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代酒的典故出自哪位历史人物】以茶代酒的典故
【jiaoan.jxxyjl.com--典故】
以茶代酒,即不想喝酒而又难却盛情,就用茶来代替酒。大家对以茶代酒的典故的了解有多少?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以茶代酒的典故,供大家阅读!
以茶代酒的典故
根据三国时期的《三国志》记载:吴国君主孙皓"密赐茶荼以代酒",为"以茶代酒"之典故。公元252年,吴太祖孙权病死,传位于子孙亮,后宫廷政变,孙亮之兄孙休上台。孙休临终时,遗诏儿子做接班人,任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
两位"顾命大臣"嫌孙休儿子太小,改立23岁的"长君"孙皓为帝。孙皓初立时,抚恤人民、开仓赈贫,后变得专横残暴、终日沉浸于酒色从而民心丧尽。孙皓好酒,经常摆酒设宴,要群臣作陪。他的酒宴有一个规矩:每人以7升为限,不管会不会喝,能不能喝,7升酒必须见底。群臣中有个人叫韦曜,酒量只有二升。韦曜原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故孙皓对韦曜格外照顾。看他喝不动了,就悄悄换上茶,让他"以茶代酒",不至于因喝不下酒难堪。
可惜,耿直磊落的韦曜碰到的是个嗜酒如命,贪图享受的平庸幼稚糊涂之主。孙皓竟把宴会演变成了"过家家","皓每于会,因酒酣,辄令侍臣嘲虐公卿,以为笑乐。"韦曜认为这样下去,"外相毁伤,内长尤恨",彻底堕落的孙皓不听韦曜的劝阻,最终,引起孙皓对他的厌恶把他打入天牢,不久被处死。
韦曜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也就是"太傅",所以地位就特殊了,加之当时韦曜正奉命写孙和传,孙皓还指望着他在文中美言自己几句,当然也不想看他一个人喝不下酒搅了大家的兴,就偷偷使出这"以茶代酒"的一招。
可是韦曜竟要批评孙皓,说他在酒席上总是"令侍臣嘲谑公卿,以为笑乐"。
公元273年孙皓把韦曜投入大狱,不久杀了他。280年,吴国为西晋所灭,孙皓也做了俘虏,被遣送到了洛阳,受封的爵位是"归命侯",孙皓最终四年后于病故洛阳,时年42岁,孙皓可以说是以酒误国,但是却留下了一个"以茶代酒"的典故。
以茶代酒的解释
以茶代酒,即不想喝酒而又难却盛情,就用茶来代替酒。这是不胜酒力者而所行的礼节。
以茶代酒的接龙
以茶代酒 → 酒入舌出 → 出以公心 → 心术不正 → 正襟危坐 → 坐观成败 → 败军之将 → 将伯之呼 → 呼幺喝六 → 六尺之孤 → 孤独矜寡 → 寡不敌众 → 众所周知 → 知无不言 → 言过其实 → 实获我心 → 心到神知 → 知小谋大 → 大名鼎鼎 → 鼎鼎大名 → 名目繁多 → 多愁善感 → 感慨万千 → 千载难逢 → 逢人说项 → 项背相望 → 望穿秋水 → 水尽鹅飞 → 飞蓬随风 → 风行革偃 → 偃武修文 → 文不加点 → 点石成金 → 金舌蔽口 → 口讲指画 → 画脂镂冰 → 冰雪聪明 → 明镜高悬 → 悬鹑百结 → 结驷连骑 → 骑驴觅驴 → 驴前马后 → 后继无人 → 人微言轻 → 轻而易举 → 举一反三 → 三生有幸 → 幸灾乐祸 → 祸国殃民 → 民富国强 → 强作解人 → 人多势众 → 众口铄金 → 金刚怒目 → 目光如鼠 → 鼠窃狗偷 → 偷工减料 → 料事如神 → 神通广大 → 大敌当前 → 前所未闻 → 闻一知十 → 十围五攻 → 攻苦食淡 → 淡汝浓抹 → 抹月秕风 → 风花雪夜 → 夜郎自大 → 大打出手 → 手到病除 → 除暴安良 → 良工心苦 → 苦大仇深 → 深入人心 → 心安理得 → 得胜回朝 → 朝梁暮陈 → 陈陈相因 → 因循守旧 → 旧地重游 → 游山玩水 → 水涨船高 → 高义薄云 → 云兴霞蔚 → 蔚然成风 → 风流罪过 → 过街老鼠 → 鼠目寸光 → 光前绝后 → 后发制人 → 人云亦云 → 云过天空 → 空穴来风 → 风卷残云 → 云泥之别 → 别具匠心 → 心口如一 → 一丝不挂 → 挂一漏万 → 万古长青 → 青黄不接 → 接二连三 → 三牲五鼎 → 鼎足而三 → 三命而俯 → 俯仰由人 → 人一己百 → 百折不回 → 回味无穷 → 穷极无聊 → 聊以自慰 → 慰情胜无 → 无拳无勇 → 勇往直前 → 前挽后推 → 推己及人 → 人众胜天 → 天灾人祸 → 祸福相依 → 依依不舍 → 舍己为人 → 轻而易举 → 举一反三 → 三生有幸 → 幸灾乐祸 → 祸国殃民 → 民富国强 → 强作解人 → 人多势众 → 众口铄金 → 金刚怒目 → 目光如鼠 → 鼠窃狗偷 → 偷工减料 → 料事如神 → 神通广大 → 大敌当前 → 前所未闻 → 闻一知十 → 十围五攻 → 攻苦食淡 → 淡汝浓抹 → 抹月秕风 → 风花雪夜 → 夜郎自大 → 大打出手 → 手到病除 → 除暴安良 → 良工心苦 → 苦大仇深 → 深入人心 → 心安理得 → 得胜回朝 → 朝梁暮陈 → 陈陈相因 → 因循守旧 → 旧地重游 → 游山玩水 → 水涨船高 → 高义薄云 → 云兴霞蔚 → 蔚然成风 → 风流罪过 → 过街老鼠 → 鼠目寸光 → 光前绝后 → 后发制人 → 人云亦云 → 云过天空 → 空穴来风 → 风卷残云 → 云泥之别 → 别具匠心 → 心口如一 → 一丝不挂 → 挂一漏万 → 万古长青 → 青黄不接 → 接二连三 → 三牲五鼎 → 鼎足而三 → 三命而俯 → 俯仰由人 → 人一己百 → 百折不回 → 回味无穷 → 穷极无聊 → 聊以自慰 → 慰情胜无 → 无拳无勇 → 勇往直前 → 前挽后推 → 推己及人 → 人众胜天 → 天灾人祸 → 祸福相依 → 依依不舍 → 舍己为人 → 人命关天 → 天下太平 → 平起平坐 → 坐不重席 → 席地而坐 → 坐井观天 → 天渊之别 → 别有洞天 → 天荒地老 → 老气横秋 → 秋水伊人 → 人定胜天 → 天保九如 → 如左右手 → 手不停挥 → 挥洒自如 → 如日中天 → 天下第一 → 一星半点 → 点铁成金 → 金玉良言
-
【成语典故口若悬河30字】成语典故:口若悬河详细阅读
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语言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凝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推荐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口若悬河 晋朝时,有一位大学问家,名叫郭象,字子玄。 他在年轻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
-
十二生肖牛图片大全_十二生肖——牛的典故大全详细阅读
牛是守信的。它不忘自己的使命,全神贯注的工作,为迎接丰收而奋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有关牛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牛的典故1: 鸡口牛后:由“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得来。《战国策·韩策》中记载,战国后期,各国都在考虑是否与强大的秦国联合。...
-
愚公移山的愚是什么意思|愚公移山的典故是什么详细阅读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下面请欣赏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愚公移山相关典故内容。愚公移山的意思 [释义] 比喻做事有十分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 [语出] 清·黄宗羲《张苍水墓志铭》:“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常人藐为说铃;贤圣指为血路也...
-
【投笔从戎的典故出自】投笔从戎这个典故出自哪里详细阅读
投笔从戎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它的主人公是谁?有什么成语典故呢?下面是网小编带来的投笔从戎的典故,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投笔从戎的解释 典故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解释意思: 投:扔掉;从戎:参加军队。扔掉笔杆子,投身=了=军队。指弃...
-
三国故事妄自菲薄的典故|三国典故:妄自菲薄详细阅读
妄自菲薄是三国演义里很著名的一个典故,那么她的由来是什么?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的三国演义典故的妄自菲薄的由来,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妄自菲薄典故: 刘备死后, 诸葛亮决心辅佐刘备之子刘禅统一天下, 复兴汉室。为此, 他倾注全力北伐曹操。出征之前, 他上书劝刘禅保持蜀中政治清明, 使他...
-
[只许州官放火]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历史典故详细阅读
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语言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凝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推荐历史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北宋时,有个州的太守名叫田登,为人心胸狭隘,专制蛮横。因为他名&l...
-
东山再起的典故与谁有关|东山再起的典故详细阅读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 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小编这里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东山再起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典故介绍 东山再起是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其用法偏正式,作...
-
【有关花卉的诗词名句】关于花卉的诗词典故详细阅读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诗词典故,欢迎阅读: 关于植物部花卉的诗词典故 【天女散花】 参见九流部·宗教“散天花”。宋陆游《夜大雪歌》:“初疑...
-
[三国鸡肋的典故]三国典故:借刀杀人详细阅读
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引人人胜、寓意深远的故事,蕴涵着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的三国演义典故,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借刀杀人典故: 三国时期,孔明病故,魏延在军中做了一个头上生角的梦就认为自己可以称王的预兆,就对孔明的安排不满,与马岱起兵攻打杨仪,杨仪看了孔...
-
【三国热之火烧赤壁】三国典故:火烧赤壁详细阅读
火烧赤壁是三国演义里很著名的一个典故,那么她的由来是什么?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的三国演义典故的火烧赤壁的由来,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火烧赤壁典故: 公元220xx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进而统一了北方,占据了幽、冀、青、并、兖、豫、徐和司隶(今河南洛阳一带)共八州的地盘,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