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第四单元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2013-05-02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八年级下第四单元教案

《云南的歌会》

一、教学课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云南的歌会》  
二、授课学时:两课时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能力目标: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重点:
1、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体会内容和写法的上的差异。  
2、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  
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妙处。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
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探究 、研读、讨论来使学生深入体会云南歌会的美,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地理课中,我们已领略过美丽的西双版纳那热带雨林特有的自然景观和别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也经常在电视中欣赏到傣族优美的孔雀舞和热闹的泼水节。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沈从文先生的《云南的歌会》,作者独具匠心地为我们展示了云南这个多民族地区的另一种风情——歌会,下面让我们跟随沈从文先生的脚步,在“月光下的凤尾竹”的乐曲中去神游云南歌会,去品味人生的美好,生活的美好。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讳(huì)    酬(chóu)和   铁箍(gū)   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忌讳:忌怕而隐避。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2、学生在背景音乐中朗读课文,要求读完课文后能说出自己通过本文对云南的歌会有了哪些了解。
    本文以老练而又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描绘了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这是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就可以获取的信息。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时应引导大家注意每种歌会形式的特点,如: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并总结归纳:
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才智大比拼;
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金满斗会——民歌传承,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12345678910
3、学生根据以上感知整理全文结构:  
总起全文(1)  
山野对歌(2~3)    
分写三种场合的歌会(2~5)山路漫歌(4)   
金满斗会(5)  
(三)赏析品读课文:  
1、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指名朗读2~3段,要求其余学生思考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山野对歌并做批注。
(学生不难看出“山野对歌”这一片断首先介绍了对歌的地点和内容,然后主要通过描写对歌中的年轻女子的动作、神态、外貌来表现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快。)
教师导引:  
(1)、同学们注意,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  
(2)、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3)、“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不能。“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4)、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  
(5)、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机智才能)  
(6)、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动作、神态、外貌)  
(7)、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  
(8)、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明确: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  
2、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更直观的去理解对歌时人物的情绪,可引导学生模仿《刘三姐》即兴对歌(多媒体播放《刘三姐》对歌的片段)
3、集体朗读2~3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云南的歌会》,理清了文章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请同学们思考回答:文章首先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然后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合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生答)看来,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云南的歌会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
(二)研读品味4~5段  
1.赏读“山路漫歌”。  
(1)、默读第4段,勾画出好词好句,并与同学分享。
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 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悦耳好听的山歌)  
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淳朴本色美)  
现在默读课文第四段,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并勾画出好词好句,等会让大家分享一下。(提示:我们可以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来赏析好词好句)  
例: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教师在让学生说得尽兴时提醒学生注意:本段要表现的歌会形式是什么?写人们唱歌的有几句话?写环境的又有几句话?目的是引入下一环节的讨论。)12345678910
(2)、讨论:本段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白:这些优美的语句描写出了当地优美的环境,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只有这一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任务优美的歌!板书:以景衬人  
(3)、拓展想象: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赶马的女孩会唱什么?(自由讨论)
(4)、齐读第4段。
2、 赏读“村寨传歌”
(1)、老人常说“十年难逢金满斗”,齐读第5段,将“金满斗会”与前两种形式的歌会比较,说说“金满斗会”的难得之处在哪里?
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场面盛况空前    
人多: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时间长: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盛妆: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  
b、传承民族文化——由老一代汇集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  
(2)、齐读第5段。   
(三)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如有时间可简单介绍《边城》与凤凰)
(四)总结  
赏读《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在作者引领下,我们对自然、对人、对艺术进行了一番品味,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同时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学们,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热爱那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吧!  
(五)拓展延伸  
播放剪辑好的相关音像资料
1.趣味竞猜:所播放的音像片段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或地方的民歌?
(如:《阿诗玛》—彝族,《五朵金花》—白族,四川的“跑马溜溜的山上”、陕北的“信天游”、内蒙古的“敖包相会”、新疆的“掀起你的盖头来”等等)
2.学生展示收集到的其他民俗文化现象。
(六)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第二题,体会不同的人物描写
2、学唱一首民歌

《端午的鸭蛋》
王诗路
一、教学课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端午的鸭蛋》  
二、授课学时: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情感
能力目标:诵读课文,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端午风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情感。  
难点:  
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有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12345678910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
谈话激趣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拓展延伸法等。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自己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XX年五一的7天长假被取消,但同时增加了三个传统节日假,分别是(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大家回忆一下在过这些节日的时候家里都会有哪些习俗?
今天,我们就随作家汪曾祺一起去江苏高邮,不但看看那儿的端午风俗,还要尝尝他们端午的鸭蛋。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自由快速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检查学生自读课文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门楣(méi)    苋菜(xiàn)    籍贯(jí)    硝药(xiāo)
腌腊(yān)     络子(lào)    大襟(jīn)   车胤(yìn)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3、再读课文,用勾画圈点的方式思考:(先独立思考,再邻座二人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①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②作者家乡的鸭蛋有什么特点?
③作者笔下的端午的鸭蛋有哪些情趣?
明确:
① 作者家乡的端午共有七种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② 作者家乡的鸭蛋有三个特点:质细、油多、蛋黄红。
③ 作者笔下的端午的鸭蛋情趣有: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做鸭灯。
4、在上述三个问题的解答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端午的风俗①―――家乡的鸭蛋②③―――端午的鸭蛋④⑤
(三)、品读课文
1.让学生从课文的三个层次中任选一层,先同桌二人练读,再自主全班示范朗读。师生共同评点,并交流阅读感受。
如:一个小小的鸭蛋,作者却写得有滋有味,用了一些方言,挺有地方色彩的……
2. 教师先肯定学生们的感受,并介绍汪曾祺的创作特点:
汪曾祺长于江南,定居京城。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他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领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汪曾祺曾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3.师生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①、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 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
②从文章思路来看,先谈端午风俗很有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 12345678910
 [过渡:看来在家乡端午的众多风俗中,作者对鸭蛋情有独钟,想来它必定有什么独特的滋味令作者魂牵梦萦吧。]
(2)思考: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为何引用袁枚的《腌蛋》、否定北京的鸭蛋?
明确:
蛋白柔嫩 、油多 、黄是通红的 “双黄蛋”(总:质细而油多)
(可通过引导回忆尝过或见过的鸭蛋加深印象)
 [过渡: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读出汪先生的一个心愿:让高邮鸭蛋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同学们你能否用一句话替汪先生宣传他家乡的鸭蛋。(学生交流,然后进行即兴回答)]
如:
高油,高油 高邮的鸭蛋很多油
高邮鸭蛋 谁吃谁知道
高邮 油高 鸭蛋中的大金蛋
日啖鸭蛋三两个,不辞长作高邮人。
(评出最佳语句)
 [过渡:其实,在很久以前就有人为它作了宣传,他就是袁枚。我们读读他是怎样宣传鸭蛋的。(学生读引文,然后讨论问题)]
②引用袁枚的《腌蛋》,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气,避免了行文的单调死板。而且袁枚对于咸鸭蛋的见解,与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说到袁枚。说自己不喜欢袁枚,体现了作者率真的个性。同时也说明高邮鸭蛋历史悠久,闻名全国。否定北京的鸭蛋留露出对家乡由衷的喜爱之情。
(3)思考:端午的鸭蛋着重写鸭蛋络子、吃鸭蛋、玩蛋壳,为什么写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行文活泼生动。充满童趣,抒写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四)、口头表达
现在有一位外地游客想请你介绍南川的风俗,你会重点介绍什么,怎么介绍?
(五)、课堂小结
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板书:故乡情结)
  写鸭蛋——抒故乡情,这种写作方法是:借物抒情(板书:借物抒情)
(六)、课堂延伸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端午佳节。然而在XX年端午节来临之际,忽然有“可靠消息”(《人民日报》)说,这个我们的传统节日,亚洲某国家(指韩国)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并且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你对此有何看法?
  学生交流,小结
  1、果真人家要申报,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尽管这节日的“出生证”在我们这里,但谁叫我们这几年连粽子都懒得吃了,而人家却有“规模和气派”地发展起“端午文化”了呢?
  2、端午节等会不会被“端”走,根本还在于我们对待传统节日的态度问题,那就是我们对待民族特色的文化是不是热爱,以及热爱到何种程度。
  3、与情人节、圣诞节等一系列洋节近年来在中国的火爆热闹相比,端午等中国传统佳节实在是太冷清,太受冷落了。
  小结:看看我们自己,一提起吃就是肯德基,一提起穿就是耐克,一提起节日首先想到的就是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再对照对照作者,有谁今天还这样虔诚地吃鸭蛋?有谁把端午吃鸭蛋还当作一种幸福和快乐?有谁还在一年之中早早地期待着端午节幸福地到来?我们看看屈原是怎么死的,人们为什么纪念他,就会明白端午节一旦流落异乡我们失去的将会是什么。因此,我们要热爱,要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板书:珍视传统文化)12345678910
(七)、作业布置
1、搜集关于端午节传说
2、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把你在中秋节中记忆犹新的一件趣事、一种美食写成200字左右的片段。

《吆喝》
一、教学课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八课《吆喝》  
二、授课学时: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作者。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文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重点:
1、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  
难点:  
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
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探究 、研读、讨论来使学生深入体会北京吆喝声的情趣,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放一段带有老北京方言特色的录音或音乐,看大家是否听得出。“京片子”或者“京味儿”,比如北京人的那张嘴呀,不但能吃、能喝、更能说。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老北京最有特色的声音——吆喝[板书]。
(二)作者简介
    萧乾——原名萧秉乾,生于北京,蒙古族。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主要著译作有《梦之谷》、《人生百味》、《尤利西斯》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囿(yòu)   钹(bō)   招徕(lái)   铁铉(xuàn)   隔阂(hé)
饽荠(bí qí)   秫秸秆(shú jiē ɡǎn)   馄饨(hún tún)
钳形(qіán)  佐料(zuŏ)  雪花酪(iào )  蘸(zhàn)  卤煮(iŭ)
2、整体感知
(1)作者在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吆喝声?
明确:大米粥、油炸果、青菜、花、馄饨、硬面饽饽、还有烤红薯、青菜、小金鱼儿、蛤蟆骨朵儿、乞丐、荷叶糕等
可见老北京吆喝玲琅满目的商品真是应有尽有。借用《口技》里的一句话,形容就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2)吆喝这么多东西,读起来却杂而不乱,作者是如何有条不紊地把它们一一描绘出来的呢?(写作顺序)
明确:本文介绍了旧北京城大街小巷一年四季、从早到晚各种各样的吆喝声。
(四)、赏析课文
1、全文提到的吆喝中关于哪一类的最多?(吃食)在这些吆喝中让你最想吃的是哪一种?试试你来叫卖一次,注意吆喝的特色。
2、这小小的吆喝词,真可谓手法多样,贴切生动,不时借个比喻、拟人、来点夸张;不仅写味儿、还写形状、写色彩。平实中透着儒雅,质朴又不失鲜活。这些诱人的吆喝,老北京人可不是读出来的,他们是……唱出来的!
找出作者写的怎样唱出吆喝。
3、欣赏老北京吆喝声。
(五)、问题探究
1、北京街头卖东西的有很多,为什么作者只介绍了其中的几种吆喝,其余的只简单的说他们卖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12345678910
学生自由发言。
从全文看,作者有较高的对材料加工裁剪的写作功夫。如何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的事物,本文为我们作出了示范。
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声会吓了个马趴?
作者上文有交代“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对卖荷叶糕的吆喝声“特别害怕”,所以当有人在背后突然发一声喊,自然很可能会“吓了个马趴”。这样写也有一些幽默调侃的用意。“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一句就十分幽默风趣。
3、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六)、拓展延伸
1、回忆你儿时所听到过的吆喝声与同学们交流。
2、现在你的身边是否还有这样的吆喝声?
(七)、课堂小结
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此外,文章在结构的安排上也颇有独到之处。
(八)、作业布置
1、收集现在还存在的吆喝,记录下来
2、以“我们身边的广告”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可以是调查报告,可以是散文小品,也可以是相声等其他形式)。
《春酒》
一、教学课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春酒》  
二、授课学时: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品味文章的关键性词语和句子,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2、理解文章表达的思乡这一主旨。
能力目标:
1、根据积累的生活经验,创设阅读氛围,领悟文章的意蕴。
2、通过分析课文,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文中所表现的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品味文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之情,从而获得美的情感体验。
重点:
1、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难点:  
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点。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
情景教学法、朗读教学法、讨论质疑法、品读鉴赏法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1、导语: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从小到大,我们都是伴随着这些年年依旧的节日,和亲人一起度过的。在这些传统节日中,同学们最盼望的无疑是春节。春节不仅有玩的、吃的、穿的,更有压岁钱,可以买很多想要的东西。但每个地方过年的风俗又不尽相同,那么浙江温州一带是如何过年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琦君的《春酒》。
2、作者简介:
琦君,1918年出生,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三江大学中文系。1949年赴台湾,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她现在已成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是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的作者。其作品多以儿童故事为主,大半以她家乡浙江温州为背景,作品中的那些风土人物勾画出一副中国农村社会的朴素生活图景。琦君的作品,有与人不同的独特风格。特别是散文,作品中那股真挚的情意,感人至深。再加上笔致婉约,使文章散发着迷人的气息。
(二)、整体感知课文,体味作者情感12345678910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配乐《思乡曲》)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划出你认为能表达思乡之情的句子
2、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
(作者不仅仅是怀念家乡的春酒,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美、人情美,写自己对家乡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着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
(三)、指导学生分组合作研讨课文
1、作者在文中叙述了儿时在故乡的哪几件事?这些事都是作者家乡的风俗,你喜欢这儿的风俗吗?为什么?
板书小结 :过新年   喝春酒   喝会酒 —— 风俗美
2、在这几件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板书小结:母亲   “我”  阿标叔  乡邻乡亲
3、作者用一些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描写风俗。请你找出来,并谈谈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1)、母亲
 ①“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是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
 ②“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喜气。”
小结:突出母亲热情好客、慷慨大方。
(2)、花匠阿标叔
“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兴高采烈”。
小结:突出花匠阿标叔的热心。
(3)、乡邻乡亲
①“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
②“席散时,会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
③“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小结:表现了乡亲们的热情大方。
(4)、“我”
①“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②“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小结:表现我充满了童真童趣。
4、通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你对这些人物也有自己的看法,请谈谈!学生讨论、交流:
师指导要点:人情美(板书)
5、作者为什么能在几十年之后对家乡的过年时的生活细节记得那么清楚,描写得那么细致呢?
指导要点:对故乡有感情。
问:对故乡的什么有感情呢?
指导要点: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也表达了游子殷殷思乡之情。
问:所以“春酒”是一杯什么样的酒?
指导要点:怀旧思乡的酒(板书)
(四)、迁移扩展
思乡是远离故乡的人都会产生的一种思绪,余光中的《乡愁》为什么能有这么广的影响,就是因为它道出了许多游子的心声。叶落归根,这是人之常情,对故土的眷恋,是任何人也无法割舍的情感。你读过这类作品吗?把你所读作品的内容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1、余光中《乡愁》……
2、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李白《静夜诗》
4、杜甫《月夜忆舍弟》“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12345678910
5、马致远《秋思》
6、苏轼《水调歌头》
(五)、总结
琦君说过:“人和花草树木一样,都有自己的根。”是啊!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有谁能够忘记生养自己的故乡呢?,远离故乡的人,无论与故乡的距离有多远,总不会忘记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亲人、故乡的一切。每年春节前夕,离家的人尽管票难买、车难乘,但家还是要回的。父爱天高,母恩难报,最难忍受思乡情。这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积淀下来的中国人最深厚的情感基础。事实上,正是这种特有的情感基础,才让我们中华民族一代一代繁衍壮大,成为伟大的民族。
(六)、作业:
积累“思乡”的诗句。
研讨与练习
预习新课
(七)、播放《思乡曲》结束这一节课

《俗世奇人》
一、教学课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十课《俗世奇人》  
二、授课学时: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曲折有致安排情节的结构方法。
能力目标:
熟读课文,理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对文章的表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培养重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
重点:
体会本色朴素、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特色。
难点:  
学习曲折有致安排情节的结构方法。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
1、  朗读法。知道学生朗读,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声调、语气,读出情趣,要读得活灵活现、声情并茂,并联系表情朗读。
2、  讨论点拔法。本文文字浅显,故事生动,阅读障碍不大,教学中宜用学生自主活动、合作研究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品读法。集中鉴赏本文独特的语言风格,揣摩语句的丰富意蕴,可口头评析,也可联系写简短的评析文章。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也许不会忘记那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吧。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形象地再现了苏轼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奇绝!妙绝!今天,我们再来见识两位高人,他们就是冯骥才笔下的刷子李、泥人张。
(二)、课前口头演讲,徽剧奇人绝技
   多媒体播放话剧《俗世奇人》片断。
   学生讲述课前搜集的奇人高手的故事,教师也可介绍冯骥才《俗世奇人》中的其他人物,如:酒婆、张大力、青云楼主、牙医华大夫等。
(三)、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循声低和,初步感知问意。
2、学生联系表情朗读,要求读出声调、预期,要读得活灵活现,声情并貌,读出单口相声的味道来。
3、学生自荐,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也可示范朗读文章片断,如“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者。”顺势作朗读知道:朗读时对于“绝活”“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等词语则应该用降调,应读出没落、受窘的情状,还应该表现出“码头”对他们不屑一顾的神情;可辅以一定的手势动作以增强表达效果。
4、学生大声读课文,力求表现最佳水平。
(四)、课堂小结
《俗世奇人》奇绝!妙绝!奇在人物,妙在情节、语言。做派奇的刷子李,行事奇的泥人张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冯骥才先生写人虚实的高潮技艺更让我们拍案称奇;那津味十足、本色朴素而又幽默传神的语言更是余音绕梁,历久不绝。读这样的作品,如夏日饮冰茶,爽口又爽心。12345678910
   值得人深思的是该如何保护这些无形的民间文化遗产,我们该做点什么?从冯骥才先生充满睿智的文字中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让我们勇敢地承担起这一责任,为文化大厦添砖加瓦,为文化巨轮保驾护航!
(五)、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大家共同明确。
1、如何理解题目中的“俗事”“奇人”?
2、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都是“奇人”,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3、本文在清洁结构有什么特点?
4、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六)、体验与反思
1、学生推选班里有绝活的小能人上台展示才艺。
2、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特征,写一篇人物速写。
3、学生读自己的文章,然后集体评议。
(七)、布置作业
1、整理课上的“人物速写”片断,把它收藏在《成长的足迹》中。
2、课外阅读冯骥才《俗世奇人》中的其他篇章

12345678910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yuwenjiaoan/7452.html

  • 《阿里山纪行》原文|《阿里山纪行》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仿照示例,以“江上白帆”开头写一句话示例:山上树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江上白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文开头陈述两岸人民各自最喜爱的歌曲,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春酒》赏析|19《春酒》说课教案

    03一.说教材《春酒》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以民俗为主题和主要内容,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民俗更是异彩纷呈,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族文化。《春酒》一文是通过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表达了思乡的主题。笔触细腻,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学习本文,不仅让我们...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阿长与山海经_阿长与<山海经>

    课题课型新授授课时间总第 课时教学目标教 材 分 析概述重点难点教具录音机、投影仪教学法设计朗读法、引导法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背景音乐) 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计划】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叙事性作品,它们或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使学生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藤野先生》——鲁迅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文章重点叙述了自己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追述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2021_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

    纪念白求恩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议论文。纪念是为了学习,因此学习白求恩(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全文的一条主线。二、重点、难点   1.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   2.运用对比的方法,体会对比的作用。三、教学方法  采用以...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翻译|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

    22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1认识“铭”“说”两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高尚的情操。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从文中获取启示,并对自己的处世观点、态度的再认识。课时安排...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答谢中书书》教学案例]《答谢中书书》教学案

    张笑天——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教师提问所学的写山水的古诗导入,让学生吟咏从而体会作者...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600字]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训练复习

    第五单元作文训练 扩写·改写《石壕吏》 共2课时授课时间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课型写作课主备课人 学习目标1、 了解“改写”主要方式及基本要求。 2、 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巩固人物描写的方法。重点难点1、 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仍要体现原文的基本精神,...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大雁归来|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教学目的1.说明的对象和特点。2.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教学重点、难点1.对象的特点。2.生动描写。3.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自主预习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迁徙(xi3) 雾霭(ai3) 窥(kui1)探 缄(jian1)默 狩...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课文《蜡烛》]《蜡烛》同步练习1

    ●活动与探究一、写作活动1 就学校出现的好人好事,写一篇人物通讯,以记叙为主,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2 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改写课文,题目为“你好,老妈妈”。二、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1 在图书馆、网上查找资料,了解一下人类历史发生过哪些大规模的战争,重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战争发生的原因...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