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说课稿]《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初中语文说课稿 2013-09-30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初中语文说课稿】

广西来宾市一中 韦茂亮

  

教材简析: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补世力作。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自创新格而弥足珍贵,彪炳千古而有无限的可开掘性。

本课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六国论》和《游褒禅山记》是教读课文,《伶官传序》和《石钟山记》是自读课文。《六国论》和《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都是因事说理的游记。《游褒禅山记》显然引领了《石钟山记》。

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够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

一、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三、词类活用。

教学难点

一、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法运用:

指导思想: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的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知结构,激励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应在课前梳理清楚。

二、本文又是一篇游记,可与学过的旧课文进行联系比较。

三、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风光图片以及作者的游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四、为了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词语,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课堂习题。

教学方法:

诵读法---古诗文需要熟读背诵。

串讲法---文言文需要疏通文意。

提问法---课堂上需要师生互动。

比较法---新旧知需要温故知新。

讨论法---课堂上需要活跃气氛。

练习法---教学上需要精讲多练。

教学媒体:

录音机、多媒体课件、幻灯片。

学法指导:

高一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已具备了一些基础知识和积累,但对如何学习文言文,还是一个新课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逐步走向独立学习的境界。

一、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二、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遵循的原则。

三、调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积极性,教师适时点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提示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所阐述的道理。

五、鼓励学生及时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积累文言文知识。

教学程序:

教学本课可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

首先给学生介绍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学生通过诵读领会了“无限风光在险峰”一句的含义。随后因势利导,引出课题,指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含有类似的深邃哲理。

2、 整体感知:

先用录音机播放课文朗读,再组织学生诵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纠正不正确的读音。并以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①课文中记游部分,集中于文中哪几段?(第1、2节)

②文中第三段的议论是针对哪部分内容阐发的?(第2 节)

得出怎样的结论?(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文中第三段的议论是针对哪部分内容阐发的?(第3 节)

得出怎样的结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之也。)

④请同学们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能够作为\\\"无限风光在险峰\\\"注脚的语句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3、 写作顺序:

A、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B、记游洞经过

C、抒发游洞的感慨

D、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E、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4、课文分析:

A、引导学生自读前两段,让学生叙述游山经过。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出重点实词的解释方法。

( “舍”在注释中解释为“筑舍定居”,其根据是什么?曾见过的类似的句子有哪些?这样解释是古汉语的什么特点?——名词活用作动词,曾学过“驴不胜怒,蹄之”、“公将鼓之”等。总结:“慧褒始舍于其址”,在“其址”前边的必须是个动词,来表示慧褒的动作。因此,从“舍”的名词必须引申开去,会想到“舍”是由人建造给人居住的,故释为“筑舍定居”。这便是从词的位置以及词的关系来揣摩词的意义。因此,识词辨义要考察语言环境,不但在句中看,还要注意句与句的关系。前两段中用法相近的还有: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作动词,“命名”之意。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之意。这便是词类活用)

B、以提问方式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

(1)第1 节中为何提及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为后文作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物的本源,充分体现了“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这也是“深思慎取”的依据。)

(2)第2 节略与详是怎样安排的?其中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略写游前洞。详写游后洞及所见所感。)

(对比有: 前洞 后洞

平旷 幽深

甚众 已少、又少

余所至浅 好游者所至深

还有见到奇景的欣喜与出洞的后悔相比。)

(作用:为议论作铺垫。)

C、课堂训练:

归纳“名、曰、文、进、奇、好、出、极”的意义与用法。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第二课时:

1、导入新课;

第二段详写游后洞的经过,着重写在力尚足、火尚明的情况下,竟随“怠者”而返的遗憾心情。还有前洞与后洞的对比,都为第3、4段 的议论打下伏笔。

2、思考,回答第2自然段的层次: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到段末,追记后洞所见并表达遗憾的心情。

3、诵读第三段:

教师范读并穿插评点,及时进行提问和展开讨论。

提问

①古代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句话来概括。

(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②作者说“不能至”是针对什么说的?

(不能到达洞的深处,见不到“非常之观”。)

③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④“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讨论

①“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极夫游之乐”是针对什么说和?

(至洞之深处。)

③为什么到了洞的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

(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④作者“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随之止。)

小结:“随之止”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做最大的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由此得出本段的结论:要有志。

4、读析第4 段:

学生朗读,然后展开讨论。

(1)“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其文漫灭。)

(2)“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3)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为什么?

(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从“何可胜道也哉”中,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

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

由此得出本段的结论:要深思慎取。

5、略讲第五段:了解古人写游记结尾的写法和作用。

6、总结扩展:

中心思想。(这篇游记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写作特色。(因事见理、叙议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结构严密、前后照应)

心得交流。(各人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7、课堂练习:

整理虚词“其”字的用法(结合练习“三”)。

完成课后练习“一”。

8、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课后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要力求体现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记叙 记山(山 → 院 → 洞 → 碑) 仆碑(1节)

(1、2节) 游洞(前洞 → 后洞) 后洞(2节)

 

议论 怠出而悔 有志、力、物(3节)

(3、4节) 漫灭谬传 深思慎取(4节)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结构严密、前后照应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chuzhongyuwenshuokegao/11977.html

  • [《七颗钻石》说课稿第一课时]《七颗钻石》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江苏教育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课《七颗钻石》,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这则童话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善良的小女孩因为充满了爱心而得到了生活对她的巨大回报的故事。从而告诉读者,爱心的力量是神奇的。童话文字浅显易懂,...

    发布于:2013-10-04

    详细阅读
  • [《端午日》沈从文]《端午日》说课

    江苏大丰市万盈二中 陈继军一、说教材1、《端午日》是苏教版七年级教科书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编者以民俗风情为主题分别编入了《端午日》等四篇课文,它介绍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是一篇新增加的课文,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

    发布于:2013-10-04

    详细阅读
  • 部编版《珍珠鸟》说课稿|《珍珠鸟》说课稿3

    《珍珠鸟》说课稿黄务中学 刘宏丽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 《珍珠鸟》这篇课文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语文的第五单元。这个单元都是写人与动物动物的佳作。阅读这些文章,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他们深入思考人和动物的关系。。 冯骥才写的这篇散文,通过人与鸟...

    发布于:2013-10-04

    详细阅读
  • 愚公移山说课稿一等奖|《愚公移山》说课稿2

    《愚公移山》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设计 《愚公移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它塑造了老愚公这个性格鲜明的形象,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愚公移山》编排在第五册“文言文综合阅读(一)”单元中,本单元将文言文集中编排,试图从文言词法上来“合”...

    发布于:2013-10-04

    详细阅读
  •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十分钟_云南的歌会说课稿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各位评委,我说课的课题是,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云南的歌会》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手段、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www diyifanwen com)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第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发布于:2013-10-04

    详细阅读
  • [《斑羚飞渡》的故事]《斑羚飞渡》说课稿3

    《斑羚飞渡》说课稿杭州艮山中学 徐巧玲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本单元编选了《珍珠鸟》、《斑羚飞渡》、《华南虎》《马》《狼》五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本文描写的是一群被...

    发布于:2013-10-04

    详细阅读
  • 幼儿园大班语言《犟龟》说课稿|《犟龟》说课稿

    《犟龟》说课稿 王晓敏 我说课的题目是《犟龟》,我将从以下四方面来说这节课。一、 说教材1、 说体系。《犟龟》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五单元第十七课。本课是学生升初一之后接触到的第一篇童话,第一课时简介了童话特点,引导学生默续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情节。本节课...

    发布于:2013-10-04

    详细阅读
  • [《化石吟》的吟是什么意思]《化石吟》的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张锋的科学诗《化石吟》。首先,我对本课内容分析如下:《化石吟》所在的这一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新课标在这一单元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化石吟》写的是...

    发布于:2013-10-04

    详细阅读
  • 【张掖铁路学校怎么样】张掖铁路学校新课程改革研讨观摩课说课稿《海燕》

    张掖铁路学校新课程改革研讨观摩课说课稿语文组 张晓军一、教材分析1、地位作用:《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本文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的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

    发布于:2013-10-04

    详细阅读
  • [《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一等奖]《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3

    我的叔叔于勒杨 洁 一、教材分析 1 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初中语文课本所录选的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虽然篇幅短小,但在艺术上却颇多成。.他的手法,寓主题于平淡自然之中。他的人物,在语言动作之中有内心世界的表露;他的情节,在平铺直叙之中有波澜起伏;他的描写,在平实朴素之中有锋芒;他的幽默,...

    发布于:2013-10-04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