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式的性质二是什么】不等式的性质(二)
【jiaoan.jxxyjl.com--高二数学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同向不等式,异向不等式概念;
2.掌握并会证明定理1,2,3;
3.理解定理3的推论是同向不等式相加法则的依据,定理3是移项法则的依据;
4.初步理解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
教学重点:定理1,2,3的证明的证明思路和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比较两实数大小的方法,主要根据的是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而这也是推证不等式性质的主要依据,因此,我们来作一下回顾:
这一节课,我们将利用比较实数的方法, 来推证不等式的性质.
二、讲授新课
在证明不等式的性质之前,我们先明确一下同向不等式与异向不等式的概念.
1.同向不等式:两个不等号方向相同的不等式,例如: 是同向不等式.
异向不等式:两个不等号方向相反的不等式.例如: 是异向不等式.
2.不等式的性质:
定理1:若 ,则
定理1说明,把不等式的左边和右边交换,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异向.在证明时,既要证明充分性,也要证明必要性.
证明:∵ ,
∴
由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得
说明:定理1的后半部分可引导学生仿照前半部分推证,注意向学生强调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的应用.
定理2:若 ,且 ,则 .
证明:∵
∴
根据两个正数的和仍是正数,得
∴ 说明:此定理证明的主要依据是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及两正数之和仍是正数.
定理3:若 ,则
定理3说明,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同一个实数,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证明:∵
∴
说明:(1)定理3的证明相当于比较 与 的大小,采用的是求差比较法;
(2)不等式中任何一项改变符号后,可以把它从一边移到另一边,理由是:根据定理3可得出:若 ,则 即 .
定理3推论:若 .
证明:∵ ,
∴ ①
∵
∴ ②
由①、②得
说明:(1)推论的证明连续两次运用定理3然后由定理2证出;
(2)这一推论可以推广到任意有限个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加,即:两个或者更多个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加,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3)两个同向不等式的两边分别相减时,就不能作出一般的结论;
(4)定理3的逆命题也成立.(可让学生自证)
三、课堂练习
1.证明定理1后半部分;
2.证明定理3的逆定理.
说明:本节主要目的是掌握定理1,2,3的证明思路与推证过程,练习穿插在定理的证明过程中进行.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大家熟悉定理1,2,3的证明思路,并掌握其推导过程,初步理解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
课后作业
1.求证:若
2.证明:若
板书设计
§6.1.2 不等式的性质
1.同向不等式 3.定理2 4.定理3 5.定理3
异向不等式 证明 证明 推论
2.定理1 证明 说明 说明 证明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定理1,2,3的应用;
2.掌握并会证明定理4及其推论1,2;
3.掌握反证法证明定理5.
教学重点:定理4,5的证明.
教学难点:定理4的应用.
教学方法:引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不等式的三个性质,即定理1,2,3,并初步认识了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三个定理的基本内容.
(学生回答)
好,我们这一节课将继续推论定理4、5及其推论,并进一步熟悉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二、讲授新课
定理4:若
若
证明:
根据同号相乘得正,异号相乘得负,得
当
说明:(1)证明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是根据“同号相乘得正,异号相乘得负”来完成的;
(2)定理4证明在一个不等式两端乘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乘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
推论1:若
证明:
①
又
∴ ②
由①、②可得 .
说明:(1)上述证明是两次运用定理4,再用定理2证出的;
(2)所有的字母都表示正数,如果仅有 ,就推不出 的结论.
(3)这一推论可以推广到任意有限个两边都是正数的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乘.这就是说,两个或者更多个两边都是正数的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乘,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推论2:若
说明:(1)推论2是推论1的特殊情形;
(2)应强调学生注意n∈N 的条件.
定理5:若
我们用反证法来证明定理5,因为反面有两种情形,即 ,所以不能仅仅否定了 ,就“归谬”了事,而必须进行“穷举”.
说明:假定 不大于 ,这有两种情况:或者 ,或者 .
由推论2和定理1,当 时,有 ;
当 时,显然有
这些都同已知条件 矛盾
所以 .
接下来,我们通过具体的例题来熟悉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例2 已知
证明:由
例3 已知
证明:∵
两边同乘以正数
说明:通过例3,例4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接触不等式的证明,为以后学习不等式的证明打下基础.在应用定理4时,应注意题目条件,即在一个等式两端乘以同一个数时,其正负将影响结论.接下来,我们通过练习来进一步熟悉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
课本P7练习1,2,3.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大家要掌握不等式性质的应用及反证法证明思路,为以后不等式的证明打下一定的基础.
课后作业
课本习题6.1 4,5.
板书设计
§6.1.3 不等式的性质
定理4 推论1 定理5 例3 学生
内容 内容
证明 推论2 证明 例4 练习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ershuxuejiaoan/165040.html
-
[分式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的解法举例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能熟练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不等式; (2)在巩固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基础上,掌握分式不等式、高次不等式的解法; (3)能将较复杂的绝对值不等式转化为简单的绝对值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组)来解; (4)通过解不等式,要向学生渗透转化、数形结合、换...
-
【不等式的性质二是什么】不等式的性质(二)详细阅读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同向不等式,异向不等式概念; 2.掌握并会证明定理1,2,3; 3.理解定理3的推论是同向不等式相加法则的依据,定理3是移项法则的依据; 4.初步理解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 教学重点:定理1,2,3的证明的证明思路和推导过程教学难点:理解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教学方法...
-
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的不等式|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二)详细阅读
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二册(上)“不等式”一章的内容,是在学完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研究.本节内容具有变通灵活性、应用广泛性、条件约束性等特点,所以本节内容是培养学生应用...
-
三元不等式的证明_不等式的证明(三)详细阅读
第四课时教学目标 1.掌握分析法证明不等式; 2.理解分析法实质——执果索因; 3.提高证明不等式证法灵活性 教学重点 分析法教学难点 分析法实质的理解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式教学活动 (一)导入 新课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待学生回答和思考后点评. (学生活动)回答和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
不等式的性质1_不等式的性质1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掌握不等式各个性质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掌握它们的证明方法以及功能、运用; 2.掌握两个实数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 3.通过不等式性质证明的学习,提高学生逻辑推论的能力; 4.提高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条理思维的习惯和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教学建议1.教材分析...
-
【地理研究性课题】研究性课题与实习作业 :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线性规化的意义以及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线性规化问题、可行解、可行域以及最优解等基本概念; (2)了解线性规化问题的图解法; (3)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在活动中学会沟通与合作,培养探索研究的能力和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引发学生学习和使用数学知...
-
[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的不等式]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二)详细阅读
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二册(上)“不等式”一章的内容,是在学完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研究.本节内容具有变通灵活性、应用广泛性、条件约束性等特点,所以本节内容是培养学生应用...
-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_椭圆及其标准方程1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掌握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及其推导过程; 2.能根据条件确定椭圆的标准方程,掌握运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3.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通过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并渗透数形结合和等价转化的...
-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案】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 (2)正确理解直线倾斜角和斜率概念.理解每条直线的倾斜角是唯一的,但不是每条直线都存在斜率. (3)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4)通过直线倾斜角概念的引入和直线倾斜角与斜率关系的揭示,培养学生观察、探索能力,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交...
-
一元函数不等式的证明|不等式的证明(一)详细阅读
教学目标 (1)理解证明不等式的三种方法:比较法、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意义; (2)掌握用比较法、综合法和分析法来证简单的不等式; (3)能灵活根据题目选择适当地证明方法来证不等式; (4)能用不等式证明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通过不等式证明,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