后展开,合并同类项之后,判断差值正负,并根据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来得出两个代数式的大小.
解:
∴
例2 已知,比较( 与 的大小.
分析:此题与例1基本类似,也属于两个代数式比较大小,但是其中的x有一定的限制,应该在对差值正负判断时引起注意,对于限制条件的应用经常被学生所忽略.
由 得 ,从而
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例2中,如果没有 这个条件,那么比较的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若没有 这一条件,则 ,从而 大于或等于 )
为了使大家进一步掌握求差比较法,我们来进行下面的练习.
三、课堂练习
1.比较 的大小.
2.如果 ,比较 的大小.
3.已知,比较 与 的大小.
要求:学生板演练习,老师讲评,并强调学生注意加限制条件的题目.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大家要明确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 掌握求差比较法来比较两实数或代数式的大小.
课后作业
习题6.1 1,2,3.
板书设计
§6.1.1 不等式的性质
1.求差比较法 例1 学生
……
例2 板演
……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shuxuejiaoan/165010.html
-
不等式的性质1_不等式的性质1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掌握不等式各个性质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掌握它们的证明方法以及功能、运用; 2.掌握两个实数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 3.通过不等式性质证明的学习,提高学生逻辑推论的能力; 4.提高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条理思维的习惯和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教学建议1.教材分...
-
二阶琴生不等式的证明_不等式的证明(二)详细阅读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掌握比较法证明不等式; 2.了解作商比较法证明不等式; 3.提高学生解题时应变能力 教学重点 比较法的应用教学难点 常见解题技巧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式教学活动 (一)导入 新课 (教师活动)教师打出字幕(复习提问),请三位同学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学生活动)思...
-
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的不等式_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一)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这一重要定理; (2)能运用定理证明不等式及求一些函数的最值; (3)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对不等式的结构的分析及特征的把握掌握重要不等式的联系; (5)通过对重要不等式的证明和等号成立的条件的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科学...
-
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的不等式|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一)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这一重要定理; (2)能运用定理证明不等式及求一些函数的最值; (3)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对不等式的结构的分析及特征的把握掌握重要不等式的联系; (5)通过对重要不等式的证明和等号成立的条件的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科...
-
[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的不等式]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二)详细阅读
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二册(上)“不等式”一章的内容,是在学完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研究.本节内容具有变通灵活性、应用广泛性、条件约束性等特点,所以本节内容是培养学生应用...
-
【直线的方程有几种】直线的方程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把握由一点和斜率导出直线方程的方法,把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和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的方程 (2)理解直线方程几种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在整体上把握直线的方程 (3)把握直线方程各种形式之间的互化 (4)通过直线方程一般式的教学...
-
[不等式的性质三]不等式的性质(三)详细阅读
探究活动 能得到什么结论题目 已知 且 ,你能够推出什么结论? 分析与解:由条件推出结论,我们可以考虑把已知条件的变量范围扩大,对已知变量作运算,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或者跳出不等式去考虑一般的数学表达式。思路一:改变 的范围,可得: 1. 且 ; 2. 且 ;思路二:由已知变量作运算,可得:...
-
[不等式的性质三]不等式的性质(三)详细阅读
探究活动 能得到什么结论题目 已知 且 ,你能够推出什么结论? 分析与解:由条件推出结论,我们可以考虑把已知条件的变量范围扩大,对已知变量作运算,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或者跳出不等式去考虑一般的数学表达式。思路一:改变 的范围,可得: 1. 且 ; 2. 且 ;思路二:由已知变量作运算,可得: 3. 且...
-
【不等式的性质2】不等式的性质2详细阅读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同向不等式,异向不等式概念; 2.掌握并会证明定理1,2,3; 3.理解定理3的推论是同向不等式相加法则的依据,定理3是移项法则的依据; 4.初步理解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 教学重点:定理1,2,3的证明的证明思路和推导过程教学难点:理解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教学方法...
-
曲线和方程_曲线和方程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理解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概念,能根据曲线的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了解两条曲线交点的概念. (3)通过曲线方程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数与形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通过求曲线方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