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教案反思_《山居秋暝》教案1

八年级语文教案 2013-04-1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语文教案】

认知目标:

    熟读成诵。

能力目标: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贯彻两纲:

    品味文化之美,含蓄之美

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揭示课题,资料交流
 1、背诵复习

《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介绍诗人及其作品,了解诗人的风格。
 




学生交流,介绍王维生平。
 通过交流,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习古诗,感受情怀
 1、学习《山居秋暝》,指导朗读。

诵读提示:

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末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范读、跟读、自由读、齐诵。


2、掌握古诗的意思。

 1、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每一句的含义

空旷的山野一场秋雨新降,

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

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姑娘们洗罢衣服,笑语喧哗地从竹林里回家去,

渔船顺流而下,水上莲叶便摇动起来。

花春草,任凭它枯谢吧,

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加深理解。
 
体会意境,感受画面美
 本诗共描绘几幅美丽画面?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雨后初晴图。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明月松林图。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明月清泉图。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浣洗晚归图。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月夜采莲图。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小结: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给出示例,余下学生填。

(共五幅画面——雨后初晴图、明月松林图、清泉印月图、浣洗晚归图、月夜采莲图。)

 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12345
分析课文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2、怎样理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的艺术画面?







3、空、静的景色衬托出诗人怎么样的心情? 








4、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山居秋暝》这首五言律诗,一开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是空空的,很容易让人想到空旷、静谧。王维受其母的影响较深,佛教讲究“四大皆空”,在诗人的眼里,一切胜景浮名都不过是一“空”而已!傍晚十分,一切都迷蒙起来,淅淅沥沥的秋雨过后更是一片清冷的秋意!也是为全诗定下了恬淡、清新的感情基调。同时暗点了时间、地点。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有声有色、动静结合。

以“喧”来反衬“静”,

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出山林的“空”和“静”。


清人王国维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人说“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诗人笔下的景色如此清幽、明净、静寂。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

诗人的心境极为淡泊、宁静,不含任何杂念,所以一草一木,一泉一石,皆能打动诗人的心,所见的所闻的皆是美之所在,形诸于诗,则是空灵清净、平淡之境。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诗的尾联,诗人大发感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草就随它衰败吧!如此清幽、恬静、淡远的秋景,自可以留住王孙去静静地欣赏品味,其实这是诗人借《楚辞·招隐士》反其意而用之,意在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布置作业
 抄写、默写古诗
 完成作业
 知识的积累与巩固。
 

板书:

静景:雨后初晴图、明月松林图、清泉印月图——自然美

                                                       借景抒情

动景:浣洗晚归图、月夜采莲图            ——人情美                   12345



补充资料:

作者简介:

王维是唐代诗人中仅次于李白、杜甫的大家,在唐代诗歌史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父亲去逝较早,母亲虔诚信佛三十多年,这对王维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据史料记载,王维侍母以孝顺闻名,其母亲去世,他几乎痛不欲生。王维幼年就通音律,会作文,颇有才名。唐玄宗开元九年(721)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大乐丞,因为伶人舞黄狮子得罪朝廷,受牵连被贬到济州(今山东长清县)作司库参军。期间曾一度弃官隐居,后来又回到京城长安。开元二十二年(734),诗友张九龄当宰相,王维上书请求引荐,被任命为右拾遗。三年后,张九龄被贬,他改任监察御史,出使塞上凉州两年。回长安以后,较长时期内供职于朝廷,在郊外的终南山和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弹琴赋诗,傲啸终日”,写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当然,作为朝廷的臣子,他也写过不少奉和、应制的诗歌和颂扬皇上的文章。这是王维由积极进取转向参禅信佛的时期。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判乱,带兵攻入长安,王维被迫出任伪职给事中。但他消极应付,曾经故意服药生病,并想逃走。不久,官军收复了京城,他因做伪官,将受到严厉处分;幸亏他弟弟、刑部侍郎王缙愿意削官为他赎罪而获免,得以从宽发落,只是降了他的官职,成为太子中允。此时,王维对世事官场彻底失去兴趣,笃志信佛,唯以禅诵为事。《旧唐书·本传》说他:“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唐肃宗乾元二年转任尚书右丞,到上元二年(761)逝世,终年六十一岁。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王维其他方面也有佳作。有的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有的表现侠义,有的揭露时弊。一些赠别亲友和写日常生活的小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沈子福归江东》等,古今传诵。这些小诗都是五绝或七绝,情真语挚,不用雕饰,有淳朴深厚之美,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相媲美,代表盛唐绝句最高成就。他的应制诗、唱和诗及宣扬佛理的诗偶有名篇佳句,多不足取。王维五律和五、七绝造诣最高,亦擅其他各体,在唐代诗坛很突出。其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为明七子师法。七古形式整饬,气势流荡。散文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如《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生前身后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诗佛”美称。对后人影响巨大。

正是由于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才使他的诗有了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特别是他在描写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栾家濑》)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澹宁和的无尽遐思。


本文赏析: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宋朝著名诗人苏轼曾评价王维的作品是“诗中有画”,那王维是怎样绘出这幅山水的呢?这首诗就是一个证明。这首诗写的是居住在山中的诗人,在秋天日落之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诗人仅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犹如世外桃源一般,真是隐士们的好居处。12345

在这幅画里,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人情美是水乳交融的。这首诗首联着力描写所处的大环境,渲染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不仅点出了题目中的“山”,“秋”,“暝”,还描绘出有如世外桃源的山景。“空”字写出山中的人际罕至,开篇便给人一种寂静清幽的感觉。又和着新雨洗净了山色,晚来的天气凉爽宜人,清新自然的空山秋夜便跃然纸上,犹如在纯白的雪浪纸上,描出群山的背景。干净的笔致清晰勾勒却又不露痕迹。(准确的用词点染出清新的感觉)。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写秋山傍晚,雨后的山,雨过天晴,空气格外清新。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显得格外苍翠,夜暮降临,秋气凉爽。秋月银辉,洒遍了苍翠的松林,腾起一片朦胧的濛濛雾气;接着皎洁的明月光透过茂密的青松林的空隙,照射到地面上,斑斑点点,恍如满地碎银;四野一片静寂,久违的清凉包围了山林;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觉,好像连自己的心也被洗净了一样。雨后的山坡,溪涨泉涌,细水奔流,泉水飞溅,一泓泓、一缕缕从石上潺潺流淌;或者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或溅起雪白的浪花;或山泉因水量充足,流势增大,那白练似的泉水从悬崖上飞泻,只挂前川,或淙淙有声,或寂寂无声;飞动的瀑布像仙女的舞蹈,像天宇长虹,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脉搏在轻轻地跳动着。此时山高月小,松林清翠,泉水叮咚,飞瀑如练,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自然的美妙,心情的陶醉。但山村美事依然神秘快乐。“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写村民的活动。出句写诗人所闻,因为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只能看到模糊的人影,但诗人从竹林里的欢声笑语中听出这是少女们刚从水边洗衣归来,虽是淡淡的一笔,却生动地表现了少女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此景依然让人激动:满月高悬,山野静寂,村落一点两点灯火闪烁。此时清江蜿蜒流淌,天上明月,水里倒映着蓝蓝的天空,以及澄澈如玉的天宇那一轮晃动的月,河岸翠竹环绕,清风四起;一群妇女手端洗衣盆,挽起衣袖、裤管,站在清凉的水中;月亮破碎,银光洒满水面;捣衣声响起,传得很远;流水声、捣衣声、说话声、嬉戏声;或歌谣清唱,或用溪水洗长发,或在水中沐浴;或嬉戏相互浇水,溅湿了衣裳,笑弯了月亮。洗衣归来,山村已经睡去,竹喧影动,笑声跑得很远。

对句写诗人所见,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而诗人是在莲叶的摇动中发现它的,这无疑是渔夫要利用今晚月光去捕鱼、去采莲。清秋时节,雨后采莲,月在蓝天,满池塘的荷叶,或凋败,或亭亭玉立;荷花有的依然鲜艳无比。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小船悠悠荡漾,渔歌响起。“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江南山村的盛事让人神往。这两个细节都富于艺术的魅力,它们从不同侧面写出了山村居民淳厚、朴实的风尚,以及作者对他的向往。12345

诗人勾勒出这样一幅风习画的用意十分明显:山村的风景如此清幽,民风如此淳厚,这正是他理想的生活环境,他不愿离开这里,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这就给结句“王孙自可留”作了有力的铺垫。

若说先前两句是意境的渲染,那“明月松间照”便是给画卷上投下一缕朗朗清光。清冷的景致仿佛一层淡淡的石青色,夜空中的朗月,月下的松林,林边的清泉,着了色,却依然清淡。逼真的风景,淡然的色彩,似画一般。颔联这二句也以其极工整的对仗,极灵动的风格成为千古佳句。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了山中的动态,与先前清雅的静态山景共同构成一幅立体的图样,有月光照着晚归的浣女,有清泉送回满载的渔舟,一切都是那样自然,那样恬淡。同时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幽静的竹林中传来一阵喧笑,那是洗衣服的姑娘结伴归来;亭亭的莲叶荷花纷纷动荡,原来是渔舟顺流而下。秋夜雨后的山村在诗人的笔下多么纯净美好,多么富于诗情画意!这正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诗人捕捉了景物中最优美、最动人的一刹那,随意挥洒,毫不着力地写来,却是如此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意境幽美,韵律悠扬,而且通篇有比兴,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对诗人来说,可以没有名利,可以没有权势,却不能没有新雨后的空山中简单的清雅,自然。其实,说先前几句是简单写景并不确切,诗人笔下的“月”、“泉”、“松”、“竹”、“莲”不都象征着他所向往的高尚情操么?他正是将这样高尚的人格融入了诗中,才使这首诗有了灵气,有了魂。

所以诗的末联,情不自禁地叹道:芳菲的春天过去了,就随它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不是一样的美好吗?\"王孙自可留 \",意思是自己大可以待在山中,赏心娱目悠游岁月了。这里,王维化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王孙兮归来 ,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典故,而取其相反的意义,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对秋天山野的深厚感情,从而表示了归隐的决心。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果然如此。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12345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yuwenjiaoan/7034.html

  • 《阿里山纪行》原文|《阿里山纪行》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仿照示例,以“江上白帆”开头写一句话示例:山上树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江上白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文开头陈述两岸人民各自最喜爱的歌曲,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春酒》赏析|19《春酒》说课教案

    03一.说教材《春酒》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以民俗为主题和主要内容,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民俗更是异彩纷呈,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族文化。《春酒》一文是通过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表达了思乡的主题。笔触细腻,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学习本文,不仅让我们...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阿长与山海经_阿长与<山海经>

    课题课型新授授课时间总第 课时教学目标教 材 分 析概述重点难点教具录音机、投影仪教学法设计朗读法、引导法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背景音乐) 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计划】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叙事性作品,它们或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使学生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藤野先生》——鲁迅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文章重点叙述了自己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追述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2021_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

    纪念白求恩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议论文。纪念是为了学习,因此学习白求恩(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全文的一条主线。二、重点、难点   1.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   2.运用对比的方法,体会对比的作用。三、教学方法  采用以...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翻译|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

    22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1认识“铭”“说”两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高尚的情操。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从文中获取启示,并对自己的处世观点、态度的再认识。课时安排...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答谢中书书》教学案例]《答谢中书书》教学案

    张笑天——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教师提问所学的写山水的古诗导入,让学生吟咏从而体会作者...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600字]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训练复习

    第五单元作文训练 扩写·改写《石壕吏》 共2课时授课时间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课型写作课主备课人 学习目标1、 了解“改写”主要方式及基本要求。 2、 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巩固人物描写的方法。重点难点1、 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仍要体现原文的基本精神,...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大雁归来|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教学目的1.说明的对象和特点。2.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教学重点、难点1.对象的特点。2.生动描写。3.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自主预习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迁徙(xi3) 雾霭(ai3) 窥(kui1)探 缄(jian1)默 狩...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课文《蜡烛》]《蜡烛》同步练习1

    ●活动与探究一、写作活动1 就学校出现的好人好事,写一篇人物通讯,以记叙为主,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2 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改写课文,题目为“你好,老妈妈”。二、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1 在图书馆、网上查找资料,了解一下人类历史发生过哪些大规模的战争,重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战争发生的原因...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