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稿]《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习要点

八年级语文教案 2013-04-2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语文教案】

学习要点〔一〕
   关于“格物致知”:
    格:推究。致:获得。《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宋·洪迈《容斋随笔旧序》:“因命纹梓,播之方舆,以弘博雅之君子,而凡志于格物致知者,资之亦可以穷天下之理云。”严复《原强》:“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

    学习本文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致知    诚意    正心    彷徨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2、思考
    (1)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2)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3)“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应怎样改进?

    3、写作特色
    这篇文章简短精要,写得朴实通俗,深入浅出,读来亲切有味,没有说教气息,这种风格也是漫谈式论说文的一个特点。这种风格的形成除了语言的明白通俗外,与行文的灵活和说理方法的多种多样也是分不开的。具体说来,本文采用的说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1)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2)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表格如下:(请同学们把表格中空白的地方根据课文的内容补充完整)列举事例阐述道理 论述角度     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反面事例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正面事例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措的事例,    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反面事例     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    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正面事例     事例论证的好处: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它的好处是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3)运用对比: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学习要点〔二〕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会给出答案。本文是一篇阐述如何进行学术研究的议论文。作者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作者首先对中国传统教育中倡导的"格物致志"精神进行分析和评价。然后,作者阐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作者从科学进展的历史、实验过程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中国大多数学生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观点,指出中国学生缺少实验精神。最后,作者结合中国教育历史与现状及个人经验,阐明真正的"格物致和"精神的涵义,指明它的重要性,并提出希望。同学们学习本文一定会从中受到很大的教育。1234
    学习本文首先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一、字
    1、读准字的音
    丁肇中    彷徨    平庸
    2、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应┍________( )    当┍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2、区分形似字
    ┍遵__________( )    ┍治__________( )
    ┕尊__________( )    ┕冶__________( )
    ┍徨__________( )    ┍键__________( )
    ┕惶__________( )    ┕健__________( )
    二、词
    1、结合内容解释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
    致知:获得理性知识。
    修身:指陶冶身心,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帮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推广延伸到全国各地,流传千秋万代。
    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和现象的科学。它包括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等。
    人文科学:即社会科学,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它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文艺学等。
    自读指导:
    1、根据文章内容分清论述层次并弄清层次之间内在联系。
    2、区分记叙和议论两种表达方式。
    3、关于题目的含义: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既是文章标题,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格物致知"就是通过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作者是一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也因此在学习和科研中吃尽了苦头,所以作者特地写了这篇文章告诫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4、积累、摘抄和熟记一些警句。测试  1、下列词语,注音或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a、埋没(méi):使显不出来。         b、不知所措(cuò):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c、清(qīng)谈:不切实际的谈论。  d、激(jī)变:急剧变化。    2、下列不全属于“四书”的一项是( )
  a、《论语》 《孟子》      b、《诗经》 《论语》
  c、《大学》 《中庸》      d、《孟子》 《大学》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234
    3、选文论述的中心是( )
  a、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b、我们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c、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d、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是不可少的。     4、“学术权威”上加的引号的作用是( )
  a、表示引用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否定      d、表示突出强调    5、填空
  本文的作者 ,是 籍 裔物理学家, 奖获得者。参考答案    1、a
    解析:注意多音字。a中的“没”在这里应该读mò.
    2、b
    解析:“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也是重要的文学文化常识之一。“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
    3、d
    解析:选文第一句话点明了论述的重点,但c项范围偏大,d项概括更为准确。
    4、d
    解析:注意在这里对“学术权威”并没有否定的意思,引号起着强调的作用。
    5、丁肇中 美 华 诺贝尔 中考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    ①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②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图章初宗浙派,中年后治汉印。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他认为乐器中最难的其实是胡琴,看起来简单,只有两根弦,但是变化很多,两手都要有功夫。他拉的是老派胡琴,弓子硬,松香滴得很厚——现在拉胡琴的松香都只滴了薄薄的一层。他的胡琴音色刚亮。胡琴码子都是他自己刻的,他认为买的不中使。他养蟋蟀,养金铃子。他养过花,他养的一盆素心兰在我母亲病故那年死了,从此他就不再养花。我母亲死后,他亲手给她做了几箱子冥衣——我们那里有烧冥衣的风俗。按照母亲生前的喜好,选购了各种花素色纸作衣料,单夹皮棉,四时不缺。他做的皮衣能分得出小麦穗、羊羔、灰鼠、狐肷(qiǎn)。    ③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我们那里叫“百脚”),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的飞上去,没有“肚儿”。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清明节前,小麦还没有“起身”,是不怕践踏的,而且越踏会越长得旺。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逗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桥、亭、球是中空的,里面养了金铃子。从外面可以看到金铃子在里面自在爬行,振翅鸣叫。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用西洋红染了色,上深下浅的通草花瓣,做了一个重瓣荷花灯,真是美极了,在小西瓜(这是拉秧的小瓜,因其小,不中吃,叫做“打瓜”或“骂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    ④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小时,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他画画,我小时也喜欢画画,但他从不指点我。他画画时,我在旁边看,其余时间由我自己乱翻画谱,瞎抹。我对写意花卉那时还不太会欣赏,只是画一些鲜艳的大桃子,或者我从来没有见的瀑布。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给我出过一点主意。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龙》。这建议是很好的。到现在我写的字还有《张猛龙》的影响。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我的嗓子很好,高亮甜润。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我的同学有几个能唱戏的。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邀请,到学校去伴奏。几个同学都只是清唱。有一个姓费的同学借到一顶纱帽,一件蓝官衣,扮起来唱《硃砂井》,但是没有配角,没有衙役,没有犯人,只是一个赵廉,摇着马鞭在台上走了两圈,唱了一段“群坞县在马上心神不定”便完事下场。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⑤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我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下放张家口农村劳动,他那时还从幼儿园刚毕业,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给我写了第一封信。我也只好赶紧学会汉语拼音,好给他写回信。“文化大革命”期间,我被打成“黑帮”,送进“牛棚”。偶尔回家,孩子们对我还是很亲热。我的老伴告诫他们:“你们要和爸爸‘划清界限’。”儿子反问母亲:“那你怎么还给他打酒?”只有一件事,两代之间,曾有分歧。他下放山西忻县“插队落户”。按规定,春节可以回京探亲。我们等着他回来。不料他同时带回了一个同学。他这个同学的父亲是一位正受林彪迫害,搞得人囚家破的空军将领。这个同学在北京已经没有家,按照大队的规定是不能回北京的。但是这孩子很想回北京,在一伙同学的秘密帮助下,我的儿子就偷偷地把他带回来了。他连“临时户口”也不能上,是个“黑人”。我们留他在家住,等于“窝藏”了他,公安局随时可以来查户口,街道办事处的大妈也可能举报。当时人人自危,自顾不暇,儿子惹了这么一个麻烦,使我们非常为难。我和老伴把他叫到我们的卧室,对他的冒失行为表示很不满。我责备他:“怎么事前也不和我们商量一下!”我的儿子哭了,哭得很委屈,很伤心。我们当时立刻明白了:他是对的,我们是错的。我们这种怕担干系的思想是庸俗的。我们对儿子和同学之间的义气缺乏理解,对他的感情不够尊重。他的同学在我们家一直住了四十多天,才离去。    ⑥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我们相信他自己的选择,他的决定。最后,他悄悄和一个小学时期的女同学好上了,结了婚。有了一个女儿,已近七岁。    ⑦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⑧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1)文章开头“这是父亲的一句名言”中的“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我”有双重身份,既是________,又是________。据此,文章主体可分为两个部分,连接两部分的一个重要的虚词是__________。    (3)文章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表现了“父亲”的性格特征。    (4)文章第⑤段中略写了___________件事,详写了___________件事;该段中“使我们非常为难”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末一空用文中词语回答)    (5)第⑦段中两次写到“没大没小”,第一处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第二处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6)认真品味,第⑧段中“而且,可恶!”一句中的逗号不能去掉,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⑧段主要用了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从全文看,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艺术表现上的特点之一是细处落笔,小中见大。请概述一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文章选材的角度看,第④段中画线部分似乎有损于“父亲”的完美,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    【考点】:阅读记叙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本题考查对代词的理解。文章开头第一段“这是父亲的一句名言”中的“这”指的是文章标题:多年父子成兄弟。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结构的理解。文中的“我”有双重身份,既是父亲的儿子,又是儿子的父亲。据此,文章主体可分为两个部分,连接两部分的句子是第五段第一句话“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其中起连接作用的一个重要虚词是“也”。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文章从绝顶聪明、很随和、关心“我”的学业三个方面表现了“父亲”的性格特征。文章第二、三、四三段各用段首中心句的形式概括了父亲的性格特征。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第⑤段略写了两件事,详写了一件事;该段中“使我们非常为难”的原因是怕担干系。    (5)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的理解。第⑦段中第一处的“没大没小”意思是无教养,不分辈分,第二处的“没大没小”意思是平等民主。    (6)本题考查对标点符号作用的分析。第⑧段中“而且,可恶!”一句中的逗号不能去掉,原因是有逗号可以起到加强语气、强化效果的作用。或:更突出了对那种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孩子的父亲的谴责。    (7)本题考查对表达方式的判定及其作用的分析。第⑧段主要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从全文看它的作用是升华主题,点明中心。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特点的理解。细处落笔,小中见大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文中事件很多,只要能用概括简练的语言举出一例即可。    (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④段中画线部分突出了“多年父子成兄弟”这一中心;也体现了本文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的特点。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yuwenjiaoan/7133.html

  • 《阿里山纪行》原文|《阿里山纪行》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仿照示例,以“江上白帆”开头写一句话示例:山上树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江上白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文开头陈述两岸人民各自最喜爱的歌曲,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春酒》赏析|19《春酒》说课教案

    03一.说教材《春酒》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以民俗为主题和主要内容,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民俗更是异彩纷呈,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族文化。《春酒》一文是通过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表达了思乡的主题。笔触细腻,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学习本文,不仅让我们...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阿长与山海经_阿长与<山海经>

    课题课型新授授课时间总第 课时教学目标教 材 分 析概述重点难点教具录音机、投影仪教学法设计朗读法、引导法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背景音乐) 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计划】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叙事性作品,它们或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使学生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藤野先生》——鲁迅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文章重点叙述了自己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追述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2021_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

    纪念白求恩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议论文。纪念是为了学习,因此学习白求恩(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全文的一条主线。二、重点、难点   1.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   2.运用对比的方法,体会对比的作用。三、教学方法  采用以...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翻译|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

    22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1认识“铭”“说”两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高尚的情操。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从文中获取启示,并对自己的处世观点、态度的再认识。课时安排...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答谢中书书》教学案例]《答谢中书书》教学案

    张笑天——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教师提问所学的写山水的古诗导入,让学生吟咏从而体会作者...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600字]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训练复习

    第五单元作文训练 扩写·改写《石壕吏》 共2课时授课时间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课型写作课主备课人 学习目标1、 了解“改写”主要方式及基本要求。 2、 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巩固人物描写的方法。重点难点1、 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仍要体现原文的基本精神,...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大雁归来|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教学目的1.说明的对象和特点。2.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教学重点、难点1.对象的特点。2.生动描写。3.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自主预习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迁徙(xi3) 雾霭(ai3) 窥(kui1)探 缄(jian1)默 狩...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课文《蜡烛》]《蜡烛》同步练习1

    ●活动与探究一、写作活动1 就学校出现的好人好事,写一篇人物通讯,以记叙为主,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2 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改写课文,题目为“你好,老妈妈”。二、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1 在图书馆、网上查找资料,了解一下人类历史发生过哪些大规模的战争,重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战争发生的原因...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