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

多元智能教育 2014-02-0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多元智能教育】

多 元 智 能

一、多元智能的提出及其背景 
所谓“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最初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勒(howard gardner)及其助手经过多年研究和观察而提出来的。多元智能理论(英文简称为mi)较系统地阐述,最初体现在《智能结构》(framesofmindl983)一书中。该书是加德勒参与研究“人的潜能本质及其实现”(1979)课题的研究成果。作者的初衷是“要完成比当时认知研究普遍接受的观念还要完整,提出广泛的人的思维观”。大凡一种理论的突破或创新,通常都确定突破的“切入口”,或寻找“挑战的对象”。加德勒的挑战对象:一是当时具有影响深远的皮亚杰学说,即人的所有思维,都是为了达到科学思索的理想境界;二是当时盛行“智商”(iq)流行的测验观,即认为人的智能,就是以语文(言语表达)和数学(逻辑思考)为依据,测试学生敏捷地解答任何问题的能力和程度,从而确定人的智能或智商的高低优劣之分。 
不可否认,在加德勒提出多元智能学说之前,关于智能的研究和学说都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如19世纪骨相学代表人物弗朗茨?约瑟夫?高尔提出大约37种人所具有的不同能力,其中包括感情能力、情绪能力(希望、敬畏、尊重)、反省能力和知觉能力,其学说基础建立在“左、右半脑功能定位观点”之上,如左半脑呈现语言功能障碍;再有本世纪初法国心理学家比奈(alfredbinet)首创智力测验,从而第一次以定量的测试替代了评知觉评定的智能标准;以及瑞士皮亚杰人的能力发展的阶段学说等。但客观的事实是,加德勒提出多元智能时所树立的“挑战对象”,并不是采用“倒洗澡水连同婴儿都一起倒掉”的简单做法,而是通过研究,更加关注学生的起点行为及其潜在能力的发挥,因为多元智能“强调是人类拥有未知数目的潜能,从音乐上的天赋到了解自我的能力,都属于人类潜能的范畴”。 
加德勒对“智能”一词所下的定义就是:智能,就是人类在解决难题与创造产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又为一种或数种文化环境所珍视的那种能力。而智力测验(即iq所关注的智能)所探寻的信息都反映了那些生活在特定社会环境与教育环境里所获取的知识。但智力测验却很少能估价出一个人吸收新信息的能力或解决新难题的能力。这种“结晶的”而非“滚动的”知识倾向,所造成的后果是惊人的。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重心或对智能关怀同样应是: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知识的确定性问题,而是如何获得知识的问题。人们习惯上把知其然[(knowhow)如何实施某事的那种不言而喻的知识]和知其所以然[(know-that)实施时所包含的关于实际程序的证明性知识]这两者区别开来.往往在智力测验中偏重前者“知识的掌握”,而对后者“知识的应用与迁移”则不予以重视,而且测试工具又较偏重“语文”和“数学”两学科,严重造成学生“偏食”或“潜能”得不到发挥。 
多元智能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脑科学研究与突破。自16世纪笛卡尔提出“心是一个,大脑为何是两个(左右半脑)”问题,关于大脑的研究从未间断过,而且提出了许多的理论和假说,其中脑功能定位、脑损伤障碍以及脑神经解剖学、脑神经生理学、脑神经心理学等研究,无疑为研究人的智能发展“规定性”(canalization一种沿着一条路线发展的预测性、选择性和筛选性)和可塑性(plasticity)提供了验证。事实证明,可塑性原则在早期生命阶段尤为突出,具体可归纳为幼儿时期的灵活性的最大限度问题;关键阶段的重要性问题;中介或调节发展因素问题以及灵活性在所涉及的神经系统区域之间是不相关联的问题等等。但大脑科学研究并没有为智能发展提供一块“罗塞达石碑”,而恰恰是加德勒多元智能,无疑为超越狭隘的传统智力观念、反映现实生活智力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奠定了基础。  1234
关于智能的研究和探索,还得益于智能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如来自遗传学的认知在人的成长中有很大的可塑性和灵活性,如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酸的研究和基因型、表现型生物学观点的探索,无疑为智能发展和发现提出许多假设。如神经生物学的基因型(一种遗传性向aptitude)和表现型(环境性向)两者的利用和区别,提出人的学习过程具有某种生物学基础,从一定程度上又佐证了大脑组织的两大派的观点:即功能定位派(潜力均等的器官组织)和组件式观(配合、互为一体的运算机制)。加德勒在其《智能结构》一书指出:幼儿是其能力与天赋的俘虏,这些能力与天赋也许以优秀的形式而存在,但它们又是相互孤立的,相互之间不能进行有创造力的联系。而成熟的个体只能有意识地导向各种组件能力,并调动这些组件能力而达到其不同的目的。多元智能观,本身的宗旨就在?早期介入与连续不断的训练都能在确定个体最高操作水准方面起决定性的作用。事实证明,各种智能间都具有某种“交互作用”(interaction),如果说,一种智能可为人生或未来事业打开一种可能性的话,那么各种智能的培养和结合便可造成了多种可能性和提供多种选择机会。 
加德勒等人于80年代初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便于叙述方便,下面均简称mi理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流行的“情感智能”(eq),现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即我们不能仍停留在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而应走向整合性的学习。现行的学校教育课程结构应有利于学生的整合性学习,而不是互不关联地学习某一课程。学生中心或以“个体为中心的学校模式”(individual-centered school)的理论出现,就是基于每个人不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不同学习方式的事实而提出来的。 
二、多元智能的内涵及其发展 
加德勒等人的mi理论和学说,自1983年《智能结构》问世以来,已被译成数10种文字出版发行,在美国本土和世界各地,成为心理学、教育科学类畅销书达数年之久。据德文有关资料证明,加德勒近几年又先后出版了有关mi理论专著有:《智能的新科学、认知革命的纪元》(the mind" ew science;a history of the congnitive revolution 1985)、《多元智能—实践中的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the theory in practice 1993)、《通往创造性思维的钥匙》(schlue elzum kreativen denkenl996年德文版,英文版1993年)、《领导者智能、领导分析》(leading mindsanatomyofleadership1995)。其中《多元智能──实践中的理论》一书,比之《智能结构》更加关注mi理论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和推广,更具实践意义和价值。作者在后一书中,引用许多研究成果和案例,从而证实mi理论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的可能性、重要性及其意义。 
加德勒等人的mi理论,包括由7种智能组成的mi理论,其旨意在于提供一种有别于iq或比eq更广泛、更完备的智能观念,以便使人们在教育目标上展现出更广阔的视野,为教育实践开启多元智能的新世纪,从而更加体现学校教育的宗旨:发展学生各种智能,并帮助他们选择适合其智能特色的职业和旨趣目标,使每个学生对自己有信心,饱满地投入终生学习社会,以负责、建设性的方式为社会服务。  1234
mi理论所指的七种智能,具体是:语言智能(linguistisch intelligence)、逻辑-数学智能(logisch-mathematische intelligence)、音乐智能(musikalische intelligence)、空间智能(raumliche intelligence)、身体-运动智能(koperlich-kinasthetische intelligence)、个人内在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和人际智能(interpersonale intelligence)等七项智能。mi理论的产生,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世界充满问题,如果还有可能解决,就必须运用我们所拥有的智能。认识智能的多元性和人类展现智能的多元方式,就是我们需要迈出的最重要的第一步,也是学校教育重心转移的关键。 
三、多元理论应用的可能性及其启示 
mi理论产生15年以来,加德勒及其合作者们致力于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推广研究。具体途径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探讨mi理论对教育的意义和树立新型的教育观、智能观,告别iq。并依据一个人成长轨迹的四个不同阶段(幼年期五岁左右、入学期十岁左右、青春期、安身立命期三十岁左右)分别采用各种不同途径,包括如何增强培育智能等;二是设计试用于mi理论椎广、应用的测量工具;三是与有关学校、社区和文化教育机构合作,开展实验研究和推广应用。 
为使mi理论在学校教育中推广应用,加德勒探析了智能、资赋优异、创造力等与四个不同阶段的内在关系。 
加德勒通过内在关系探析后指出:儿童期阶段,幼儿往往表现出惊人的能力或某种天赋。而获得这些初步发展并不需经过正规的教育,而大多则是透过幼儿世界或接触范围、领域自发性互动产生的。环境的影响和文化的演化对儿童的潜能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入学期阶段,学生的幼年自由自在的探索范围和可能性日趋缩小,通常由学校教育来引导,鼓励他们进入未知世界。这个阶段功能可比喻为“师傅领进门,深造靠自己”的师徒制,教师的形象和作用对学生一生发展至关重要;青春期称之为“处于十字路口”。人们认为:学生安然渡过这“危机阶段”,就有机会持续保持创造力和求知欲。通常15岁至25岁阶段是天赋发展最平实的一个阶段,成为神童的可能性已经结束,天才还潜伏在遥远的将来。关键的议题全都围绕着一系列专门知识打转。一旦潜心钻研十年左右,就可能通往专家之路或将来有一定程度的贡献。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往往也会影响安身立命的成熟阶段;安身立命阶段,又称定位阶段(三十至三十五岁阶段)。该阶段智能或天赋表现最旺盛,当然也不排斥“大器晚成”的个别成功者。 
加德勒等人创设的发展关系架构,其用意可概括为三点:首先是教育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基础,设计符合身心发展的教育方案;其次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特征,提供发展智能、创造力的机会和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后是因材施教,改善教育模式,发现学生潜能和智能的差异性,创设“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这里的“以个人为中心”宗旨就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充分展示潜能的机会,最大程度地唤起每个人的自信心。加德勒将这种新型学校界定为三种角色为一体,即评价专家、学生课程经纪人和学校社区经纪人等三种角色。具体未来学校图景将是:公正而科学的评价指标,有利于智能发展和创设探索未知世界情境;合理的课程结构,符合学生认知发展阶段的特征,将社区环境引入学习地点,使学生可以在学校、社区、家庭等激发学生的各种智能。  1234
在推广mi理论实施过程,加德勒与“哈佛大学零计划(harvard project)”研究者以及费德曼(d.feldman)等人,研制一种“光谱项目”(project  ectrum)评价标准,假设每个儿童都有潜力在一个或数个领域发挥才能,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分别从科学和实践两方面提供依据:即强调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潜能或特质,及早发现有助于未来学习;学前儿童的智能发展有很大的可塑性,为弹性课程、自由选择课程提供理论依据。 
加德勒等人与学校等机构合作开展实验研究,通过案例分析,确认mi理论的价值及其推广应用的可能性与前景。如与“奇异学校”(key school)的合作,确立了mi理论的地位。以mi理论构建课程模式,如师徒制的小组教学互动模式、与大社区紧密结合与渗透的情境模式和专题研究的发现学习模式。以mi理论设计出五层面评价标准体系,如个别智能层面;掌握事实、技能、概念程度的层面;创造作品(成果形式)质量层面;沟通能力、合作层面以及反省思考能力层面等。 
如上所述,mi理论不仅可在学校教育中推广和应用,而且对于学校教育改革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尽管现今教育界和心理学界对于智能理论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如斯泰贝格(ster erg)提出的智能三元论(triachic theory即个人内在世界、个人的外在世界和个人处事经验)和学校实用智能(practical intelligence for school简称pifs)理论模式,但殊途同归,几乎都在探讨当今教育改革,特别是学校教育如何将学业智能(或学业成就)与人际智能和个人内在智能结合起来;进一步梳理学校教育成就与适应环境、选择环境和塑造环境能力的关系;营造有利于培养一大批个性健康发展、个人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具有创新和批判精神的环境,这难道不是当今素质教育实施的本质目标吗?

1234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duoyuanzhinengjiaoyu/15773.html

  • 促进幼儿自我认知发展的方法|促进幼儿自我认知智能发展

    促进幼儿自我认知智能发展 自我认知智能是有关人的内心世界的认知:了解一个人的感情生活和情绪变化,有效地辨别这些感情,最后加以标识,作为理解和指导自己的能力。具有较好自我认知智能的人,头脑中有一个关于自己的,积极可行的有效行为模式。   加德纳认为自我认知智能就是对自己内部心理的理解和...

    发布于:2014-02-05

    详细阅读
  •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思考_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的思考

    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的思考 我们认为多元智能理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我国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国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结合我国学校教育与教育改革的现状和问题,深入思考和研究。(1)智力观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大多数人具有完整的智能,但每个人的认知特征又显示出其独特性,在八种智...

    发布于:2014-02-05

    详细阅读
  • [多元智能八大智能]多元智能——音乐智能

    多元智能——音乐智能 音乐智能的定义是:“对音高、音调、节奏和声调的敏感性。”对于音乐智能强的人来说,音乐是一种语言,是交流感情、情绪和观点的方式。人们对于音乐方面的天赋是充满激情的,即使在很小的时候,也对特定的音乐和艺术有很强烈的感觉。音乐智能的展现可以超越音乐本身。有时,有强烈音乐感...

    发布于:2014-02-05

    详细阅读
  • 美国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在美国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项目背景

    在美国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项目背景 “应用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学校”项目(schools using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缩写为sumit)是一项对运用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学校在全美范围内进行为期3年的调查研究。它试图鉴别、验证和促进多元智能理论的有效实施。...

    发布于:2014-02-05

    详细阅读
  • 【八大多元智能】多元智能问与答

    多元智能问与答 1 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是怎样定义智能的 ? 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反对把智能视为人人多少都拥有的一般能力或潜能这种约定俗成的想法。他把智能定义为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同时每种智能都必须受到最少一种社会文化所重视。只有这样,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发展的各项宝贵智能,才能够学以致...

    发布于:2014-02-05

    详细阅读
  • 幼儿园多元智能活动开放课程_幼儿园多元智能活动开放课 1

    幼儿园多元智能活动开放课 概序 陈远铭 郑三元 幼儿园多元智能活动开放课程是一种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基本精神,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提供多种开放的学习方式以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需要的课程。 一、幼儿园多元智能活动开放课程的理论基础 1、《纲要》是...

    发布于:2014-02-05

    详细阅读
  • 多元智能理论如何运用到教育实践中_多元智能理论在我的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多元智能理论在我的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步入21世纪,以人为本,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宗旨的现代教育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实验证明:创造力首先要通过早期教育才能得到发展,事实上,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要比成人强。问题是我们运用什么样的理论,通过什么途径开启幼儿想象的大门,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

    发布于:2014-02-05

    详细阅读
  • 多元智能皮纹测试可信吗|不能不做的多元智能皮纹测试

    不能不做的多元智能皮纹测试 来源于:tom博客 在多元智能理论中,多元智能包含有八部分:根据皮纹学和多元智能研究成果,以遗传学、胚胎学、脑科学为依据,并运用观察、对比、归纳的方法,科学家最后得出结论:从皮纹中可以准确的分析出孩子的多元智能及潜在个性。据此,我们掌握了一种透过皮纹测...

    发布于:2014-02-05

    详细阅读
  •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论多元智能观的评价理论及其启示

    论多元智能观的评价理论及其启示 一 加德纳(h gardner) 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它不仅对当代美国的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的教育发展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近几年来,我国教育界也开始了对多元智能理论的探讨,但这种探...

    发布于:2014-02-04

    详细阅读
  • 多元智能课程介绍_多元智能课程

    多元智能课程 基于对多元智能理论及其他相关幼教理论的理解,汇佳幼儿园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整合本园的课程结构,并概括为“一、三、三、三”:一个总体培养目标:培养正常的孩子 促进幼儿多元智能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三种等级的课程内容:  多元智能基础课程:主要是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基础的常...

    发布于:2014-02-04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