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课堂《送元二使安西》]《送元二使安西》课堂教学实录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2023-07-0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上海市浦东新区北蔡镇中心小学 戴建荣

一、导入
生1:老师,我发现第一句诗少了一个字。
师:再找找,你能发现少了哪一个字吗?
生1:我发现少了一个“氵邑 ”字。
师:你从哪里找到的?
生1:我从注释里找到的。
师:真好,学会了看注释,就能学得更快。请大家帮老师把这个字写进去好吗?(学生开始写字)
师:请注意这个字的偏帝,左边的三点水要写得略窄些,右边部分写得略宽些。看看左右的字,大小要匀称。写完了吗?(师随即表扬写得好的学生)
师:写完了,谁来告诉我这个是什么意思?你来。
生2:是湿润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在“注释六”那里有。
师:(高兴地说)瞧,又多了一个会学习的孩子。(指着生1)他今天要和你竞争,你能和他比一比吗?(生1点点头)对,学习要学会方法。方法用得恰当了,你学起来会事半功倍。(指着生2)“注释六”里边写着呢,大声地再说一遍。
生2:“悒”的意思是湿润。
师:很好,请坐。同学们,戴老师第一次来到咱们无锡,可第一次来我就被你们感动了。知道为什么吗?
生3:因为有两个同学在思考。
师:噢,我看到了思考的孩子,我感动了是吗?同学们,我是昨天来的。我昨天静静地坐在台下,观看了一台节目,听到了一位80岁的老爷爷为我们吟诗。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在这一段历史当中,流淌着这样一条河流,这条河流中承载着许许多多人们用真挚的心灵写成的一篇篇文字,我们称它们为古诗文。而这一篇篇文字我们必须用独特的方法去吟诵它们,才能体会到它们的韵味。
(若有所思)今天,我感动了,因为我终于找到了一位知音,他是一位80岁的老人,他用独特的朗诵方法把古诗文的美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老师真的是感动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种吟诵方法好吗?
二、读诗
师:今天,我要和大家一块来学习一首诗一首唐朝诗人王维写的诗。谁了解王维?
生1:(拿起书)王维是永济县人。
师:好的,知道了他的出生地,还有吗?
生1:他9岁就有才名,21岁成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廷任职。
师:完了是吗?(生点点头)好孩子,告诉你,读书要把书读完整,读书要把每个字都读进去。如果你只读一个片断,你记住,那不就读书。明白了吗?
生1:明白了。
师:请坐。(一生举手)你要补充吗?你来说。
生2:王维,701年到761年,今山西永济县人……
师:停,什么叫补充,明白吗?就是说他没有说过的话。
生2:王维……
师:很好。(面向全体学生)学会了看注释,我们学起来就方便多了。王维是山西永济县人,他曾经一度
生:奉使出塞
师:你知道什么叫奉使出塞吗?
生:奉了皇帝的旨意到塞外。
师:去干嘛?
生:去打仗
生:去完成皇上交给的任务。
师:很好。奉了谁的命令?
生:(齐答)皇上。
师:这叫作
生:奉使出塞
师:能不能不去?
生:(齐答)不能
师:为什么?
生1:因为是皇上命令他去的。不去要砍头的。
师:噢,告诉你不单单一个人(作砍头状),而且要
生2:诛九族。
师:你的学识很渊博,肯定平时很爱看书,是吗?
生2:是的。
师:只要多读书,就有学问。出使,奉命出使。课题当中也有这样一个字,(指着板书)谁找到了?
生:是送元二使安西的使。
师:在这儿它解释为
生:在这儿它解释为奉使。(台下学生小声议论)哦,出差。
师:出差去了!(师笑)用现在的话可以说是出差,可内涵不一样。(另一生举手)你来。
生:应该是出使。
师:对呀。谁会读这个题目?(学生纷纷举手)你来试试。
生1:送元二使安西。
师:噢,这个人姓元,叫
生1:二使。(听课老师们大笑,学生马上低下头。)
师:(微笑着走近学生)你想看什么?(生笑而不答)想看注释,是吗?(生笑着点点头)那就拿起来呀,学习哪能这样犹豫呀!
生1:(拿起书本认真读起来)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师:(指着板书)姓元,排行第二。排行第二的意思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
生:元一
师:(笑着说)还有一个哥哥,我们一般称为老大。我们这个班级里面有没有小朋友除了你之外还有一个哥哥或者弟弟妹妹的?有吗?(生纷纷举手)
生:我有个哥哥。
师:那你姓什么?
生:姓姚。
师:噢,那你叫
师生齐说:姚二。(大笑)
师:明白了?这个“元二”清楚了没有?
生:(齐说)清楚了。
师:再来读一读。元二去干什么呀?
生:元二去出使安西。
师:(指着课题)读一读。(生读)谁送元二使安西呀?
生: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师:听我来把这个课题读一遍。送元二使安西。(生1正确读题)
师:(翘着大拇指)我注意到你读的时候脑袋还一点一点的,你在感受我们古诗的韵味儿。(生2正确读题)
师:哦,我感受到你的脑袋一摆一摆的,那又是一种韵味儿。还有谁来读?(生3有情有味地读)
师:真棒,给他点掌声。(掌声响起)一起来读一读。(学生齐读课题)
师:安西是什么地方,知道吗?(学生小声议论)
师:对,马上去看注释。
生:安西是……今新疆库车附近。
师:好的。谁去过新疆?(一女生举手)乘着什么去的?
生:飞机
师:飞机飞了多久
生:忘记了。
师:是不是因为路途太过遥远而忘记?新疆是中国最西边的一个遥远的地方。123
师:来,谁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生纷纷举手)为了读得更好,为了表现得更出色,我建议大家别忙着举手,看看注释,理解了以后再来朗读你会读得更出色。(生小声朗读)好了,谁来读?(学生纷纷举手)
师:(指一生)哟,我发现你真是我的知音,每次总是你第一个举手,知道吗,这样下去你离诗人不远了。(指另一生)来,你来读,眼镜博士。
生1: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氵邑 轻尘……
师:别忙着拍手,会思考的人那才是个智者,就是聪明人,听了他的朗读有意见发表吗?
生2:我要说他读得很有感情。
师:对,提意见前先表扬他,你会交到更多朋友,说下去。
生2:他读得很有感情,而且每句话的后面三个字读得都很轻。
师: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谁来说?
生3:我认为他读得很有韵味。让他改进的是不要读得太紧张。
师对生1:我请你把第二句再重新读一读。
生1: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喔,后鼻音读得那么准。

生4:应该是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他错在哪里?
生4:应该把那个舍读成舍(sh)
师:为什么要读舍(sh)?
生5:舍不得。
师:对呀,你舍不得谁呀?
生5:舍不得朋友。
师:说得很好。
师:谁再来读?(指一生)好,你来。
生: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听了大伙这么一读啊,我也想读。能不能让我来读一读啊?(师按照平仄规律,有感情地读完整首诗,响起一片掌声。)
师:别忙着鼓掌,学会思考。(生纷纷举手,师指一学生。)
生1:你读得很有感情,并且你每读一个句子,后面有一个停顿。
师:哪儿停了,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每一句读完了,后面稍微停顿一下,然后再读下一句。
师:对。你说出了读诗的一个很关键的方法,那就是要缓缓地读。还有谁要说?
生2:我觉得你读书的时候好像自己仿佛就是王维,有很舍不得朋友的那种感觉。
师:我陶醉了,是吗?
生2:是的。
师:你也被我陶醉了是吗?陶醉是读诗的一种境界。你陶醉了,你就成诗人了。如果你陶醉到一定程度,刷刷拿起笔来能写了,你就真正的诗人。明白了吗?(生兴奋地坐下)
师:同学们,这就是读诗的方法,这就是古人读诗的方法。明白了吗?(生点头)想学这种方法吗?
生齐声回答:想!
师:怎么读?两个字两价目字一读。“渭城”连着读,“朝雨”连着读,“氵邑轻”连着读,“尘”单独读,读的时候按照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我们称之为平仄的规律。(师板书:平仄)
师:什么叫做平仄的规律?在我们普通话里面有四种声调,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和第四声。这四种声调我们它分成两类,第一类我们称它为:平声,也就是普通话里的第一声和第二声,我们用一个符号表示:一横(师板书一横)。如果我们遇到平声的时候,尽量把这个字的声音延长。(师指着第一句诗中的“城”)来,读一读。生:城
师:还不够长,再来。生:城
师:看到过城墙吗?看到过我们中国的万里长城吗?生:看到过。
师:那是怎样的绵延起伏啊!(指一生)你来读。生:城
师:再拖一点点就入味了。生:城
师:再来一点。(师做手势)看着我。生:城
师:告诉大家一个窍门,读的时候摇头晃脑,韵味自然出来了。(指着另一个生)来来来,你来。
(该生摇头晃脑,读得韵味十足。又请了两位学生,都读得很好。第三位学生语速略快了些。)
师;头摇得太快,就没味了。慢一点(该生缓缓地读了一遍)
师:对。渭城(生反复练读,感受平仄)
师:平声会读了,那么仄声呢?仄声,我们用一条竖线来表示。(板书一竖)仄声读的时候声音一出来马上就收掉。我们称为仄短。(板书:短)
师:朝雨。雨字一读马上收。(生练读)
师:对呀,两个字两个字一读,平长仄短,可是在这首诗里面有一个字是不一样的,看,最后一行的一个“出”字。这个“出”现在读音是“出”,而在古时个,它的读音是这样的(师读)。这种音我们称它为“入声”(板书:入)入声归在仄声里面,所以在这首诗里这个“出”也读短促的仄声。预备读。
(学生练习)
师:标上平仄,它就是这样的一首诗。(投影出示标有平仄的诗)听老师把这首诗来读一读好吗?闭上眼睛听。
(师配上《阳关三叠》,曲有感还必须地朗读,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师:别忙着拍手,要学会思考。当你这样静静聆听我的朗读的时候,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些什么?
生1: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王维。
师:看到他在干什么?
生1:他在送元二。
生2:我看到了王维正在送元二,而且敬了他一杯酒。
师:敬了一杯酒?你看得比他多,富有想象力。
生3:我还看到王维送元二的时候天正在下雨。
生4:我看到了王维送元二,而且敬了他一杯酒,那时候刚下了一场雨,雨后,王维送元二,而且敬了他一杯酒,那时候刚下了一场雨,雨后,王维还吟了一首诗。
师:(指着生3)你看看,你看到下雨,而他看到雨下完了。(指着生4)再起来,雨后,呼吸!(师生一起作深呼吸状)怎么样?
生4:这种感觉很好。(师一转身,发现一位学生还闭着眼睛在感受。)
师:你还在呼吸呢!
生5:我觉得当时的空气很新鲜。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读出这么美的渭城吗?
生5:(陶醉地朗读)谓城……柳色新。(又请一位学生读,也读得很有韵味。)123
师:平仄不够明显。平声尽量延长,(指着投影)看上面的,渭城读。
生:(缓缓地)渭城朝雨,氵邑轻尘。
师:多美啊!
生:客舍,青青柳色,新(台下学生纷纷举手)
师:想一起读了是吗?预备,读。(学生朗读两句诗)多美啊,老师帮着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投影出示渭城图)谓城这里的柳色
生1:很美
师:渭城这里的空气
生:2、很新鲜。
师:渭城这里的旅舍
生3:很舒服。
生4:渭城这里的客舍很干净,很舒适,还很清静。
师:渭城这里的朋友
生5:是知音。
生6: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
师:对呀,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就是在这样心心相通的朋友之间,却马上要分手了。到哪里去了?
生纷纷说:到安西去了。(投影出示阳关图)
师:同学们请看。(深情地)当时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满眼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是那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去,要到哪里呀?(投影出示路线图)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所以称之为渭城。阳关在如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再往西走,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这一路上,整整三千多公里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学生们惊讶万分)元二即将远行,此刻你,有没有什么话要对他说一说呀?
生1: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
师:好朋友,多么关心啊!
生2: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着了。路上要小心一点。
师:想得多么细呀!
生3:元二,祝你一路平安!这一去就是一年,我会想着你的。
师:即使元二一刻不停地返回来也要整整一年哪,孩子。更何况,他是奉着皇帝的使命去的呀。一年能回来吗?生3:一年不能回来。要好几年才能回来。甚至是十几年。
师:那么不定期有什么话要说吗?
生3:元二,也许当你回来之后,我已经认不出你了。
师:好朋友怎么会认不出来呢?变老了是吗?同学们,几年后,王维就去世了。(学生万分惊讶,略有所思。)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时候,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该怎么样读啊?来,我为大家配上音乐,一起读一读。

(《阳关三叠》响起,师生深情地朗读整首诗。)
师:(指着一生)劝君更尽一杯酒
生: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
生:喝下了。
师:可我怎么感觉到这不是一杯酒,这里面分明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
生:品出来了,是悲伤的滋味。
师:这么悲伤地送别你的好朋友,这一杯酒够不够?
生:不够。
师:那咱们就
生:再喝一杯。
(师生作举杯饮酒状,师生共读,劝君……无故人。)
师:(转身问另一位学生)你感受到什么滋味。
生:我感受到一杯酒里还有难舍难分的滋味。
师:既然这样地难舍难分,一杯酒够不够?
生:不够。
(师作举杯状:来吧。生举起了酒怀。师生深情共读:劝君更尽……)
师:还有谁品出别的滋味吗?
生:我品出了痛苦的滋味。因为离开朋友很伤心。
师:这一杯酒够不够呀?
生:不够。
(师举起酒杯:再来一杯。和生干怀。生深情地读:劝君更尽……)
师: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可喝下最后一杯酒元二就该起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一次送送他吧。
众生举起酒杯,师:预备,起。众生深情共读。
三、唱诗
师:同学们,诗人读啊读,读已不能足以表达他这种情感,那我们就来唱吧。这首诗的乐曲很有名,叫《阳关三叠》。(音乐响起)
师:第一遍请同学们仔细地听,一边听一边感受,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师和着音乐深情地唱起。同学们仔细聆听。)
师:第二遍,如果你能行,那大家就一块儿跟我一起唱一唱,如果还暂时不行,就边听边学,千万别着急。(师第二遍唱完)
师:能行了吗?(学生尝试)第三遍,我们不用音乐。试着回忆一下,看着我的手势,这会看着我的手势非常重要。
(师边做手势边唱,学生小声跟着唱。)
四、吟诗
师:同学们,按照平声长仄声短的规律我们来读(师读),和着《阳关三叠》的曲调来唱(师唱),把这两种混在一起儿就叫作(板书:吟)
生:吟。
师:什么叫做吟?半读半唱就是吟。吟诗是情感最丰富的体现,吟诗是自我陶醉的体现,所以我们古人这样说吟诗作画,诗就是吟的。
(师吟诗,学生跟吟,台下响起掌声)
师:这就是吟诗,莫管它走调,莫管它不动听,只要把情感表达出来,这就是吟诗。(师生齐吟。台下掌声响起。)
师:好的,听课的老师响起了掌声,那就说明他们也在羡慕你们,因为你们掌握了这种方法。
五、舞诗(略)
六、拓展(略)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古诗题目)原文地址


123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xiaoxueyuwenketangshilu/128259.html

  • 【支玉恒】支玉恒 :可爱的草塘课堂实录

    【广西桂林公开课】:    【第一课时】第一部分    师:今天在这里和大家共同学习《可爱的草塘》一课。(板书课题,但把“塘”字故意写错)对我写的课题有意见吗?   生:老师的“塘”字写错了。   师:哟,怎么错了?   生:您的那个“塘”字,右...

    发布于:2023-07-17

    详细阅读
  •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支玉恒第二课时】支玉恒《草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第二课时第一部分  师:大家觉得研究这些问题有意思没有?  生:有。  师:那咱们接着研究。再来考虑这个(指板书“低吟”)咱们归纳一下,谁再把后面的好好读一次,读到什么情感呢?他先看到草原的整体,后来看到草原的什么?  生:后来看到草原的部分。  师:草原的细部,看得非常细,对不对?  生:对。...

    发布于:2023-07-17

    详细阅读
  • 支玉恒|支玉恒 太阳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第二课时 第一部分   师:上一堂课我们找出了第一中队长“一般特点”,找出了第二中队长“关系密切”,也找出了大队长“太阳”。那我要问一问了,谁想当大队长?(学生争着举手)你过来,(一学生上前来)想当大队长不能随随便便就当上了。你看美国竞选,克林顿当选了,他要宣誓:我怎么当这个总统。你也得宣誓。举起手...

    发布于:2023-07-17

    详细阅读
  • [支玉恒匆匆课堂实录]支玉恒《第一场雪》课堂实录

    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谁亲眼在我们成都市见过下雪?(有数位生举手)谁亲眼在成都市见过课文中写的这样的大雪?——啊,没有。那我们这课该怎么学呢?大家一点直观感受都没有。——这样吧,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到他所描写的一场雪中去游览,大家说好吗?(生答好)我们对雪不太了解,那么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一个任务,就是在...

    发布于:2023-07-17

    详细阅读
  • [支玉恒《第一场雪》视频]支玉恒教学实录:《第一场雪》第一种教法

    【成都公开课】:   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谁亲眼在我们成都市见过下雪?(有数位生举手)谁亲眼在成都市见过课文中写的这样的大雪?——啊,没有。那我们这课该怎么学呢?大家一点直观感受都没有。——这样吧,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到他所描写的一场雪中去游览,大家说好吗?(生答好)我们对雪不太了解,那么我们学习...

    发布于:2023-07-17

    详细阅读
  • 赵州桥课堂实录_赵州桥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在提示课题和生字词教学以后)师:下面我们学习课文。赵州桥为什么有名?它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请翻开书听老师读课文。(范读)请大家像老师这样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个别辅导)师:同学们读得不错。下边让我们用心地把课文读懂,要特别注意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谁先把第一段读一下(指名读)...

    发布于:2023-07-17

    详细阅读
  • [芙蓉楼送辛渐窦桂梅课堂实录]窦桂梅《落叶》课堂实录

    落叶 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片一片的树叶从树枝上落下来。 树叶落到地上,小虫爬过去,躲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 树叶落在沟里,蚂蚁爬上去,坐在当中,把它当作船。 树叶落在河里,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把它当作伞。 树叶落在院子里,燕子飞来看见了,低声说:“电报来了,催我们赶快到南方去呢。” 窦桂梅《落...

    发布于:2023-07-17

    详细阅读
  •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支玉恒第二课时_支玉恒:《西门豹》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支玉恒,全国知名小学语文教学专家】。  他在小学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勇于教改实践,推陈出新,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在全国有口皆碑。他的课“开放而有活力”,创设了他本人所提倡的“享受教学、享受学习”的教学情境,对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多年来,他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讲课,并勤...

    发布于:2023-07-17

    详细阅读
  • 《酸的和甜的》教案|《酸的和甜的》课堂实录

    《酸的和甜的》课堂实录开始上课:  师:今天这节语文课,咱们继续学习第十七课。   生:(齐)《酸的和甜的》  师: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今天早上,小朋友学完以后,都非常喜欢,那么在座的听课的老师,也很想知道,这个故事到底讲了什么?你们愿意不愿意把这篇课文,读给老师们听啊?  生:(齐)愿意!...

    发布于:2023-07-17

    详细阅读
  • 支玉恒教学实录与评析|支玉恒教学实录 《第一场雪》第二种教法

    第一课时第一部分  师:集体回答我的第一个问题:今天我们上课的课题是什么?  生:(齐)第一场雪。  师:好,读了课文没有?  生:(齐)读了。  师:你们看这个片子(指发给学生人手一份的“课堂练习卡”见附件)第一题就是听写。课文里面的字你们练了没有?  生:(齐)练了。  师:我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

    发布于:2023-07-17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