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课文原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八年级语文教案 2013-05-0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通过对青海湖梦幻般景色的描写,表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不要总是笼统说热爱大自然)文章的主要线索是:梦幻——青海湖是巨大的画卷,是绝妙的世外桃源。理解“梦幻”是全文的关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 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
⑵ 了解课文观察与想象相结合,语言自然优美的特点。
 能力目标  ⑴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⑵ 培养有感情地朗读,展现境界,表达情感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的赏析,使学生感受青海湖的美丽神奇,培养爱美情趣。
2、激发学生对美丽大自然的神往,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怎样描写青海湖的。
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青海湖风景图(挂图或网络)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学生活动 补充、 总结
第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探究美兴趣

  在那一望无际的天空中漂浮着几朵白云,在蔚蓝的天空掩映下湖水是那样湛蓝,那样晶莹透澈,这是一幅何等令人陶醉的画面?时而有各种各样的鸟儿,在蓝天 中翱翔,在水面浮游,在草滩栖息;那么多鱼儿成群在水中游来游去,这么神奇、美丽的地方,简直就是扑朔迷离的梦境……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

二、整体阅读,初识青海湖的美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这篇课文, 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过渡:老师读完这篇课文后,脑海里总会有几幅挥之不去的画面,你有吗?你说说看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几幅画面?
你能用一个来概括一下这幅图吗?
你想为这幅图取什么名字呢?
(归纳起来,作者共为我们描绘了三幅画面:那就是“湛蓝湖水图”“心中幻想图”“丰富物产图”,作者通过这三幅画面的描绘,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 仿佛置身幻境之中。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三、读中感悟,品味青海湖的美

1、品读,读出文章层次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画面进行朗读,而后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何在。老师相机指导。

过渡:哪一幅给你的印象最深?

 ⑴ 湛蓝湖水图:这幅图主要写了青海湖“蓝”的特点。

的确,当作者来到这湛蓝的湖水前时,也被它的美丽所惊呆了。不信,你瞧……

① 你想如何来描绘这幅画面?
过渡:这是你心中的青海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作者笔下的青海湖。
 出示句子:“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 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④ 你听了他的朗读后有什么感觉?

      (感觉很美)
⑤ 你从哪里感受了青海湖的美呢?123456

 是不是一般的蓝啊?出示一块蓝布,这也是蓝,可是你喜欢吗?

那作者是怎么描绘的?
它的蓝非同寻常,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甜雅,把青海湖的蓝比喻成蓝锦缎,把它泛着的涟漪比喻成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眼睛。这是幅多么美丽的画面啊!

那你能把它读好吗?
出示画面,瞧,这就是让作者赞叹不已的那蓝色的画卷,通过你们的表情,让老师感受到,青海湖的湛蓝,不但令作者为之惊叹,也让我们的同学为之 感慨,此时此刻,你们的心里一定有好多话想对这美丽的青海湖诉说,有许多好多赞誉想送给青海湖,那就请同学们思考两分钟,把自己先说的话,写在书中插图的 旁边。

⑨ 再读
(这句话的层次很清晰,在老师引导、学生自读感悟后,便知道,作者先拿青海湖与海洋、天空作对比,而后突出青海湖那蓝的的特点,比海洋纯正, 比天空深沉,蓝得纯净,蓝得深湛,蓝得温柔恬雅,像小姑娘的眼睛。学生读出这几句话的层次,读出作者及自己的喜爱之情)
⑵ 心中幻想图:
作者驻足在那神奇的蓝色青海湖前面,抬眼望去,一碧万里,碧绿的草滩、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银色的公路还有那悠闲自得的牦牛尽收眼底。
① 如果是你伫立在这样一幅天然形成的画卷前面,你会想到什么?
② 作者想到了什么?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4自然段,欣赏一下作者所想到的画面。
③ 作者幻想到了什么情景?进而引导学生感受青海湖这粗犷的美,自然的美,质朴的美。
⑶ 丰富物产图:
过渡:青海湖不但自然景观优美,而且也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宝地。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让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部分,进行朗读。
 指导读出世外桃源的意味。出示第一句话。
欢快的云雀、优雅的黑颈鹤,畅游嬉戏,悠然自鸣。欢快地畅游着的鱼儿。自由自在。
  2、精读,读出自我的感悟
 总结:作者正是通过这三幅图画的描写,来突出了这梦幻般的风景。
   ⑴ “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提出“你是如何理解的?”“能否根据课文内容来说说你的看法吗?”“哪些地方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梦幻般的美?”
 3、美读,读出心中的情感
   ⑴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画面来美美的朗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情感。
   ⑵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佳句来背诵,既积累了语言,又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4、联系生活,完善自我人格的美

   ⑴ “可如今的青海湖又是何等景象呢?”利用网络出示一组资料,青海湖已经变成了咸水湖,而且那里的湖水不再那么晶莹透彻,也不那么湛蓝,那里鸟 儿、鱼儿也少的极为可怜,这一切都是为什么呢?”
   ⑵ 在你生活的经历中,你还知道哪些恶化现象是由于环境的破坏引起的?比如:臭氧层空洞,不久的将来,冰山将要融化等等,以及大家关注的时事热点──学生能切身体会到的非典及禽流感的危害
   ⑶ 在此基础上,质疑同学“为唤回大自然美丽的景色,为了唤回青海湖的原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表自己的心愿,写写倡议书,或者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完善自我人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作者:冯君莉,当代作家,天津人,1956年出生,曾任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曾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几十篇。123456
 本文选自《中国风景散文三百篇》,是作者游览完青海湖后而写的一篇游记。
二、再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  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描绘青海湖风光的?
明确:本文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即在路上、在青海湖、离开。
2.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
明确:

相关语句 观赏顺序
青海湖到了,…… 到达青海湖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 观赏草滩
在着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 观赏湖水
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 观赏乌云
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 观赏万里晴空
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 观赏草滩与山峦
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曳曳倒映出三五个鸟湖岛的轮廓…… 观赏鸟岛
我们沿着绿色的草滩,沿着蓝色的湖畔,继续赶路了。 观赏结束
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观赏青海湖的美景,这种观察方法就是“定点观察”方法:由近及远,由上至下,言之有序。
三、细读课文,分析结构
1. 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  讨论交流:
(1)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2)文中从哪几个部分具体描写了青海湖?
(3)如何理解题目中的“梦幻”二字?
明确:(1)本文按游前、游中、游后自然分为三部分。
结构图表如下:
 
(2)文中从下列几个方面来具体描写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
l 写青海湖湖水醉人的蓝色。文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描写湖水之蓝。首先,直接用赞美
的语言描写,如“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其次,将湖水的蓝与“海洋”“天空”的蓝作对比。再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湖水之蓝描绘得晶莹可爱,如“蓝锦缎似的”,像“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此外,还从蒙语藏语的音译,从青海湖所处的地理位置,从科学角度来说明湖水蓝得出奇的原因。
l 写环境氛围清新幽静,无比优美。雨后,晴空,凉爽的空气,碧绿的草滩,金灿灿的油
菜花,悠闲的牦牛,连绵起伏的山峦,这样幽美的环境如诗如画,令作者及读者“在美中陶醉”。文中还适当地引用神话传说,更为画卷似的环境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
l 写神奇的鸟岛及丰富的鱼类。文中分析了鸟岛形成的客观历史原因,气候适宜,鱼类丰
富,正是鸟类生存、繁衍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写鸟,突出了色彩、品种之繁多,聚集地之广阔,云集之鸟不计其数。写鱼,用“满湖”“成群结队”来形容,足见其数量丰富。写夏季与冬天的情景,尤其写冬季冰上取鱼,不仅说明鱼类之丰富,而且也显得有趣。
l文中最后写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
坏,则从环保的侧面表现出作者对青海湖的珍爱。
(3)梦幻是神奇美丽的,而青海湖的醉人之美,就如同梦境般奇妙。所以文题中用梦幻般来形容青海湖,虽虚犹实,是读者感受到青海湖诱人的魅力。课文自始至终把梦幻与对青海湖的描写结合起来,首尾呼应,是全文内容联系自然,结构显得紧密。课文开头写作者在前往青海湖途中“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关于高原的梦”,反映了作者对美好景物的憧憬。接着写原以为只会在梦境中出现的美好景物,现在却呈现在眼前,令作者惊喜交加。文中多次将现实联系梦境,如“是啊!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那梦境的继续?”“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梦一般的传说,梦一般的景色啊!”作者以美妙的梦境来烘托现实,表现出青海湖的幽美可爱。因而“梦幻”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是暗线。123456
四、精读赏析
学生细读课文,讨论交流:
(一)本文采用了多种手法和优美的语言来描写景物,生动形象,含蓄深远,请找出并加以分析
1.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
作者用了“……似……,可比……要……”这样的句式,前一分句,让人对这种蓝产生直观想像,青海湖的蓝像海洋的蓝,也像天空的蓝。后一分句又使意思更进一层,同时也摒弃了前一分句相比较事物的不足,青海湖是完美的,是无懈可击的。这种虚实结合的方法,容易让人把握事物的特点。
2.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
青海湖的蓝不是一语可以概括的,它有很多特点。“纯净”说明这种蓝透明、干净、清爽,“深湛”体现了青海湖蓝得深沉、清澈,“温柔恬雅”的青海湖就像一个文静的少女,柔美娴静,宁静安详。语言优美而朴素,娴雅而有生机,细细品味,韵味无穷,意义深远。
3. 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
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像是……又像是……”,这种连用几个比喻句比喻一个对象的方法在修辞学上叫做博喻。其作用就是能用不同的比喻句表现事物不同方面的特点。“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玻璃是透明的、干净的看起来极少杂质,用玻璃浆液来比喻涟漪则突出它的透明、干净、柔滑的特点。“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是灵动的,富有生气的,这也是涟漪的特点。用这种博喻的手法来表达意思,能让语言更含蓄,更耐人寻味。
4.我看着不远处的那位年轻的司机,他仍旧那么肃穆,默默地望着远处的一个地方,丝毫
没有交流情感的意思。
这句话是为了从侧面体现青海湖的美。毫无疑问,在作者的眼中青海湖是美的,那么在司机眼中又是怎样的呢?也是美得醉人的。他的肃穆,因为这个世界美得让人震撼,只能保持肃穆,以免亵渎,他“默默地望着远处的一个地方”,陶醉在这梦一般的美丽当中,甚至丝毫不想交流,因为这种美只能用心去体会,交流也是难以把握的。
作者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想一想:有什么措施既可以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一.当堂检测(课堂10分钟)
1.给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
扑朔迷离(  ) 颠簸(  )犬吠(  ) 粗犷( )深湛(  ) 恬静(  )眸子(  ) 
折服(  ) 苍穹(   ) 伫立(  )  镶着(   )  涟漪(   )(  )魅力(  )
2.在下列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1)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____________________草滩,草滩上生长着______________
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_________的蓝湖水。
(2)那草滩的绿,绿得_____________,那菜花的黄,黄得________________,而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____________!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______________;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_________________。青海湖的蓝,蓝得________,蓝得_________,也蓝得_____________。
3.细读课文,说说贯穿全文线索是什么?题目中的“文眼”是什么?
二.课后巩固、开拓、提升(30分钟)
基础题(课节内容)123456
1.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安谧(mì)  颠簸(bǒ)  漆黑(xī)  繁衍(yǎn)
 b.湖畔(bàn) 画卷(juàn)  凿开(záo)  衔接(xián)
 c.深湛(zhàn) 恬静(tián)  哈达(hǎ)  气氛(fēn)
 d.折服(zhé) 魅力(mèi) 浮游(fú)  扑朔迷离(shù)
2.下列句中都有错别字,找出来并将正确的字写在括号里(有几个找几个)
(1)那晶萤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辫里、湖面上,以及山蛮顶端和空气的分子之间,轻轻地吸一口空气,甜丝丝、凉爽爽的。  (         )
(2)阳光越来越明湄,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拽拽倒应出三五个岛屿的轮廊,也似乎倒应出那许许多多关于青海湖的神话传说。   (             )
3.品味下列句中加点词,说说它的妙处。
(1)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亮晶晶的眸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在青海湖畔立一块警示牌,提醒人们爱护环境,请你为这块警示牌拟一条标语。(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描景用词要抓住景物的特征,试依据各湖的特征,为下面的空格处选择合适的答案。
我曾经领略过西湖的_______、东湖的______、南湖的辽阔,以及鄱阳湖的____、玄武湖的桨声、昆明湖的笑语……可是此时,我却被青海湖的______所震慑,原先那些华丽的感慨被一股大自然的魅力所推翻了。
a.清丽  b.帆影  c.妩媚   d.质朴
提升题(延伸内容)
开放题(关注生活、科学动向,学科间的联系)
(一)
  我扑向七月的清晨,深深地呼吸着雨后甜润的空气。瞬间,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
进一幅巨大的画卷,失去了中心和方向。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
上生长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那草滩的绿,绿得娇嫩,那菜花的黄,黄得蓬勃,而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
 (二)
  我曾到过许多国内的著名湖泊,几乎每一个湖都隐匿着一段神奇,然而,青海湖却是属于那种“一生必游”的少数几个地方。最后一次去青海湖,记不得是多少年前了,只隐约记得是在春季,一个明亮的傍晚。那一次,青海湖实实地把我震撼了。
  车抵青海湖畔,眼前陡然空阔起来。举头凝视,远处天地间现出一带青蓝的颜色,近了,水天一色,天水相连。天呀,这世界上竞有这蓝得叫人心颤的浩淼之水!我怯怯地抬头回顾,那湛蓝的湖面,平静而飘逸地划下一条波动的曲线,我怔怔地望着,痴痴地想着,细细感受

教学反思: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这篇课文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画面进行朗读123456

② 指名读,并请同学画出描写青海湖“蓝”的句子
③ 体会它的特点。

⑥ 学生练读
请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
⑦ 指名读
⑧ 再指导朗读:

⑵ 让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悟与体验。

   ⑶ 让他们先在小组内讨论,说出自己的体会。

   ⑷ 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就能较好地突破“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一难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

(归纳起来,作者共为我们描绘了三幅画面:那就是“湛蓝湖水图”“心中幻想图”“丰富物产图”,作者通过这三幅画面的描绘,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 仿佛置身幻境之中。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简介青海湖: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距西宁150公里,
南北宽约63公里,周长360多公里,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200米,平均水深近20米,蓄水量754亿立方米。含盐量6‰。矿化度15克/升。青海湖古称“西海”“羌海”,又称“鲜水”“鲜海”,汉代也有人称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藏语称为“错温布”,蒙古语称为“库库诺尔”,意思均为“蓝色的湖泊”。

本文写作特色
 课文前后呼应,结构紧密。
语言优美柔和,含蓄深远,善用叠词

123456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yuwenjiaoan/7650.html

  • 《阿里山纪行》原文|《阿里山纪行》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仿照示例,以“江上白帆”开头写一句话示例:山上树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江上白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文开头陈述两岸人民各自最喜爱的歌曲,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春酒》赏析|19《春酒》说课教案

    03一.说教材《春酒》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以民俗为主题和主要内容,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民俗更是异彩纷呈,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族文化。《春酒》一文是通过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表达了思乡的主题。笔触细腻,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学习本文,不仅让我们...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阿长与山海经_阿长与<山海经>

    课题课型新授授课时间总第 课时教学目标教 材 分 析概述重点难点教具录音机、投影仪教学法设计朗读法、引导法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背景音乐) 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计划】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叙事性作品,它们或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使学生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藤野先生》——鲁迅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文章重点叙述了自己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追述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2021_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

    纪念白求恩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议论文。纪念是为了学习,因此学习白求恩(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全文的一条主线。二、重点、难点   1.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   2.运用对比的方法,体会对比的作用。三、教学方法  采用以...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翻译|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

    22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1认识“铭”“说”两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高尚的情操。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从文中获取启示,并对自己的处世观点、态度的再认识。课时安排...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答谢中书书》教学案例]《答谢中书书》教学案

    张笑天——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教师提问所学的写山水的古诗导入,让学生吟咏从而体会作者...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600字]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训练复习

    第五单元作文训练 扩写·改写《石壕吏》 共2课时授课时间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课型写作课主备课人 学习目标1、 了解“改写”主要方式及基本要求。 2、 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巩固人物描写的方法。重点难点1、 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仍要体现原文的基本精神,...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大雁归来|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教学目的1.说明的对象和特点。2.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教学重点、难点1.对象的特点。2.生动描写。3.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自主预习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迁徙(xi3) 雾霭(ai3) 窥(kui1)探 缄(jian1)默 狩...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课文《蜡烛》]《蜡烛》同步练习1

    ●活动与探究一、写作活动1 就学校出现的好人好事,写一篇人物通讯,以记叙为主,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2 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改写课文,题目为“你好,老妈妈”。二、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1 在图书馆、网上查找资料,了解一下人类历史发生过哪些大规模的战争,重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战争发生的原因...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