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诗文点击七年级下册_七年级课外文言诗文拓展阅读活动课程设计
【jiaoan.jxxyjl.com--综合性学习教案】
七年级课外文言诗文拓展阅读活动课程设计
一、本校师生特点:
本课程由语文教师陈老师开发并执教。课外文言诗文的阅读,学生学起来往往颇感困难,要让学生掌握学习课外文言诗文的方法,就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应该让学生有课外实践的机会。
七年级是语文学科学习文言文的起始年级。语文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而是要长期积累,有所体验,有所感受,顿悟于一瞬。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样如此。随着二期课改新编教材古诗文比例的提升和上海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的变革:扩大文言文考试篇目,增加分值、增加难度,因而将学生引领步入文言文的阅读的殿堂,提高学生文言诗文的阅读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再则古诗文承载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流传至今,虽历经时间磨洗却魅力依旧。一代代莘莘学子从中汲取丰厚的人文养料,充实自身的文化底蕴,不仅大大拓展了审美视野,获得了精美语言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写作启迪,而且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健全了自身的人格素质。所以,在七年级开设这一拓展课是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当前语文教改的需要的。
二、课程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让学生通过学习,在了解我国丰富、悠久的文化传统的同时,培养学生对文言学习的兴趣,重视积累,有所体验,有所感悟,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能对作品中的一些重点的词、重要的语句作解释,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比较词句的异同,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在学习中发现一些规律。
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读懂古诗文,以具体的古诗为例,引导学生去品味和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主旨、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表现手法,
方法、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自觉养成学习文言文的习惯
②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编辑资料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程内容:
了解文言知识,学会课外文言诗文的阅读是语文学科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设置主要让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学会鉴赏古诗文。这个专题由此展开。
具体内容:
1、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为主。以一些文章为例,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文言文。主要对学生从三个方面作指导。学习文言文:
一、对作家的生平、主要思想以及生活的时代背景作必要的了解;
二、要了解作品的出处、作品所及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是能对作品中的一些重点的词、重要的语句作解释,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比较词句的异同,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在学习中发现一些规律。在此基础上,要求参加活动课的每位学生选择一个文言知识点,加以归纳整理。
2、通过教师的指导,引领学生步入古诗文的阅读殿堂,去品味和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主旨、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表现手法,也就是说应多从审美的角度去领会前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所蕴含的魅力,从而领悟古代杰出人物的思想境界,获得人生观、价值观。
3、上查阅资料、整理资料、由学生自己编辑《文言天地》的期刊
实施方式
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为主。以一些文章为例,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文言文。主要对学生从三个方面作指导。学习文言文:
在第一阶段学习的基础上,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通过网上查阅资料、整资料、由学生自己编辑《文言天地》的期刊
四、资源利用:
网络、实物投影
五、问题与启示
1、通过学习,学生普遍反映学到了许多语文课上学不到的知识,激发了学习文言诗文的兴趣。从要我学慢慢地变成了我要学。一个学生在她的总结中这样写道:
这个学期,我选择了课外文言文拓展研究课程,我很高兴我有幸选择了这项课程。我在这里学到的东西,远远多余课堂。在课堂上,由于时间有限,所以,很多知识不能讲得很详细,但在这里,有一个小时时间让我们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入的了解文言文。我们在这里学会了古诗鉴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知识,最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如何去阅读课外古诗文,对于我们平时的文言文名著阅读有了很大的帮助。以后,我阅读文言名著,再也不会因为不理解,而没有兴趣,或放弃阅读,可以说,这项课程,大大提高了我对文言文的兴趣,也让我的阅读面大大增加了,所以,我相当感谢这项课程给我的帮助。 七(4)班
2、当然,在活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还需在以后的活动中加以改进。个别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活动内容的安排还可紧凑一点。
六、评价方式:评价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结合的方式。
等第及标准
自评
A
B
C
1
耐心倾听
能认真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
尚能认真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
不能认真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
3
积极发言
能积极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尚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不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4
完成任务
能按时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
能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但不按时
不能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
5
查找资料
按要求查找资料,并进行整理
按要求查找资料,但不进行整理
不按要求查找资料,或不查找
自评
组内互评
教师评价
七、本学期主题和时间安排:
周 次
主 题
内 容
1
3
走进文言文
了解活动小组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活动的方法。教师提出要求。
2
4——8
文言文阅读
以一些文章为例,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文言文。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主要对学生从三个方面作指导。
3
9——12
古诗鉴赏
引导学生去品味和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主旨、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表现手法,
4
13——17
编辑期刊
通过网上查阅资料、整理资料、由学生自己编辑《文言天地》的期刊。
5
18
小结
对本学期的学习作出小结。
2005/9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zonghexingxuexijiaoan/162864.html
-
[六年级语文《藏戏》听课记录]小学六年级语文《藏戏》优质教案范文详细阅读
《藏戏》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介绍了其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久远的戏剧之一。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藏戏》优质教案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语文《藏戏》优质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1 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了解藏戏的传说及藏戏...
-
电影《家乡的故事》|《家乡的故事》活动课设计详细阅读
一.活动目标1、 认识和技能:(1) 通过活动能更深地了解家乡的变化。(2) 在小组的合作中初步学会调查、探究的方法和收集、运用、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3) 能运用网络和其他手段获取知识和信息。2、 过程和方法:(1)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
[古代诗歌的炼字]古代诗歌的“炼字”详细阅读
教学目的:1. 明确“炼字”的大致范围2 了解炼字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苏轼、苏小妹和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作为诗眼。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
-
[对联教案]对联教案详细阅读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如起源、特点、种类等。2、 学会拟写简单的对联。3、 了解对联的有关题型,基本上学会做。二、教学重点:1、学会拟写简单的对联。2、了解对联的有关题型,基本上学会做。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
-
马的世界综合性活动_综合性学习马的世界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与马共舞>>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综合实践活动 四川双流合江初中 高贞富活动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地从不同渠道获得信息资源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归纳综合的能力;了解有关”马”的文化知识,进而认识到中国历史积淀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智慧...
-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10篇_说明文阅读详细阅读
一、阅读能力要点1、整体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弄清说明对象。2、准确抓住说明事物的具体特征。3、分析、识别文章的说明方法,并弄清其在文中的作用。4、具体分析语言的准确性。正确理解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作用,准确地对词语的限制、修饰作用进行评析。5、了解和识别各种说明顺序。6、理解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7、...
-
【话题作文的写作方法技巧教案】公开课教案:应试话题作文写作训练详细阅读
花富村学校:霍俊杰 教学构思: 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考试,而作文分的比例较大,占A卷的50%;近年来各地语文考试流行话题作文,因为它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更能展示学生真实的作文水平。但有的学生习惯于命题、半命题作文的写作,对话题作文相反难以下手,写不好...
-
[小学一年级语文海浪]小学三年级语文《海浪》优选教案模板三篇详细阅读
《海浪》是一首现代诗,表达爸爸、妈妈对大海的喜爱之情,由表及里讲述了大海的深沉与坚强有力,巧妙地传递着海的气魄塑造人的品格,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海浪》优选教案模板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三年级语文《海浪》优选教案模板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4个生字,会写6...
-
初中标点符号的用法教案_初中标点符号复习教案详细阅读
[知识能力要求]熟悉标点符号的功能,能正确书写使用标点符号。 [复习设想]帮助学生系统归纳标点符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训练,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标点符号的知识。 [复习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教者明确标点符号的复习要点 二、 教者引导学生归纳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并举例 标点符号包括两...
-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公开课教案详细阅读
授课教师 :游东华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提高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技巧和能力。 教学重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的指导 教学难点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能力的提高 教学时数:1—2课时 教学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以练为主) 教学过程 : 一、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