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几年级的课文_3生命生命(人教版七年级上)

七年级语文教案模板 2017-07-21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七年级语文教案模板】

3         生命生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骚扰、小憩、庸碌、糟蹋、擎天撼地、肃然起敬”等词语。

  2.摘录、体会文中的哲理性语句。   

  能力目标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生命的价值,鉴赏本文珍爱生命的人文美.   

  2.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培养把握主题词,准确理解文意的精细阅读习惯。

  德育目标

  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主题词,探究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味生命的顽强和美好。教学难点 

  辨析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和三点思考的侧重点。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选取三个寻常事例。抒发对生命全面而又深刻的理性思考,表达了顽强

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诵读中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恰当停顿、读出语气和感情。反r复朗读,用心领会文意,感悟生命的意义。   

    2.自读点拨法。本文为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以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精细阅读,深入细致地探究文意,以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3.比较法。将课文与美国克伦·沃森的同题文章品评比较,培养赏析能力。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打印好韵课堂练习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抓文章主题词,理解文意。合作探究,领会写作意图。比较阅读,培养赏析能力。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俗话说“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当生命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时,所要面对的就是在自然法则允许的时限和条件下,使生命河流光彩有力,无论构成背景的是快乐,还是痛苦。因此,礼赞生命也就成为一个不老的话题。今天我们学习的《生命生命》,就是一位被病痛折磨的女作家对生命价值的参悟和颂扬。让我们在与作品对话中,接受生命的洗礼。    ’

    设计(二)   

    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病痛中,她以顽强的毅力写下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以女性的细腻和敏锐,观照寻常的生命现象,抒发的感悟便多了几分亲近和自然,《生命生命》便是这样的精彩篇章。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作品,与作家对话,去感受有意义的生命之歌。

    二、诵读感知。把握文意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标示出各语段序号,勾画并疏解生字词。

    投影:   

(1)给加点字注音。    小憩(qì)    辜(gū)负    骚(sāo)扰庸(yōng)碌    擎(qíng)天撼(hàn)地    糟蹋(tà)    。

(2)释义。小憩:休息一会儿。憩,休息。    。擎天拣地:形容力量巨大。擎,举起。撼,摇动。    肃然起敬:由于受感动而产生恭敬和钦佩之惰。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糟蹋:浪费或损坏。庸碌:形容人平庸,没有作为。应许:答应。   骚扰:使不安宁;扰乱。  

    2.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速读全文,画出各语段的主题词,梳理文章思路。   

    提示;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思想感情是本文写法上的重要特点。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是从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茁,“我”静昕心脏的跳动三个寻常事例中引发出的。

    读一篇或一段文章,要善于抓关键词或主题词,从而抓住中心,抓住精神。如课文第一段都是围绕“生之欲望”一语展开的。课文各语段主题词示例:

    事例    思考   

    飞蛾:生之欲望    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    价值

    心跳:生命    珍视奋斗

    4.学生着重诵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作者从三个事例中引发出对生命的哪些思考,试就这些思考再从生活中举出一两个事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

    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的强烈呼喊,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作者从三个事例中引发出对生命的三点思考。一是必须对生命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二是生命短暂,生老病死无法捉摸,但是,我们可以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三是要珍惜生命,珍惜时光,不论命运如何,都要勇敢地活下去。

    举例子要切合课文内容,如雷锋虽然只活了22岁,但短暂的生命却发挥了无限的价值。

    三、精细研读,品味鉴赏

    1.听读课文录音,勾画出文中自己喜欢的有哲理的语句。并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感受。

  2.学生合作研讨:

  (1)对文章开头写小飞蛾的事例,有两种看法:一是不要伤害生命,一是一切生物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你认为哪一种更切合文意?

    (2)课文写了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两个事例举的都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

    (3)小瓜苗仅仅活了几天,说得上“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吗?

    (4)三点思考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研讨、回答,教师点拨:    .

    (1)从全文看,写的不是怎样对待小动物,而是生命本身,所以第二种理解更切合文意。

    (2)第一个事例写小飞蛾,面临着严重威胁,它极力挣扎,表明凡是生命都有强烈的生的欲望,无论怎样危险,都不会放弃求生的努力,也就是说,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第二个事例是说一粒香瓜子在几乎没有生长条件的环境下,冲破坚硬的外壳,萌芽长成了一截小瓜苗。以生命的诞生说明生命力的强大。第三个事例是写作者倾听自己的心脏的律动,产生了强烈的生命意识,进而严肃地思考人生。这样,从动物、植物写到万物之灵的人,由生的欲望、生命力的强大写到对人生的思考,层层拓展而又步步深入,有力地突出了中心。举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是为了更好地引导人们思考自己的生命价值,呼唤人们珍爱生命,珍惜时间,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3)小瓜苗虽然仅仅活了几天,但是掉进墙角砖缝的香瓜子,在没有阳光也没有泥土的情况下,冲破坚硬的外壳,成长为小瓜苗。从这个角度上说,小瓜苗确实具有“擎天撼地的生命力”。至于小瓜苗仅活了几天,那是由它自身的营养机制决定的:养分消耗尽了,又没有新的养分可以吸收,活了几天就夭折了。    ,

    (4)作者的思考有三点,是逐步深入的。第一点思考的是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两个“可以……也可以”,说的是两种人生态度,两种人生价值。前者是负责的态度,后者是不负责的。第二点思考回答的是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第三点思考又进一层,是将目标、信念付诸行动了。“绝不让它从我手中自自流失”,就是说,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就是以顽强的意志去战胜各种困难。   

  3.比较延伸。

    阅读课本第13页美国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一文,试与课文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提示:沃森的文章与课文所举小飞蛾的事例,主旨完全相同。课文以三个事例中引出三点思考,沃森的文章则是细致地描写受伤的蜜蜂怎样极力挣扎。课文形象描写与理性结合,而沃森的同题文则文学色彩强烈。

    4.语言运用与积累:补写一句话。

    投影:

(1)一只_______不停地在_______飞来旋去,骚扰着我。

(2)_______在_______小憩。

(3)_______令我震惊。   

(4)_______令我肃然起敬。   

(5)_______昂然挺立_______。   

(6)_______足以擎天撼地。

(7)我可以_______也可以_______。

(8)_______庸碌一生。

(9)我应许_______。

(10)_______遇福遇祸,或喜或忧,_______。

    四、课堂练习(分发打印好的资料)

    1.仿照下面两句话的含义和形式续写两句话。

    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就给人们带来一分温馨;

    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给人间增添一分春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语段,完成(1)~(6)题。

    他沿着小镇上冷冷清清的街道踱着步子,不知不觉走到了松树林前,在岔路口停住了脚步。岔口右面是从前的监狱,阴森森的,和松林只隔着一道挺高的尖木栅栏。监狱后面是医院的白色楼房。

    就在这里,瓦莉亚和故乡的同志们被送上了绞架,牺牲在这空寂的广场上。在当年竖立绞.架的地方,保尔默默站了很久,然后他走下路边的陡坡,进了烈士公墓。    、

    也不知是哪一位热心肠的人,用云杉枝条编织的花环装点了那一排掩埋忠骨的坟墓,又在小小的墓地周围种植上一圈苍翠的小树。陡坡外高耸着挺拔的青松。谷地里满铺着如茵的嫩草。这儿是小镇的尽头,阴郁而冷清。只有松林轻声地沙沙作响。田野里复苏的,大地散发出新春的气息。

    就在这里,故乡的同志们英勇地牺牲了。他们为了改变那些生于贫贱、生就做奴隶的人们的命运,为了使他们的生活变得美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保尔缓缓摘下军帽。哀思,深沉的哀思充满了他的。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

    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十艮,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人,应当赶快生活。

    保尔怀着这样的幽思,离开了烈士公墓。

        (《生命的意义》)

    (1)文章前四段写街道“冷冷清清”,监狱“阴森森”,广场“空寂”,小镇尽头“阴郁而冷清”,这类描写渲染了什么气氛?

    (2)前四段写“苍翠的小树”“挺拔的青松”“如茵的嫩草”,松林“沙沙作响”,大地散发出“新春的气息”,这类描写又渲染了什么气氛7    .

    (3)“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这个设问句的含义是…………………(    )

    A.对生活提出的疑问    B.对生命产生的疑问

    C.对人生的严肃思考    D.由事业产生的联想

    (4)“回忆往事”的含义是………………………………………………………………(    )

    A.表明他的生活态度严肃认真。    B.说明他的事业很有成就。

    C.表明他一生问心无愧的自豪。    D.说明他的一生没有虚度年华。

    (5)“幽思”和“哀思”在文中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6)“人,应当赶快生活”一句中“生活”的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略

    (2)①渲染了遭受敌人破坏后的肃杀气氛。②渲染了战胜敌人后充满生机、欣欣向荣的气氛。

    (3)C  (4)A

    (5)不可以。因为“哀思”指悲哀的思想感情,表现保尔对烈士的哀悼;“幽思”指内心的深沉思想,表现保尔对人生的思考。    ‘

  (6)献身人类的解放事业。

  五、课堂小结    .

  有人说,生命永远是一首古老而年轻的歌。病痛中的杏林子对生命的思考更多了一份冷静、一份顽强、一份哲理。人们热爱太阳,是因为它给人以生机和希望;人们礼赞生命,是因为它的宝贵和美好。是的,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鲜活的生命才精彩有力,这便是作者,更是启示给我们读者的人生信条。

  六、布置作业 

  1.句段仿写。    ’

  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追寻,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之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提示:这几句话是《三月三》中描写果农整枝时挥刀砍掉没用的枝条,让树根为结果储存养料的场景后的一段议论文字。

  要求:句式相似,语意连贯。

  2.阅读语段,完成(1)~(4)题。   

  小草那纤细弱小的身躯里,蕴藏着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啊!你看,在沼泽地里,它们把彼此的根须纠结在一起,一簇簇、一团团地漂浮在泥水的表面,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繁衍增殖,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草甸子。在那人兽绝迹的地方,是草,用自己的身躯填筑着生命的阵地;在荒漠上,终日风沙蔽日,一年难得降下几滴雨水,一切生命似乎都不复存在了,但在沙梁的坳部,你会发现一种叫做芨芨草的勇士们,在那里孤军奋战,用自己的勇气向人们宣示:大’自然不是不可征服的}甚至在人烟稠密的城市里,在人们足迹难到的地方,像墙头的砖缝里,屋顶的瓦棱间,靠了风沙积聚的一点泥土,靠了偶尔流过的一些雨水,小草们艰难地,但同样充满信·心地迎接着生活。

  (1)语段中加点词“那里”指代______________  。

  (2)画线句中的一组反义词是: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 。

  (3)联系语段的内容,请写出唐代诗人自居易咏草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我们应该向小草学习什么?   

  参考答案:

  (1)沙梁的坳部

  (2)弱小强大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不畏艰难,对生活充满信心)。

板书设计 

生命 生命

杏林子

事例--------------------à思考         |生人

飞蛾:生之欲望            意义         |命生

香瓜子:生命力            价值         |意态

心跳:生命                珍视   奋斗  |识度

 

 活动与探究

    1.联系作者(杏林子)的身世,谈谈她为什么强烈地呼喊“生命,生命”。写几句话谈谈认识。

    2.一位外国作家说得好:“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帮助你通向新的境界。”对于生命的感悟又何尝不是这样,生命的质感竟是如此触手可摸,请同学们以“生命”为话题写出自己的体验。

    3.开放探究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qinianjiyuwenjiaoanmoban/53686.html

  •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作文】《如果人类也有尾巴》教案2

    一、教学设想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是一篇令人感兴趣的科技小品,它的显著特点是:设想大胆新奇、引人入胜;想像合理有据,富有逻辑。教学本文,目的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启发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思维,大胆设想,培养学生创造生活的兴趣和信心。教学中宜采用导读式、启发式、表演、阅读归纳、辩论等手段。 二、...

    发布于:2017-08-26

    详细阅读
  • 《山中避雨》选自《丰子恺随笔精编》_《山中避雨》教案2

    教材分析 《山中避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版》七年级上册,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意趣幽远的散文。文章写作者和两个女孩在西湖游山,忽然遇雨。在避雨过程中作者体会到了“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而两个女孩却“苦闷万状”。后来作者借来了胡琴拉...

    发布于:2017-08-26

    详细阅读
  • 《山中避雨》选自《丰子恺随笔精编》_《山中避雨》教案

    教学目标 :1 在不断的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2 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3 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中心;4 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重点:目标1 2 3难点:目标 4教法:整体...

    发布于:2017-08-26

    详细阅读
  • 动画片《美猴王》_(语文版)《美猴王》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在课型设计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将教师讲的成分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而让学生的讲和议来占领课堂。学生在读读说说、议议画画中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课文,并拓展延伸到整部小说。四大教学板块相辅相成,教学设计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了解美猴王的特点并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学习本课...

    发布于:2017-08-26

    详细阅读
  • 古诗《陌上桑》|《陌上桑》教学设计

    江西黄茅初中 龙永忠学习目标: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全的表现手法;2、评议人物;3、背诵。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疏通大意,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导入 :1.乐府及《乐府诗集》简介: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机构,后人把这个机构所采集的诗歌都称为“乐府”。它既包括采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那些文人制作...

    发布于:2017-08-26

    详细阅读
  • 古诗《陌上桑》_《陌上桑》教学设计2

    陌上桑汉乐府教学目的1.了解汉乐府诗的特点。2.学习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3.学习本诗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4.理解主人公罗敷忠贞不二、机智勇敢的反抗精神。重点难点1.重点1)了解汉乐府诗的特点。2)学习诗中用种种修辞手法来刻画罗敷形象的写法。2.难点1)本诗现实主义和浪...

    发布于:2017-08-26

    详细阅读
  • 【《忆读书》教学设计完美版】《忆读书》教学设计3

    一、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受,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二)概括事例,理清记叙的顺序。(三)深入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书经验与启示。二、 课时安排 2课时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 活动导引课前预习。要求如下:1、 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

    发布于:2017-08-26

    详细阅读
  • 《忆读书》教学设计完美版|《忆读书》教学设计4

    一、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受,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二)概括事例,理清记叙的顺序。(三)深入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书经验与启示。二、 课时安排 2课时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 活动导引课前预习。要求如下:1、 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

    发布于:2017-08-26

    详细阅读
  • [戏曲《空城计》](语文版)《空城计》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这是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十三课的教学内容。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

    发布于:2017-08-26

    详细阅读
  • 《勇气》教案好老师_《勇气》教案5

    勇气狄斯尼执教者:肖永全重点难点:了解小说作者通过人物肖像、语言、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弄清本文的详略安排。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 教学目标 :1 熟悉课文,理清情节层次。2 了解本文的叙述视角。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略)(二) 阅读...

    发布于:2017-08-26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