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海伦·凯勒内容概括|我的老师(海伦·凯勒)

七年级语文教案模板 2017-07-2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七年级语文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下列加粗的字的读音:

迹象 凝聚 遗憾 搀扶 筑巢 无垠 预兆 骚动 和蔼 覆盖 绚丽 毛坯

2.掌握下列词语的解释:

迹象 凝聚 遗憾 预兆 启蒙 无垠 琢磨 温存

二、能力目标

训练从课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概括的能力,能够基本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和结构。

三、情感目标

借海伦·凯勒的慧眼来学习观察世界的方法,并体会海伦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莎利文老师教育“我”的几件事,高度赞扬了莎利文独特的教育方法和老师强烈的爱心,表达了作者对莎利文老师感激、敬爱之情。

二、思路结构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材料,叙事条理清晰,同时表达老师对自己的教导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莎利文老师到来之前“我”的心情。(我记得在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向我提示了一切。)

第二部分写老师对我的教育情况。(第二天早晨……都是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的)

本部分又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一)莎利文老师和我的初步接触,本段初步写莎利文教师的教育能力。(第二天早晨……我热切地盼望着新的一天的来临)

(二)莎利文老师和我的日常生活,本段通过写莎利文老师和我的日常生活而体现莎利文老师教育的高超本领。(春天到了……我热切希望运用学到的东西)

(三)莎利文老师的特殊教育,本段通过具体整体进一步对莎利文老师的教育艺术加以赞扬。(我记得有一天早晨……我感到我的心跟我看不见的东西,跟别人的心,都是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的)

第三部分写我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我是通过生活本身开始我的学习生涯的……她总是设法使我生活得充实、美满和有价值)

三、从三个层面体会感情

1.在认识莎利文老师前,作者是凭什么去接触世界的?

2. 在认识莎利文老师后,世界在她的心目中和原来有什么不同?

3. 在她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谁为她铺平了一条道路?作者对莎利文老师的感情是什么?

四、自读中要特别重视品读

1.逐句、逐行、逐段,乃至进行全文品读。

作者是一个盲人,在认识莎利文小姐之前,她对世界的感受是不全面的,她的一切都只能靠有限的触摸来完成。在认识莎利文小姐之后,她认识世界的范围扩大了,而且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这个过程对常人来讲并没有什么,但对于一个盲人,聋哑人来说就显得不可思议了。无论从观察世界还是从认识世界的角度上讲,还是从莎利文老师教学的角度讲都是一曲感人的颂歌。

2.品味作者的师生真情。由于海伦年幼,又生残疾,因此失去了很多认识世界的机会。正是莎利文小姐,以一个教师的角色,使海伦完成了从一个残疾人到常人的转变,而这种转变经历了十数年的时间,日久生情,那种特殊的师生情谊恐怕是其他任何东西所不能代替的。因而,在阅读时体会起来也才十分不易。而这一点,正是文章的的真情和价值所在。

3.品读文中的重点段落。如末尾一段。

五、抓住关键之处,深入理解课文

本文语意生动,文字浅显,宜于自读。自读时建议把握以下几点:

1.抓关键语段

如首段,“我记得在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就是安妮·莎利文老师来到我身边的那一天——一八八七年三月三日。”这段文字三次强调了“某一天”的重要性。显然作者在此处是别有用心的。它特别强调了“一八八七年三月三日”的特殊内涵:有一位老师要到她身边来了。作者是一个盲人和聋哑人。有了老师就意味着平常的生活将会发生大的改变。同时,这篇文章是作者后来写的,她对老师的一切仁爱之心有了切身的感受,她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因此短短的一句话却包含了不同凡响的内容。

2.抓关键动作

对于海伦来说,她只有靠她有限的“能力”——靠触摸去感受世界。除此而外,世界是什么样子,她可能就不得而知了。因而,动作描写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在阅读中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特色进行理解。特别要注意的是,作者对动作的描写也是十分生动的。注意找出文中动作描写的句子,细心加以体会。

如下面的句子

1) 我的老师把我的手放到水里。清凉的水涌到我的手上时,老师在我的手心中拼了“W-a-t-e-r”(水)这个字,开始她拼得慢,后来越拼越快……

2)莎利文小姐挽着我的手,穿过人们正在播种的田野。

3) 她把我拉得更近,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就在这里”。

4)我闻着她手上的花,一面讲一面打着手势问:“花的香味是‘爱’吗”?“不是”。我的老师说。

正是这些句子使我们认识到了海伦·凯勒的聪明才智,同时也才使我们能感受到文章的优美与动人。

3.抓关键心理

仅凭触觉来感受世界是海伦·凯勒对世界那么敏感的原因。聪明的海伦并没有放弃自己认识世界的机会,她通过“母亲的动作”,(注意是“示意的”性的动作,而不是母亲的吩咐或通知)“人们进进出出地忙个不停的迹象”,等等,“猜到会有不寻常的事发生在我们家里”。注意这一个“猜”字,道出了海伦生存和发展的一切根源。因为除了她的双手,就只剩下她的慧心了。在海伦面前,一切都只有由她的心灵去体会和感受,因此她的心理感应能力才无比发达。而文章也正是通过心理描写实现了这一目的。课文里心理描写的句子相当多,阅读时认真体会。

4.抓关键感情

在没有老师之前,海伦认识世界的围绕是很小的。正是莎利文老师教她认字,使她知道每一事物都有个名字,也是老师教她知道什么是“爱”这样的抽象名词。也是老师教给她日常交往中使用的无数习惯用语。“就这样,我从生活中汲取知识,起初,我只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孩子,是莎利文小姐启发了我,教育了我。她的到来,使我周围的一切充满了爱和欢乐并富有意义。她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使我了解世间一切事物的美,她每时每刻都在动脑筋、想办法,使我的生活美好和有意义”。这段话十分传神地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一片深情.需要注意的是,在写作中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文章贯用技巧。先写莎利文老师的不是,然后再托出老师的伟大与崇高。

六、比较阅读教学建议

本单元教材共收入两篇《我的老师》,同题文章必然有一些相同和不同之处,所以可进行比较阅读。

1.主题。两篇文章都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爱”,都抒发了学生对老师的喜爱、感激之情,都赞颂了老师的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

2.人物。两文都以“我”的老师为主要人物,二位老师都是女性,都是“我”的启蒙老师,她们身上都表现了女教师细腻、温柔、关爱学生,热爱教育的突出特点。但由于两文中的“我”在生理上的巨大差异,对蔡芸芝先生的描写侧重于外貌、动作等描写,而对莎利文老师的描写则侧重于“我”的触觉及心灵感受,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

3.选材。两文都是写真人真事,都围绕主题选材。前文的七件事都是生活的片断,事与事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后文则不同,所用材料是从“我”认识具体事物,到认识大自然,认识“爱”,材料具有内在的联系,并准确地再现莎利文老师对“我”的帮助日趋深入。

4.组材。两文组材都讲究章法。前文由简至繁,由略到详,疏密相间,表现出师生情的逐步加深。后文按时间顺序行文,条理明晰,“我”的进步也在岁月流逝中日见鲜明。

5.语言特点。前文语言平实、质朴,似涓涓细流,绵长深远,后文语言饱含深情,真挚而细腻,颇为感人。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或学生简单介绍海伦·凯勒的事迹。

二、快速阅读全文

思考:

1、莎利文老师是教了海伦什么,是怎么教的?并根据这一点粗略理一理文章的思路。

2、划出写海伦感受的词语。

三、讨论

1、海伦在学习方面有哪些不利因素?请对比自己谈谈你的看法?

2、莎利文老师是教了海伦什么,是怎么教的?她的教学方法有什么优异之处?

3、莎利文老师是怎样一个老师,是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来?

四、朗读1-3自然段

1、这三段文章写了什么?

2、莎利文老师走进海伦的生活之后,她的生活起了怎样的变化,可以根据下列例句,用一个比喻写出来吗?

莎利文老师的到来,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厚重的大门,把我从黑暗引向光明。

3、第二段结尾一句说“我不能预测未来将带给我什么?”从全文来看,莎利文老师给“我”带来了什么?

五、朗读最后一段

点拨:如果说前一篇课文里面,魏巍对蔡芸芝先生的感情是依恋、思念、热爱的话,从这一段看来,海伦对老师的感情主要是什么?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看出来的。

六、小结本文写作特点

手段

以学生自读活动为主,开展教学活动

设计思想

本文是自读课文,又是新选入教材的课文。从教材本身来看,学生要对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有较为深入的理解显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的教学拟在学生快速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我的老师    海伦 凯勒

一、第一天相见: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深深地爱着我,向我揭示了一切。

二、对我的教育

三、感激之情

开了眼界给我爱、欢乐与美

使我生活更充实、美满和有价值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qinianjiyuwenjiaoanmoban/53838.html

  •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作文】《如果人类也有尾巴》教案2

    一、教学设想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是一篇令人感兴趣的科技小品,它的显著特点是:设想大胆新奇、引人入胜;想像合理有据,富有逻辑。教学本文,目的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启发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思维,大胆设想,培养学生创造生活的兴趣和信心。教学中宜采用导读式、启发式、表演、阅读归纳、辩论等手段。 二、...

    发布于:2017-08-26

    详细阅读
  • 《山中避雨》选自《丰子恺随笔精编》_《山中避雨》教案2

    教材分析 《山中避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版》七年级上册,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意趣幽远的散文。文章写作者和两个女孩在西湖游山,忽然遇雨。在避雨过程中作者体会到了“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而两个女孩却“苦闷万状”。后来作者借来了胡琴拉...

    发布于:2017-08-26

    详细阅读
  • 《山中避雨》选自《丰子恺随笔精编》_《山中避雨》教案

    教学目标 :1 在不断的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2 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3 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中心;4 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重点:目标1 2 3难点:目标 4教法:整体...

    发布于:2017-08-26

    详细阅读
  • 动画片《美猴王》_(语文版)《美猴王》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在课型设计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将教师讲的成分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而让学生的讲和议来占领课堂。学生在读读说说、议议画画中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课文,并拓展延伸到整部小说。四大教学板块相辅相成,教学设计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了解美猴王的特点并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学习本课...

    发布于:2017-08-26

    详细阅读
  • 古诗《陌上桑》|《陌上桑》教学设计

    江西黄茅初中 龙永忠学习目标: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全的表现手法;2、评议人物;3、背诵。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疏通大意,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导入 :1.乐府及《乐府诗集》简介: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机构,后人把这个机构所采集的诗歌都称为“乐府”。它既包括采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那些文人制作...

    发布于:2017-08-26

    详细阅读
  • 古诗《陌上桑》_《陌上桑》教学设计2

    陌上桑汉乐府教学目的1.了解汉乐府诗的特点。2.学习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3.学习本诗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4.理解主人公罗敷忠贞不二、机智勇敢的反抗精神。重点难点1.重点1)了解汉乐府诗的特点。2)学习诗中用种种修辞手法来刻画罗敷形象的写法。2.难点1)本诗现实主义和浪...

    发布于:2017-08-26

    详细阅读
  • 【《忆读书》教学设计完美版】《忆读书》教学设计3

    一、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受,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二)概括事例,理清记叙的顺序。(三)深入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书经验与启示。二、 课时安排 2课时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 活动导引课前预习。要求如下:1、 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

    发布于:2017-08-26

    详细阅读
  • 《忆读书》教学设计完美版|《忆读书》教学设计4

    一、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受,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二)概括事例,理清记叙的顺序。(三)深入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书经验与启示。二、 课时安排 2课时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 活动导引课前预习。要求如下:1、 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

    发布于:2017-08-26

    详细阅读
  • [戏曲《空城计》](语文版)《空城计》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这是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十三课的教学内容。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

    发布于:2017-08-26

    详细阅读
  • 《勇气》教案好老师_《勇气》教案5

    勇气狄斯尼执教者:肖永全重点难点:了解小说作者通过人物肖像、语言、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弄清本文的详略安排。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 教学目标 :1 熟悉课文,理清情节层次。2 了解本文的叙述视角。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略)(二) 阅读...

    发布于:2017-08-26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