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编三绝典故]韦编三绝典故

典故 2013-11-1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典故】

  韦编三绝是比喻读书勤奋的意思。大家对韦编三绝的典故的了解有多少?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韦编三绝典故,供大家阅读!

韦编三绝典故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 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 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 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 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 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 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韦编三绝解析

  【注音】wéi biān sān jué

  【出处】读《易》,韦编三绝。 《史记·孔子世家》

  【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人读书勤奋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三绝韦编

韦编三绝接龙

  韦编三绝 → 绝少分甘 → 甘雨随车 → 车水马龙 → 龙飞凤舞 → 舞衫歌扇 → 扇枕温被 → 被发缨冠 → 冠冕堂皇 → 皇天后土 → 土阶茅屋 → 屋乌之爱 → 爱莫能助 → 助我张目 → 目挑心招 → 招风惹草 → 草率收兵 → 兵不雪刃 → 刃迎缕解 → 解衣推食 → 食古不化 → 化零为整 → 整装待发 → 发凡起例 → 例行公事 → 事必躬亲 → 亲如骨肉 → 肉跳心惊 → 惊弓之鸟 → 鸟枪换炮 → 炮凤烹龙 → 龙蛇飞动 → 动人心弦 → 弦外之音 → 音容笑貌 → 貌合心离 → 离心离德 → 德高望重 → 重蹈覆辙 → 辙乱旗靡 → 靡靡之音 → 音容宛在 → 在所难免 → 免开尊口 → 口耳之学 → 学而不厌 → 厌难折冲 → 冲口而出 → 出谷迁乔 → 乔龙画虎 → 虎踞龙盘 → 盘马弯弓 → 弓折刀尽 → 尽善尽美 → 美意延年 → 年高望重 → 重温旧梦 → 梦寐以求 → 求全之毁 → 毁家纾难 → 难言之隐 → 隐恶扬善 → 善始善终 → 终南捷径 → 径情直行 → 行成于思 → 思潮起伏 → 伏低做小 → 小恩小惠 → 惠而不费 → 费尽心机 → 机关算尽 → 尽忠报国 → 国士无双 → 双宿双飞 → 飞灾横祸 → 祸从天降 → 降格以求 → 求同存异 → 异名同实 → 实至名归 → 归真反璞 → 璞玉浑金 → 金玉锦绣 → 绣花枕头 → 头没杯案 → 案牍劳形 → 形单影只 → 只字不提 → 提心吊胆 → 胆大心细 → 细枝末节 → 节用裕民 → 民脂民膏 → 膏唇试舌 → 舌锋如火 → 火伞高张 → 张冠李戴 → 戴月披星 → 星移斗转 → 转祸为福 → 福至心灵 → 灵丹圣药 → 药笼中物 → 物以类聚 → 聚蚊成雷 → 雷厉风行 → 行将就木 → 木本水源 → 源源不断 → 断烂朝报 → 报冰公事 → 事预则立 → 立身处世 → 世外桃源 → 源源不绝 → 绝甘分少 → 少不经事 → 事不师古 → 古今中外 → 外强中干 → 干城之将 → 将机就机 → 机杼一家 → 家常便饭 → 饭糗茹草 → 草木皆兵 → 兵连祸结 → 结结巴巴 → 巴三览四 → 四面楚歌 → 歌功颂德 → 德厚流光 → 光阴似箭 → 箭在弦上 → 上好下甚 → 甚嚣尘上 → 上下交困 → 困知勉行 → 行若无事 → 事倍功半 → 半夜三更 → 更仆难数 → 数见不鲜 → 鲜车怒马 → 马革裹尸 → 尸居余气 → 气冲牛斗 → 斗筲之器 → 器小易盈 → 盈盈一水 → 水陆杂陈 → 陈规陋习 → 习焉不察 → 察察为明 → 明知故问 → 问道于盲 → 盲人摸象 → 象齿焚身 → 身不由主 → 主客颠倒 → 倒凤颠鸾 → 鸾翔凤集 → 集苑集枯 → 枯木逢春 → 春山如笑 → 笑里藏刀 → 刀山火海 → 海外奇谈 → 谈笑封侯 → 侯门如海 → 海阔天空 → 空室清野 → 野草闲花 → 花颜月貌 → 貌合神离 → 离乡背井 → 井蛙之见 → 见仁见智 → 智勇双全 → 全受全归 → 归马放牛 → 牛骥同皂 → 皂白不分 → 分香卖履 → 履舄交错 → 错彩镂金 → 金城汤池 → 池鱼之殃 → 殃及池鱼 → 鱼烂而亡 → 亡羊补牢 → 牢不可破 → 破颜微笑 → 笑逐颜开 → 开宗明义 → 义薄云天 → 天南地北 → 北辕适楚 → 楚囚对泣 → 泣不成声 → 声嘶力竭 → 竭泽而渔 → 渔人之利 → 利令智昏 → 昏天黑地 → 地大物博 → 博闻强识 → 识途老马 → 马到成功 → 功德圆满 → 满腹狐疑 → 疑神疑鬼 → 鬼使神差 → 差三错四 → 四时八节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diangu/13383.html

  • 【成语典故口若悬河30字】成语典故:口若悬河

    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语言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凝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推荐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口若悬河  晋朝时,有一位大学问家,名叫郭象,字子玄。  他在年轻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

    发布于:2013-11-30

    详细阅读
  • 十二生肖牛图片大全_十二生肖——牛的典故大全

    牛是守信的。它不忘自己的使命,全神贯注的工作,为迎接丰收而奋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有关牛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牛的典故1:  鸡口牛后:由“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得来。《战国策·韩策》中记载,战国后期,各国都在考虑是否与强大的秦国联合。...

    发布于:2013-11-30

    详细阅读
  • 愚公移山的愚是什么意思|愚公移山的典故是什么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下面请欣赏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愚公移山相关典故内容。愚公移山的意思  [释义] 比喻做事有十分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  [语出] 清·黄宗羲《张苍水墓志铭》:“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常人藐为说铃;贤圣指为血路也...

    发布于:2013-11-30

    详细阅读
  • 【投笔从戎的典故出自】投笔从戎这个典故出自哪里

    投笔从戎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它的主人公是谁?有什么成语典故呢?下面是网小编带来的投笔从戎的典故,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投笔从戎的解释  典故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解释意思: 投:扔掉;从戎:参加军队。扔掉笔杆子,投身=了=军队。指弃...

    发布于:2013-11-30

    详细阅读
  • 三国故事妄自菲薄的典故|三国典故:妄自菲薄

    妄自菲薄是三国演义里很著名的一个典故,那么她的由来是什么?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的三国演义典故的妄自菲薄的由来,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妄自菲薄典故:  刘备死后, 诸葛亮决心辅佐刘备之子刘禅统一天下, 复兴汉室。为此, 他倾注全力北伐曹操。出征之前, 他上书劝刘禅保持蜀中政治清明, 使他...

    发布于:2013-11-30

    详细阅读
  • [只许州官放火]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历史典故

    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语言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凝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推荐历史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北宋时,有个州的太守名叫田登,为人心胸狭隘,专制蛮横。因为他名&l...

    发布于:2013-11-30

    详细阅读
  • 东山再起的典故与谁有关|东山再起的典故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 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小编这里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东山再起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典故介绍  东山再起是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其用法偏正式,作...

    发布于:2013-11-30

    详细阅读
  • 【有关花卉的诗词名句】关于花卉的诗词典故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诗词典故,欢迎阅读:  关于植物部花卉的诗词典故  【天女散花】  参见九流部·宗教“散天花”。宋陆游《夜大雪歌》:“初疑...

    发布于:2013-11-30

    详细阅读
  • [三国鸡肋的典故]三国典故:借刀杀人

    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引人人胜、寓意深远的故事,蕴涵着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的三国演义典故,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借刀杀人典故:  三国时期,孔明病故,魏延在军中做了一个头上生角的梦就认为自己可以称王的预兆,就对孔明的安排不满,与马岱起兵攻打杨仪,杨仪看了孔...

    发布于:2013-11-30

    详细阅读
  • 【三国热之火烧赤壁】三国典故:火烧赤壁

    火烧赤壁是三国演义里很著名的一个典故,那么她的由来是什么?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的三国演义典故的火烧赤壁的由来,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火烧赤壁典故:  公元220xx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进而统一了北方,占据了幽、冀、青、并、兖、豫、徐和司隶(今河南洛阳一带)共八州的地盘,形成了...

    发布于:2013-11-30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