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和做课文】想和做

八年级语文教案 2013-02-0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
2 理解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4.引导学生认识“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重点难点
1.重点:
(l)理解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2.难点:理解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滔滔不绝: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形容话很多,连续不断。
埋头苦干:专心致志,刻苦工作。
投机取巧: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求个人的私利。也指想不付出艰
苦的劳动,而靠小聪明来取得成功。
劳而无功:白费力气,却没有功效。
2.阅读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选自(胡绳全书)。作者胡绳,江苏省苏州市人,笔名蒲韧,中国当代哲学家、历史学家。早年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6 年在上海参加爱国救亡运动,40年代担任(读书月报)主编,解放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历史学会会长、孙中山研究学会会长等职。胡绳早年从事哲学的普及工作,曾发表哲学通俗读物(新哲学的人生观)等,以后一直从事哲学、历史、文化思想方面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思想方法)(理性与自由)(怎样搞通思想方法)(二千年间》等。
2.解题。
这是一篇论说思想修养方面的小短文。标题()是一个并列
短语,提出了人类活动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启发读者去思考两者之
间的关系。文章围绕着的辩证统一关系展开议论,说明了两者
如何有机结合的道理。
三、正课
1.速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2.讨论并归纳:
第一部分(l~5段):概述两种人的表现,阐明中心论点。
第一层(l~2段):概述两种人的表现,一种是“只会空想,不会做一种是“只顾做事,不动脑筋”。
第二层(3~4段):对这两种人进行评价。对“空想”的人,说他们是“空想家”;对“死做”的人,说他们是“跟牛马一样”。
第三层(5段):总结上文,提出中心论点“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第二部分(6~7段):分析的辩证关系;阐述怎样把它们结合起来。
第三部分(8段):联系学校生活实际进一步论述。
第四部分(9段):总结全文。强调开动脑筋的重要性,深化中心论点。
2提问:本文的标题“’清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标题是一个并列短语,提出了人类活动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启发读者去思考两者的关系。
3.提问:“只会空想,不会做事”的人有什么具体表现?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空想”和“空话’狱是他们的特点。(举例略)
4.提问:“只顾做事,不动脑筋”的人有什么具体表现?试举例证明。
讨论并归纳:“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做事的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别人的命令,或一般人的通例”,不考虑做事的方法、目的,“死做”就是他们的特点。(举例略)
5.提问:人们对这两种人是怎样评价的?
讨论并归纳:我们瞧不起“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埋头苦干”。
6.提问:作者认为这样评价正确吗?
讨论并归纳:不正确。作者认为后者并不值得赞美。
7.提问:不值得赞美的理由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分析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先用了一个比喻,把拉磨的牛与其相比,形象地指出“死做”者和拉磨的牛一样不动脑筋,不会考虑做事的目的、过程和方法。接着作者又分析了人与牛马的区别在于“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能够“~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进步。”最后,用一个假设,如果“死做”人类就不会进步,“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进一步证明“死做”不值得赞美。
8.提问:为什么说“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讨论并归纳:因为无论做什么事情,“空想”和“死做”都不会进步。
9.提问: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讨论并归纳:文章针对一般人在生活中常会遇到的两个现象,概述“空想”和“死做”两种人的表现,对人们的错误认识进行评价进一步阐明了理由,最后提出了中心论点。
四、小结
这三篇课文中心论点的提出各有特色。(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
斗业绩和基本经验)是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谈骨气)则是开篇点题,提出中心论点。()是先概述“空想”和“死做”两种人的表现,对这两种人进行评价后提出中心论点。
五、作业 。
l,完成课后练习一、三、四。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一)在下列的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关联词语。
玉.我们青年人____要空谈____要实行。
2.他们做事的方法____根据自己的习惯,____依从别人的命令。
3.____只是埋头苦读,不动脑筋想一想,那____得不到进步。
4.____做什么事情,“空想”和“死做”____不会进步。
(二)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因为客观条件的原因,他没能上大学。
B.经常锻炼身体可以预防不感冒。
C,谁也不能否认中国的改革开放没有取得辉煌成就。
D.优越的条件,使我产生了依赖心理。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找出文章的论据。
二、导人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课文的第一部分,中心论点的提出“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这节课我们再进一步研究怎样才能联结起来。
三、正课
1.提问:第6段开头一句的问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设问,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2.提问:怎样才能联结起来呢?
讨论并归纳:“从实际出发”是联结起来的一条路。
3.提问:怎样才能够接近实际?
讨论并归纳:要观察,还得行动。
4.提问:文章怎样列举生活中学游泳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先从正面讲,学游泳要经过“观察——试验——学会”三个阶段;再从反面假设如果只是“呆看——空想——不会”。从正反两方面列举学游泳的例子,证明既要“观察”又要“行动”才能成功,也就是说“想”和“做”要紧密联结起来。
5.提问:要怎样紧密地联结起来?
讨论并归纳: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之间是辩证的统一。
6.提问:联系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实际,有些同学学语文只读不想,学数学只记不想结果如何?毛病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结果是不理解,不会算,毛病出在“死做”。脱节。
7.提问:有些同学能想出些省力的有效的方法来记忆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会动脑筋,想办法,紧密联接起来。
8.提问:试举一些自己或身边同学“巧学”的例子。
讨论并归纳:例子略。
9.提问:课外活动如果光凭一腔热情,埋头苦干结果如何,毛病出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结果是劳而无功,毛病出在“死做”。脱节。
10.提问:试举一些在课外活动中紧密结合的例子。
讨论并归纳:例子略。
这一部分举了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分析,进一步强调了要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道理。
11.提问: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总结全文的作用,强调开动脑筋的重要性,深化中心。
12.提问:课文中还有没有类似总结性的语句或段落?
讨论并归纳:
(1)第5段总结上文“一事不做,凭空设想”就是“空想”。“不动脑筋,埋头苦干”就是“死做”指出“空想”和“死做”危害性,提出中心论点。
(2)第7段总结第6段内容,分析的辩证关系,阐述二者怎样联结在一起。
13.提问:为了论证严密,课文中还有一些词语或句子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你能找出来吗?

讨论并归纳:
(1)第3段“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说他们是‘空想家”’承前第1段,对“只会空想,不会做事”的人进行评价。
(2)第4段“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是——说得不客气一点——跟牛马一样”承前第2段,对“只顾做事,不动脑筋”的人进行评价。
(3)第5段的最后一句与第6段的第一句相承接。
四、小结
本文针对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慨述了“空想”和“死做”两种现象的具体表现加以评价,提出了“要紧密结合”的中心论点,接着进一步论述怎样才能把紧密联结,联系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进一步论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开动脑筋的重要性,深化中心。文章思路缤密,举例充分,论证有力,有很强的说服力。
五、板书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联结起来的一条路。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怎样才能够接近实际?当然要观察。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举个例子来说,人怎样学会游泳的呢?光靠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光靠观察鱼失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去水去试验,一次,两次,十次,几十次地试验,才学会了游泳。如果只站在水边,先是一阵子呆看,再发一阵子空想,即使能够想出一大堆“道理”来,自己还是不会游泳,对于别的学游泳的人也没有好处。这样空想出来的“道理”其实并不算什么道理。真正的
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经验,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而且想出来的道理到底对不对,还得拿行动来证明:行得通的就是对的,行不通的就是错的。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
1.“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这句话是____问,其作用是____其答案是____。
2.上文第1段举学游泳的例子做为____论据,论证了____
3.真正的道理是怎么诞生的?
4.上文的中心论点是()
A.从实际出发就是联结起来的一条路。
B.要观察,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
C.一面做,一面想。
D.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yuwenjiaoan/4865.html

  • 《阿里山纪行》原文|《阿里山纪行》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仿照示例,以“江上白帆”开头写一句话示例:山上树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江上白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文开头陈述两岸人民各自最喜爱的歌曲,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春酒》赏析|19《春酒》说课教案

    03一.说教材《春酒》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以民俗为主题和主要内容,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民俗更是异彩纷呈,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族文化。《春酒》一文是通过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表达了思乡的主题。笔触细腻,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学习本文,不仅让我们...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阿长与山海经_阿长与<山海经>

    课题课型新授授课时间总第 课时教学目标教 材 分 析概述重点难点教具录音机、投影仪教学法设计朗读法、引导法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背景音乐) 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计划】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叙事性作品,它们或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使学生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藤野先生》——鲁迅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文章重点叙述了自己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追述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2021_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

    纪念白求恩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议论文。纪念是为了学习,因此学习白求恩(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全文的一条主线。二、重点、难点   1.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   2.运用对比的方法,体会对比的作用。三、教学方法  采用以...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翻译|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

    22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1认识“铭”“说”两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高尚的情操。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从文中获取启示,并对自己的处世观点、态度的再认识。课时安排...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答谢中书书》教学案例]《答谢中书书》教学案

    张笑天——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教师提问所学的写山水的古诗导入,让学生吟咏从而体会作者...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600字]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训练复习

    第五单元作文训练 扩写·改写《石壕吏》 共2课时授课时间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课型写作课主备课人 学习目标1、 了解“改写”主要方式及基本要求。 2、 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巩固人物描写的方法。重点难点1、 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仍要体现原文的基本精神,...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大雁归来|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教学目的1.说明的对象和特点。2.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教学重点、难点1.对象的特点。2.生动描写。3.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自主预习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迁徙(xi3) 雾霭(ai3) 窥(kui1)探 缄(jian1)默 狩...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课文《蜡烛》]《蜡烛》同步练习1

    ●活动与探究一、写作活动1 就学校出现的好人好事,写一篇人物通讯,以记叙为主,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2 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改写课文,题目为“你好,老妈妈”。二、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1 在图书馆、网上查找资料,了解一下人类历史发生过哪些大规模的战争,重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战争发生的原因...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