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年汉字简化】汉字简化,数千年未曾间断
【jiaoan.jxxyjl.com--语音文字】
相传有两个人为汉字的繁简发生一次有趣的争吵。
主繁的说:简化字弄得开关(開關)无“门”、亲(親)人未“见”、爱(愛)“心”不存。再看繁体的“龜”字有美丽的背甲花纹,象征长寿;繁体的“龍”字满身鳞片,象征神圣。简化成“龟”字,甲纹不备;简化成“龙”字,鳞片全失。这只能算“龟儿”、“龙孙”。
主简的说:现在都是电子开关,你那门早该换掉了;亲人天天见,何必多此客套;爱心已给对方,存在他(她)心里呢!再说你那“老龜”、“老龍”早已归天,现在当然是“龟儿”、“龙孙”的时代。
其实汉字的“繁简之争”似乎毫无意义,因为汉字自诞生以来,数千年未曾间断过其简化与革新。众所周知,汉字经历从甲骨文(甲骨文形成之前应该还存在更早、更原始的文字形式)、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隶书、楷书以及草书、行书等字型演变,总的趋势是逐渐简化。当然,出于结构或表意的需要,个别的也有繁化的现象。
一、从商周古体到汉隶的重大“隶变”。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已是成熟的文字,但字型上仍有一些图形,书写比较困难。因此从甲骨文、金文到秦篆的简化,无疑是汉字的一次重大革新,它主要反映在字形逐渐由以图形为主转变为以线条为主。小篆是秦统一通行的字体,是对大篆的简化。隶书同样萌芽于秦朝,最初只限于民间流行,到汉代即成为正式字体,它比小篆又简化一步。把小篆圆转的线条革新成笔画,是汉字形体的一次大简化,在汉字发展史上称为“隶变”。隶书之后,在东汉末年汉字朝两个方向演化:一是草化成草书,二是楷化成楷书。楷书使方块汉字从隶书的扁平形体改为方正形体,更适宜书写。行书则是介于楷、草之间的字体,兼备二者之优,书写更加简便。
二、简化字是民间百姓的千年之梦。汉字在同一时期,也出现过繁简并存的现象。从甲骨文开始就有简体字,如“羊”、“车”、“鳖”等都是繁简并存。历代都有简体字在民间流行,从汉魏以来的陶器和墓碑中,我们常常发现刻有简体字。但简体字的大量流行,应该是在唐代之后的宋、元、明、清各代。当时,由于民间文学的盛行,雕刻印刷业的兴起,书籍出版日益增多,简体字便在民间流行起来。由刘复、李家瑞编纂的《宋元以来俗字谱》,便收集了1600多个俗字(简体字),反映出八九百年间汉字的简化趋势。这些简化字在民间流行八九百年,却并无合法地位。各封建王朝把民间的简体字视作“俗体”、“破体”,使其难登大雅之堂。使用简化字,成为中国民间大众百姓的一个千年之梦。
有意思的是,洪秀全创建的“太平天国”却曾经给简体字以合法地位,一度圆了百姓的梦。太平天国的印玺与印发的公文、布告、书籍等,便采用自唐宋以来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同时还创造了若干简体字。据大致统计,太平天国使用的简体字约一百多个,其中80%以上被新中国成立后的《汉字简体方案》采用。
三、民国时期兴起的汉字简化运动。尽管历代均有简体字在民间流行,但将简体字作为正统文字采用的主张,直至清末才由学者陆费逵(1886~1941年,祖籍浙江桐乡)正式提出。陆费逵曾在其创办的《教育杂志》上发表系列文章,呼吁“普遍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提出限定俗体字二千个左右,采用具有社会基础的简笔字等。
民国时期,则兴起过一场汉字简化运动。1920年,近年著名学者钱玄同在《新青年》发表文章提倡简化字。1922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召开第四次大会,钱玄同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要求承认简体字的合法地位。提案被通过,并组成一个汉字省体委员会。1923年,胡适在《国语月刊》汉字改革号“刊头语”上说:中国的小百姓做了一件惊人的革新事业:就是汉字形体上的大改革,就是“破体字”的创造与提倡。之后,热衷于简化运动的学者发表大量提倡简化字的文章,并出版《简易字说》、《宋元以来俗字谱》、《简字标准字表》、《500俗字表》等一批专书。1934年,钱玄同又向国语统一筹备会提出《搜采固有而适用的简体字案》,具体列出简化字的六大来源。次年,钱玄同还主编了《简化字谱》草稿,收集简化字2400多个。
1935年春,上海的文字改革工作者组织手头字(即常用简化字)推行会,选定首批手头字300个,由文化界200人与《太白》、《译文》等15家杂志社共同发表《推行手头字缘起》。随之《申报》等报纸积极响应,刊登“缘起”及首批手头字表。1935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但即刻遭到国民党元老戴季陶等的极力反对。其最终结果是,次年2月国民政府下达一道“不必推行”令,停止以政府名义支持简化字的推行。
四、推广简化字是盛世中国的一道光环。在国民政府“不必推行”令下达后的若干年中,仍有不少人对简化字进行研究。抗战期间,解放区创造了大量的简化字,并逐渐流行全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大刀阔斧地推广简化字,终于让那些在民间流行近千年的汉字“俗体字”、“破体字”有了正式合法地位,被大量地吸收进《汉字简体方案》。推广简化字,应该是盛世中国一道耀眼的光环,因为它真正圆了千百来年民间百姓的简化字梦!我们可以想象,此“开关”自然比彼“開關”开启速度快得多;“龟儿”、“龙孙”当然比那“老龜”、“老龍”好记好写。
最后,引用钱玄同先生的一段话,从中大体可知数千来汉字简化的轨迹。
——从甲骨、彝器、《说文》以来,时时发现笔画多的字,时时有人将它的笔画减省。殷周之古体减为秦篆,秦篆减为汉隶,汉隶减为汉草(章草),汉草减为晋唐之草(今草);汉隶的体势变为楷书,楷书减为行书;宋元以来,又减省楷书,参取行草,变成一种简体(即所谓“破体”、“俗体”、“小写”)。这都是显著的减省笔画。而篆与篆,隶与隶,草与草,简体与简体,其中尚有繁简之不同。总而言之,汉字的字体,在数千年中是时时被减省的。从殷周之古体变到宋元之简体,时时向着简易的方面进行,可说是没有间断。
-
汉语拼音表|汉语拼音表详细阅读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并批准公布推行。 2008年为汉语拼音方案颁布50周年,汉语拼音已经走过了50载,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汉语拼音走向了成熟。 用于解释汉语拼音用法和标准的《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拼音文字方案的国家标准,也是联合国...
-
【同义词词义轻重的例子】看的同义词词义比较详细阅读
说明:此处汉字所选义项仅为与看有关义项,不包括所有义项。 望:向远处看。例:他向大山深处望去,全是白茫茫的一片。 瞄 miáo : 眼睛迅速地注视,迅速地看。例:我瞄了他一眼。 瞪 dèng:睁大眼睛看(有时含有生气之意) 。例:他狠狠地瞪了那个多嘴的人一眼 窥kui...
-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简介】象形文字简介详细阅读
什么是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是人类社会最初产生的文字,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 比如:雨字,,像不像天上下雨的样子呢?又比如:石字, ,就是一堆石块堆在一起。 还有象形文字“日”字就...
-
即和既的区别及用法|“即”和“既”的区别详细阅读
最近,汉字王国要求所有公民都办理身份证。词籍科的析析阿姨可忙了。 这时,“即”和“既”挤了进来,它们笑嘻嘻的说:“析析阿姨,我们是双胞胎,只要合办一张身份证就可以了。” 析析阿姨抬头看了看兄弟俩,笑了:“不行,你俩和办身份证,我们大家就会被你们俩搅糊涂了。” “我们确实长得...
-
[汉字造字法与六书]汉字造字法_“六书”说的形成详细阅读
我们现在说汉字造字法,一定会说到“六书”,其实,这是用的是许慎《说文》里所用的名称,和《汉书?艺文志》里所述“六书”的顺序。 “六书”是前代学者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加以分析、归纳而出的字体分类。从造字的角度分析汉字结构,从先秦时代就开始了。 例如《韩非子?五蠹》:“古...
-
【韩语读音音变】汉语读音音变字词训练详细阅读
一、读准带“一、不”的双音节词语: 一一yīyī 一半yībàn 一定yīdìng 一般yībān 一起yīqǐ 一生yīshēng 一路yīlù 一天yītiān 一体yītǐ 一行yīxíng 不好bùhǎo 不顾bùgù 不够bùgòu 不屈bùqū 不能bùné...
-
【普通话测试双音节词表】双音节儿化词表详细阅读
说明: 1、下表以第二个字原读音为序; 2、>符号前面为第二个字原读音,>符号后面为第二个字儿化后的实际读音,均不标调; 3、当i、u在音节中是主要元音(韵腹)时,儿化后i、u仍是主要元音(韵腹),比作介音时音长要长,表中用“:”表示音长较长; 4、当单韵母e儿化后,...
-
常见的错别字_常见的错别字详细阅读
1 按(安)装2 甘败(拜)下风3 自抱(暴)自弃4 针贬(砭) 5 泊(舶)来品6 脉博(搏)7 松驰(弛)8 一愁(筹)莫展 9 穿(川)流不息10 精萃(粹)11 重迭(叠)12 渡(度)假村 13 防(妨)碍14 幅(辐)射15 一幅(副)对联16 天翻地复(覆)...
-
【数学上旋转的转的读音是什么】“旋转”中的“转”的读音是三声还是四声?详细阅读
旋转这个词的转读几声,本来不成为一个问题,但由于各版本词典不一致的标注,造成了老师,同学们的误解。经常有同学问到这一问题。 那么,“转”到底读几声呢? 答案是肯定的,在“旋转”这个词中,“转”读四声。理由有三: 首先,我们可以从意义判断。 ①转读三声的时候,表示的是物...
-
[单韵母o读音]i-ü单韵母读音辨正详细阅读
有些方言如闽方言、客家方音、西南有些方言及江淮有些方言会出现i和ü都念成i的情况,如“鱼头”念成“姨头”。 一、i、ü对比辨音练习: 生育yù-生意yì 居jū住-记住jì 聚jù会-忌jì讳 取qǔ名-起qǐ名 于yú是-仪yí式 名誉yù-名义yì 遇yù见-意y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