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勇气

七年级语文电子教材 2017-03-27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七年级语文电子教材】


DC.秋斯尼①
在英国举行的那次相当拘谨③的军人午餐会上,大家
准也不认识谁。我坐在一个美国伞兵身边。他是第101空
降临——一巴顿英雄部队的,约摸二十岁。像多数跳伞运

动员一样,他长得比一般美国军人颀长①些,而且肩膀很
宽,看上去是个孔武有力②的硬汉子。他胸前闪耀着的勋
章缓带③,比我记忆中任何将级官衔以下的人都要多。他
开头有些怯生生的,不很健谈。但是过了不久,他的拘束
消失了,给我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在大规模进攻开始的前一天(进攻法国前24小时),
盟军④向诺曼底⑤空投了伞兵,这个年轻人就是其中之
一。不幸的是,他在远离预定地点好几英里的地方着陆。
那时候天差不多亮了,老早已经在脑子里记熟了的标志,
他一个也没有找到,也见不到任何战友。他吹响了用以集
合队伍的尖声警笛,却得不到任何响应。焦虑不安的几分
钟过去了,他再吹一遍,还是一个人也没有来。他于是知
道原定计划出毛病了,他现在是单枪匹马,完全陷落在敌
人控制的土地上了。
他懂得,必须马上找个地方隐蔽起来。他着陆的地
点,是在一个整洁的、收拾得挺漂亮的果园里的一堵五墙
附近。在熹微⑤的晨光里,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栋小小的红
色屋顶的农家。他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亲盟国的呢,还
是亲德国的,但是他总得碰碰运气啊。他朝那房子奔去,
一边温习着寥寥可数的几句法语,那是专为应付这种紧急
状况而学的。
听到敲门声,一个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女人开了门。她
长得并不漂亮,不是笑容满面,但是她的眼光却善良而镇
定。她显然是刚从做早饭的灶间出来的,她的丈夫和她的
三个小小的孩子——一个是婴儿,坐在一张高椅子上———
坐在饭桌旁边,惊异地盯着他。
“我是一个美国兵。”伞兵说,“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
吗?”
“哦,当然啦。”法国女人说着便把他带进屋里。
“赶快,你得赶快。”做丈夫的说,他迅速地把这个美
国人推进壁炉旁边的一个大碗橱里,“砰”的一声关上橱门。
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士兵来了。他们已经看到这个伞
兵降落,而这一间又是附近惟一的房子。他们搜查得干净
利落,转眼之间就找到了这个美国伞兵,把他从碗橱里拖
了出来。
那位仅仅是由于藏起美国人而犯罪的法国农民,在被
拉出厨房的时候,想要招呼他妻子一声,但是一个德国士
兵一拳打在他的嘴上,他就说不出话来了。德国人命令他
站到院子里,他并没有受到审讯,也不能向妻儿说一声再
见,根本无所谓手续不手续,就被当场枪毙了。妻子呜
咽,孩子放声大哭起来。
德国士兵知道怎样发落敢于掩护敌人的法国老百姓,
不过对于如何处置他们的这个美国俘虏,却显然有一场争
论。于是他们暂时把他推入一间棚屋里,把门闩上。
棚屋后边有一个小小的窗口,由此望去,可以看到田

野边缘的那片树林。那伞兵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
德国人发现他逃走了。他们一边跑到棚屋后边来追
他,一边向他开枪。子弹没有打中目标。不过从当时的情
况看来,逃脱是没有什么希望的。
他刚跑进树林——悉意①经营的、没什么灌木和杂树
的法国树林——就听到周围都是追兵,互相吆喝着。他们
分散开来,正在很有次序地进行搜索。声音从四面八方传
来,看来抓住他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了。他没有什么机会了。
对,还有最后的一次机会。伞兵振作起来押了这一
注。他拼命往回跑,避开一棵又一棵的树,离开树林,再
次跑进田野。他跑过了棚屋,穿过院子,院子里还躺着那
个被杀害的法国人的尸体。这个美国兵又一次来到这户农
家,敲响了房门。那位法国女人很快打开了门。她满脸苍
白,泪眼模糊。他们面对面地,站了也许一秒来钟。她没
有向她丈夫的尸体看上一眼,一直看也不敢看他一下。她
直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
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
“你愿意把我藏起来吗?"他问。
“哦,当然啦。快!”
她毫不迟疑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他在碗橱里
躲了三天。法国农民的葬礼举行的时候,他是呆在那儿
的。三天之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队。
德国人再没有来过这户农家。他们想不到需要再来搜
查这间房子,因为他们不理解他们所要对付的这种人民。
也许,他们理解不了,人类的精神竟然能够达到这样的高
度。两种打败了他们——智胜他们的美国青年的勇
气,和那位法国女人的——她毫不犹豫地给了美国伞
兵第二次机会。
我被这真实的故事里的两位主角迷住了。我常常想到
他们,并把这个故事多次讲给美国驻法国和意大利的战士
们听。不过我缺乏口才,总也不能圆满地表达出我对这两
位卓越人物的看法。直到全欧胜利日以后,当我准备回国
的时候,碰上了一位空军将领,他才把我感受到的确切地
说出来了:
“青年伞兵有的是拼命的。”他说,“在牢笼里,
他看到了而且抓住了惟一的出路。他是个勇敢机灵的孩
子。不过,那位法国妇女的呢,是经常同你在一起,
永远不会让你丢脸的。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
“幸福?”我惊奇地望着他。
“对,幸福。”将军重说一遍,“她懂得她信仰的是什
么。”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qinianjiyuwendianzijiaocai/50205.html

  • 【在声音的世界里王蒙】在声音的世界里①

    王蒙我至今忘记不了孩提时代听到过的算命瞎子吹奏的笛声。寒冷的冬夜,萧瑟的生活,一声无依无靠的笛子,呜咽抖颤,如泣如诉,表达着人生的艰难困苦、孤独凄清,轻回低转,听之泪下。不知道这算不算我这一生的第一节音乐课。我慢慢知道,声音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东西,无影无踪,无体积无重量无定形,却又入耳牵心,移神动性,...

    发布于:2017-03-29

    详细阅读
  • 12生肖排序_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

    发布于:2017-03-29

    详细阅读
  • [综合性报告 写作格式]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第二单元 漫游语文世界 生活处处有语文。在语文课上学语文当然是主要的,但是也不要忽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让我们一起来开展一次生活中学语文的活动。 一、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分成不同的小组(也可单独一人),在家庭里、校园里、社会上,学习、运用语文。1搜集家庭、校园、社会运用语言文字的情况。比如...

    发布于:2017-03-29

    详细阅读
  •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_《论语》十则

    子①曰:“学而时习②之,不亦说③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⑤乎?”(《学而》)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为政》) 子曰:“由③,诲女④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⑤也。”(《为政》) 子贡③问曰:“...

    发布于:2017-03-29

    详细阅读
  • [卖油翁]卖油翁

    欧阳修陈康肃公善射 ,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 ,有释担 而立,睨 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 曰:“尔安 敢轻吾射 !”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 其口,徐 以杓酌油...

    发布于:2017-03-29

    详细阅读
  • 金黄的大斗笠课文原文|金黄的大斗笠

    高风 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 头。一个浑身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挥着一根树枝,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他看管着一头雪白的小 山羊,小山羊在田埂上悠闲地啃着青草。风来啦!庄稼的叶子翻过背,闪现出一片片灰绿。小山羊的毛被梳...

    发布于:2017-03-29

    详细阅读
  • 14_14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那时福楼拜住在六层楼的一个单身宿舍里,屋子很简陋,墙上空空的,家具也很少。他很讨厌用一些没有实用价值的古董来装饰屋子。他的办公桌上总是散乱地铺着写满密密麻麻的字的稿纸。 每到星期天,从中午一点到下午七点,他家一直都有客人来。门铃一响,他就立刻把一块很薄的红纱毯盖到办公桌上,把桌上的稿纸、书、笔、字...

    发布于:2017-03-29

    详细阅读
  • [寓言三则故事]18寓言三则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在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②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

    发布于:2017-03-29

    详细阅读
  • 秋魂刘增山_秋魂

    刘增山人们啊,你可知秋天为何有一个丰厚的收获?因为它有着一个成熟的头脑。秋实 秋天了,成熟的果实却低下了头,它不是在孤芳自赏,也不是在自我陶醉,更不是在哀泣自己将跌落枝头。它是在想:我是怎样成熟的呢?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了; 不是雨,我怕早已干瘪了;不是光,我怕早已苍白了;不是热,我怕早已憔憔了。世...

    发布于:2017-03-29

    详细阅读
  • [11月份是什么星座]11 邓稼先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

    发布于:2017-03-29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