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异形图更换照片_异形者更换──通俗化
【jiaoan.jxxyjl.com--语音文字】
异形,指书写形式不同的字,在这里,它具体地指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单音节同义字的不同书写形式,它以语素的身份出现在复音连词中。二是指同音近音的异形字。三是指双音节词中两个不同形体的字,形成一组同素逆序词。这里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发展与演化。
其一,单音节同义异形字,在连词中,自行更换。通假字,兼类字,书面语色彩较重的字被换下来,使之适合于那个时代的人乃至今人的运用。
下面以“不但”类的同义连词为例,来讨论同义字(语素) 的更换。先看——
上 古 A组B组 C组
《尚书》不惟
《诗经》 匪
《左传》不唯 非唯
《墨子》 非特
非独
非直
《孟子》 非惟
非徒
《韩非子》 不徒
不独
《战国策》非但
中 古 A组B组C组
汉张衡《西京赋》 匪唯
汉蔡邕《郭有道碑文》 匪惟
汉曹操《步出夏门行》 不但
晋葛洪《抱朴子》 匪独
南朝陈何处士《通士人篇》非止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匪直
近 代 A组 B组 C组
唐欧阳詹《德胜颂》 匪徒
宋杨万里《过下梅》不特
宋祁雍《论诗吟》 不止
宋欧阳修等《新唐书》 匪特
元元明善《武昌路学记》匪但
明陈汝之《金莲记》非仅
明刘兑《娇红记》 不只
清曹雪芹《红楼梦》不单
清李渔《闲情偶寄》 匪止
清严复《原强》不仅
上列图表中,A组B组C组头一个语素“不、非、匪”为同义语素。“不”,早已发展成为一个副词,古今使用广泛,作为语素组词,也很活跃。用“不”明显比“匪、非”要通俗。三组的词儿后一个语素为:“惟、唯、独、特、徒、直、止、但、仅、只、单”它们也是同义近义甚至同音近音的语素。都有“只,只有、仅仅”的意思。通过同义语素的更换,最后是最活跃的“但、仅”以及“只、单”替代了其他语素,成为现代汉语常用连词。语素的更换体现了词语发展的通俗化原则。这也是由于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决定的。
其二,同音近音异形字的更换,如:
A.乃-来:(a)一来……二乃……(b)一来……二来……
吴军师一来与你相识,二乃知你两个武艺本事,特使戴宗来宅上相请。(《水浒传》第三十九回)
昨日府学开送一名廪生陈最良,年可六旬,从来饱学,一来可以教授小女,二来可以陪伴老夫。(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五出)
B.边-面-壁:(a)一壁……一壁……(b)一面……一壁……(c)一边……一面……(d)一边……一边……(e)一面……一面……
一壁教有国家削减的刑罚省,一壁教关市处征收的税敛薄。(元?郑德辉《周公摄政》第二折)
郑屠家自备棺木盛殓,寄在寺院,一面迭成文案,一壁差人杖限缉捕凶身。(《水浒传》第三回)
那妇人先叫一个后生来面前筛酒,一面做饭,一边炒肉。(《水浒传》第十七回)
你看我老爷一边写字,一边就睡着了。(明?无心子《全雀记》第二十二出)
却因人舟未便,一面收拾起身,一面寻觅便人。(《醒世恒言?十五贯戏言成巧祸》)
上面两组例子,经过同音近音或兼同义字替代,约定俗成,定形于A(b)、B(d)(e)这三种,成为现代汉语的常用形式。它们的定型,仍靠一个“俗”,不“俗”则不“成”。
其三,双音节异形字形成一组语素相对“错位”的同义词,呈同素逆序关系,发展的结果定型于较通俗较常用的一种形式。大体有三种情况。
A.双音连词中的两个语素(字) 为同义语素,互相变换,成为一组逆序词,其义不变。如:
“虽:然推出虽然~然虽”
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诗经?大雅?荡》) 〔虽然没有德高望重的老臣,但仍然保存有典章制度。〕
然有忧念,不过患诸吕、少主耳(《史记?陆贾列传》)
从用例可知“虽、然”是同义词,它们作为语素构成“虽然”出现于唐代,沿习至今。如:
罗汉虽然是小圣,力敌天魔万万重。(《敦煌变文集?破魔变文》)
虽然不致乎打他,也须早晚训诲。(《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
那汉道:“虽然如此,必有个人荐兄长来入伙。”(《水浒传》第十一回)
“然虽”始见于宋代,如:
老汉然虽是个封胳落里人,稍通得些个人事。(宋?无名氏《张协状元》第十二出)
直到明代,是“然虽”和“虽然”并用的时期。再看一个《水浒传》中的“然虽”用例:
然虽遗言如此,哥哥权且尊临此位。(《水浒传》第六十回)
“然虽”在历史的发展中,犹如一支“插曲”,奏罢即成历史陈迹,在同义竞争中“虽然”取胜。
B.双音节连词中的两个语素,由于特殊语法结构的发展变化,致使词序发生变化,形成一对历时性的逆序词,其义不变。如:
“是以~以是”
维是褊心,是以为刺。(《诗经?魏风?葛屦》) 〔由于她的心地狭窄,因此编了这首歌来进行讽刺。〕
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以”是由动词发展而来的介词,带宾语“是”,“是”是代词,当“这、此”讲,古汉语中的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提前,即“是以”即“此因”。汉代以后,宾语提前的句式大大减少,出现了“以是”。此外,《史记》中还有“以此、用是、用此”;《汉书》中有“因是”,语序皆为“介宾”。依此语序,唐时出现了“因此”(见于王度《古镜记》) ,沿用至今,成为现代汉语中用连词之一。
C.一组双音节同素逆序连词,由于习惯造成的,这是个次要方面的原因。如:
“况其~其况”
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周易?系辞上》) (君子居住在房子里面,说出话有道理,那么千里之外都来响应,何况近的呢!]
其况能任大国之赐!(《左传?昭公七年》) (何况能胜任大国的赐与呢!]
由“况其”发展成“况乎、况夫、况于”沿用到中古、近代。而“况其”的逆序词“其况”,发展成“岂况、又况、何况”,“其”作“何”讲,而因“其”演化为“何、岂”,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意思,成为人们的习用语序。“何况”保存于现代汉语中而成为常用的连词。
词中的语素互为逆序,形成同义并存(常常是一段时间内) ,同时也进行同义竞争,这也是词语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竞争”现象,通过历史的淘汰,其中通俗化的连词被保留下来。
上面讨论了双音节连词换字的演化情况,其方式大体上是同义互换、近音对换、变序交换,演化的目的是使词儿通俗化。这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
【汉字音形义的辨别教案ppt】汉字音、形、义的辨别详细阅读
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不能写错别字。要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一是思相上要高度重视,不随便增加或减少笔画,要认真辨别汉字的音、形、义,勤查字典,多学多问。 练一练 一、形近字组词 滕 抑 躁 拂 嘶 撩 嘹 烙 掩 腾 仰...
-
[时字的本义字应该是什么]“字”字的本义竟然是生孩子详细阅读
文字趣谈——字的本义 “字”(zì) 的意思现在指文字(古时单体叫文,合体叫字,后人逐渐不再严格区别) ,但最初的意思却与现在大相径庭。 古代本义是不是很复杂呢?归结起来,“字”就是在屋里生孩子的意思,并以此为基本义,引申开去,产生了一系列类似的意思。 要想弄明白,就看一看...
-
【声母辨正是什么意思?】声母辨正:f-h详细阅读
湘、赣、客家、闽、粤等方言都不能清楚声母f和h,北方方言、江淮方言及西南方言也存在f和h混读的现象。在学习时首先注意f和h的发音,然后要清楚声母f和h相对应的字词。 一、f、h对比辨音练习: 舅父fù-救护hù 公费fèi-工会huì 附fù注-互hù助 仿佛f...
-
易错易混淆的字音|易错字、易混淆字音详细阅读
重点字音 啜( )泣和煦( )媲( )美挑衅( )笨拙( )缄( )默窥伺( )狩( )猎憎( )恨茁( )壮伫( )立泯( )灭猝( )然玷( )污扒( )窃堕( )落雏( )形贮( )蓄 澄( )清湛( )蓝枯涸( )骸( )骨静谧...
-
【舌尖中浊边音是】舌尖中浊边音(l)和舌尖后浊擦音(r)详细阅读
⒈声母对比练习 入境rùjìng—路径lùjìng入口rùkǒu—路口lùkǒu 染病rǎnbìng—懒病lǎnbìng热天rètiān—乐天lètiān 溶洞róngdòng—龙洞lóngdòng柔道róudào—楼道lóudào 如火rúhuǒ—炉火lúhuǒ弱点...
-
【普通话声母共有几个】普通话声母详细阅读
声母是汉语音节开头的辅音。普通话有21个辅音声母,不同的声母是由不同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决定的。发音部位指气流受到阻碍的位置。发音方法阻碍气流和解除阻碍的方式、气流的强弱及声带是否颤动等,按发音部位给声母分类可分为七类: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音、舌根音。按发音方法...
-
部首字的变形|部首的变形详细阅读
偏旁是部首作为左旁或右旁时的称呼。 “心部”作为左偏旁时,如“情”“性”“憎”,会变形为三划的“忄”。又称为“竖心旁”。放在文字下方时,有“志”“慕”两种外形。但这些变化都不妨碍其归入“心部”。 由于最早将汉字以部首加以分类的《说文解字》还是以小篆为标准字样的,所以“心”与“忄”...
-
【普通话音节圆按四呼分类属于】普通话音节表—四呼分类排列与讲析详细阅读
普通话常用音节有400个。(1987年重排本《新华字典》音节索引列出418个音节,本书所列的音节表未收其中18个音节,包括某些语气词(特别是只以辅音充当音节的),方言色彩浓重、比较土俗的,或仅限于书面语又不常用的音节:chua()den()dia(嗲)nia()nou(耨)eng()shei...
-
标点符号用法_标点符号用法详细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标点符号用法 Useofpunctuationmarks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12-13批准发布1996-06-01实施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标点符号的名称、形式和用法。本标准对汉语书写规范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本标准...
-
a的轻声怎么读_轻声该怎么读详细阅读
轻声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即在一定的条件下读得又短又轻的调子。 一般地说,任何一种声调的字,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失去原来的声调,变读为轻声。如在“地方”“荸荠”“刀子”“去过”中的“方、荠、子、过”,单独念时都各有固定的声调,可是在这些词里却都读得既短又轻了,通常把这些读轻声的字叫轻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