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案设计三课时】《醉翁亭记》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教案 2013-05-1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3. 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 让学生熟读课文,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语气、语调,再现课文构造的优美意境,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
2. 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依托文本注释、工具书,疏通全文大意,个别晦涩语句及文言活用现象,教师点拨。
3. 主旨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找关键句,分析作者感情脉络来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领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2. 培养学生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重点:
1. 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 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过程及指导: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疏通全文。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江西庐陵人。他出身贫寒,24岁进士,官至参知政事。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的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同时他在文学理论上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革新政治,促动了保守派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课文就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
三、第一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
(1)内容:学习生字词。
(2)方法: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弄清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要求:4分钟后能准确认读屏幕上的字词。
 滁   壑   琊   潺   酿  僧   辄   霏   暝   洌
 蔌    弈   翳   射   觥  偻   朝而往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1、指名学生读生字词,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发现有读错的可以马上举手示意,教师随时注意找会的同学来更正。
2、预见性问题:对于“壑”“ 琊”“潺”“觥”“偻”学生可能读不太准,教师要着重强调并引读几遍;对于“ 琊”、“觥”生辟字要结合音形义来强调学生记忆。

四、第二次自学展示    
(一) 自学指导ii
(1)内容: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句。
(2)方法: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依托文本注释、工具书,疏通全文大意,个别晦涩语句及文言活用现象,教师点拨。 1234
(3)要求:15分钟翻译完课文(按成语接龙顺序进行,读一句,译一句)。
1.小组派代表翻译课文,注意程序。
2.如果小组代表发言时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可举手更正。
3.预见性问题:学生可能对以下字词的理解产生偏差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野芳发而幽香 “芳”古义为花。今义,芳草,花草的香味。
山间之四时   “时”古义为季节。今义,时间,时刻。

②词类活用
a 山行六七里    “山”名词用作状语,在山上,顺着山路。
b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名词用作状语,像鸟儿张开翅膀。
c 名之者谁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d 故自号曰醉翁也      “号”名词作动词,取号。
e 伛偻提携  “伛偻”形容词用作名词,代指老人。“提携”动词用作名词,代指小孩。
f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一个“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后一个“乐”形容词用作名词,乐趣。
③一词多义
临溪而渔  ( 动词,靠近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动词,到)

云归而岩穴暝(动词,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动词,回去)

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太守谓谁(判断动词,为,是)
太守自谓也(动词,称谓)

山水之乐(名词,乐趣)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形容词,欢乐)
环滁皆山也   (表陈述语气)
山之僧智仙也 (表肯定语气)
在乎山水之间也(表感叹语气)
五、第三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ii
(1)内容:诵读课文,在揣摩“也”字“而”字的用法和语气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2)方法:先听读,再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揣摩。
(3)要求:8分钟后能说出文中“也”字,“而”字的用法和语气。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①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a.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b.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c.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②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 1234
如:表修饰: 朝而往,暮而归(轻读)     表并列: 泉香而酒冽(轻读)
表承接: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轻读)  表修饰: 杂然而前陈者(轻读)
表转折: 而不知人之乐(重读)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六、课堂检测
熟读课文,完成课后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引出课题、明确目标: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清思路。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第一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
(1)内容:读课文,理思路。
(2)方法:诵读课文,结合要求按学习小组形式交流。
(3)要求:6分钟后能回答下面的问题。
1.贯穿全篇的主线是什么?
2.试围绕主线概括各段内容?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1. 贯穿全篇的主线是“乐”,从课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一句可以看出。
2. 第一段总写乐。第二段写了山水之乐,具体写了山间朝暮四季景色的变化。第三段写了游人之乐与宾客之乐。第四段写了禽鸟之乐、太守之乐。
3. 预见性问题:学生可能对“线索”,“第一段总写乐”有点模模,教师应适时点拨。
三、第二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i
(1)内容:分析课文,了解本文主旨。
(2)方法:学习小组内合作探究。
(3)要求:6分钟后回答问题。
1.文中写出了谁的“乐”?他们为何而乐?
2.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1.文中写出了滁人乐,众宾乐,太守乐。   滁人:山水之乐。 众宾客:山水之乐,从太守游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2.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特别是“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3.“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4.预见性问题:注意引导学生对太守乐的正确理解。
四、第三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ii
(1)内容:理解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方法: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合作探究。
(3)要求:6分钟后回答问题。
1.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1234
学生明确:
1.  (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周围赏心悦目的环境;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清幽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这些都是为后面借解释亭名引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从而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服务的。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不同之景,则是为了衬托 “乐亦无穷”,借以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3.预见性问题:第一问应根据学情对学生加以提示,如从“时间”,“方位”考虑。
五、小结:
《醉翁亭记》一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这些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飞升。请同学们多多体会。
 六、课堂检测(另附)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yuwenjiaoan/7777.html

  • 《阿里山纪行》原文|《阿里山纪行》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仿照示例,以“江上白帆”开头写一句话示例:山上树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江上白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文开头陈述两岸人民各自最喜爱的歌曲,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春酒》赏析|19《春酒》说课教案

    03一.说教材《春酒》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以民俗为主题和主要内容,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民俗更是异彩纷呈,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族文化。《春酒》一文是通过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表达了思乡的主题。笔触细腻,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学习本文,不仅让我们...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阿长与山海经_阿长与<山海经>

    课题课型新授授课时间总第 课时教学目标教 材 分 析概述重点难点教具录音机、投影仪教学法设计朗读法、引导法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背景音乐) 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计划】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叙事性作品,它们或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使学生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藤野先生》——鲁迅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文章重点叙述了自己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追述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2021_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

    纪念白求恩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议论文。纪念是为了学习,因此学习白求恩(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全文的一条主线。二、重点、难点   1.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   2.运用对比的方法,体会对比的作用。三、教学方法  采用以...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翻译|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

    22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1认识“铭”“说”两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高尚的情操。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从文中获取启示,并对自己的处世观点、态度的再认识。课时安排...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答谢中书书》教学案例]《答谢中书书》教学案

    张笑天——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教师提问所学的写山水的古诗导入,让学生吟咏从而体会作者...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600字]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训练复习

    第五单元作文训练 扩写·改写《石壕吏》 共2课时授课时间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课型写作课主备课人 学习目标1、 了解“改写”主要方式及基本要求。 2、 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巩固人物描写的方法。重点难点1、 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仍要体现原文的基本精神,...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大雁归来|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教学目的1.说明的对象和特点。2.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教学重点、难点1.对象的特点。2.生动描写。3.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自主预习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迁徙(xi3) 雾霭(ai3) 窥(kui1)探 缄(jian1)默 狩...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课文《蜡烛》]《蜡烛》同步练习1

    ●活动与探究一、写作活动1 就学校出现的好人好事,写一篇人物通讯,以记叙为主,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2 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改写课文,题目为“你好,老妈妈”。二、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1 在图书馆、网上查找资料,了解一下人类历史发生过哪些大规模的战争,重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战争发生的原因...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