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原文_《阿里山纪行》课堂教学实录

八年级语文教案 2013-04-0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设想:
            《阿里山纪行》一文,是美学家吴功正先生的作品,在遣词造句上尤见功力。若只是将游览线路作导游式的讲解,恐学生难免学之无味。因此将重点放在对字词句的品味,并联系过去所学,或生活实际,创设欣赏美的情景,以期使学生能深入文章,去体味文字之奇妙,景致之奇美,语文之大美。
             
            教学环节:
            1、由名句导入
            2、由填字引入文章整体把握
            3、进入阿里山特有风光——神木描写的赏析
            4、发现字词句之美,品味词句之奇,读出文章情味(着重把握几个动词、叠词、描摹优美的语句及蕴含人文色彩的语句)
            5、总结本课内容,结语与导入语相呼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初一时,我们随郦道元一起去聆听过三峡的流水,也曾随刘叙杰一道登临过巍巍的钟山。所以林语堂曾经感慨地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板书)今天我们就随中国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一道,去领略大自然的另一个杰作——阿里山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自主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抓住一个字来概括阿里山神韵。(在学生诵读过程中,教师板书“泰山天下_____,华山天下_____,峨嵋天下_____,阿里天下_____”,后巡视课堂)
             
            三、过渡: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祖国的山山水水也自有其独特的魅力。(看黑板,完成板书)泰山天下雄,华山天下险,峨嵋天下秀。那么阿里山呢?(引导学生发散想像,并对文章从整体把握)
            生:我认为是“美”。因为,文章所写景色非常美,文句也非常优美。
            生:我觉得是“静”。因为阿里山的氛围相当的安静。
            师:为什么呢? 12345
            生:因为文章无论是写姊妹潭,还是写未加砍伐的原始森林,还是曲径幽路,都充满了一种静谧的气氛。
            师:从文章整体感受,的确阿里山的很多景致都被描绘非常静谧。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生:禅,因为文章中提到“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禅是佛教用语,给人一种非常安静,沉静的感觉。
            师:嗯,仿佛入定一般,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生:我觉的“奇”字好。因为阿里山的山水和“神木”非常的美,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大自然的奇迹。
            生:我觉得“幽”比较好,因为“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这一句让人觉得身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精神似乎也更加幽深起来……
            师:嗯,更深入了,似乎不仅仅是外部环境的安静,内心也更沉静了。
             
            四、过渡:大家所讲的都很有道理。我在备课的时候也找了一个字,同刚才那位同学一样——“奇”。接下来我谈谈我的理由。
            凡概括一处的特征,总要从他最有代表性的景(板书)看起来。比如,苏轼曾经说,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化用过来,到台湾,不游阿里山,乃憾事也。到阿里山,不游神木,乃憾事也。(引入具体文段赏析)
            我们一起来看这株神木到底独特在哪里?
            (读课文说明神木形态的语句)58米是什么样的概念?虎丘塔48米,神木还要整整高出10米;6.5米的胸径等于多少周长?(请学生速算)20.41米,若是一人伸开双臂有1.5米,那么整整要14个人才能合抱,大家可以想像一下这是怎样的规模。(使学生对描写对象有直观的了解,为与作者产生情感体验的共鸣作准备)
            所以我们看作者是怎样形容它的。
            众生:罕见的庞然大物。
            师:奇还奇在,即便遭受到巨创,被劈为三段,这棵树中巨子还是……
            生: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12345
            师:果然气势不凡。我们一起来把这一自然段读一下。
            (生诵读段落,后师板书读错字词。指导应将这4组4字短语所表现的威风的气势读出来。生再读一遍。效果更好一些。)
             
            五、过渡:文章的“奇”不仅仅表现在景物之奇,吴功正作为一位美学家,其遣词造句也是相当考究的,大家可以再次品读课文,你觉得文章中有没有用的非常精到的奇词妙句?有没有让你读来怦然心动的词句?(引入揣摩字词句之奇妙)
            (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板书“动词,叠词……描写优美,有文化气息……”等作品读提示)
            生:我觉得“那是静谧……禅的世界。”写的非常好,把整个宁静的世界用三个词就概括出来了。简单,但又很到位。
            生:我喜欢“潭无……却又没有了。”用三个比喻,写出了声音的细切。
            师:读到这里有没有联想到我们曾经学到的一个语段?(回顾所学内容,新旧文章在比较中更能使学生了解课文中所创设的情景)
            众生:《老山界》里有一段相似的环境描写。
            师:这两段相同的是,写声音的细小,其目的在于……
            诸生: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师:我们可以再联系到我们所学的古诗,有哪几句与这段文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联系诗文,诗文的典雅与文章本身情境相辅相成,也为下文发现富有文化气息的语句作铺垫)
            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师:非常好。还有其它发现吗?
            生:我喜欢后面那句,“偶有人声也是……安宁。”仿佛游客都不舍得打破森林的宁静,小心翼翼的样子,能体会到游客对森林的喜爱之情。
            师:是啊,平常的句子后蕴含着深深的感情呢。其实我觉得这一段中最后一句也很有意思,不知你们有没有注意,你们读读看,当他们“深深地吸气”时是怎样的情态阿?
            生:很用力。非常珍惜似的。12345
            师:很用力,如饥似渴似的。我们可以体会到,现在都市的环境越来越差,充满喧嚣。突然来到这样一个静谧的环境里,这些游人怎么能不感到惊奇,深深吸气,顿觉返璞归真。这句也可以读出他们的喜爱之情。
            生:我觉得是这句,“它仍然……标志、灵魂。”神木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有这样威风的气势,并且成为了阿里山的标志、灵魂。应该是代表阿里山,甚至是中华民族的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
            师:想得非常深入阿,将简单的叙述语句的内涵拔高到了精神层面,上升到了民族精神,很有深度呢。
            生:“树木……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这句用多个比喻写出了森林树木的形态,非常形象。而且他用了一组对偶句,读来很有节奏感,琅琅上口
            师:虽然是一片树林,树与树之间还有着细微的差别,所以喻体也有不同。如果我们把“孙武”、“秦皇”去除,喻体仍是“军阵”、“兵马”,读来又没有区别呢?
            生:有,秦皇、孙武都是历史人物,加了之后似乎更能突出原始森林的历史感。
            师:在文章中加入历史元素,能使文章读来更厚重,有沉甸甸的感觉。使文章更具文化气息,你们能在文章中找到同样具有人文气息的语句么?
            生:是“忽然间,我觉得……‘入云深处亦沾衣。’”化用了唐人的诗句。
            师:为什么会想到这句呢?
            生:因为林中山岚雾气很重,使得他的衣服也“分明有点薄湿了”。
            师:于是就想起了一千年前所说的一句话,有时在某时某地,今人和古人在某一情景会产生一种心灵上的共鸣。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你们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引入语文活动,进行训练)
            生:在秋天,西风吹起,霜叶渐渐变红的时候,我会想起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写文章时如果也能化入古诗文,就能使文章更富典雅意味了,大家可以在作文的时候实践一下。(导入本文在作文训练中值得借鉴的价值)
            师:我们读了很多句子,再来品味一下词语,在文章中令你心动的词语?12345
            生:我觉得第二自然段里,“葱郁如染”的“染”字用得很好,好像一支画笔一样,画出一片一片浓浓淡淡的绿色。
            师:一个“染”字,使得文章的色彩有了层次。文章中还有没有同样用到这个“染”字的地方?
            生:在第六自然段,“山间……染绿。”
            师:这个“染”字,在这里突出了怎样的情状?
            生: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觉。好像青苔将曲径幽路慢慢染绿。
            师:仿佛青苔也通了人性一样,有了灵性,体现出一种对曲径幽路亲密,依恋的感觉。读一下,这里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对这青苔,森林的喜爱之情。
            师:看似普通的动词其实也是有情味的呢。
            青苔是怎样的青苔?
            生:“茸茸的……蒙蒙的。”
            师:既然是修饰青苔的,为什么不把它放在“青苔”前呢? 
            生:这样更能突出青苔的特征。很可爱的样子。
            师:这些都是叠词。叠词读上去与一般的词语有什么不同?
            生:读起来更有节奏感,琅琅上口。
            师:这个语段还有几个叠词,我们一起把这个语段一起读一下,体会一下他的节奏。
            (诵读语段)
            文章中的妙词佳句当然不止这些,我们在平常的学习中就应该学会揣摩,从中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
            今天我们一起品析了文章奇妙的词句,透过这些奇妙的词句,我们欣赏到了阿里山奇美的风光,透过这些词语,透过这些风景,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对阿里山的喜爱之情,的确可以赞叹说:阿里山的风景美如画。(总结教学内容,使学生明晰所学内容和文章之美,对文章所蕴的情进行感知)
            现在,我们由吴功正引领,领略了“案头阿里山的山水”。我相信,我们终有一日能够亲临阿里山,去读一读那地上的美文。(与导语部分呼应)12345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yuwenjiaoan/6675.html

  • [我的信念]我的信念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了解开头概括文章主旨领起全篇的结构。 (2)学习概括叙述典型材料突出中心的写法。 (3)学习边叙述边议论表明自己观点的写法。 2 能力目标 (1)理解总分式的结构特点,提高分析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的能力。 (2)提高记叙文写作中概括叙述典型事例以突出人物特点的能力。 (3...

    发布于:2025-11-13

    详细阅读
  • [外国诗两首]外国诗两首

    教案示例一 教学过程: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关于作者: 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 本诗主题: 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读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会有像高尔基所说的“我开始读普希金诗时,好像我走进了 树林中的一片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的感觉。 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词 解词:...

    发布于:2025-11-13

    详细阅读
  • 现代诗三首|现代诗三首 色彩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寓抽象于形象的写法;富有哲理性的诗的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丰富的想像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价值的重视。 (四)美育渗透点 欣赏诗中表现出的文学美和图画的色彩美以及这首哲理诗意蕴深广的美。 二、学法引导 运用学习前面几首诗的方法自读本诗,通过质...

    发布于:2025-11-13

    详细阅读
  • 现代诗三首_现代诗三首 色彩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寓抽象于形象的写法;富有哲理性的诗的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丰富的想像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价值的重视。 (四)美育渗透点 欣赏诗中表现出的文学美和图画的色彩美以及这首哲理诗意蕴深广的美。 二、学法引导 运用学习前面几首诗的方法自读本诗,通过质...

    发布于:2025-11-13

    详细阅读
  • 席慕蓉乡愁赏析_席慕蓉《乡愁》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内容学生活动内容媒体使用时间设计意图一、 导入 二、诵读、分析 三、应用席慕蓉的故乡,在她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出生,也不在那儿长大,...

    发布于:2025-11-13

    详细阅读
  •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习诗人丰富的想像力。 (二)能力训练点 指导学生“炼字”。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1.感受诗中新生活的美。 2.品味朴美、清新、明快的语言美。 3.欣赏诗歌所表现的音乐美。 二、学法引导 适当联系时代背景,简要点拨,重点理解“...

    发布于:2025-11-12

    详细阅读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六要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⑴把握本文(消息)的结构要素。 ⑵理解文章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的特点。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情意目标: 学习人民解放军顽强无畏的精神,认识渡江胜利的历史意义。教学建议课文主题 本文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

    发布于:2025-11-12

    详细阅读
  • 八上语文唐诗五首_诗五首

    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二)能力训练点 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三)德育渗透点 有的气势磅礴,景象宏伟;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学习时注意体会。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古诗词的凝练...

    发布于:2025-11-12

    详细阅读
  • [哥白尼]哥白尼

    教学建议 一、文章主旨 《》一文介绍了一生中最辉煌的一页——创立地动学说,赞扬了他在天文学方面敢于打破错误的传统观念,坚持真理的精神。课文还阐明了的学说在科学史上引起的革命和对人类思想的重大影响。 二、段落结构 第一部分(1段)介绍出生的时间、地点及其学历爱好。 第二部分(2段)叙述写作《天体运行》...

    发布于:2025-11-12

    详细阅读
  • 漫话小行星全文_漫话小行星

    教学建议 一、谋篇立意 自古以来,灿烂的星空就强烈地吸引着人们的好奇心。小行星从发现以来只有200年的历史,可已有8000多颗被观测记实。本文作者以详实的资料和科学的分析向读者介绍了小行星的发现史和命名方法,增强了我们有关这方面的科学知识。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天文工作者的观测和研究,尤其是对1号、2号、...

    发布于:2025-11-12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