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怎么解_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jiaoan.jxxyjl.com--高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绝对值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在学会一般不等式的证明的基础上,学会含有绝对值符号的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2)通过含有绝对值符号的不等式的证明,进一步巩固不等式的证明中的由因导果、执要溯因等数学思想方法;
(3)通过证明方法的探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全面思考方法;
(4)通过含有绝对值符号的不等式的证明,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方法和能力,以及严谨的治学精神。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① 本节重点是性质定理及推论的证明.一个定理、公式的运用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充分挖掘吸收定理公式推导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通过证明过程的探求,使学生理清思考脉络,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勇于探索的精神.
② 教学难点一是性质定理的推导与运用;一是证明的方法选择.在推导定理中进行的恒等变换与不等变换,相对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有一定难度的;证明的方法不外是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以及简单的放缩变换,根据要证明的不等式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是无疑学生学习上的难点.
三、教学建议
(1)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为性质定理的证明及简单运用,第二课时为的证明举例.
(2)课前复习应充分.建议复习:当 时
;
;
以及绝对值的性质:
,为证明例1做准备.
(3)可先不给出性质定理,提出问题让学生研究: 是否等于 ?大小关系如何? 是否等于 ?等等.提示学生用一些数代入计算、比较,以便归纳猜想一般结论.
(4)不等式 的证明方法较多,也应放手让学生去探讨.
(5)用向量加减法的三角形法则记忆不等式及推论 .
(6)本节教学既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课上尽量让全体学生参与讨论,由基础较差的学生提出猜想,由基础较好的学生帮助证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理解 及其两个推论,并能应用它证明简单含有绝对值不等式的证明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掌握定理及等号成立的条件,绝对值不等式的证明。
难点是定理的推导过程的探索,摆脱绝对值的符号,通过定理或放缩不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我们在初中学过绝对值的有关概念,请一位同学说说绝对值的定义。
当 时,则有:
那么 与 及 的大小关系怎样?
这需要讨论 当
当
当
综上可知:
我们已学过积商绝对值的性质,哪位同学回答一下?
.
当 时,有: 或 .
二、引入新课
由上可知,积的绝对值等于绝对值的积;商的绝对值等于绝对值的商。
那么和差的绝对值等于绝对值的和差吗?
1.定理探索
和差的绝对值不一定等于绝对值的和差,我们猜想
.
怎么证明你的结论呢?
用分析法,要证 .
只要证
即证
即证 ,
而 显然成立,
故
那么怎么证 ?
同样可用分析法
当 时,显然成立,
当 时,要证
只要证 ,
即证
而 显然成立。
从而证得 .
还有别的证法吗?(学生讨论,教师提示)
由 与 得 .
当我们把 看作一个整体时,上式逆用 可得什么结论?
。
能用已学过得的 证明 吗?
可以 表示为 .
即 (教师有计划地板书学生分析证明的过程)
就是含有绝对值不等式的重要定理,即 .
由于定理中对 两个实数的绝对值,那么三个实数和的绝对值呢? 个实数和的绝对值呢?
亦成立
这就是定理的一个推论,由于定理中对 没有特殊要求,如果用 代换 会有什么结果?(请一名学生到黑板演)
,
用 代 得 ,
即 。
这就是定理的推论 成立的充要条件是什么?
那么 成立的充要条件是什么?
.
例1 已知 ,求证 . (由学生自行完成,请学生板演)
证明:
例2 已知 ,求证 .
证明:
点评:这是为今后学习极限证明做准备,要习惯和“配凑”的方法。
例3 求证 .
证法一:(直接利用性质定理)在 时,显然成立.
当 时,左边
.
证法二:(利用函数的单调性)研究函数 在 时的单调性。
设 ,
, 在 时是递增的.
又 ,将 , 分别作为 和 ,则有
(下略)
证法三:(分析法)原不等式等价于 ,
只需证 ,
即证
又 ,
显然成立.
原不等式获证。
还可以用分析法证得 ,然后利用放缩法证得结果。
三、随堂练习
1.①已知 ,求证 .
②已知 求证 .
2.已知 求证:
① ;
② .
3.求证 .
答案:1. 2. 略
3. 与 同号
四、小结
1.定理 . 把 、 、 看作是三角形三边,很象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样理解便于记忆,此定理在后面学习复数时,可以推广到比较复数的模长,并有其几何意义,有时也称其为“三角形不等式”.
2.平方法能把绝对值不等式转化为不含绝对值符号的不等式,但应注意两边非负时才可平方,有些证明并不容易去掉绝对值符号,需用定理 及其推论。
3.对 要特别重视.
五、布置作业
1.若 ,则不列不等式一定成立的是( )
A. B.
C. D.
2.设 为满足 的实数,那么( )
A. B.
C. D.
3.能使不等式 成立的正整数 的值是__________.
4.求证:
(1) ;
(2) .
5.已知 ,求证 .
答案:1. D 2. B 3.1、2、3
4.
5.
=
注:也可用分析法.
六、板书设计
6.5(一)
1.复习
2.定理
推论
例1
例2
例3
课堂训练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shuxuejiaoan/165073.html
-
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的不等式_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一)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这一重要定理; (2)能运用定理证明不等式及求一些函数的最值; (3)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对不等式的结构的分析及特征的把握掌握重要不等式的联系; (5)通过对重要不等式的证明和等号成立的条件的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科...
-
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的不等式_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二)详细阅读
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二册(上)“不等式”一章的内容,是在学完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研究.本节内容具有变通灵活性、应用广泛性、条件约束性等特点,所以本节内容是培养学生应用...
-
曲线和方程_曲线和方程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理解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概念,能根据曲线的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了解两条曲线交点的概念. (3)通过曲线方程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数与形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通过求曲线方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转...
-
不等式的性质二是什么|不等式的性质(二)详细阅读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同向不等式,异向不等式概念; 2.掌握并会证明定理1,2,3; 3.理解定理3的推论是同向不等式相加法则的依据,定理3是移项法则的依据; 4.初步理解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 教学重点:定理1,2,3的证明的证明思路和推导过程教学难点 :理解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教学...
-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 (2)正确理解直线倾斜角和斜率概念.理解每条直线的倾斜角是唯一的,但不是每条直线都存在斜率. (3)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4)通过直线倾斜角概念的引入和直线倾斜角与斜率关系的揭示,培养学生观察、探索能力,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交...
-
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的不等式_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二)详细阅读
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二册(上)“不等式”一章的内容,是在学完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研究.本节内容具有变通灵活性、应用广泛性、条件约束性等特点,所以本节内容是培养学生应用...
-
[简单的线性规划教案]简单的线性规划(二)详细阅读
线性规划教学设计方案(二)教学目标 巩固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能用此来求目标函数的最值.重点难点 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是教学重点. 如何扰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给出解答是教学难点.教学步骤【新课引入】 我们知道,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都表示平面...
-
[二阶琴生不等式的证明]不等式的证明(二)详细阅读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掌握比较法证明不等式; 2.了解作商比较法证明不等式; 3.提高学生解题时应变能力 教学重点 比较法的应用教学难点 常见解题技巧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式教学活动 (一)导入 新课 (教师活动)教师打出字幕(复习提问),请三位同学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学生活动...
-
【简单的线性规划一】简单的线性规划(一)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并会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以及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 (2)了解线性规化的意义以及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线性规化问题、可行解、可行域以及最优解等基本概念; (3)了解线性规化问题的图解法,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观察、联想以...
-
一元函数不等式的证明|不等式的证明(一)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理解证明不等式的三种方法:比较法、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意义; (2)掌握用比较法、综合法和分析法来证简单的不等式; (3)能灵活根据题目选择适当地证明方法来证不等式; (4)能用不等式证明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通过不等式证明,培养学生逻辑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