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_小学数学教学常见问题浅析及对策

数学教学反思 2017-11-2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数学教学反思】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在教学实践领域的不断深入开展,教育在一步步向着更加科学理性的方向发展,这对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旧观念指导下的教学存在的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并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就现存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作浅要分析并就个人观点提出对策,希望对同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们有所启发。  

  (一)、忽视学生发展特征,对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感知能力不够重视。  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家皮亚杰认为7、8—11、12岁的儿童在认知上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此时儿童进行的运算还是不能脱离具体事物的运算,他们的群集还未构成形式逻辑,而对那些尚未构造成功的、较为复杂的观念还不能实施运算。体现到小学生学习数学中,许多概念对他们来说是抽象的、模糊的。这就需要首先在学生头脑中很好的建立表象,让学生试着自己去感知、发展、自动探索,建立新的认知机构,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概念的本质属性,而这些都需要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感知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却忽视学生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只是一味空洞、乏味的说教、练习,认为多重复几遍,学生自然会记住,却不知适得其反,枯燥无味的、不尊重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只会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是达不到教学目的的。  

 (二)课堂教学教师唱主角,学生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  目前存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流弊是讲风太盛。有些教师一上讲台就成为名副其实的“讲师”,一堂课从头上到尾,唯恐讲不够,唯讲至上。如在对数学例题的教法上一贯的做法是:出示例题后,教师读题、析题,指出关键所在,有何技巧,然后给出完整的解。可谓面面俱到,无一疏漏,却不知这种做法弊多利少,直接造成的影响就是:反应慢的同学还未搞清问题情境,反映快的同学也只有接受的份,没有主动性,更没有创新的机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在其次,最大的危害在于剥夺了学生们的思维权利。久而久之,还会让学生养成坐享其成、不愿独立思考的惰性心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切忌越俎代庖,大包大揽,相反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受点累,让他们唱主角。  

  (三)盲目追求形式的多样性,华而不实。  教学过程离不开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这是无可厚非的。尤其是小学教学,借助于恰当的形式,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是非常有必要的,但盲目追求形式,不讲究实效,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的时间和效率。比如现在有些课,一会比赛,一会表演,一会唱歌,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让人看不懂到底是数学课还是班队活动。盲目追求形式的多样性主要有三种表现:(1)展览型,把数学课当成教具展览会。(2)热闹型,以说、跳、演等外化活动为主要特征,是一种表面肤浅的思维过程,而真正有有效的思维应当是静悄悄的内化过程。(3)魔术型,教师表演式的一猜就中,一试就准,一列就对,一验就灵,把思维的过程全部掩盖了,学生只知道结果而不知道来龙去脉,教学活动成为一种神秘的魔术,把学生的思维过程降到了最低限度。  

  (四)负担偏重,使小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心理。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负担偏重表现为:(1)上课教师照本宣科,把数学课上的枯燥无味,弄得学生听与不听左右为难,下课后又超量布置作业,学生疲惫不堪,穷于应付。(2)有些教师总嫌小学课本内容太浅,没有“教头”,因而凭着自己的性子任意拔高教学难度,或把高年级的内容提前到低年级来教,或把初中的内容提前到小学来教。由于难度提高了,教师感到有的讲了,但却严重加大学生的负担。(3)随着社会各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学校、家长都对孩子给予了较高的期望,对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小学生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小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存在上述几个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作为在一线教学的教师来讲,应对自己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并加以改正,解决上面几个问题可采取下列措施:   (一)在具体培养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感知能力方面可从几个方面入手:   (1)结合生活实例,在现实生活中建立、培养、发展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感知能力。数学是和现实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科之一,许多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又能应用于实际。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世界,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同时教师又要给学生提供应用和实践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周围的日常生活,体现数学的应用性。比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可以带领学生去走走、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的长度,1平方米、1平方分米……的大小; 教学重量单位时,

12

教师可准备500克的盐,1千克的油…… 让学生用手掂一掂,这样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了感知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说、辩、交流和动、玩等方式来培养训练对数学问题的感知能力。说、辨、交流即是用语言表达思维,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表达,更是数学思维在脑内的抽象凝结,对凌乱知识的梳理,然后以语言为载体将其表达出来。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教师可抓住这个契机,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数学的信息。例如在教学“倍”的概念时,就可用身边的例子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解释这个概念,比如“阳阳有6支铅笔,欢欢有2支铅笔,阳阳铅笔的支数是欢欢的几倍?”学生在学习了“倍”之后可能朦胧知道是3倍,但对于倍的意义,未必在脑子里形成非常清晰的概念,此时若接着问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可能会有“6支里面有3个这样的2支”之类的回答,虽然还不能非常简练准确的表达出来,但通过动脑子想,然后用嘴说,就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对数与数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深化。   教育学理论指出,教育活动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小学阶段,学生坐不住、好动的特点尤为显著,既然这是儿童成长的必经阶段,就不必刻意压制,反之,要以疏导的方式,让学生去“动”、“玩”,恰当的动”、“玩”把学习的过程变成一个亲自动手、动脑,得出结果的过程,变成一个探索、思考的过程。这是非常有助于培养训练他们的感知力的。   (二)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素质教育鲜明提出了“人”的意识和觉醒,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也不能再进行填鸭式教学。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变生硬灌输为师生共同探讨,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充满感情和活力。轻松和谐的民主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来学习效率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学生从小就培养起健康情感,使学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热爱的重要性。这正符合真正意义上的“育人”宗旨,是贯穿于每堂数学课所必须具备的大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学习不是被动或是被迫的,而是积极地主动地,学习的自主性就慢慢形成了。   其次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性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1)要注重学生的观察力。学生从小具有强烈的接触物体,探究物体的本能和需要,这种本能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种需要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2)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的想象开始。(3)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的创造成果,体验到新的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总之,在课堂教学40分钟的活动中要让学习体验到参与的快乐,思维的兴趣,创新的愉悦。  

  (三)要克服和纠正“形式过多”的错误,关键要抓住两条。一是作为教师首先要有一个正确认识,并非形式越多,学生兴趣就大,教学效果就越好。认真学习好儿童心理学,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恰当的选用必要的教学形式。在选择教学形式时,目的一定要明确,使其紧紧围绕教学知识,服务于教学目的,避免形式掩盖内容,喧宾夺主。坚决杜绝追赶时髦盲目效仿,华而不实的种种做法,使教学形式成为教学过程有效的载体。二是注意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加强活动的内化设计与实施,使知识教学落实到思维训练上来,使教学形式有利地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发展。   (四)防止小学生“负担偏重”,消除学生畏惧心理要*学校、教师、家长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是教师要用科学的思想指导教学,改进课堂教学,本着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以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唤起学生的兴趣热情,培养起学生的自信心,以数学知识本身的艺术魄力吸引住每一位学生的心。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和教材的安排,即不照本宣科,又不肆意拔高,人为提高难度,让学生承担不必要的负担,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二是学校要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作业要求严格按年龄段有关规定执行,要把数学作业的布置与检查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项目,防止不管不理,任其发展,让小学生在课余时间陷入“题海”“题洋”。三是加强学校、教师、家长三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必须在教育理念、方法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给学生一个有序的成长空间,而不是三方面互施压力,决不能让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从一开始就背上一个大包袱。   在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问题和困惑是在所难免的。我们广大教师必须付出智慧和精力,再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下,积极地去学习和掌握一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迎难而上,在问题中思考,在思考中发展,把课改推向深入。 

12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shuxuejiaoxuefansi/57564.html

  • 如何开展课题_关于开展课题学习的实践与认识

    经过这两天的学习,对开展课题学习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数学课题学习是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教学安排。将学生的创造性、实践性、合作性容为一体。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对教师要求的提高。课题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增加了实践机会,给学生足够大...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三年级下册《面积》试卷|三年级《面积》知识的教学

    在面积这课的教学实践之前,听了许多节课堂观摩课,有市级的优秀年轻教师,有省级教坛新秀,还有两位特级教师,在他们的课堂组织中都大同小异,特别是在导入整体感知的过程中,都是把“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就是面积”这个概念进行整体感知,理顺什么叫做物体表面,什么又是图形大小,无不利用课桌,橡皮,文具盒,黑板,...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_《探索多边形的外角和》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多边形外角和定理的探索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多边形的内角和、平移、旋转、剪拼等知识去探究多边形的外角和是360。。让学生掌握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进行探究的模式。为了强化这个探索过程,我在听了范宇老师的课之后,回来之后我结合自己的思路是这样安排这节课的: 学生课前准备:在一张较大较...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小猫和小狗是怎样睡觉的】小猫、小狗的睡觉问题

    复习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一课时,学生用了12快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小木块搭不同的长方体,共有四种不同的搭法:(1)长12厘米,宽1厘米,高1厘米;(2)长6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3)长3厘米,宽1厘米,高3厘米;(4)长2厘米,矿2厘米,高3厘米。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算出了以...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明确概念之间的关系,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的体会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属性的思维形式。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概念间的关系,将有助于学生掌握概念,运用概念作出正确判断,进行合理的推理,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1.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那么这两个概念间的关系就为同一关系。如能被2整除的数与个位数字是0、2、4、6、8的数,对角相等...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图形的认识知识点_图形的认识看法

    图形的认识,新教材的编排有所改变,由原来的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转化为由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再到立体图形,教法、学法上也有所转变。我谈以下几点看法: 1 结构上教材由平面到立体转化为由立体到平面的再到立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在脑海中形成了体的表象,...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一年级数学加倍与一半题目_一年级数学“加倍与一半”教学反思

    “加倍与一半”课题是二期课改一年级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它是数学的重要概念和数学思想之一:“加倍”的知识既隐含集合的思想,又是以后“倍”的概念和乘法意义认识的前期孕伏;“一半”的概念是“对半平分”思想的体现,也是除法“平均分”概念的孕伏;对于学生进行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加倍题的牢记是很有必要的,...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这一课时,我课前进行了准备,认为只要让同学知道了:一个小数扩大就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个小数缩小就是把小数点向左移动。因此课堂中我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了这一规律后就放手让学生去做习题,我以为全班同学至少有90%的同学完全掌握,不会出错,可结果批改作业时发...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小学一年级立体图形的拼组|《立体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

    教学“立体图形的拼组”这一内容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和学会表达交流,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这节课时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为空间图形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力...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一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经典题_《一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组)》教学反思

    上完课后失败感比较强。失败感也比平平淡淡的价值大,下面总结一下有何失误。   本节教学内容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组)》,“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对应一个一次函数,一般地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对应两个一次函数,因而也对应两条直线。如果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唯一的解,那么这个解就是方程组对应的两条直线的交点...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