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业题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语文教案】
[单元温馨提示]同学们,当你打开这份试卷的时候,老师相信你已经跟随古代的文人墨客游历了祖国的山山水水,窥视了文人雅士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请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你的感言吧!
语基检测站[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看看你积累了多少?]
1.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曦( ) 飞漱( ) 急湍( )
绝 ( ) 艨艟( )( ) 一舸无迹( )
2.解释下面各句中的通假字及词类活用字。
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古诗文填空。
(1)高峰入云,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渡荆门送别》中点明“送别”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舟过荆门入楚地所见的壮阔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4)陆游在《游山西村》诗中,既写路途中山间水畔优美的景色,又道出世间事物消长变化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 。
(5)湖上影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6)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用生动精练的笔墨描绘早晚自然美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归园田居》中蕴含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含义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使至塞上》中作者以传神文笔描写塞外奇特壮美风光的千古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西湖吸引着文人墨客,他们有感于西湖的柔美写下了不朽的诗作。请写出一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谁道人生无再少? ! 。
4.请指出下面对联所涉及到的作家姓名。(写出四位即可)
上联: 一门父子三词客 下联:千古文章四大家
、 、 、 。
5.将下面的新闻改成一句话消息。
中国文联、中央电视台、中国舞协、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评审工作日前结束,产生了七十六个提名作品。颁奖晚会将参考“奥斯卡颁奖典礼”的方式,届时揭晓三十二个舞蹈经典精品及“二十世纪杰出舞蹈家”的折桂者。
6.《骆驼祥子》的作者是_____,原名 。保尔•柯察金是____(国家) 的小说《___________》中的主人公。1234
美文赏读苑[与美文相伴,可以提升人的境界,驻足于优美的文字中,你定会有如沐春风的享受,引起你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特殊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7.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是我国______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重岩叠嶂( ) 不见曦月( ) 飞漱其间( )
林寒涧肃( ) 属引凄异( ) 沿溯阻绝( )
9.本文描写了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各季的特点。
夏季:
春冬之时:
秋季:
10.“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三峡水的特点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请你用比喻句来描述水的特点。
11.文章结尾引用民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
(二)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 ) 怀民亦未寝 ( )
相与步于中庭(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13.翻译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4.“月色入户”运用了拟人的写法,请写出类似的诗句。
15.写此文时正是作者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之时,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等句中,可以揣测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和襟怀?
(三)
西 湖
袁宏道
从武林门向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颜,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年二月十四日也。1234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16.解释加粗加点的字词。
a.即棹小舟入湖: b.已不觉目酣神醉:
c.觅阿宾旧住僧房: d.余游西湖始此: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2)已不觉目酣神醉。
18.文中游西湖的路线是怎样的?
19.按下面的意思,分别写出相关的文句。
(1)作者描写西湖全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初见西湖美景时心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用现代汉语描绘下列景色。
山色如娥,花光如颜,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四)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2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高林”指的是破山上高高的树林。
b.“曲径通幽”四字,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清幽的景色,常被后人借来题写山水景点。
c.“潭影空人心”的意思是“潭水十分清澈,倒影其中,觉得心中杂念被洗涤一空。”
d.“万籁”泛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
22.试从内容上、构思上、意象上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五)
冷泉亭记
白居易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亭,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春之日,我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我爱其泉渟渟①,风泠泠②,可以蠲烦折酲③,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彻④,粹冷柔滑,若俗士⑤,若道人,眼耳之尘,心尘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域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铺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玙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⑥。1234
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注:①渟渟(tínɡ):水停止不动的样子。②泠泠(línɡ):形容清凉。③蠲(juān)烦析酲:除去烦劳,解除酒醉,蠲:消除,除去。④潺湲(chán yuán):水流的样子。彻:同“澈”。⑤俗士:与出家人相对而言,指未出家的人。⑥述而不作:只阐述前人的观点。此语出自《论语•述而》。这里是指自己不再建造新亭。
23.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a.酲: b.濯:
c.狎: d.矧:
24.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冷泉亭是余杭众多美景中最好的一处。
b.与冷泉亭互相遥望的还有虚白亭、候仙亭、观风亭和见山亭。
c.仆射、给事、右司郎中是官职,相里君、韩皋、裴棠棣、卢元铺、元玙是人名。
d.“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中“长庆”是白居易的号。
25.认真阅读文章,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文字。
(1)请写出三组描写冷泉亭景色的整句: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抓住冷泉亭春天的_______和_______;夏天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景物,简练而生动地写出了此泉四时的美景和人物的心情。
(3)作者不再建造亭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创新吧[这是一块自由而广阔的天地,请以你的真实体验、丰富情感、独到见解,向老师展示你的才华吧!]
26.仔细阅读下文,然后按要求作文。可以记叙经历,也可以发表感想。
瀑布从万丈悬崖上奔泻而下,像一道闪闪发亮的珠帘。雷鸣般的轰响震撼着群山。可是,人们攀上崖顶,却发现上面不过是一条平缓的小河,它广路走来,汇聚着点点滴滴的泉水。如果它不跨出那一步,冲下悬崖,就只能在山峦之中默默流淌。小河勇敢地跨出了那一步,于是有了气势磅礴的瀑布。
读了上面短文,你有什么感想?你有过“勇敢地跨出了那一步”的经历或类似的见闻吗?你看到过给你以某种启示的景观吗?请从中选一个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情智再闪烁】
•学习本单元我最大的收获是:
•我认为本单元的易错之处在:
•我认为今后尚需努力之处在: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yuwenjiaoan/6472.html
-
《阿里山纪行》原文|《阿里山纪行》综合能力测试题详细阅读
一、仿照示例,以“江上白帆”开头写一句话示例:山上树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江上白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文开头陈述两岸人民各自最喜爱的歌曲,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春酒》赏析|19《春酒》说课教案详细阅读
03一.说教材《春酒》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以民俗为主题和主要内容,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民俗更是异彩纷呈,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族文化。《春酒》一文是通过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表达了思乡的主题。笔触细腻,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学习本文,不仅让我们...
-
阿长与山海经_阿长与<山海经>详细阅读
课题课型新授授课时间总第 课时教学目标教 材 分 析概述重点难点教具录音机、投影仪教学法设计朗读法、引导法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背景音乐) 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
-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计划】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详细阅读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叙事性作品,它们或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使学生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藤野先生》——鲁迅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文章重点叙述了自己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追述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
-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2021_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纪念白求恩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议论文。纪念是为了学习,因此学习白求恩(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全文的一条主线。二、重点、难点 1.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 2.运用对比的方法,体会对比的作用。三、教学方法 采用以...
-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翻译|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详细阅读
22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1认识“铭”“说”两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高尚的情操。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从文中获取启示,并对自己的处世观点、态度的再认识。课时安排...
-
[《答谢中书书》教学案例]《答谢中书书》教学案详细阅读
张笑天——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教师提问所学的写山水的古诗导入,让学生吟咏从而体会作者...
-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600字]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训练复习详细阅读
第五单元作文训练 扩写·改写《石壕吏》 共2课时授课时间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课型写作课主备课人 学习目标1、 了解“改写”主要方式及基本要求。 2、 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巩固人物描写的方法。重点难点1、 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仍要体现原文的基本精神,...
-
大雁归来|大雁归来详细阅读
利奥波德教学目的1.说明的对象和特点。2.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教学重点、难点1.对象的特点。2.生动描写。3.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自主预习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迁徙(xi3) 雾霭(ai3) 窥(kui1)探 缄(jian1)默 狩...
-
[课文《蜡烛》]《蜡烛》同步练习1详细阅读
●活动与探究一、写作活动1 就学校出现的好人好事,写一篇人物通讯,以记叙为主,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2 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改写课文,题目为“你好,老妈妈”。二、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1 在图书馆、网上查找资料,了解一下人类历史发生过哪些大规模的战争,重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战争发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