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教学反思]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嘎达梅林,图画展览会音乐教案
【jiaoan.jxxyjl.com--初中音乐教案】
课 题:《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嘎达梅林》《图画展览会》课 型:欣赏课
课 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了解标题音乐,初步了解交响诗及交响音画的一般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聆听《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嘎达梅林》、《图画展览会》,能够感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知道俄国作曲家鲍罗丁、穆索尔斯基的主要贡献,并能背唱《嘎达梅林》的民歌主题及《图画展览会》的漫步主题,为《图画展览会》的音乐作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对标题音乐感兴趣并愿意主动参与聆听,初步了解交响诗及交响音画的一般特点。
教学重点:欣赏交响音诗和音画
教学难点:在唱好《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的基础上,即兴用弹舌模仿马队和驼铃声的节奏。
教学用具:计算机、教学光盘、钢琴
课前分析: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两个主题是不同民族风格的两段旋律,要求学生唱熟这两个主题,有助于欣赏作品及感受这两种民族风格的音乐语言。在聆听《嘎达梅林》前可先让学生唱唱歌曲《嘎达梅林》,加深对音乐的体验。《图画展览会》中的三个段落。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各种手段多听几次,以引导学生联想、想像。如:做漫步走动、作简笔画等。在聆听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活动。此外,须要求学生背唱漫步主题。结合聆听三首乐曲,使学生对交响诗及交响音画的一般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对标题音乐逐渐感兴趣。
教学过程: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1880年,为了庆祝亚历山大二世登基25周年,俄国准备举办一项庆祝活动——展出一系列以俄罗斯历史为题材的活动画景,而用音乐来配合解释内容。鲍罗丁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就是专门为此而写的。后来,这项活动没有办成,但鲍罗丁的这首美妙的乐曲却作为一首独立的作品逐渐获得广泛的传播。1881年夏天,当鲍罗丁在魏玛同李斯特重逢时,由于李斯特特别喜欢这首乐曲,鲍罗丁便把它题献给了李斯特。
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是一首“标题”作品。作者曾在总谱上写着下面一段详细的文字说明,用以解释作品的内容:
“在中亚细亚单调的砂质草原上,第一次传来了罕见的俄罗斯歌曲的曲调。可以听到渐渐走近的马匹和骆驼的脚步声以及抑郁的东方歌调。一支当地的商队在俄罗斯士兵卫护之下从广袤的沙漠中走过。他们安然无虑地在俄罗斯军队的保护下完成漫长的旅程。商队越走越远。俄罗斯和东方的安详曲调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它的回声长时间萦回在草原上,最后才消失在远方。”
乐曲展示的就是这样一个广袤荒漠中的生活画面。小提琴和木管乐器在高音区轻轻地、持续地奏出八度音的背景音乐,并在乐曲进行中反复地出现,从而使人联想到大草原空旷的景色。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由单簧管奏出一段俄罗斯民歌风格的主题:
随后,在商队的马蹄声中,又响起了俄罗斯民歌风格的主题。这一主题渐渐增强力度,仿佛商队渐渐走近。经过多次反复后,形成宏大声势。接着,乐曲再现草原的背景音响和马蹄声,东方音调的旋律也再次轻轻出现。这两支旋律在不同声部中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它象征着俄罗斯与东方民族文化的友善融合。然后,这友谊的乐声逐渐减弱,商队慢慢地走远,草原又是一片寂静……1234
鲍罗丁(1833—1887) 俄国作曲家、化学家。生于圣彼得堡。从小勤奋好学,醉心于音乐与化学。1856年毕业于圣彼得堡医学院。25岁获医学博士。31岁任医学教授。1872—1887年创办圣彼得堡女子医科大学。他之所以能在化学、音乐两大领域中获得成功,除了他自己的努力之外,1862年结识了巴拉基列夫等人,并听从他们的劝告而从事音乐的创作,成为“强力集团”的成员也是重要原因。鲍罗丁的作品数量不多,但在歌剧、交响乐和室内乐方面均留下了典范性的作品。其代表作有歌剧《伊戈尔王子》,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交响乐《第二交响曲》,以及弦乐四重奏、室内乐、钢琴曲、歌曲等。鲍罗丁的创作吸取了俄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丰富素材;其作品具有雄浑的史诗性和深刻的抒情性,因而很好地反映了俄罗斯民族的豪勇性格和广阔胸襟。
《嘎达梅林》
辛沪光作于1956年。这部交响诗取材于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领导的人民起义——向封建王爷和军阀作斗争的历史故事。作品沿着嘎达梅林的故事情节这条线索逐渐展开。民歌风格的主题展示了草原的辽阔优美和蒙古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嘎达梅林和蒙古族人民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他号召人民起来战斗,反抗达尔罕王出卖旗地,并勾结东北军阀强行开垦的行径。
交响诗的引子由双簧管奏出。它展现了一派辽阔草原的壮美图景,也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是处在安详、宁静的氛围之中的:突然听到王爷出卖土地的消息。一段阴森暴戾的音乐出现,第一主题遭到破坏:接下去由小号奏出第二主题。它表现了嘎达梅林号召人民起义的英雄气概以及人民群众像激怒的浪潮一般起来反抗:乐曲的中部表现了四处集结着的起义队伍,骑马背枪奔驰在广阔的草原上。主题充满了乐观的气息(由单簧管奏出):
最后,铜管乐器奏出悲壮而沉痛的音响,表现人民对英雄的哀悼。中提琴在弦乐那颤抖、悲泣的音调伴奏下,奏出嘎达梅林的民歌主题:这个主题逐渐由哀悼变成颂歌,在强烈的号声中结束全曲。
辛沪光(1933—) 女作曲家。原籍江西万载。1951年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于江定仙、陈培勋等。毕业后任内蒙古歌舞团专职作曲,后调内蒙古艺术学校任教。1956年以创作交响诗《嘎达梅林》而成名。主要作品还有管弦乐《草原组曲》,马头琴协奏曲《草原音诗》,弦乐四重奏《草原小牧民》、《剪羊毛》等。由于长期在牧区生活,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蒙古族民间音乐,熟悉蒙古族的生活习俗和语言。所以,其作品大多都富于内蒙古音乐的民族特色,具有草原的气息和牧民的性格。
《图画展览会》
《图画展览会》是1874年穆索尔斯基参观亡友俄罗斯画家和建筑家哈特曼的遗作展览后有感而写的。哈特曼从国外深造回来后,致力于研究和创造一种能够把古老的农村建筑同现代的要求统一起来的新的俄罗斯建筑风格。出于共同的斗争目标,哈特曼同穆索尔斯基、斯塔索夫关系十分亲密。由于生活的窘迫和折磨,哈特曼在39岁时突然死去。此后不久,在斯塔索夫的奔走和主持之下,在美术学院举行了哈特曼的速写、水彩画和舞台设计图等美术作品纪念展览。穆索尔斯基参观哈特曼的纪念展览会后不久,又从展品中选出他最感亲切的肖像画、风俗画以及与民间创作密切相关的画面,写了一套钢琴曲,叫做《图画展览会》。他在这部作品中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哀思和热情,写作时乐思和音调源源而来,几乎是一挥而就。他的这套作品的钢琴写法文采斐然,表现了他的自成一家的特色。在用音乐手法来描绘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景物方面,这部作品足以称为一个辉煌的范例。它引起了很多行家的注意和研究。其管弦乐改编曲至少有5种。其中以法国作曲家拉威尔配器的一种最为出色和广为流传。1234
全曲共分十段。它们分别是:《侏儒》、《古堡》、《杜衣勒里宫的花园》、《牛车》、《未孵化的鸟雏的舞蹈》、《两个犹太人》、《李莫日市场》、《墓穴》、《鸡脚上的小屋》、《基辅大门》。
每一段乐曲描绘一个特定的景物,而整个作品则用一个叫做“漫步”的主题贯串和统一起来。这个主题是从哈特曼绘画中获得的灵感写出的。它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好像是穆索尔斯基自己,可能还有斯塔索夫,以及哈特曼的朋友们,在展览会的观众面前走来走去。这个主题在乐曲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成为整套乐曲的基础。这个主题不论在音调、节奏、和弦连接以及整个表达方式上,都可以看出它同俄罗斯民间歌曲之间保持有直接的密切联系。
1.《牛 车》
两头驯顺的公牛拖着一辆装有大车轮的、在波兰农村常见的笨重而简陋的大货车蹒跚而过,这就是乐曲所要描绘的另一幅风俗性画面。乐队中低声部的缓慢而沉重的和弦式进行,表现出这沉重的牛车在不胜负担似地艰难行进,而在这背景上由大号奏出的一支驾车人之歌,用悲戚的音调表达着农民对他们不自由的生活和没有欢乐的艰苦劳动的悲痛感受:
这首乐曲的力度有着很大的变化。乐曲从极弱的音响开始,好像这负重的牛车从远处慢慢走过来。当音乐到达高潮时,又如牛车已经走到听者跟前似的。这时候还可以听到小鼓模仿牛车的吱吱呷呷声。后来,这驾车人之歌的余音又在带弱音器的法国号和低音单簧管上闪现,最后便在远处慢慢地消逝。
2.《两个犹太人》
撒母耳·戈登堡和什缪耶尔都是哈特曼在1868年旅行时写生的模特儿。这两个犹太人,一个富有、肥胖、自满而乐观;另一个贫穷、羸弱、消瘦、哀怨,几乎是哭丧的样子。他们本来是哈特曼的两幅互不相干的肖像画中的人物,但在穆索尔斯基的这段乐曲中却聚在一起,相互交谈,相互对照。这两个人物各有其鲜明的性格特点。他们的心理刻画既深刻又具有典型的社会意义。
撒母耳·戈登堡妄自尊大,威风凛凛,又傲慢,又粗暴,穆索尔斯基用间歇的节奏、出人不意的重音、减缓的速度,结合着每一个旋律音的意味深长的加重来表现它,好像这个人打着各种手势,比手划脚地不知是在威吓,还是在劝说什么人似的。这个主题由木管乐器组和弦乐器组的齐奏奏出:
什缪耶尔的性格在很多方面同前者截然相反。他机灵,神经质,在富人面前声音颤抖,曲意逢迎。由加弱音器的小号来演奏。
这两个主题都有犹太歌曲的一些特点。它们在各自的陈述之后便交织在一起。其中,穷人的主题动机屡次被粗暴地打断,并被抛弃一旁,而富人的主题终于占据优势。
3.《基辅大门》
哈特曼为基辅设计的一座雄伟的城门,具有古俄罗斯的建筑风格,并有很多民族色彩的装饰,城门同教堂毗连。穆索尔斯基的这首乐曲很好地表达出画面的基本内容。它包含三个互为对比的形象:
第一个是一首庄严的颂歌,它像巨人一样宏伟和有气魄。管乐器的合奏强调出它所特有的这一气质:
第二个音乐形象虔诚而严肃,使人联想到教堂中的祈祷。因为在图画中,除了城市外,还有一座教堂。作曲家在这里用音乐来描绘教堂里传出的唱诗声和祈祷声,且在这里表示对亡友的哀思。
第三个音乐形象是节日的钟声,钟声中又出现了“漫步”主题。鸣钟是古俄罗斯庆典仪式不可缺少的内容,乐曲中的钟声热烈辉煌,表现了古俄罗斯首都基辅的节日气氛。最后,在尾声中,城门的主题越来越辉煌,呈现出全民欢腾的壮丽景象。1234
穆索尔斯基(1839—1881) 俄国作曲家。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5岁开始学习钢琴,9岁能当众演奏协奏曲,13岁进禁卫军士官学校。毕业后,他在军队里当军官,并参加了“强力集团”的活动。在1858年,终于决定献身于音乐事业而脱离军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的名作: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霍万斯基乱党》、《索罗钦斯克集市》以及管弦乐《荒山之夜》、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等。他创作的大量歌曲,内容广泛,刻画精致,如《跳蚤之歌》、《可爱的萨维什娜》、《叶辽木什卡的摇篮曲》等,都是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佳作。他的创作具有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倾向。在艺术风格上,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特点和独特的个性。在音乐语言和艺术形式上有大胆的创新。他的后半生在贫困中度过,精神上受到官方和保守势力的打击,物质上没有生活保障,靠替人弹钢琴伴奏、教书和当公务员糊口。1881年3月28日卒于圣彼得堡。
课后反思: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chuzhongyinlejiaoan/11704.html
-
器乐音色分类|器乐音色-详细阅读
器 乐 音 色设计者:莘松中学 杨 鹰年 级:七年级第一学期 第二单元 第五课教学目的: 1、通过电脑复习乐器音色。 2、通过电脑对《小星星》配器,使学生体会各种乐器音色对塑造音乐形象的作用。 3、开拓视野,了解新技术,懂得电脑音乐的基础知识。教学重点: 掌握制...
-
日本民歌《四季歌》七年级|《四季歌》广东版七年级教案详细阅读
课题:《四季歌》(日本民歌) 教学目的:1、通过学唱歌曲《四季歌》,学习日本的舞蹈动作,感受日本音乐、舞蹈发民族特点。2、在欣赏音乐过程中感受节奏、音色的变化。3、在感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和表现力的欲望。 教学重要难点:让学生感悟音乐,表现音乐 教 具: 多媒体的课件,电子琴,日本的舞蹈需...
-
【唱脸谱优秀课例视频】课例《唱脸谱》详细阅读
湖北省宜都市姚店中学 谭平课题概述《唱脸谱》是人音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音乐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中的一首京歌,也是整个单元中唯一一首与众不同的歌曲,这首歌巧妙地将通俗歌曲的演唱风格及伴奏手法与曲艺音乐、戏曲音乐融合在一起,它既是流行歌曲,又是京剧唱段。歌曲的曲式结构是不带再现的单二段曲体,歌曲的...
-
沪教版九年级上|沪教版九年级艺术下册全册教案1详细阅读
第一单元创造——跃动艺术的生命主题构思:该单元的主题是音乐的创造性特征,正由于艺术的不断创新,才能使艺术生命永恒。艺术实践与理论都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不断地革新创造是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组建该单元的宗旨在于让学生知道“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自古以来,之所以艺术不断地发展,直至有今天如此辉煌...
-
踏雪寻梅教案八年级_《踏雪寻梅》教案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黄自生平,能感知其艺术歌曲的风格; 2、学会歌唱歌曲《踏雪寻梅》,体会歌曲美好的意境,品味歌曲的风格韵味。 3、为歌曲即兴创作陪衬声部,主动参与音乐表现。 重点与难点: 1、为歌曲即兴创作陪衬声部; 2、体会歌曲情韵。 教学准备: 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详细阅读
内容 提要]: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了兴趣,就谈不上愉快地 学习 ,不能愉快地学习,就没有学习效率,没有效率就是我们教师的失败,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位教师苦苦探询的一个 问题 。本文旨在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 发展 阶段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并 参考 部分 音乐 教...
-
[溜冰圆舞曲教学反思]《溜冰圆舞曲》教案详细阅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目的:1 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理解力,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2 能从完整的《溜冰圆舞曲》乐曲中,听出此曲的主旋律 3 通过各种形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使学生的人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创造音乐的能力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多媒体计算机等 教学进程:一, 组织教学课前...
-
中学音乐教育现状_当前中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详细阅读
广州某中学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其结果是:在音乐、体育、电脑、文学、美术等并列项目中,表示喜欢音乐的得票最高,占被调查人数的33 69%。而在这些喜欢音乐的学生中却只有42 05%的学生表示喜欢现在学校开设的音乐课。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承认最喜欢港台、欧美流行音乐并盼望当歌星。而喜欢古典音乐、民族音乐、轻音...
-
电子琴《故乡的亲人》|《故乡的亲人》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一一五中学 龚超刚课题《故乡的亲人》教具钢琴、竖笛、吉他课型综合型唱歌课对象初一学生(一)认知目标:1了解福斯特歌曲的特点。2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二)能力目标:1通过听、看、唱、想、议、奏等活动体验歌曲,培养学生...
-
湘文艺版音乐七年级下册|湘版音乐七年级下册教案传统是条河详细阅读
湘版音乐教材七年级下册《传统是条河》 [教学目标]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了解古代乐器的制作及乐曲创作的成果,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懂得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2 能积极探索乐器的发声原理,并愿意与他人合作,制作简单的乐器;3 通过感受、体验土家锣鼓乐,使学生乐于学习和了解本地区民族音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