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一等奖_《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实录

教学实录 2015-11-2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教学实录】

韩军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新颖别致的教法、深刻透彻的分析,还有那亲切的话语、巧妙的引导、广博的知识深深折服了来自江苏各市县的三百多位听课老师,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 
这堂课一开始就将人带进轻松和谐的气氛之中: 
韩军老师(以下简称师):我这个人有很多优点,有的优点大家一看就能发现。比如我朝这一站,诶(阳平调),身材还不错,蛮苗条;模样也还可以,挺潇洒的;这脸上优点就更多了(微笑着指着自己脸上的痘),这个,这个,还有这,共有二三十来个呢。看不到的优点也不少,比如我音色好,歌唱得很好,今天我就给大家唱一首歌。 
唱歌还得有音乐伴奏。(只见韩老师走到电教平台前伸手轻按,一曲沉缓、悠扬、深情、动人的笛子协奏曲,回响在整个教室中,一种动人的气氛形成了。曲子名叫《遥远的思念》)
(韩老师是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人民教师奖章”获得者,他的自我介绍并没有摆出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是以一种自嘲的口吻,暴露自己的缺点,把最平凡的一面显示出来,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这些学生原本并不认识韩老师,初时有些拘束,听了这番话,都觉得很亲切,很快在心里接受了他。韩老师上的是语文课,可一上来却要唱歌,让大家既感新奇,又觉得纳闷。这一个悬念设得好极。) 
师:古人所说的“唱诗”的“唱”,实际就是吟唱,就是朗诵。诗歌本来就是拿来作吟唱的。今天我给大家吟唱的,是一首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至此,听课的老师才恍然大悟,不得不佩服韩老师的新颖。伴着舒缓、悠扬的音乐,韩老师饱含感情地朗读着,其中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急缓起伏、感情的含露收放,无不把握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全场似无人般寂静,有学生在擦眼泪,有老师已红了双眼,连韩军老师都几次掏出手绢来拭去眼角的泪。全诗读完,掌声雷动。从第一句朗诵到最后一句,大约历时14分钟。) 
师(微笑)我读得好吗? 
生:好! 
师:是艾青诗写得好,还是老师读得好? 
生:诗写得好,老师读得更好! 
师:诗写得好,老师才读得好。
这么好的诗就该好好去读,满怀激情地去读,读出感情来。
先看第一节,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
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师:大堰河是不是一条河的名字? 
生:不是,是我的保姆的名字。
师: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她地位低下,身份卑微。 (板书:身世关系)
师:概括得很好!谁能说说什么叫童养媳? 
女生甲:从小被卖到别人家做媳妇的人。 
师:很好。做童养媳的日子好不好过? 
生:不好过,和做牛做马差不多。 
师:是啊,大堰河就是这样一位身世凄惨的劳动妇女。诗人对这样一位妇女有怎样的感情呢?我们来看第二节。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诗人说他是大堰河的儿子,他是吗? 
生:不是,也是。 
师:为什么? 
生:大堰河只是诗人的保姆,所以不是;诗人把大堰河当作母亲,所以是。 
师:说得非常好!
第三节,诗人为我们描绘了四个画面,我认为这里语言太罗嗦了。
我这样改“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坟墓/你的瓦菲/你的园地/你的石椅……”,把那些修饰语“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门前的长了青苔”全部省去,不是更简练吗?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这些修饰语营造了一种悲惨、凄凉的氛围。 
师:对。“被雪压着的”显得…… 
生:冷清。 
师:“草盖的”、“枯死的”、“一丈平方的”都说明大堰河的什么呢? 
生:身世的悲苦。 
师:很好!我们来读读这一节。先听我读一遍。 
(韩老师很有感情地读完,又让学生读,指出其读得不好之处,指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 
师: 看第四节。我觉得作者这第一句“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显得罗嗦,“抱”肯定是用手了,“用你厚大的手掌”完全多余,对吧? 
(学生在窃窃私语,有的认为他讲的很有道理,有的说不多余,韩老师请一个女生说堰河的什么呢?
生:不多余 ,表现了大堰河一生勤劳。
师:诗的第二部分写了大堰河勤苦的一生。(板书:勤苦一生)
看看大堰河干了多少活呀,像一架劳动的机器,没有一刻空闲的时间。如此劳碌,如此辛苦,但大堰河每每干完一些活之后,她有没有休息呢? 
生:没有。 
师:干什么呢? 
生:“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师:大堰河一直在忙,她一停下活就去抱着诗人艾青,说明她对诗人…… 
生:疼爱。 
师:好!无时无刻都关爱着艾青,无微不至的关着艾青。
我们再来读读这一节。这节朗读时要与前面不同。第一句要缓慢,突出“厚大”,“抚摸我”要读得轻柔,但是却强调。接下来的连续八句的“在……之后”要读快一点,突出工作的多和忙。最后一句再读得恢复缓慢、深情。
先听老师示范一遍。(朗读) 
师:咱们班男生谁读得最好?我们请他来读一读吧。 
(一男生在众同学推荐之下站起来,学着韩老师刚刚的语调读完第四节) 
师:读得好不好啊? 
生:好! 
师:那就鼓励一下。 
(大家都鼓起掌来。) 
师:我再改一次,往下一节,“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这一句,我觉得,肯定丢掉了一个字,丢掉了一个“我”字。应当说“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我’自己的家”?是不是呀?这次,老师的见解肯定对了!
(有不少学生同意老师的观点,频频点头,且动手在课本上加上了个“我”。有的学生则不以为然,老师就把不同意的学生叫起)
生:“自己”是客观的,那确实是诗人的家,而“我自己”带有主观色彩,在诗人心里承认的家,诗人在这里用“自己”,而不用“我自己”,说明诗人心里并不承认这个家。
生:我觉得,这里的“自己”不是“艾青自己”,而是“父母自己”。如果在“自己前面”加上“我”,就成了“艾青自己”了。
师:两个同学说的都有道理,家不是艾青的,而是“父母自己”的,艾青根本不认同的父母的家是自己的家,他认同的是…… 
生:大堰河的家。 
师:所以,这句话,诗人是不是丢掉了一个“我”字?
生:不是。
师: (似乎无奈地)还是老师的意见不对。
(稍微一停顿)
不过,老师又发现一个问题,有一句话写的不好,我要改一改。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如果改成“我终于回到父母的家里了”,就好了。
(似乎颇为得意)老师不但会朗读读诗,还会写诗、改诗呢!
(学生几乎都摇头)
生:老师的绝对不好。
师:还绝对不好?说说为什么?
生:你改的诗,情绪根本就不对!“我终于回到父母的家里了”好像盼望着急切回父母家一样,愿望终于实现了,非常高兴。而作者原来的意思是不愿意回去。
师:我的改句——表明作者盼望着回去,非常高兴,而原句―――表明不大情愿回去,你能把这两种情绪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生:(分别读,把老师的改句读得快而兴奋,而把原句也大体读得一样,区别不明显)
师:我的改句,你把重音放在哪个词上?
生:放在“终于”上。
师:你读“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仍然十分高兴,仍然愿意回去,能重读一遍吗?
(生重读,读得已经低缓)
师:传达的不错。“我做了生了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一句,包含着一种十分复杂的辛酸的情绪。
听老师示范一下,(师示范读)大家跟读。
师:这句话里有两个名词性的字,十分矛盾,是哪两个?
生:(沉思)“家”和“客”。
师:对!大家有谁在自己的家像做客吗?
生:没有。 
师:“家”和“客”本是对立的,谁在自己家里做客呀,能做客的地方不是家。诗人在这里正是抓住了“家”与“客”的一对矛盾,才表达出一种复杂的辛酸。 
师:往下看,仍然在这一节里,还能不能找出类似的类似的矛盾的写法?
(学生埋头边读边找)
生:“我呆呆地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这句矛盾。
师:怎么矛盾?
生:既然是妹妹,就应该熟识,可是作者却不熟识。
师:本是骨肉,却是陌路。
生:我认为“我不认识”与“‘天伦叙乐’”矛盾,不认识怎么能读出来呢?
师:我们可以换句话说――艾青长大后也认识这四个字理解这四个字了,可是他却……
生:从来没有品尝过四个字的感情。
生:艾青从小没有感觉到那几个字。 
师:可否这样说:“上面挂着‘天伦叙乐’,下面却根本没有‘天伦叙乐’”;“虽认识‘天伦叙乐’,却没有感受过‘天伦叙乐’”,这是强烈的对比的写法!家庭里所发生的事情,却根本不讲天伦,根本没有叙乐!

师:我再引申一下,――――这种强烈的矛盾对比的写法、用法,是诗人、艺术家经常运用的,大家在其他地方还看到过吗?比方,在初中课本里,有一 首唐诗里面就有。
生:《卖炭翁》里面,“可怜向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
师:怎么矛盾。
生:卖炭翁本来应该希望天暖和一些,可是他为了把炭卖出去,却希望天寒冷。
师:再想想,―――还能从电影、电视中找到这种矛盾的的写法吗?
生:电影中常有,如殿堂高处悬挂着“正大光明”,而下面的人干着卑鄙龌龊的勾当;生:电视中,殿堂里挂着“明镜高悬”的条幅,下面审案的人,却贪污受贿,把案子判成冤案。
师:非常精彩。诗人艾青非常善于运用强烈的矛盾对比手法来表现人物。五十年代,他到欧洲去访问,见到一个黑人姑娘给白人家当保姆、哄孩子,白人小孩在哭,黑人保姆却在唱歌,艾青就写了一首诗《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有这样两句“一个多么舒服,却在不停在哭;一个多么可怜,却在唱欢乐的歌”。这种强烈的对比能增强表达的效果。
同学们,跟着我把这一节朗读读一遍。 
师:第三部分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板书:死后凄凉)。
 接着看这一句,“我是这般的忸怩不安”,“忸怩”什么意思?是不是“扭捏”的意思,即“扭扭捏捏”的意思?
 (一时,学生感到困惑)
师:遇到问题,请马上查字典!
生:我查到了,“忸怩”是“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师:那么“扭捏”或者“扭扭捏捏呢”?这个词最常用,不要查字典,就说出自己的理解。
生:“扭捏”,我理解有点“矫揉造作”的意思。
师:艾青从一个破敝的穷家来到一个金碧辉煌的豪门,应当是哪种情绪?
生:显然是“不好意思或者不大方”,不能是“矫揉造作”。
师:接下来的一节中,诗人连用了六个“她含着笑”,有什么作用? 
生:大堰河以苦为乐。 
生:苦中作乐。
师:我们从“含着笑”三字,还能体会到什么?
生:她生活沉重,但却非常乐观。
生:她对未来抱着希望,抱着憧憬,想像着艾青长大成人后,会报答她。
生: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全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师:同学们说的都对,也开拓了大家的思维视野。我问大家,我们读这一节时,能够同样“含着笑”来读吗?
生:不能。
师:我们感受到一种辛酸,感受到一份沉重。我们请这位同学来读这一节,要读出这种辛酸与沉重来。 
(一位男生站起朗读,读完,韩老师指出不到之处,范读,再带读) 
师:到了,“大堰河,含泪的去了”这一节,用了一些修饰语,如“四十几年的”、“数不尽的”、“四块钱的”、“几尺长方的”,所有这些数量修饰语,是强调其多,还是强调少?
生:(一部分学生)强调多。 
生:(一部分学生)强调少。
生:(少数学生)不对,有的强调多,有的强调少。
师:后面这位同学概括得对!有多有少。哪些是强调多,哪些是强调少呢?
生:“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疾苦”是强调多;“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强调其少。
师:概括起来,是什么多,什么少?
生:痛苦多,而自己得到的少。
师:给予这个世界的多,从这个世界带走的少。
生:大堰河的命运悲惨。生前那么辛劳,死后没什么陪葬。 
师:先听我这此段读一遍,把“多”与“少”强调出来,注意语调和停顿。 
(韩老师读完后,请一位女学生读,肯定其读得好) 
师:老师和大家的讨论就此告一段落。下面的段落留给大家。大家自己阅读自己感受。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共同研究。也就是进行研究性学习。
(一会儿有学生提出问题来)
生:我有个问题,那个“黄土下紫色的灵魂”,为什么是“紫色”的灵魂?
师:你是问我,还是问大家?
生:问大家。
师:好,大家谁帮助她回答一下。
“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这个“紫色”到底指什么?
生:我以为紫色是一种痛苦的、压抑的颜色,紫色给人的感觉非常压抑,不痛快。
生:我认为紫色是一种高贵颜色,比如有的足球队穿的球衣就是紫色的。
生:我记得古代的官服也是紫色的,也是高贵。
生:是指苦涩。我曾看过诗人的访谈录,他在谈到这首诗时说过“紫色”是一种冷色调,引起的人的心理反映是苦涩的。
生:我认为,紫色是红色和蓝色的混合色,红色表示大堰河活着时非常有热情,像火一样,温暖世界,是尊贵的,而蓝色表示她死后非常安详。
师:看来你对颜色非常有研究,你能说说各种颜色的含义吗?比方白色象征什么,绿色象征什么,蓝色象征什么,等等。
生:白色象征纯洁,绿色象征生命,蓝色象征海洋,也表示安静。
师:有道理,你的思路非常独特。并且真的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也就是说,不能单纯强调紫色只代表一方面,紫色实际上是两种意义的综合。
生:老师你的意见呢?
师:老师补充一点学术界的“观点”,艾青诗中用了大量颜色,艾青用颜色的规律一般是,用暖色调代表光明、温暖、信念,用冷色调代表苦难、大地、忧郁等等。紫色是一种冷色调,所以不能仅仅理解为高贵。
我只不过是综合大家的意见。你们看看,刚才大家的全部意见,无非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强调尊贵、圣洁、热烈的方面,一方面强调是苦涩、忧郁、压抑的方面。慎思、深思一下,这两种意见矛盾吗?
生:不矛盾。
师:可以从痛苦角度去理解,体会一下全诗吧,似乎字字句句都在强调大堰河一生所承受的痛苦,紫色的灵魂,就是痛苦的灵魂。也可以从高贵的角度去理解,想想呀,一个人的灵魂,由于承受了太多太多的苦难、太多太多的凌侮、太多的折磨,那么,这个人的灵魂会是怎么样的呢?
生:承受的苦难越多,就越高贵。
师:所以,这里高贵与痛苦矛盾吗?
生:不矛盾。
师:这不统一了吗?请大家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对“紫色”的理解,这句话的格式是,灵魂因__而___!(板书: 灵魂因__而___!)
生:灵魂因“痛苦”而“高贵”。
师:非常精彩,因“承受太多苦难”而“尊贵、伟大”!
同学们,大家看看,这个结论是谁得出呢?不是老师得出的,老师只不过是大家意见的概括者。结论是大家自己共同讨论、研讨、集思广益得出的。在学术界,这个问题仍然是一个悬案,没有一个定于一的结论。今天大家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成为众多学术观点之一。这就是研究性学习呀!研究性学习并 不神秘!
师:深入一步,我问大家,艾青在写诗之前是学什么的吗?
生:是学画画的。
师:所以他对色彩非常敏感。大家数一数,看看全诗中艾青用了多少颜色词语,一一找出来。
生:(陆续全部找出)“长满了青苔的石椅”“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我吃着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大红大绿的关 云长”“辉煌的结彩的堂上”“紫色的灵魂” “泥黑的温柔的脸颜”……
师:共有多少处用了颜色词语?
生:8处。
师:说说各自的意义。
生:“长满了青苔的石椅”表示一种荒凉、败落。
生:“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显出大堰河家的生活十分穷困。
生:“红漆雕花的家具”“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显示艾青父母家里非常富有豪华。
生:“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表现艾青的少年的特点。
生:“辉煌的结彩的堂上”,显示大堰河梦中的艾青婚礼隆重。
生:“泥黑的温柔的脸颜”,显示大堰河的作为劳动人民劳作辛苦。
师:大家可以写成一篇学术性的小论文,题目可以叫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颜色词的运用=。
大家一起来把最后两节,有感情地读一遍。 (师生齐读)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最后两节是唱给大堰河的挽歌。(板书:挽歌赞美)
(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与 名 师 同 行 !

[1]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jiaoxueshilu/35554.html

  • 方仁工|方仁工作文教学课堂实录(三)

    ◆上海/何俊萍整理辩证统一...

    发布于:2015-12-05

    详细阅读
  • [《生命]《生命,生命》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播放贝多芬的《生命交响曲》并朗诵汪国真的诗作《生命,生命》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发布于:2015-12-05

    详细阅读
  • 李镇西《致女儿的信》课堂实录_李镇西《冬天》课堂实录

    2003年4月15日,我应邀到郑州铁路二中讲学,作完报告,校长突然给我提出一个请求,希望我能够为他们学校的老师上一堂语文课。这可把我难住了,因为我毫无准备,连教材都没有带。但校长的热情真让我不忍拒绝。于是,我对校长说:“这样吧,我从我的笔记本电脑中选一篇课本外的文章来上,好吗?” 打开电脑,我选中了...

    发布于:2015-12-05

    详细阅读
  •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五柳先生传》教学实录

    执教:洛城中学 赵磊 点评:山东省寿光市教研室刘湘玉、首都师大文学院刘占泉 (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很多的文言文,下面,我说一段文字,请想一想:以前在哪一篇文章中见到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

    发布于:2015-12-05

    详细阅读
  • [《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第一课时]《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

    一、激情导入 :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根钓鱼杆,同学们钓过鱼吗?(大声说:钓过。)能告诉老师钓鱼有哪些技巧吗? 生1:钓鱼要有耐心。 生2:钓鱼要把握好时机。 生3:钓鱼要选择合适的鱼饵。 师:老师没大家这么有经验,但老师知道一句话“钓钩上悬挂的必然是鱼吃的饵”。今天我们将一同跟随丹麦童话大...

    发布于:2015-12-05

    详细阅读
  • [《陋室铭》课堂实录观后感]《陋室铭》课堂实录

    泰兴市常周中学 教学目标 : 1、知识:继续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设计理念:张扬师生个性...

    发布于:2015-12-05

    详细阅读
  •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斑羚飞渡》教学实录

    师:在上课之初,老师想为同学们讲一个故事。(点击鼠标,flash显示画面,音乐响起。)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蚂蚁家族不得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迁徙。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大大小小的蚂蚁迅速地结成一个球体。为了那一线生的希望,它们冲向了火海。伴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声响,最外层的蚂蚁被火吞噬了,烧焦了。然而,这蕴含...

    发布于:2015-12-05

    详细阅读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上个学期,我们背过很多诗词,现在请大家回忆,在我们背过的诗词中,有哪些是描写月亮或月光的? 生1:“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这是谁的诗? 生众:李白的《静夜思》。 生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 愁眠” 师:这又是谁的诗...

    发布于:2015-12-05

    详细阅读
  • 第一次真好教学设计_第一次真好教学实录

    《第一次真好》课堂实录师生相互问好。按常规学生站着大声读今日名言(名言由学生自己写,可以是自己的话,也可以是名人的话,因为本班学生普遍说话声音很小,故学魏书生此法,发现还真有用)。然后学生上台讲成语故事。从学生人生的第一次导入 新课,由于没有预习,学生先自读课文,解决三个字词:姊 低回 具体而微,...

    发布于:2015-12-05

    详细阅读
  • [成长的烦恼综合性活动]《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课堂实录

    成长的烦恼师激趣导入 :聪明的同学们一下就会明白,下节体育课我要兑现诺言,带大家去爬山。谁想去请举手。学生们纷纷举手师:不过我有一个条件:我只带我的知心朋友上山去倾诉一下我的心事,我的心事太多了,唉!少年不识愁滋味,你们多好呀,整天无忧无虑的。怎么,我说的不对吗?难道你们也有烦恼吗?生齐:有师:哦...

    发布于:2015-12-05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