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语文课本]第一册 5、3地球表面的形态

小学自然教案 2023-07-2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自然教案】

地球表面的形态

 

教材分析

 

地球表面,在大气圈和水圈之下,便是地球的固体外壳—地壳。地壳表面不是一个平坦的表面,而是具有很大的高低起伏,地表形态多样,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在宏观上,地球表面最显著的特点是海陆分布,即有高起的大陆和深渊的海底。

本节内容总体分两部分,一是可感知的陆地和海底地貌;另一部分是具有一定理论高度的大陆漂移说与板块学说。

教材中选用了6幅插图,图5-6揭示了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关系;图5-7陆地地貌示意图,增强学生对四种地貌的感性认识;图-5-8勾勒了海底地貌的概况;图5-9、10展示非洲、南美洲的轮廓形态,推出大陆漂移的设想;图5-11表示大陆板块的划分、运动。教师在授课时应引导学生关注、运用课本插图,增进理解。

 

教法指导

一、          授课的思路与方法

1、本节教材在教学中应注意海平面与基准面的区别,板块运动学说与大陆漂移学说的区别,如有条件,在教学中可播放“地球表面形态”的教学录像,使学生直接地感受地球表面的形态,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程度。

2、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察学校附近地貌,获得充分的感性知识。

二、          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概念,初步学会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判断与计算。

2.了解陆地地貌的五种基本类型及主要特征。

(二)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兴趣和探索精神及热爱科学的情操。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陆地地貌的五种基本类型及特征。

2.教学难点 :海拔与相对高度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三、          教学准备

1.海拔与相对高度的示意挂图或投影片。

2.“地貌类型”挂图或投影片。

四、          教学过程 

新课开始前,先播放“地球表面形态”教学录像或投影片,如无条件,可用“地形地球仪”替代。然后教师提问,我们在地球表面看到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球表面积有5.1亿平方千米,地球的表面有一个固体外壳,称为地壳。地壳的平均厚度有17千米。地壳有一个很不平坦的表面,具有很大的高低起伏。地球表面最显著的特点是有海陆分布,有陆地和海洋,即高起的大陆和深渊的海底。而且陆地表面和海洋底部的形态多样,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如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8米),地球最低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11034米)。那么,地球表面高低不平,如何在地图上表示这种高低起伏的地貌呢?今天我们学习“地球表面的形态”这一节课,共同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海拔和相对高度

教师用投影仪或地理光盘出示“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课本图5-6),讲授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

1.海拔:表示地面上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表示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教师在讲授时应注意:

(1)我国将青岛(黄岛)附近的黄海海平面作为海拔的基准面。

(2)向学生讲明一般地图上所表示的高度多为海拔高度。

(3)相对高度的计算方法:(a)与(b)的相对高度=(a)的海拔高度-(b)的海拔高度。

(二)陆地地貌

教师提问:课余时间我们观察学校附近地貌,请学生回答学校附近有那些地貌类型。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貌,陆地地貌可分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五类。教师出示五种地貌的示意图投影片或地理光盘,讲解地貌特征。

1.山地: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也比较大,坡度较陡,峰峦高耸、沟谷幽深。

2.丘陵: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地势起伏较小,坡度较缓。

3.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4.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内部相对高度较小,范围比较大。周围常有明显的坡度(高原与平原的区别,主要是高原海拔较高;与山地的区别主要是高原内部地面比较平坦)

    5.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周围是山地或高原,中间是平地或丘陵。

五、板书设计 

 

    1、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一)地壳    2、平均厚度17千米。

3、大部分是海洋,小部分是陆地。

 

1、海拔表示地面上某个地点高出海

(二)海拔与     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    2、相对高度;表示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1、山地: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坡度较陡。

2、丘陵: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地势起伏较小,坡度较缓。

(三)陆地地貌      3、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平坦,起伏很小。

4、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内部相对高度较小,范围大。

    5、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六、习题解析

1.随堂练习

(1)地球表面有一层      ,它的总表面积约     平方千米,其中大部分是      ,小部分是     

(2)如果你学校所在地的海拔是150米,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8米)的相对高度是      米。

(3)将下列地貌类型和地貌特征用线连接起来

(A)平原      ①地势起伏,坡度较缓

(B)丘陵      ②宽广低平,起伏很小

(C)高原      ③峰峦高耸,沟谷幽深

(D)山地      ④海拔高,起伏小

(E)盆地      ⑤四周高,中间低

(4)马里亚纳海沟为世界最深的海沟,海拔为-11034米,珠穆朗玛峰为世界最高峰,海拔为8848米,两地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

2.课后作业 

(5)我国海拔高度的衡量标准是:             (  )

(A)东海海平面   (B)黄海海平面

(C)渤海海平面   (D)南海海平面

(6)高原与平原的主要差别在于               (  )

(A)相对高度较小   (B)相对高度较大

(C)海拔高低不同   (D)高低起伏不同

(7)海拔高而相对高度小的广阔地区是          (  )

(A)平原地区      (B)丘陵地区

(C)山地          (D)高原

(8)观察学校附近的地貌形态,判断它们属于哪种类型,简要描述该地貌类型的主要特征。

3.参考答案

(1)地壳  5.1亿  海洋 陆地     (2)8698米(3)(A)   ②  (B)   ① (C)   ④  (D)   ③ (E)   ⑤(4)19882米 (5)(B)  (6)(C)  (7)(D)  (8)略

4.简要分析

(2)海拔是表示地面上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

直距离。相对高度是表示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学生在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来进行相对高度的计算,其计算方法则为两地的相对高度是两个地点海拔的差值。

(4)这道题跟第2题的类型相同,但难度加大。马里亚纳海沟的海拔应是负数,这是答题的关键,千万不能将“负”号遗漏掉,否则就全错了;其计算方法:则两地的相对高度=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马里亚纳海沟的海拔=8848米-(-11034米)=19882米。

(6)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宽广平坦,起伏很小。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内部相对高度较小,范围比较大。周围常有明显的坡度。高原与平原的区别,主要是高原海拔较高;

(8)1)认真观察学校附近的地貌类型,属于五类地貌 类型 中的哪一类; 2)根据五种地貌类型的特征,对学校附近的地貌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七、参考资料

地壳  地球层圈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的固体硬壳。按成分可分上、下两层:上层为花岗岩层,又称硅铝层;下层为玄武岩层,又称硅镁层。其底界,即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莫霍面)。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各处不一。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5千米,中国青藏高原处厚达70千米,是世界地壳最厚的地方。海底地壳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环太平洋深海沟区域的地壳厚度不足2千米,是世界上地壳最薄的地方。

—摘自《世界地理之最词典》

(曹省之)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海底地貌的各种形态。

2.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二)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探索自然奥秘、热爱科学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海底地貌的各种形态。

2.教学难点 :大陆漂移与板块运动。

三、教学准备

1.海底地貌的示意挂图、投影片或地理光盘。

2.大陆漂移与板块运动的示意挂图、投影片或地理光盘。

四、教学过程 

引言:前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陆地地貌,了解了陆地的地貌形态多样,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等五种类型,那么,海洋底部的地貌状况又是如何呢?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图5-8,或出示海底地貌示意挂图或投影片、地理光盘。提出问题:海底地貌有什么特点?由哪几部分组成?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海底地貌虽然不象陆地地貌可以直接观察到,但通过科学的探测和观察,海底也和陆地一样是起伏不平的。

(三)海底地貌

1.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地带,水深一般不超过200米,坡度较小。但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如鱼类、石油、天然气等,目前开发海洋资源主要在大陆架上。

2.大陆坡:是大陆架边缘以下坡度较陡的区域,是大陆向大洋底过渡的地区,与大陆架有明显的区别。

3.大洋底:地貌复杂,可分为海沟、洋盆、与海岭三种类型。

(1)海沟是大洋底狭长的凹陷地带,多分布在大洋的边缘。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是太平洋中的马里亚纳海沟(-11034米)。让学生查地图找出其确切的位置。

    (2)洋盆:是大洋的主体部分,底部较为平坦,分布面积广大。

    (3)海岭:是海底分布的山脉,绵延数千千米,较高的露出海面,形成岛屿。

(四)大陆漂移与板块运动

我们已经了解了地球表面的形态,地球上的陆地与海洋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吗?不是的,地球已有46亿年的年龄,在这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在不断地运动着,也在不断地演变着,人们很早就发现,有些大洲与大洲之间的动植物存在着一定亲缘关系。例如鸵鸟在非洲、南美洲及大洋洲均有,鸵鸟是不会飞的,是怎么过去的呢?后来人们又发现非洲的西海岸与南美洲的东海岸的轮廓线刚好是互相嵌合的。(让学生看课本图5-9、图5-10非洲与南美洲拼合示意图或出示投影片、地理光盘)许多科学家开始对地球的运动进行研究,提出了许多学说,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大陆漂移说:是1912年德国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来的,依据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古地层和大陆轮廓相似性,他认为地球在距今2-3亿年前大陆是连在一块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大海,较轻的大陆壳漂在较重的大洋壳上,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以及日月引潮力的作用,后来大陆分裂成几块,向各个方向移动,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演变成现在的海陆形态,而且这种移动现在还在不断地继续着。当时由于没有得到科学家的赞同,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等基础上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教师出示六大板块的投影片或地理光盘,无条件的可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或请学生阅读课文图5-11六大板块示意图。教师讲解归纳。

(1)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2)每块板块都在不断地运动着,目前运动还在缓慢地进行。

    (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由于板块的碰撞与挤压,形成山脉、海沟,并有火山与地震发生。

 五、板书设计 

1、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地带,水深一般不超过200米,坡度较小,海洋资源丰富。

2、大陆坡:是大陆架边缘以下坡

(三)海底地貌          较陡的区域,是大陆向大洋底                       过渡的地区。                                                                                                                                                                       

海沟:海底凹陷地带

                               ( 马里亚纳海沟

                  3、大洋底   –11034米)  

  洋盆:大洋的主体。

海岭:海底的山脉,露出海面,形成岛屿。

(四)大陆漂移与板块运动

1、大陆漂移说:大陆在海洋上漂移分离。

              亚欧板块

太平洋板块            (1) 六大板块    印度洋板块

                                       非洲板块

2、板块构造说                          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2)目前在不断地运动着。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海底和陆地一样,也是起伏不平的,通常可分为  

            三部分。

(2)目前开发海洋资源,主要在              (   )

(A)海岭   (B)海沟   (C)大陆架    (D)大陆坡

(3)世界上最深的海沟位于                    (  )

(A)大西洋  (B)太平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4)在海洋底部绵延数千千米,高出海面形成岛屿的地貌形态是                                     (  )

(A)海沟  (B)海岭    (C)洋盆    (D)大陆坡

   (5)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地带,叫做         (  )

(A)大陆坡 (B)大陆架  (C)洋盆   (D)海岭

(6)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其中表面几乎全部被海水覆盖的板块是                                  (  )

(A)              印度洋板块     (B)非洲板块 

(B)              (C)美洲板块    (D)太平洋板块   

2.课后作业 

(7)地球上的大陆原来是连成一块的,周围是海洋,后来大陆分裂成几块,向各个方向移动,这就是            说。  

     (8)高原和盆地、海岭和海沟各有什么不同?

3.参考答案

(1)大陆架 大陆坡 大洋底  (2)(C)  (3)(B) (4)(B) (5)(B) (6)(D) (7)大陆漂移  (8)(A)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内部相对高度较小,范围大。(B)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C)海沟是大洋底的狭长的凹陷地带,多分布在大洋的边缘。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是太平洋中的马里亚纳海沟(-11034米)。 (D) 海岭是海底分布的山脉,绵延数千千米,较高的露出海面,形成岛屿。

4.简要分析

(2)大陆架水深一般不超过200米,坡度较小。但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如鱼类、石油、天然气等,目前开发海洋资源主要在大陆架上。

(3)世界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11034米)是位于太平洋的西部。

(5)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地带,水深一般不超过200米,坡度较小,海洋资源丰富。

(6)六大板块是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每块板块都在不断地运动着,目前运动还在缓慢地进行。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被海水覆盖,只有岛屿露出海面。                            

 (8)本题是考查学生对陆地地貌和海底地貌的了解程度,高原与盆地的区别是看各自地貌形态的相对性,高原是相对比周围地区高出;盆地是周围高中间低。海岭与海沟的区别,海岭是海底的山岭,其形态向上凸出,海沟是洋底的沟槽,其形态是向下凹陷。

 

七、参考资料

大陆漂移说  解释地壳运动和现代大陆及海洋分布的一种假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于1912年提出。认为地壳是硅铝层漂浮在全球连贯的硅镁层上,硅谷镁层上无硅铝层之处都是海洋。全球大陆在石炭纪以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称“泛大陆”或“联合古陆”。此大陆持续存在于晚古生代和早、中中生代期间。在中生代末期,由于潮汐和地球自转联合效应使泛大陆向西运动以及自两极向赤道运动,泛大陆的各部分由于运动速度不等被拉开分裂为几块,在硅镁层上向西漂移。当大陆移去,大陆后面就产生新的海底,即分裂出来的大陆之间形成新的海洋。泛大陆的分裂和各陆地漂移的结果造成今日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分布位置。这一假说解释了大陆相对边缘轮廓的相似性,各大陆的古生物分布,岩相及地层的分布、构造带分布等方面的关系。其主要弱点是硅铝层的大陆在相当强的硅镁层上漂移,在力学上是不可能的,六十年代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后,赋予大陆漂移说以新的含义。    

—摘自《地理学词典》

                      (曹省之)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ziranjiaoan/129132.html

  • 【幼儿园大班水的三态】自然教案-水的三态变化

    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知道霜是水蒸气遇到0℃以下的物体结成的冰晶;水有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变化的。(能有条理地复述,会画图说明。)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习设计霜的模拟实验)和分析综合能力。 3.向学生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二、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材...

    发布于:2023-08-03

    详细阅读
  • 【第二册新概念英语】第二册 6、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第六章 生命的历史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本章内容讨论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人类的起源等自然科学课题。本节教材内容主要阐述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这一过程是化学进化的结果。教材从地球演变讲起用实验和猜测相结合的方法来说明生命的起源。这节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学的好教材。教法指导...

    发布于:2023-08-03

    详细阅读
  • sbs第一册_第一册3-6爬行类

    第三章 动物世界第六节 爬行类教材分析 爬行类是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其代表动物蛇的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等都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蛇有毒蛇和无毒蛇之分,一旦被毒蛇咬伤应及时处理。还简单介绍了其它爬行动物。教师要紧扣爬行类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进行教学,突出它们是真正陆生动物的原因。...

    发布于:2023-08-03

    详细阅读
  • [第二册新概念英语]第二册 3、6泌尿系统

    第六节 泌尿系统 已有知识:人体内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物质的运输以及呼吸系统初步知识。本节标题为泌尿系统,但关键问题是对排泄的理解,而对排泄的理解关键又在于讲清代谢终产物。代谢终产物是人体内的营养物质氧化分解后的产物。泌尿系统只是人体内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教材处理时,应充分重视...

    发布于:2023-08-03

    详细阅读
  • 幼儿园自然教案_自然教案-7动与静

    7动与静修改:学习目标:1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如词汇、诗歌、绘画等),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词语和诗句。 3知道如何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

    发布于:2023-08-03

    详细阅读
  • 第二册新概念英语_第二册 1、5植物体的构成

    第五节 植物体的构成教材分析 在学生学习了细胞、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以后,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多细胞植物体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组织,进而形成器官组成一个协调的统一体。这部分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植物的营养和生理基础。教法指导一、授课思路与方法学过细胞以后学生有了一些...

    发布于:2023-08-03

    详细阅读
  • 第二册新概念英语_第二册 2、3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三节 植物的光合作用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重要的生理功能,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本教材都是从实验入手来讲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的。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实质,光合作用的意义。最后...

    发布于:2023-08-03

    详细阅读
  • 【幼儿园自然教案】自然教案-正电和负电

    1 正电和负电一、教材分析课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电的种类。二、学情分析本课是电单元的第一课,主要是学习认识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电的种类。主要是通过实验的方式来教学。难点是归纳带电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老师要引导、帮助学生整理归纳规律。三、教学目...

    发布于:2023-08-03

    详细阅读
  • [第二册新概念英语]第二册 4、1神经系统的组成

    第四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 教材利用课本64页图4—1“花样跳伞”,引入“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必须随时加以调整,才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以及“各器官、系统的活动也必须进行调节,使之成为一个统一整体,才能完成正常的生命活动”等问题。突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重要意义。教法指...

    发布于:2023-08-03

    详细阅读
  • 【第一册语文课本】第一册 2、3质量的测量(2课时)

    质量的测量 教材分析 质量这一知识点在初中阶段是相当重要的,本节教材主要通过一些实例使学生认识到质量反映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然后进一步要求掌握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到天平这种较为精密的测量工具,因而教材先介绍天平的主要结构,天平的调整使用方法及读...

    发布于:2023-08-0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