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科学生物的进化知识点】专题九生物的进化

高三生物教案 2014-09-13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三生物教案】

专题九 生物的进化
一、考点解读
1、考点盘点
内容 说明
(1)现代进化理论的由来 
(2)现代进化论的主要内容  
包括:自然选择学说,用尽废退学说,现代进化论,基因库,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
2、考点解读
本单元内容看起来很少,但是和其他章节的联系非常的密切。通过对近几年的高考考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近几年各地高考,在该单元的内容下了一定的功夫。一轮复习时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复习:
1. 生物的变异,应该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入手,也可和基因工程结合在一起考虑。
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环境对生物的选择。
3. 种群的特征
4. 免疫与病原微生物的进化,例如感冒病毒疫苗的使用。
5. dna分子杂交在亲缘关系的鉴定方面。
二、知识网络 
 
 
三、本单元分课时复习方案
 
 
第一节:现代生物进化论的由来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地球上所有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
    2、生物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而来。
    3、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并且这些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
    【画龙点睛】拉马克进化学说是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其在人们信奉神创论的时代是有进步意义的,打破了神创和物种不变论,为以后达尔文创造自然选择学说提供了条件,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①过度繁殖――选择的基础。
    ②生存斗争――选择的手段。
    ③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
    ①适者生存――选择的结果
    2、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全面理解
    (1)选择的对象从表面上看,自然选择是对个不同生物个体的选择,实质上是对个体所包含的变异进行选择。
    从分子水平上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实质上是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从而改变着种群不同基因的基因频率。
    (2)选择的因素: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环境因素很多,有一种或几种因素起主导的选择作用,如用农药喷洒害虫,害虫大量死亡(不抗药性),少数害虫生存且繁殖后代(抗药性)。农药是这变化中的主导选择因索,它把群体中早已存在的抗药个体与不抗药个体区分开来。农药只起选择作用,把抗药性状保留下来,并通过繁殖传给下一代。使抗药性状在下一代某些个体中得以积累和加强。可见,环境对生物变异的选择是定向的。
    (3)选择的手段: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通过生存斗争使少数具有有利变异的生物个体生存下来,从而完成一次自然对生物的选择。生存斗争对生物的某些个体(不适者)的生存不利但对种族的生存是有利的。并推动生物界的进化。
    (4)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产生的不定向变异,由自然选择决定其生存或淘汰。自然选择只选择与环境相适应的变异类型,通过多次的选择,使生物的微小有利变异,通过繁殖遗传给后代,使之得以积累加强,使生物更好地适应环境,并朝着特定的方向发展.久而久之.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生物新类型。 123456789101112131415
 
第二节   现代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对种群概念的理解: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①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
②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宏观方面: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微观方面: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基因多样性:主要是指物种内不同种群和个体间的遗传变异总和。也称为遗传多样↓  性.包括分子、细胞和个体水平3个层状的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是用一个区域的物种种类的丰富程和
↓    布特征来衡量的。地球表面的动植物、微生物的总数达到500万-3000万种。
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的生境差异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生境主要是指无机环境,如地貌、 土壤、气候、水文等)
2、三个层次的关系:一般说一个物种的种群越大,它的遗传多样性就越丰富。遗传多样性导致了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与多种多样的生境构成了生态系统多样性。
共同进化的概念
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画龙点睛】(1)不同物种之间的影响既包括种间互助也包括种间斗争。(2)无机环境的选择作用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进化;生物的进化反过来又会影响无机环境。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
生物多样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地球上生物生存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环境中自然选择的方向是不同的.不同的选择方向形成不同的生物类型.最后形成不同的物种。不同的物种,其基因库中的基因组成也是不同的,这就形成了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1、物种与种群的比较
 区别 联系
 概念 范围 判断标准 
物种 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
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不同区域的同种生物的不同种群 不同物种存在生殖隔离
 ①同一物种是由不同的种群构成的
②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行基因交流
种群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较小范围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不存在生殖隔离 
 
 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区别 概念 同一物种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不同的物种间不能相互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特点 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交流,一定条件下可以进行基因交流 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结果 形成不同的亚种 形成不同的物种
联系 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时期,长期的地理隔离终形成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
2、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的比较 123456789101112131415
 
 
 
1、基因型频率是某种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占群体内全部个体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
  基因型频率 = 特定基因型的个体数/总个体数×100%
例如:设二倍体生物个体中有两个等位基因a和a,假如种群中共有n个个体,而aa、aa、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数分别是n1、n2、n3.那么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和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
a基因的频率=(2n1+n2)/2n
aa基因型的频率=n1/n
从以上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公式可看出:
①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l,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②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
如:已知aa%=30%.aa%=60%.aa%=10%,
则有:a%=aa%+1/2aa%=30%+1/2×60%=60%
a%=aa%+1/2aa%=10%十1/2×60%=40%(或a%=1-a%=l-60%=40%)
2、哈代——温伯格定律和基因频率的计算
哈代——温伯格定律是指在一个巨大的、随机交配和没有干扰基因平稳因素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当等位基因只有两个(aa)时,设p代表a的基因频率,q代表a的基因频率,则   (p+q)2=p2+2pq+q2=1, 其中p2是aa基因型的频率, 2pq是杂合子aa的基因频率,q2是aa基因型频率。
现代进化理论强调的是生物的进化的实质是因为种群中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有关基因频率计算题目比较常见,现把有关的计算题目加以总结,并作祥解如下。

例一、在某个区域,随机抽取10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304个,基因型为aa为597,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为99个,请计算a和a的基因频率。
本题已经给出了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304个,基因型为aa个体为597个,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为99个。就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每个个体中可以看作有2个基因,即1000个个体中,有xx个基因。304个aa的个体就含有a=304*2=608;597个aa个体含有a=597个,a=597个;99个aa的个体,含有a=99*2=198个。
所以:a的基因频率为(608+597)/xx=60.25%
a的基因频率为(597+198)/xx=39.75%。
点评:对于该类题目只要知道了各种基因型频率,然后分别计算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含量,然后除以总的基因数,即可得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
 
能力拓展题:
1.在人类的mn血型系统中,基因型lmlm的个体表现为m血型;基因型为lnln的个体表现为n血型;基因型为lmln个体表现为mn型。1997年,上海中心防疫站调查了1788个mn血型者,发现有397人是m型,861人是mn型,530人是n型,那么和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
a.46%、54%                              b.23%、29%123456789101112131415
c.50%、50%                              d.54%、46%
答案:a

2. 经调查统计某地区人群中蓝眼(aa)1600人,纯合褐眼(aa)1400人,杂合褐眼(aa)7000人,那么,蓝眼基因和褐眼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  51%和49%        b  43%和57%
c  32%和68%        d  28%和72%
答案:a

例二、人类的abo血型系统由3三个等位基因ia、ib、i决定,通过调查一个由400个个体组成的样本,发现180人是a型血,144人是o型血,从理论上推测,该人群中血型为b的人应该有                                                        (        )
a.24人      b.36人              c.52人               d.76人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人类的血型系统中的基因频率计算,关键是要弄清楚人的血型遗传的方式。设ia的基因频率为p, 设i的基因频率为q, 设ib的基因频率为t。a型血的基因型可能有两种---iaia和iai,所以应该是iaia和iai的基因频率之和=p2+2pq。b型血的基因型可能有两种---ibib和ibi,所以应该是ibib和ibi的基因频率之和=t2+2tq。由题意知道:a型血的基因型频率为iaia和iai的基因频率之和=p2+2pq=180/400;144人是o型血,即是q*q=144/400,可得q=6/10,代入到p2+2pq=180/400中,可求出p=3/10,把p=3/10和q=6/10代入到p+q+t=1中,可求出t=1/10。所以b型血的基因型频率=1/10*1/10+2*1/10*6/10=13/100,则b型血的人数应该为13/100*400=52。所以答案因该是c。
点评:本类型的题目考查的一种比较复杂的复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的计算,但和有一对等位基因的计算方法差不多。同时,该题还涉及到了哈代-温伯格平衡法则,在种群处于遗传平衡的情况下,种群中的一个显性基因的频率p和有其对应的等位基因的隐性基因的频率q之和为1。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 p2,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 q2,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2pq。各基因型频率之和等于1,即p2+ q2+2pq =1。复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也符合上述原则。

能力拓展题:
囊性纤维变性是一种常见的常染色体遗传病,在欧洲的人群中,在每2500个人中就有1人患此病。如有一对健康的夫妇患有一个患有此病的孩子,此后该妇女由于另一健康的男子再婚。再婚的双亲生一个患该病的概率为多少?(答案1/100)123456789101112131415

例三:据调查,某高校学生中的基因型比例为xbxb(42.32%),xbxb(7.36), xbxb(0.32%),xby(46%),xby(4%),则该地区xb和xb的基因型频率为多少?
解题思路:该题考查的是x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方式,计算基因频率和常染色体上的计算稍有不同,关键是要把这种遗传方式搞明白。y染色体上不带有该基因,在计算时,不能把应计算在内即可。
xb=(2*42.32%+7.36%+46%/(2-46%-4%)=92%,
xb=(7.36%+2*0.32%+4%)/(2-46%-4%)=8%。
点评: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时,只考虑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不能把y染色体考虑在内,否则的得到的结果,不符合实际要求。在平时的复习中特别要注意这个问题。

能力拓展题:
已知在正常的人群中,男性色盲的出现的概率为7%,求女性色盲出现的基因频率为多少?(答案:0.5%)

1.(09广东理基)47.由于蟹类的捕食,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逐渐增加。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人工选择        b.适者生存
    c.用进废退        d.定向变异
答案:a
解析:该现象不可能是人工选择的结果,也不可能是用进废退,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变异是不定向,自然选择是定向的,适者生存,故b正确。

2.(09广东卷)26.《物种起源》出版已有150年,但依然深深影响着现代科学研究,达尔文
a. 提出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
b. 提出了用进废退的理论
c. 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 认识到变异广泛存在并能遗传给后代
答案:ad
解析:用进废退的理论是拉马克提出来的,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达尔文没能提出来。

3.(09江苏卷)20.右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 和 ,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 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 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 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 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 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物种形成的知识。a通过地里隔离形成两个种群 和 ,有分别演化出b、c、d三个种群,虽然有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所以a错;由于d是由a1演变而来,所以c与d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对。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产生新的物种,但是产生生殖隔离了的种群,基因频率一定会变化。 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是b和d由于地理隔离存在,所以可能不是同一物种。所以c不对。即使 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 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只要c和d不存在生殖隔离他们仍是同一物种。

4.(09上海卷34)(10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123456789101112131415
(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_______。
(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图2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
 
1)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_______加剧。
2)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
3)图2所示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________发生了改变。
(5)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图2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_______多样性;若从分子水平检测这种多样性,可采用的简便技术是________。
答案:
(1)突变(变异)、自然选择
(2)种群  基本单位
(3)基因库
(4)1)生存斗争(种内斗争)
     2)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合理即给分)
     3)基因频率
(5)遗传     pcr(聚合酶链反应)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核心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是突变、自然选择和隔离;
(2)小岛上原有蜥蜴个体构成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3)小岛上进行生殖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
(4)蜥蜴过度繁殖导致生存斗争(种内斗争)加剧,使小岛上食物短缺而联趾型蜥蜴能游泳可以获取更多食物,适应环境,个体数逐渐增加,这种变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5)这种现象体现了遗传多样性,从分子水平检测就要获取更多的dna分子,简便方法是pcr。

5.(09上海卷41)(11分)桦尺蛾是一种栖息在密林中、白天停歇在树干上的昆虫,一般为浅色,它借助与环境相似的体色躲避鸟类天敌。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蛾的数量有增多的趋势。为证实两种体色的桦尺蛾因环境不同,进行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探究方案。
(1)假设:                                                             。
(2)实验步骤:
1)选择工业污染区a和       地区b;
2)收集桦尺蛾,并在翅下用有色颜料分别标记黑色蛾若干;
3)                                                ;
4)一段时间后用诱蛾灯诱捕,记录、统计结果。
(3)实验结果:如表1。根据表内数据在右下空白处绘制a、b两地区不同体色蛾回收率的柱形图。123456789101112131415
表1  桦尺蛾释放数和回收数
地区 项 目 浅色蛾 黑色蛾
工业污
染区a 释放数 400 500
 回收数 52 150
b 释放数 500 600
 回收数 60 30
(4)结论:                                                           。
(5)分析与评论:
1)人们观察到工业污染导致树皮变黑,从这个角度解释上述实验结果                       。
2)已知桦尺蛾的体色有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了进一步探究桦尺蛾的黑色与浅色的显隐性关系,有人将一对黑色蛾与浅色蛾杂交,f1 中黑色蛾与浅色蛾的数量比为1∶1。请利用f1 的饿,在此基础上设计遗传试验完成探究。
①试验步骤:                                                   。
②结果与分析:                                                 。
答案:
(1)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合理即给分)
(2)1)非工业污染区
     3)将标记的不同体色的蛾分别释放到上述两地区
(3)见右图
 
(4)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在非工业污染区,浅色蛾数量占优势
(5)1)不同污染程度区域的树皮颜色不同,使停歇在树上不同体色的蛾被鸟类捕食的概率不同,导致它们的存活率不同。
     2)①选择 的雌雄黑色蛾杂交;观察、记录后代的体色
       ②若后代出现浅色蛾,则黑色为显性性状;若后代全部是黑色蛾,则黑色为隐性性状。(合理即给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实验设计。
(1)实验假设是根据实验目的而定;
(2)实验应选工业污染区与非工业污染区进行对比,收集黑色蛾和浅色蛾标记并释放到相应的所选区域;
(3)根据表格所给数据,会绘制柱形图即可,注意要有图示说明;
(4)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较多,在非工业污染区浅色蛾数量较多;
(5)①工业污染区树皮变黑,黑色蛾与周围环境一致不易被捕食,数量较多;②选多对黑色蛾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观察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如发生性状分离,黑色为显性性状;如不发生性状分离,黑色为隐性性状;也可选多对浅色蛾雌雄个体交配。123456789101112131415
4、单元测试题目(xx年高考题+xx年模拟题+经典题)
1.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基因突变的方向是由环境决定的
    b.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c.不同种群间只要存在隔了就一定是两个物种
    d.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2(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试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核生物和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b.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
c.动物的性状是由细胞核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d.病毒的变异主要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3. (09宁波市八校联考)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把家蝇分成多组,每组分为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一组的a部分(b部分不接触ddt),处理后选死亡率最低的一组的b部分饲养繁殖后,把后代分成多组,每组分成a、b两部分,重复上述实验。这样一代一代选择下去,就可以从b部分中选出强抗性的家蝇,上述的实验事实说明
a. 家蝇的抗药性是ddt使其基因突变的结果 
b. 家蝇的抗药性是ddt使其染色体变异的结果
c. 家蝇的抗药性原来已存在,不是ddt诱导的结果
d. 家蝇的抗药性是家蝇逐代对毒性强的ddt识别能力提高的结果

4.生命世界多姿多彩,既统一又多样。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有(    )
 ①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一定是原核生物 
 ②光合作用一定要在叶绿体中进行
 ③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一定有dna的复制 
 ④单倍体生物的细胞中一定只有一个染色体组
 ⑤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不同种群的个体之间一定不能进行交配
 ⑥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高的生物个体数一定比营养级低的生物个体数少
  a.一项     b.二项       c.三项         d.四项

5.( 厦门外国语学校xx届高中毕业班理科综合模拟卷,3)下列各项中,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
a.不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6.( 陕西省西安铁一中xx届高三最后一模,2) 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 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羊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
b. 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一定是产生了变异
c. 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
d. 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灭鼠,如果仅杀死一半老鼠,仍然能达到效果
7.(09上海卷3)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a. 具有新的生理功能
b. 出现新的形态结构
c. 出现地理隔离
d. 形成生殖隔离
8.(09上海卷32)某小岛上原有果蝇xx0只,其中基因型vv、vv和vv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若此时从岛外入侵了xx只基因型为vv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代中v的基因频率约是123456789101112131415
a. 43%         b. 48%
c. 52%         d. 57%
9(09上海卷25)蓍草是菊科植物的一个种。采集同一山坡不同海拔高度的蓍草种子,种在海拔高度为零的某一花园中,植株高度如右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原海拔高度不同的蓍草株高的差异表现出物种多样性
b. 不同海拔高度蓍草之间不能杂交或杂交不育
c. 研究遗传差异是否影响着草株高,需原海拔处的数据
d. 图示结果说明蓍草株高的变化受到花园生环境的影响

10(09苏锡常镇四市联考)右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
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11.(09姜堰中学联考)下列不属于生殖隔离实例的是
a. 雄萤火虫给雌虫发出各自特有的闪光求偶信号,雌虫对异种雄虫发出的信号无反应
b. 牛蛙的卵和豹蛙的精子能融合成合子,发育一段时间后死亡
c. 玉米的花柱很长,拟蜀属植物的花粉在玉米柱头上能萌发,但不能到达子房
d. 特纳氏综合症患者缺少了一条x染色体,性腺发育不良,没有生育能力

12(09西南名校联考)十六世纪末,张谦德在《朱砂鱼谱》中总结金鱼选种的经验时说:“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缸饲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之,加意培养,自然奇品悉具。”  其中“逐日去其不佳者”和“分数缸饲养”的作用分别是                                                                
a.自然选择,地理隔离                b.人工选择,生殖隔离
c.自然选择,生殖隔离                d.人工选择,地理隔离

13(09西南名校联考)某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如下左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繁殖成功率低的个体。则该种群经选择之后,下一代中三种基因型频率的结果最可能是
 
14(09湖南示范性高中联考)在某动物种群中,假如基因型为aa占25%,aa占50%,aa占25%。这3种基因型的个体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为:aa=aa>aa,则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下图中哪个图能比较正确的表示基因a和基因a之间的比例变化情况
 
15(09皖北协作区联考)科技工作者研究农业害虫与环境的关系(图中抗药性和敏感性都是针对杀虫剂而言),绘制了如图所示两个坐标曲线,曲线不能说明的是123456789101112131415
 
    a.杀虫剂和越冬期对害虫抗药性的选择作刚相反 
b.由丁杀虫剂和越冬期的共同作用,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c.越冬期的选择作用,是可作防止害虫抗药性增加的一个策略
d.越冬前害虫抗药性基因频率大于越冬后害虫抗药性基因频率
16(09天津海滨新区五校联考)右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b.该生物进化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个体
     c.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没有地理隔离不可能有新物种的形成
d.图中c表示的是种群间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17(09上海十四校联考)对于一个处于地理隔离下的小种群来说,当种群数量进一步减少时,其最根本的潜在危险是                                                             
    a.有害基因的频率增加               b.丧失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c.将会进一步导致生殖隔离           d.个体间的种内斗争加剧
18. 下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概念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①表示生存斗争,这是生物过度繁殖与有限生存空间的矛盾体现
b.②导致③改变的内因是基因突变,外因是自然选择
c.③代表物种形成,其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存在生殖隔离
d.④指基因、物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它们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19.有关下图所示生物学意义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甲图中,害虫种群中抗药性基因出现的频率,a点比b点高
b. 乙图中,黑方框表示男性患者,该病的致病基因只可能为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c. 丙图中,植物净光合作用最高点所对应的温度就是植物体内酶的最适温度
d. 丁图中,曲线表示动物肌肉细胞内atp产生量与o2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20.(09杭州市质检)在一个较大的果蝇种群中,xb的基因频率为90%,xb的基因频率为l0%,雌雄果蝇数相等,理论上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a.10%、10%                       b.1%、2%        
c.5%、0.5%                       d.0.5%、5%
21.在调查某小麦种群时发现t(抗锈病)对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交配,据统计tt为20%,tt为60%,tt为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全部的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计算该小麦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之后基因t的频率分别是多少?123456789101112131415
    a.50%和50%    b.50%和62.5%    c.62.5%和50%    d.50%和100%
22. (09泰州市联考)下列与物种形成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a.发生在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有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b.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属于一个物种的生物,就成了不同的物种
c.物种大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
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23. (09福建师大附中期中)使用某农药防治某种害虫,开始效果很显著,但长期使用后,效果越来越差。原因是
a.害虫对农药进行了定向选择      
b.害虫对农药产生了隔离 
c.害虫对农药产生了定向变异    
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进行了定向选择,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24.(作者原创)感冒病人感冒后,病毒会对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服用抗病毒药物来治疗,效果短时间内有一定的疗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最好加大剂量。
b.用不同种类的抗生素药物交替使用,特别是青霉素的治病效果最好。
c.经常使用抗病毒药,会对病毒进行选择,出现抗药性更强的病毒。
d.病毒的抗药性是使用抗病毒药物后产生的,如果停止使用抗病毒药物,病毒的抗药性不会减弱。
25.(作者原创) 甲、乙、丙、丁四图分别表示有关的生物学过程,在对其曲线的描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 甲图中生长素在b点的作用是促进,若使用c点浓度的生长素处理,会抑制生长。
b. 乙图中,随着使用同一农药次数的增加,昆虫的数量越来越少。
c. 丙图中,若酶的酶活性最适ph值,约为7.1,在从7.1到8.5范围内,随着ph值的增大,酶的活性被抑制。
d. 丁图中,二氧化碳的释放在ab短既有无氧呼吸放出的二氧化碳,也有无氧呼吸放出的二氧化碳。
 26.(作者原创)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变异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始的原材料。如果某种生物变异的个体较少,适应环境的能力就较弱。
b. 只要出现了地理隔离,在经过上万年的环境选择,就会出现新的物种。
c. 即使没有经过地理隔离,一旦形成生殖隔离,就形成了新物种。
d. 驴和马交配产生的后代-----骡子,是杂交个体,但不是新物种。
 
27.(09中山市四校联考)(6分)填写上面有关遗传和生物进化原理的关系图
 
 
(1)下列数字序号所表示的物质分别是什么?
①                     ②             ③                   ④               。
(2)a表示                    过程;b表示                   过程。123456789101112131415
28.(09广东三校联考) 近年,抗除草剂植物的种类快速增加,引起了研究者的高度重视。野外生长的抗除草剂植物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来自于野生植物的基因突变,另一个则来自转基因抗除草剂植物的基因逃逸。下表是苋菜“莠去净”(一种除草剂)敏感品系和突变型(“莠去净”抗性品系)的部分dna碱基序列和氨基酸序列,该部分dna序列位于叶绿体基因pbsa上。
氨基酸位置 227 228 229 230
植物品系 敏感 cga
丙氨酸 agt
丝氨酸 aag
苯丙氨酸 tta
天冬氨酸
 抗性 cgt
丙氨酸 ggt
甘氨酸 aag
苯丙氨酸 tta
天冬氨酸
  
(1)苋菜能抗“莠去净”,是由于pbsa基因如何变化而导致的?
 
(2)利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苋菜抗“莠去净”品系形成的原因。
 
(3)苋菜的pbsa基因在前后代的遗传中是否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为什么?
 
(4)《新科学家》xx年8月10日报道,美国一种抗除草剂转基因草首次“逃逸”,引起了美国农业部的高度重视。请列举一例说明转基因植物逃逸野外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29.金鱼是重要的观赏鱼,品种众多,可观赏的性状多种多样。请利用遗传学和生物进化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证明,任何品种的金鱼都能与野生鲫鱼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这说明金鱼与野生鲫鱼之间不存在            现象。众多金鱼品种的形成是长期的        结果。
(2)研究表明,金鱼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属于xy型。金鱼培育专家培育的珍贵品种——“蓝剑”,其性染色体组成为xyy。该金鱼所以珍贵,其原因之一是“蓝剑”不能直接产生后代,最根本的原因是                  ;“蓝剑”的产生可能是亲本中                个体在减数分裂第        次分裂时遗传物质分配异常所造成的。
(3)基因aa和bb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两只金鱼杂交,若子代中出现a:aa=3∶1,b :bb=1∶1,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若子代中雌鱼全部表现为b控制的性状,雄鱼既有b控制性状又有表现为b控制性状,则亲本的基因型应为                        。
(4)若已知金鱼眼睛的性状甲和乙是一对相对性状,并且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实验室只有从自然界捕获的、有繁殖能力的甲性状雌、雄金鱼各一条和乙性状雌、雄金鱼各一条,某同学想通过一次杂交试验确定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他应选择的亲本是                                                        。123456789101112131415
预测子代可能出现的性状,并作出相应的结论。
①                                                                      。
②                                                                       。
③                                                                       。

30.(09山东实验中学五月模拟)(17分)据科学家分析,金鱼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金鱼有多对相对性状如眼型有正常眼、龙眼等,尾鳍有单尾鳍、双尾鳍等,体色有灰色、紫色等。
(1)某科学家分析,一条纯种雌性金鱼一条染色体基因发生了突变,由正常眼突变成为龙眼,用该金鱼与正常眼雄鱼杂交,f1雌雄金鱼中均有正常眼,也有龙眼。则在龙眼和正常眼这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               。
(2)(1)中杂交实验的结果能否确定控制眼型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体上                 。
(3)假设已经证实控制眼型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某养殖场出于生产的需要,需要通过杂交育种培养出一批在金鱼鱼苗期就能识别出雌雄的鱼苗,请你设计一个简单实用的杂交方案。(提供的成鱼有龙眼的雌雄鱼,正常眼的雌雄鱼,要求用遗传图解表示杂交方案,眼型的基因用f、f表示。)
(4)科学家对金鱼的5对相对性状进行了大量杂交实验,发现这些性状都是独立遗传的。下列解释或结论不合理的是 (    )
    a.该种金鱼的细胞每个染色体组中至少含有5条染色体
    b.这些相对性状可用于研究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在某一染色体上含有两个以上控制这些性状的非等位基因123456789101112131415
    d.卵细胞中可能含有所有感兴趣的性状的基因
(5)根据有关数据,有人认为金鱼体色的遗传是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紫色是由四对隐性基因(aabbccdd)控制的性状,这四对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而四对基因中只要有一个显性基因存在时,就使个体表现为灰色。观察发现灰色鱼的体色深浅程度随显性基因的数目增多而加深,则灰色最深的鱼基因型应该是         ,用灰色最深的灰色鱼与紫色鱼杂交得到足够数量的f1,让f1鱼雌雄杂交,得到f2个体若f2个体的各表现型成活率相同,则f2中灰色个体和紫色个体的比例理论上应该为                    。
(6)科学家分析某养殖场养殖的金鱼双尾鳍基因h的基率频率为0.3,单尾鳍基因h的基因频率为0.7,出于观赏的需要,该养殖场开始逐步淘汰单尾鳍金鱼,2年后,h基因频率变为0.7,h基因频率变为0.3,这种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说明金鱼发生了进化?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d b c a d a d b c c d d b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a b d b d d b b abcd d c d b

27.
(1)①基因   ②mrna  ③酶(或酶、某些激素)    ④生殖隔离 
(2)a自然选择    b翻译

28
(1)dna上控制合成第228位氨基酸的碱基a突变成碱基g
(2)苋菜因为基因突变产生“莠去净”抗性基因,“莠去净”对抗药变异个体进行自然选择,使种群中抗药性基因的频率定向增加
(3)否;孟德尔遗传定律揭示的是有性生殖过程中细胞核基因的遗传规律,而苋菜抗“莠去净”的pbsa基因位于细胞质中(叶绿体中)。
(4)通过杂交将抗除草剂基因重组到其它植物,使抗除草剂植物大量增加,除草剂植物对除草剂有抗性,会导致除草剂使用量增加,造成环境污染;除草剂植物处于竞争优势,可能会导至蔓延生长,破坏生物多样性等。
                                    。
29.(1) 生殖隔离(1分)选择(或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1分)
(2) “蓝剑”不能正常产生配子(1分)雄性(1分)二(1分)
(3) aabb×aabb(2分)xbxb×xby(2分)
(4) 甲性状雄金鱼×乙性状雌金鱼(2分)
① 子代雄金鱼全部表现为乙,雌金鱼全部表现为甲,说明甲对乙显性(2分)
② 子代雌雄金鱼都出现甲、乙两种类型,说明乙对甲显性(2分)
③ 子代雌雄金鱼全部表现为乙,说明乙对甲显性(2分)123456789101112131415
(或乙性状雄金鱼×甲性状雌金鱼① 子代雄金鱼全部表现为甲,雌果蝇全部表现为乙,说明乙对甲显性② 子代雌雄金鱼都出现甲、乙两种类型,说明甲对乙显性
③ 子代雌雄金鱼全部表现为乙,说明甲对乙显性。注意:选择的亲本和子代出现的形状要对应起来)

30.(1)龙眼
(2)不能
(3)p♂xfy × ♀xfxf
   (龙眼)↓(正常眼)
    f1xfy         xfxf
   (正常眼雄性)(龙眼雌性)
(说明:共4分,标注p、f1♂、♀和文字正确2分,图解正确2分)
(4)c  
(5)aabbccdd     255∶1
(6)发生了进化。(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叔率的定向改变)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即发生了进化。

123456789101112131415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sanshengwujiaoan/22426.html

  • 【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专题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专题二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 内容: (1)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ⅱ (2)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ⅱ (3)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ⅱ (4)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ⅱ (5)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ⅱ (6)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ⅱ (7)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ⅱ (8)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ⅱ 2...

    发布于:2014-09-15

    详细阅读
  • [细胞工程]细胞工程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预期目标 1 实例引入新课──细胞融合。2 复习提问。3 学习新课──细胞融合。(1)动物细胞融合的概念。(2)动物细胞融合的过程。(3)动物细胞融合的意义和应用。4 学习新课──单克隆抗体。(1)单克隆抗体的概念。(2)单克隆抗体的生产过程。 (3)克隆抗体的应用。5...

    发布于:2014-09-15

    详细阅读
  • [天然放射现象说明什么]天然放射现象

    一、教学目标1 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理解什么是“天然放射现象”,掌握天然放射线的性质;(2)掌握原子核衰变规律,理解半衰期概念;(3)结合天然放射线的探测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2 在复习过程中,适当介绍天然放射性的发现过程,以及有关科学家的事绩,对学生进行科学道德与唯...

    发布于:2014-09-15

    详细阅读
  • 【atp的主要来源一细胞呼吸说课稿】ATP的来源——细胞呼吸

    《》一、教学设计(一)教学思想本节课的设计紧贴课程标准强调的宗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探究实验,使得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从感性过渡到理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重点指引和难点突破,帮助学生...

    发布于:2014-09-15

    详细阅读
  • 十四五专题_专题十四植物的激素调节

    专题十四 植物的激素调节 1 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生理作用。 2 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及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3 列举其他植物激素。 4 尝试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并分析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资料。 1.生长素的发...

    发布于:2014-09-15

    详细阅读
  • [细菌的新陈代谢产物有哪些]细菌的新陈代谢产物

    第三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产物   细菌的新陈代谢是指菌细胞内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总和,其显著特点是代谢旺盛和代谢类型的多样化。 细菌的分解代谢和生化反应   各种细菌所具有的酶不完全相同,对营养物质的分解能力也不一致,因而代谢产物也有区别。 · 细菌对糖的分解 · 细...

    发布于:2014-09-15

    详细阅读
  • 【生物细胞代谢专题】专题三细胞的代谢

    专题三 细胞的代谢 1 内容: (1)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ⅱ (2)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ⅱ (3)光合作用的 基本过程 ⅱ (4)影响光和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ⅱ (5)细胞呼吸ⅱ (6)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7)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8)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2 解读: 在历年的高考...

    发布于:2014-09-15

    详细阅读
  •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学课例|《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学案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学案【课标点击】学习目标: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重 难 点:1、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解释人脑...

    发布于:2014-09-15

    详细阅读
  • [高考生物必考知识点及题型归纳]2016届高考生物知识点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专项复习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新增加的内容,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教材仅作了简要的概述和距离,并安排了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动物是如何进行信息传递的。本节重点是在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资料分析”列举...

    发布于:2014-09-15

    详细阅读
  • 免疫调节专题手抄报_专题十三免疫调节

    专题十三 免疫调节 1 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 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 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 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一、相关知识 (一)基本概念 免疫调节、免疫系统、免...

    发布于:2014-09-15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