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渗透在数学教学中的策略研究_数学学习过程与数学教学策略

数学教学反思 2017-11-2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数学教学反思】

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数学教学只重视教而相对地忽视学,只重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改革,而相对地忽视对学生学习规律、学习方法等的探索。这样,造成了目前数学教学虽费时较多,但教学效果并不太佳。总结上述教训,笔者认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机制和教学内容进行数学教学。为此,本文在对学生数学认知结构、数学学习过程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和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数学教学策略。
 一、数学认知结构
 所谓数学认知结构,笔者认为,它是数学知识结构与学生个体心理结构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技能按照自己的感知、记忆、表象、想像、思维等认知操作,组成的一个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是数学知识结构“内化而来”的。
 数学知识经验系统是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及其组织,它包括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技能两个要素。
 数学基础知识是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数学事实、结论性知识及其组织特征。它是学生经过数学学习后所形成的经验系统,包括数学概念,数学语言,数学公式、符号,数学命题,数学方法以及它们的组织网络。  数学技能是相应于数学基础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中而产生的,顺利完成数学活动任务的复杂的动作系统。它包括数学操作技能、心智技能等。
 事实上,学生的数学知识经验越丰富,知识的组织越合理,就越容易内化外界输入的信息,并吸收它为自己的数学认识结构中的一部分。比如,学生对于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掌握得比较牢固,对解方程或方程组的“消元、降次”思想理解得比较好,那么就很容易掌握二元二次方程组、简单的高次方程的解法。
  (二)数学认知操作系统是指学生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系统的基础上,运用感知、想像、数学思维等对数学信息(新知识)进行操作,处理的较稳定的个性认知特征,它可进一步概括为数学能力,其核心是数学思维能力,而表现和衡量的标准则是数学认知品质(如认知的目的性、敏捷性、全面性、准确性、深刻性等)。
 认知操作系统是由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即智力发展)水平和特征所决定的,它反映了学生的认知(智力)发展状况,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又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它是教师进行因材施教的根据。
  (三)数学元认知系统就是个体对自己数学认知活动的监控、调节系统,是学生进行数学认知活动的中枢指挥系统。表现在学生主体根据数学活动的要求,选择适宜的认知操作方法进行认知活动,并监控认知活动进行的过程;同时,还不断地分析反馈信息,及时调节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策略。
 数学元认知的实质就是学生的数学观念或数学素养,是学生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考虑问 题、处理问题的自觉意识和习惯。
 从上面对数学认知结构要素的分析可以看出,数学认知结构具有下列的功能:1.选择。当数学信息(新知识)刺激时,数学认知结构必须对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进行过滤,分化,以找出与新知识有所联系的已有的知识经验;2.同化,即用已有数学知识经验去说明、解释并容纳数学新知识;3.顺应。由于主体数学认知结构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当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不能容纳数学新知识时,则主体对原数学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以便同化新知识;4.预见。个体通过数学认知结构能从整体上把握数学事实或结论,从而产生数学直觉,显然,直觉带有一定的预见性质;5.迁移与运用,即数学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认知操作系统或元认知系统都可以影响后继数学学习、其他学科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
 正因为数学认知结构具有上述功能,可以说数学认知结构是数学认知活动赖以进行的心理结构,同时,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又是数学认知活动的总目标。
 二、数学学习过程的模式
 对于数学学习过程,我们认为是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在数学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主体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在学习数学的情感系统的参与和影响下,不断地对数学新知识进行认知操作,结果导致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和学习数学的情感系统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从而达到数学学习目标的要求。
  (一)数学学习的新内容是数学学习的客体,它是数学教材所叙述的数学事实(如数学语言、符号、公理、原始概念等),数学概念、数学原理(如数学定理、命题、定律、公式等)、数学技能(包括操作技能、心智技能)等知识组成的,是在一定时间限度内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因此,它可指一节课的内容、一节或一章的内容,也可指一门数学分支等。
 数学情境是指学生学习数学新知识的外部环境,包括教师创设的数学教学情境,课堂学习气氛等,它伴随着教师教学活动的深入而直接地、持续地与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发生相互作用,甚至决定数学学习效果。
  (二)数学学习的准备可以分为认知准备和情感准备两个方面。认知准备指学生原数学认知结构,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必要条件(先决认知条件),情感准备是学生能否专心于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条件,它一般由先前数学学习效果、先前其他学习、对数学学习价值的认识和数学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情绪、意志等情感因素所决定的。
  (三)学生有了适当的学习准备后,当数学信息(数学新知识)刺激大脑时,大脑就通过学习情景与数学信息发生相互作用,从而进入了学习的内化阶段。
 内化阶段包括定向、联想、同化或顺应等几个心理过程。
  1.在学习的定向阶段,首先,学生从对学习情境所提供的背景关系的俯瞰全貌式的概览开始,不断的探究、领悟新知识的价值和特点,从而使原数学认知结构与新知识发生认知冲突,这种冲突使得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学习新知识的认知需要和学习动机,从而促使他们调用原认知结构去处理新知识,进行认知活动。其次,学生通过感官的作用,辨别数学新知识的特征(如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象等),并把它和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分化出数学新知识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最后,通过对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的区分,概括出新知识的有意义的东西,获得了数学新知识的表象和结构,即潜在意义。 12345
  2.知觉到新知识的潜在意义后,要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还需要新旧知识相互作用,这一思维过程从联想开始。
 联想即把原数学认知结构中与数学新知识有联系的知识经验(如概念、命题、术语、思想方法等)分化出来,以提供内化新知识的衔接点和组织者。它包括选取原数学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知识经验,区分新旧知识的异同,分化与新知识有本质联系的知识经验等几个环节。对于复杂的数学学习(如问题解决),联想是创造性思维的第一步,即它能综合已有的知识,在对问题情景的整体把握基础上,构造出新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模型,从而对问题的解决提出假设。
 例如,中学生在学习矩形概念时,他们从日常生活和小学学过的长方形概念中取得了潜在意义;然后,通过联想,从原数学认知结构中分化出内化新知识的衔接点——平行四边形概念和性质。
 联想的结果,使新旧知识建立了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接着,学生可以运用已分化出的知识经验来内化新知识,并且以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来进行。
  3.同化是利用原数学认知结构的数学知识经验去说明、解释并容纳数学新知识。例如,学生学习矩形的概念就是利用平行四边形概念进行同化的过程。
 顺应是指当原数学认知结构不能有效地容纳数学新知识时,主体将对原数学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以适应新知识的学习。顺应的过程是:对新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对原数学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整理,从而使新旧知识建立密切联系,新知识被纳入到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中,原数学认知结构得到改造并扩大。例如,初一学生学习代数初步知识,就是通过顺应来进行的。尽管他们在小学学过算术,但算术与代数的不一致性,使他们只能改造头脑中已有的算术知识结构,通过字母代表数的学习,才逐渐掌握代数知识。
 如果说同化的作用是改造新数学知识使之与数学认知结构相吻合的话,那么顺应则是改造原认知结构以适应学习新知识的需要,因而同化只能从量上丰富原数学认知结构,顺应则能从质上改变数学认知结构,不过,同化和顺应往往存在于同一个认知活动中,在同化中有顺应,而在顺应中,尽可能先同化。例如,数系的一系列扩张,就是旧数系顺应新数系,而新数系则尽可能保持旧数系的原有法则,这是一个实质上顺应,形式上同化的过程。
 值得指出的是,不管同化或顺应,总要对原有数学知识经验和新知识作出重新评价。即使新知识可作为原数学知识经验的补充和完善,原数学知识经验的某些部分也应重新分类、重新形成概念,并且这一过程还特别需要元认知系统的监控、调节。
 经过同化和顺应后,新数学知识纳入了学生数学认知结构中,原数学认知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是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并未停止,新知识的保持和遗忘就是同一相互作用的继续。因此,只有采用一定的强化措施,才能巩固所获得的新知识。
  (四)强化阶段是数学新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阶段,它是通过练习、形成性评价、小结(概括)、灵活运用等方式而实现的。
  1.练习过程是学生把数学新知识初步运用于具体情境中的过程。通过练习,可以使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有明确的认识,从而起反馈作用;可以使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更完整化、具体化,从而进一步保持和长时间巩固新知识,并形成技能;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良好的学习动机。有时,练习还可以使学生产生整体感受,从而为领悟数学整体的突出性质——数学思想打下基础。
 课堂例题、课堂练习、课外作业等都可看作是练习。
  2.应当说,形成性评价是以检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领会程度为标准的,因而它应贯穿于数学新知识意义的获得和保持过程的始终。它又包括教师课内诊断和学生自我评价两个方面。教师对学生的课内诊断一般通过观察、提问和形成性测试等手段进行。学生的自我评价一般是从教师的评价、原数学认知结构中元认知的监控和调节作用以及练习中得出的,它也包括认知和情感两方面内容。
 通过形成性评价后,学生对于自己掌握新知识的情况有所了解,从而调节自己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同时,教师可对症下药,采取补救措施。
  3.小结是指在获得新知识的意义并通过练习(通过变式和具体运用,抓住本质特征)后,用最简单、最经济、概括性最强的术语对新知识加以组织,使数学新知识变为具有概括性,能融合于已有知识经验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公式甚至思想等,从而使新知识更加巩固。通过小结,新知识由于其概括性而具有更大的迁移价值,即还能影响后继学习和运用它们解决问题。
  4.新知识的灵活运用过程是指创造性地利用新知识去解决数学问题及其他问题的过程。实际上,解决问题是在对问题情景和题目条件的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利用原数学认知结构从整体的角度把握问题的实质,再结合数学知识经验调动各种数学思维成分(如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等)的参与,从而提出尝试性模型(假设),并检验假设以达到目的。
 灵活运用是检查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综合性指标,也是数学学习的最高目标。 12345
  (五)数学学习效果包括认知成果和情感变化两个方面。
 经过学习的内化和强化阶段后,在认知方面的成果是:新知识被纳入到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中,形成了新的数学认知结构,并且新知识被概括化、整体化,具有迁移作用,另外,形成了较强的技能,发展了能力。对于具体的学习,情感变化不会太大,但对于一单元,一门分支的数学学习,学生对于数学价值的认识、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等均会有一些变化,具体讨论略。
  (六)以等腰三角形概念的学习为例,说明概念学习的过程。
  1.学习的内容: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学习的准备:原数学认知结构中三角形的概念、 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
  2.内化阶段:首先(由教师根据图形)给出“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这一定义和本质属性,并给出相应的腰、顶角、底角的定义,这样学生可以分化为等腰三角形概念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其次,学生将新概念(等腰三角形)与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三角形、全等三角形)联系起来,把新概念纳入原有概念(三角形)中,并认识到新概念是原有三角形概念的限制;最后,运用变式和肯定、否定例证进一步突出概念(等腰三角形)的本质属性,并对概念的各种属性进行分类,如辨别下面图式,可得出等腰三角形能分为等边三角形和腰与底边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同时还可得出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
   3.强化阶段:通过练习和小结,学生既能利用定义去判定等腰三角形,还能利用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的性质去解题;同时,等腰三角形的概念还可纳入三角形的概念系统中。
 三、从数学学习过程看数学教学策略
 所谓数学教学策略是指数学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所作的系统决策和设计。它包括设置数学学习情景的策略,呈现数学教学内容的策略,选择数学教学方法与教学辅助手段的策略,教学效果的检查和评价的策略等。
 从对数学学习过程的分析可知,数学教师的作用在于促使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几个阶段顺利地进行,以达到良好的数学学习效果为目标。相应地,数学教学策略就应当围绕着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和学习数学的情感系统来制定。下面我们根据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模式来讨论数学教学策略。
  (一)选择和分析数学教学内容(备课)的策略。
 数学认知结构是内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数学知识结构又是通过数学教材反映出来的 ,故选择和分析数学教学内容,必须立足于教材,但又不能照本宣科,还要对教材进行居高临下的剖析和重新组织,使它成为促进学生数学认知结构发展的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具体地:
  1.分析和领会单元数学知识结构,并按事实(术语、符号等)、技能、概念、原理等几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以弄清教材中的知识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以整体观点为指导,瞻前顾后,随时把本单元的知识与其他内容联系起来考虑,以此克服知识的离散性,使学生学习时容易形成经纬交织,融会贯通的知识网络,同时有助于内化和保持新知识。
  2.在分类的基础上,分析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谓重点,就是知识的中心点,即单元或学科领域中核心的基本的知识点,它在抽象性、包摄性、概括性程度上高于其他知识,理解了中心点的知识,其他知识的掌握就顺理成章了。然后考虑以突破重点、难点为核心,并参照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分配的教学时数,安排课时和教学顺序。
  3.根据各类知识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教学方法以及相应的教学辅助手段和各种教学材料。
 事实上,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组合,同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及差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虽然现在数学教育书刊上所提的数学教学方法很多,但适合所有类型知识学习的方法是没有的,不同知识的学习只能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就是所谓“教无定法”的实质。
  4.备课时,还应考虑如何设置学习情景,如何进行形成性测试,如何进行小结,以及例、习题(包括练习题)的配备等。
  (二)实施教学的策略。
 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是教师通过数学教学活动促使学生顺利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是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相应于学习过程,实施教学的策略有:
  1.设置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具体讨论略。
  2.课前评价和弥补的策略。
 从对数学学习过程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学生的原数学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对数学新知识学习的影响极大,关系到是否能内化新知识。为此,在讲解新课前,必须进行诊断性评价,以查明学生的认知准备状况。
 诊断性评价一般是通过复习提问、诊断性测试和观察等方式进行的。
 如果学生具有了内化新知识的知识经验,则教师可通过练习、小结等来巩固已有的知识经验 (常与诊断性测试同时进行)。
 如果学生不具有同化新知识的知识经验,则应采取补救措施——提供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而呈现给学生的引导性知识,它常比学习任务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或能清晰地使学习任务与原数学认知结构的知识经验之间相联系。因此,先行组织者的最大作用是能提高数学认知结构中适当的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即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12345
 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类属的先行组织者和比较的先行组织者等两种形式。
 类属的先行组织者是介绍给学生一种他们不熟悉的、比新知识有更大包容性、概括性的材料,学生可利用这个材料作为框架来内化较具体的新知识,这种例子在数学教材中常可见到。如要学习平行四边形,先介绍四边形这一概括性较强的材料,再用它来内化平行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及性质。
 比较的先行组织者是把学生比较熟悉的材料介绍给他们,以帮助学生把新概念和原理与以前学过的概念和原理结合在一起。如若把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定义为单位圆上的函数,这时把代数函数作为一个比较的先行组织者,就可运用代数函数概念把熟悉的代数概念和原理与不熟悉的三角函数概念和原理结合起来。
  3.数学新知识呈现的策略
  (1)在新知识呈现之前,教师可对单元知识结构作概括性介绍,即用具体、形象的语言,用 最基本的常识性概念来勾勒单元整体的轮廓(包括新知识的大致特点,学习的目标和要求等),从而使学生发现单元整体的特点,对新知识获得总的印象,并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价值,产生学习的动机。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潜在意义的认识,促使内化过程中定向和联想阶段的顺利进行。
  (2)教师呈现或讲述新知识应遵循下列几条准则:
  ①应尽可能保证学习材料本身的意义性,即使学习内容具有潜在意义——对于特定的名词、概念或原理可通过联想来获得,对于抽象的材料,则尽可能以直观材料和形象为背景,即按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原则进行。
  ②应以有意义讲授法和指导发现法为基本教学方法,辅以其他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自学法、探究法等)进行教学,并且启发式教学思想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采用有意义讲授法教学时,教师应将学习内容以优化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以促进学生快速有效地把新知识内化和巩固。优化的形式反映了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知识的整体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一般地,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有不同的优化形式(具体讨论见下面)。
 事实上,接受学习不但可以是有意义的(新旧知识可建立起实质的、非人为联系是有意义的标准)和积极主动的,而且还省时、经济和高效(即在短时期内可掌握单元或学科的基本结构),故大量的数学知识可通过有意义讲授法教学。
 指导发现法就是教师对新学习的内容不是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只给学生一些提示性线索或问题,由学生进行探索、发现新知识的意义,然后加以内化、巩固的教学方法。如概念的形成、问题解决等的教学均用此法。
 实施指导发现法时,应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索欲望;应帮助、指导学生理解和领会课题结构以保证学生在有意义的思考路线上进行判断、选择和探索,避免盲目瞎猜的无效活动。总之,发现法的指导要掌握分寸,恰到好处,使学生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能发现材料的意义并加以内化。
 由于每一数学教学单元中常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而教学中多种方法的衔接也很重要。另外,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把启发式教学思想贯穿于其中。具体地,应把握: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应强调新旧知识的联系,特别是难点和疑难问题,要给学生思考的部分线索,这样有利于学生同化或顺应新知识;对于数学知识经验,解题的思想和方法,要启发学生进行概括,以使学生容易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知识结构;要通过启发,使学生掌握自我评价方法,从而提高对思维活动、认知能力的自我意识水平。
  ③呈现教材的优化形式是以“渐进分化”、“逐次抽象”和“综合贯通”等三种方式进行。
  “渐进分化”是指按概括性和包容性大小的顺序呈现教材,即首先呈现最一般的、概括性的 知识,然后呈现较特殊、较具体的知识,最后呈现具体的、特殊的事实、概念或细节,这种从金字塔的顶到底的呈现方式有助于学生同化新的知识,获得材料的意义。例如,现行初中课本中“四边形”一章内容即是按此方法呈现的。
 即:多边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综合贯通”要求组织和呈现内容时,应注意学科中处于同一包容水平上的概念、原理和章节知识的异同——联系和区别,以消除数学认知结构中知识间的矛盾和混淆,从而有利于同化或顺应新知识。
 事实上,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看不到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不能进行有效的知识间的转换或迁移。
  “逐次抽象”是指按从具体到抽象,从零散的、个别的事实逐步地循序渐进地提炼出一般概念和原理的方式来呈现教材。这样呈现的方式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思维规律,适合教材的演绎规则,特别适应于处于具体思维年龄阶段的小学生的学习。
  (三)从上述的论述和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论述中,可知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1.注意思维过程
 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经过一系列数学认知(思维)活动过程而得到的。因此,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如概念的提出、解题思路的探索、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与归纳过程等),数学知识的运用过程中进行思维。同时,数学知识的潜在思维价值和智力价值也有赖于教师的挖掘和揭示,使学生能感受、体验到数学知识所包含的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2345
  2.注意数学知识间的比较和转化过程
 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或阶段,几乎都要使用比较。如果没有比较,就没有抽象概括,感性认识也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教师教学时恰当地应用比较,就能为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新知识的内化打下基础。
 例如,学习解二元二次方程组时,教师通过把它与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掌握解二元二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消元与降次。
 如果说比较可使新旧知识建立联系,那么转化则可把新问题化归为旧问题(利用比较),然后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突破。因此,如果教师能恰当地运用比较,把新知识转化或化归,则有利于内化新知识。12345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shuxuejiaoxuefansi/57437.html

  • 如何开展课题_关于开展课题学习的实践与认识

    经过这两天的学习,对开展课题学习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数学课题学习是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教学安排。将学生的创造性、实践性、合作性容为一体。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对教师要求的提高。课题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增加了实践机会,给学生足够大...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三年级下册《面积》试卷|三年级《面积》知识的教学

    在面积这课的教学实践之前,听了许多节课堂观摩课,有市级的优秀年轻教师,有省级教坛新秀,还有两位特级教师,在他们的课堂组织中都大同小异,特别是在导入整体感知的过程中,都是把“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就是面积”这个概念进行整体感知,理顺什么叫做物体表面,什么又是图形大小,无不利用课桌,橡皮,文具盒,黑板,...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_《探索多边形的外角和》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多边形外角和定理的探索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多边形的内角和、平移、旋转、剪拼等知识去探究多边形的外角和是360。。让学生掌握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进行探究的模式。为了强化这个探索过程,我在听了范宇老师的课之后,回来之后我结合自己的思路是这样安排这节课的: 学生课前准备:在一张较大较...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小猫和小狗是怎样睡觉的】小猫、小狗的睡觉问题

    复习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一课时,学生用了12快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小木块搭不同的长方体,共有四种不同的搭法:(1)长12厘米,宽1厘米,高1厘米;(2)长6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3)长3厘米,宽1厘米,高3厘米;(4)长2厘米,矿2厘米,高3厘米。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算出了以...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明确概念之间的关系,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的体会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属性的思维形式。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概念间的关系,将有助于学生掌握概念,运用概念作出正确判断,进行合理的推理,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1.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那么这两个概念间的关系就为同一关系。如能被2整除的数与个位数字是0、2、4、6、8的数,对角相等...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图形的认识知识点_图形的认识看法

    图形的认识,新教材的编排有所改变,由原来的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转化为由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再到立体图形,教法、学法上也有所转变。我谈以下几点看法: 1 结构上教材由平面到立体转化为由立体到平面的再到立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在脑海中形成了体的表象,...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一年级数学加倍与一半题目_一年级数学“加倍与一半”教学反思

    “加倍与一半”课题是二期课改一年级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它是数学的重要概念和数学思想之一:“加倍”的知识既隐含集合的思想,又是以后“倍”的概念和乘法意义认识的前期孕伏;“一半”的概念是“对半平分”思想的体现,也是除法“平均分”概念的孕伏;对于学生进行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加倍题的牢记是很有必要的,...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这一课时,我课前进行了准备,认为只要让同学知道了:一个小数扩大就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个小数缩小就是把小数点向左移动。因此课堂中我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了这一规律后就放手让学生去做习题,我以为全班同学至少有90%的同学完全掌握,不会出错,可结果批改作业时发...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小学一年级立体图形的拼组|《立体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

    教学“立体图形的拼组”这一内容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和学会表达交流,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这节课时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为空间图形的内容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力...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 一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经典题_《一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组)》教学反思

    上完课后失败感比较强。失败感也比平平淡淡的价值大,下面总结一下有何失误。   本节教学内容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组)》,“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对应一个一次函数,一般地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对应两个一次函数,因而也对应两条直线。如果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唯一的解,那么这个解就是方程组对应的两条直线的交点...

    发布于:2018-01-0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