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过教学反思|《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5
【jiaoan.jxxyjl.com--七年级语文教案模板】
教学目的:一 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二 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三 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教学设想:
一 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二 为了便于学生尽快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在教学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这样的认识规律,不从知识概念切入,而从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三 本文语言简洁、准确,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教材,因此,语言的学习与训练列为教学重点之一。
四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查字典解决)。
[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三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四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照教材绘制即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学生指图复述时,教师可随之板书如下: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增强学生认识本文内容的条理性。
五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
[参考答案]
(第1句、第2句)
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师讲知识:
1.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 ”(板书),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导语 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2.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
3.新闻还要有“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标题、导语 、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如有条件,教师可适当增加些知识给学生,如副标题、结语等)。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说明]教师随着讲解,板书:标题、导语 、主体。这是传授知识的环节。作为学生新接触的一种体裁,讲些必要的知识是有用的,不能忽视。在学生对本文内容和构成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传授有关知识,显得自然,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太困难。
六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参考答案]
(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学生答题后教师再讲,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预习提示”介绍“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证明了报道的及时。)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
[参考答案]
(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报道准确)
教师板书:真实、及时、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关于简明扼要问题,课后有短文专门讲解,课下阅读。
[说明]以上完成了教学的第一个内容,即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七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参考答案]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参考答案]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情色彩的语句,读一读。
[说明]以上是体会本文语言上的一些特点。鉴于学生实际情况,条件好的,教师还可以将练习四的部分练习题在课上讨论。
八正音、正字。
教师出示已制好的字词卡片(或写好词语的小黑板),正音、正字。
荻港锐不可当歼灭要塞
[说明]可同时进行字音、字形的比较。如:荻获歼阡纤(要)塞(阻)塞(堵)塞
九听毛泽东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朗读或歌曲的录音。条件不具备的,由教师朗读,力图感染学生,加深对本文内容的理解。
布置作业
一课后练习二、三。口头完成。
二课后练习六。书面完成。
【总体说明】
新闻文体知识教学,如何能与新闻的内容结合起来,是本文教案设计时思考的一个问题。结果是:先引导启发学生找出能够概括全文内容的语句,而后讲授有关“导语 ”的知识,因为“导语 ”在全文之首,作用就是能够概括表述全文内容。学生既练习了辨析关键语句的能力,又对“导语 ”的位置和作用留下较为清晰的印象,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自然结合在一起。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较好。
《中国特级教师教案精选》初中三年级语文分册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qinianjiyuwenjiaoanmoban/54620.html
-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作文】《如果人类也有尾巴》教案2详细阅读
一、教学设想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是一篇令人感兴趣的科技小品,它的显著特点是:设想大胆新奇、引人入胜;想像合理有据,富有逻辑。教学本文,目的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启发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思维,大胆设想,培养学生创造生活的兴趣和信心。教学中宜采用导读式、启发式、表演、阅读归纳、辩论等手段。 二、...
-
《山中避雨》选自《丰子恺随笔精编》_《山中避雨》教案2详细阅读
教材分析 《山中避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版》七年级上册,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意趣幽远的散文。文章写作者和两个女孩在西湖游山,忽然遇雨。在避雨过程中作者体会到了“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而两个女孩却“苦闷万状”。后来作者借来了胡琴拉...
-
《山中避雨》选自《丰子恺随笔精编》_《山中避雨》教案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 在不断的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2 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3 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中心;4 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重点:目标1 2 3难点:目标 4教法:整体...
-
动画片《美猴王》_(语文版)《美猴王》教学反思详细阅读
这堂课,我在课型设计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将教师讲的成分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而让学生的讲和议来占领课堂。学生在读读说说、议议画画中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课文,并拓展延伸到整部小说。四大教学板块相辅相成,教学设计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了解美猴王的特点并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学习本课...
-
古诗《陌上桑》|《陌上桑》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江西黄茅初中 龙永忠学习目标: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全的表现手法;2、评议人物;3、背诵。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疏通大意,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导入 :1.乐府及《乐府诗集》简介: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机构,后人把这个机构所采集的诗歌都称为“乐府”。它既包括采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那些文人制作...
-
古诗《陌上桑》_《陌上桑》教学设计2详细阅读
陌上桑汉乐府教学目的1.了解汉乐府诗的特点。2.学习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3.学习本诗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4.理解主人公罗敷忠贞不二、机智勇敢的反抗精神。重点难点1.重点1)了解汉乐府诗的特点。2)学习诗中用种种修辞手法来刻画罗敷形象的写法。2.难点1)本诗现实主义和浪...
-
【《忆读书》教学设计完美版】《忆读书》教学设计3详细阅读
一、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受,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二)概括事例,理清记叙的顺序。(三)深入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书经验与启示。二、 课时安排 2课时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 活动导引课前预习。要求如下:1、 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
-
《忆读书》教学设计完美版|《忆读书》教学设计4详细阅读
一、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受,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二)概括事例,理清记叙的顺序。(三)深入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书经验与启示。二、 课时安排 2课时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 活动导引课前预习。要求如下:1、 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
-
[戏曲《空城计》](语文版)《空城计》教学设计4详细阅读
教材分析: 这是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十三课的教学内容。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
-
《勇气》教案好老师_《勇气》教案5详细阅读
勇气狄斯尼执教者:肖永全重点难点:了解小说作者通过人物肖像、语言、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弄清本文的详略安排。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 教学目标 :1 熟悉课文,理清情节层次。2 了解本文的叙述视角。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略)(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