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教学设计_《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教案 2013-03-2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鄂、豫、绥靖、阻遏、锐不可当”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⑵ 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⑶ 了解两则新闻的历史背景。
   ⑷ 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能力目标:
   ⑴ 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⑵ 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整个教学以听和读为主要手段,从“新闻的内容”“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三个角度对课文作反复阅读,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2、延伸拓展法:
    新闻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为让学生切实把握这种文体,教学中宜选择几则新闻引导学生通过训练学会拟标题、导语,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中央电视台新闻录音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新闻,要求学生听读,辨明字音及词义,积累词语;指导学生从六个方面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培养快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能力;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能力训练,学会正确听读。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喜欢新闻,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播放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歌曲,教师板书文题。
二、背景资料简介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时代背景简介: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12345678910
  2、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大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背景简介:
    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三、引导学生把握新闻的内容
  1、教师播放选自“中央电视台新闻30′”中的一则新闻录音,要求学生用“我听说……”的句式说出自己所听的内容。
  2、选几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评价。教师顺势点明听新闻要抓住内容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3、把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主要内容:
    多媒体播放描写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纪录片或故事片片断。
   ⑴ 教师用新华社播音员的口吻朗读这篇新闻稿,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初知文意:
     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及词义。
     多媒体显示:   
  1、读音:
    负隅(yú)顽抗 撰(zhuàn)写 区域(yù)        
  芜(wú)湖 歼(jiān)灭 要塞(sài)        
  溃(kuì)退 荻(dí)港  
  2、释义:
    负隅顽抗(角落)
    悍然拒绝(蛮横的样子)
    锐不可当(抵挡)
    业已(已经)
    ⑵ 学生朗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选两位同学分别指出内容的六要素,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12345678910
  4、把握《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主要内容:
   ⑴ 学生大声读课文,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
     多媒体显示:
古宛县(wǎn) 星宿(xiù) 绥靖(suí jìng)
阻遏(è) 阌(wén)乡 潢(huáng)川
鄂豫(è yù) 濂(lián) 聿(yù)
   ⑵ 学生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选两位同学交流。
     明确: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四、回顾历史,引导学生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两则新闻记述了正义战争的胜利,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历史的记录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它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正义的胜利。我们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五、训练学生听读新闻、把握新闻内容的能力
  录音机播放事先录好的一则短新闻,要求学生听读,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新闻内容如下:
  陈一峰任教于广东惠州大学艺术系,为广东美术家协会会员。他曾历时两年游历祖国大江南北,深入到少数民族村寨,画下几千幅速写。他的作品,渗透着强烈的乡土情怀。1998年10月20日至25日,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惠州大学主办的陈一峰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展出的50幅作品,大部分是他近年来的新作。这些作品造型敦实朴拙,用笔沉郁厚重,其中的两幅巨制──《战争》与《和平》,画面宏大,用笔豪放,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学生听读,然后交流。
  明确:人物:陈一峰
     时间:1998年10月20日至25日
     地点:北京中国美术馆
     事件发生的原因:任教于广东惠州大学艺术系,身为广东美术家协会会员的陈一峰曾历时两年游历祖国大江南北,深入到少数民族村寨,画下几千幅速写,渗透着强烈的乡土情怀。
     事件的经过及结果:陈一峰画展如期展出,这些作品造型朴实、用笔厚重,特别是《战争》与《和平》,画面宏大,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六、布置作业
  1、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
  2、阅读下面一篇新闻,回答问题:
    见“背景资料简介”1、2(此则材料已作为背景简介分发):
   ⑴ 为这篇新闻拟一个主标题:_____(请模仿课文第一则新闻标题《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⑵ 结合第一则新闻,可以知道这篇新闻报道的是_____路军渡江的情况。
   ⑶ 解释词语:
    ① 午夜
    ② 摧枯拉朽12345678910
   ⑷ 这则新闻用了哪两种表达方式?
    提示:这是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另一篇报道。可拟一个标题为“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篇新闻报道的是中路军渡江的情况。文章主要运用了记叙、描写两种表达方式。
    词语解释:午夜(半夜);摧枯拉朽(比喻敌人或事物很容易摧毁)
  3、2001年4月1日上午,美国一架大型侦察机侵犯我南海领空,并撞毁了我国执行任务的“歼八”飞机一架,飞行员王伟下落不明。就上述事件,写一则消息,100字以内。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品析新闻的特点,并进行课堂训练,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引导学生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
  1、分发文字资料“新闻的结构”知识小短文:
    内容如下:   
  新闻的结构一般分为五部分,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和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内容。
  标题是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的。又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引标题用来交代背景,点明中心,可有可无;主标题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是新闻必不可少的部分;副标题或者概括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可有可无。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话或第一句话,扼要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内容的六要素经常集中出现在这一部分。
  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要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
  背景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背景和结语有时则暗含在主体里边,没有明显的标志,可通过阅读主体领会背景和结语。
  2、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⑴ 学生默读课文,划出新闻的结构。
   ⑵ 读出新闻的结构:
     全班同学齐读标题。
     男同学齐读导语。
     女同学齐读主体部分。
   ⑶ 探究新闻的结构:
     提问: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明确:“百万”是实数。中路军30万,西路军、东路军各35万。看来,“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提问: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明确: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提问: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明确:主体部分可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
        第二层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由“西路军”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入“东路军”。
     提问: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12345678910
     学生深思,明确:文章报道的顺序遵循的是时间顺序。因为中路渡江最早,结束渡江也最早,因而把它安排在最前面。西路和东路虽然同为21日下午开始渡江,但它们的顺序也不能调换,因为西路和中路战斗大致相同,所遇抵抗均较微弱,紧接在一起来介绍,自然而且行文也较方便。
  3、理清《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结构:
   ⑴ 学生速读课文,理清新闻结构。
   ⑵ 选两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补充:
     明确:这一则新闻没有分段,要理清结构,需要划分层次。
        第一层,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三层,是背景资料,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勾勒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二、引导学生品析两则新闻的特点
  1、要求学生评析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用“从……我听出了……”的句式说话:
    学生明确:
    从“百万大军”,我听出了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
    从“1000余华里”,我听出了战线的广大。
    从“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我听出了人民军队所向披靡的辉煌战绩。
    从“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是”,我听出了胜利的豪情。
    从“不料”,我听出了对敌军的嘲讽,对我军神勇如天兵的赞扬。
    从“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动词中,我听出了我军英勇善战。
    从“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中的“很”,我听出了汤恩伯骄傲自负的心理和毛主席对敌人的嘲弄。
  2、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
    多媒体显示: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突破”“渡至”能否换成“越过”“到达”?去掉“二十四小时即已”,换成“共”好不好?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加粗的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好不好?
  3、⑴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⑵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⑴、⑵两句,哪一句表达效果好?
    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点拨(可用比较的方法揣摩遣词造句):
    1句可以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12345678910
    2句可从语句的感情色彩入手。“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如果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3⑴句表达效果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学生另找一些语例,品味新闻语言准确、精练,鲜明生动的特点。
  3、评析体现新闻“及时”这一重要特点的句子,女生用播音速度朗读,教师点评:
    析:“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中“22日22时”表示报道及时。
    读:“22日22时”须重读。
    析:“在过去一年中……上月……最近……两星期前……现……”表示报道及时。
    读:这些时间词语须重读。
三、课堂小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结千里战线,大气磅礴。《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雅广博。在今天来说,虽已成为历史,但我们依旧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的威武气势,他们为人民而战,为正义而战,他们是永远不倒的。
  新闻的结构把握,有助于我们高效阅读,阅读时事,阅读社会,阅读人生。
四、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阅读下面的新闻,归纳出内容的六要素和结构的五部分:
北大学子纵论“新世纪国防”
  本报北京4月13日讯(记者范绪锋) “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我们的安宁;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民族的尊严!”今天下午,北京大学举行“新世纪国防”演讲比赛,北大学子纷纷慷慨陈辞,倾诉自己对新世纪国防的感想和建议。
  本次演讲比赛规模约300人,登台演讲的学生15人。同学们紧紧围绕“新世纪国防”这一主题,结合我国周边安全形势、美国侦察机侵犯我领空并撞毁我军用飞机事件和即将出台的我国第一部《国防教育法》,深入论述我国的国防为什么要强大,怎样才能强大,以及新世纪国防教育、国防模式、国防战备、国防科技、国防竞争、大学生的国防精神、强国责任等。国际关系学院学生张湘东倡议,新时代大学生一定要做有国防意识的人。
  据介绍,北大一直重视加强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北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爱国热情也日益增强。作为传统项目的国防演讲比赛,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国防意识、安全意识和忧患意识的重要教育形式。
  选四位同学回答。
  明确:六要素:时间──今天下午;地点──北京大学;人物──北大学生;起因──行“新世纪论国防”演讲比赛;经过──同学们紧紧围绕“新世纪国防”这一主题,深入展开论述;结果──同学们决心要做有国防意识的人。
  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北大学子纵论“新世纪国防”;导语──第一自然节;主体──第二自然节;背景──结合我国周边安全形势、美国侦察机……《国防教育法》;结语──作为传统项目的……安全意识和忧患意识的重要教育形式。
五、布置作业
  1、阅读下面一则新闻,为它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本报北京4月16日讯(记者范绪峰) 今天上午,埃及驻华大使穆罕默德·努阿曼·扎拉勒博士应邀到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并作题为“中埃文化和面向21世纪的中埃关系”的演讲。12345678910
    扎拉勒大使在演讲中回顾了中埃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史,希望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能够代代相传。大使称中埃两国的璀璨文明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并着重对21世纪中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合作关系作了展望。
    演讲后,大使与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张建明共同为在人大展览馆举办的“尼罗河畔──埃及艺术、文化展”揭幕。
    你认为最合适的是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
    提示:埃及大使与人大学子共话中埃友谊。(能概括出中心事件,符合字数要求即可)
  2、下边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同样报道渡江战役,试比较这则消息同课文第一则新闻在内容和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 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挥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
〖参考答案〗
  1、相同点:
    两文都是新闻报道,都报道了渡江战役情况。两文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歌颂渡江战役的胜利。两文都报道及时,语言简洁。
  2、不同点:
    两文的作者身份不同,报道的角度不同。课文统观全局,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我》文只是对中路军某部渡江情况作介绍。课文介绍渡江情况简明概括,交代时间、地点、渡江人数、战役推进情况;《我》文以亲历者身份对渡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课文有关于战略部署、战事推进的介绍及评论;《我》文只是按时间先后介绍一处战役情况。课文有对于敌军的分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的内容,《我》文对敌军情况未作报道。课文语言凝练、概括、生动;《我》文语言形象、易懂。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将新近一次主题班会写成一则新闻,投递到校广播室。(按照新闻的结构和要素去写)
  2、请将你最近一次参加“升旗”的情景用新闻特写的形式记下来,以表达对国旗的敬意。12345678910
二、语文实践活动设计
  1、邓小平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但形势不容乐观,世界范围内仍时时燃起战争的硝烟。请你关注近几年媒体有关战争(如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反恐怖战争、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了解主要情况,谈谈你的看法。
  2、如果你生活的周围有健在的老红军、老八路、老解放军、老志愿军等革命老人,或登门拜访,或请他们来学校,听听他们对那段峥嵘岁月的回忆。
三、组织一个以“英雄的故事”为题目的故事演讲会
  在班上开一个故事会,讲一讲王二小、张自忠、赵一曼、杨靖宇、牡丹江八女兵、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等英雄的故事,看谁讲得生动感人。
四、开放性探究
  1、给下面一段新闻拟一个标题(含标点不超过20个字)。
    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是国家奥林匹克公园最先建成的文化项目,因此,成为宣传“新北京、新奥运”的一个重要基地。为充分展现“人文奥运”的主题,中华民族博物馆于2002年4月6日推出“西部民族风情艺术节”系列活动。
    “西部民族风情艺术节”包括13个板块,用动态和静态两种方式,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传统民间工艺、传统宗教文化、传统礼仪文化以及民族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健康,形式新奇独特,特别是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从今年至2008年,每年都将结合奥运会的筹备,推出体现“人文奥运”主体的文化活动。
〖参考答案〗
  “西部民族风情”荟萃中华民族博物馆。(或“中华民族博物馆推出‘西部民族风情艺术节’”)
  2、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回答后面的问题:
日全食奇观世界瞩目
海尔—波普彗星千载难逢
“世纪幽会”漠河上空
    新华社哈尔滨3月9日电(记者陈凯星、邢路续) 素以黑夜中的白昼闻名的祖国“北极”漠河县,今天又以白昼中的瞬间“黑夜”再次引起世界瞩目。
    3月9日9时零7分40秒至9分30秒,黑龙江省漠河县境内发生日全食的罕见天象。在瞬间出现的黑色天幕上,海尔—波普彗星若隐若现。八万多漠河居民和三千多位中外专家及天文爱好者,现场感受了这一宇宙奇景。
    日全食是月球运行到日、地中间,挡住阳光而出现的罕见现象。本次日全食发生在俄罗斯斯比克以北和我国新疆阿尔泰地区,扫过蒙古、我国漠河,最后结束于北冰洋。日食带上惟一城市漠河,由于基础条件好,太阳高度角适中,成为世界最佳观测点。同时,每日晨昏才匆匆一现的海尔—波普彗星也已升至天顶,仰视可见。
    我国本世纪最后一次的日全食,与2400年回归一次的海尔—波普彗星相遇──这次“世纪幽会”引起了中外科学家和天文爱好者的极大兴趣。美、德、意、日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科学家赶来观测。北京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大学等十余家专业单位,分别在漠河县城、北极村设立观测点。在从今天8点02分34秒日食初亏,到10点19分45秒复原的过程中,科学工作者们用光学、无线电等手段收集到大量数据。日食结束后,北京天文台的刘玉英兴奋地告诉记者,射电望远镜和计算机已顺利测出平滑完整的曲线,对太阳日食过程中能量变化的观测记录圆满成功。12345678910
    叶淑华、王大珩、王绶琯等7位中科院士也亲临现场。叶淑华告诉记者,日月转换星辰昼出,这既是千载难逢的宇宙奇景,又是研究太阳对地球磁场、电离层影响的良机,能亲历真是无比激动。
  1、这则消息的正标题是______。
  2、这则消息的导语是第( )段。主体是第 )段到第( )段。背景是第( )段。结语是第( )段。
  3、结合句意指出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及其引号的作用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素以黑夜中的白昼闻名的祖国“北极”漠河县。
     “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端,因此称为北极。北极是特定名称,所以要加引号。
   b、今天又以白昼中的瞬间“黑夜”再次引起世界瞩目。
     “黑夜”是指日全食造成的瞬间黑暗,如黑夜一般,并不是真的在夜间,所以要加引号。
   c、这次“世纪幽会”引起了中外科学家和天文爱好者的极大兴趣。
     “幽会”的本义指秘密相会。由于日全食与彗星同时出现,似乎是相约聚会,又是在日全食造成的瞬间“黑夜”中,而“幽”又有昏暗之意,加之海尔—波普彗星2400年才回归一次,所以用“世纪幽会”并加引号来特指这一奇观。
  4、体会这则消息在报道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准确的项是:
   a、新奇、爱好
   b、新奇、兴奋
   c、兴奋、激动
   d、新奇、喜悦
〖参考答案〗
  1、“世纪幽会”漠河上空。
  2、导语是第1段;主体是第2段到第5段;背景是第3段;结语是第5段。
  3、a(“北极”是借指我国的最北端,不是指真正的北极,表示否定,所以要加上引号)
  4、c(这既是千载难逢的宇宙奇景,又是研究太阳对地球磁场、电离层影响的良机,人们能够亲眼看到,我们的科学家又能利用这一良机进行研究,这不是兴奋而激动的事情吗?)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1、关于新华社:
    即新华通讯社。1937年正式成立于延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讯社。总社设在北京,在各省、市和自治区都设分社,在世界许多国家也设有分社或派驻记者。向国内报纸、广播电台提供新闻和新闻图片,并向国外发布英、俄、法、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新闻和新闻图片。
  2、关于新闻的特点: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所谓有价值,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认识:
    一是有教育作用,即对读者的思想、道德、人生观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是有认识作用,可以使读者获得有关社会、人生、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三是有怡情作用,这里的“情”,是指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趣。
二、重温经典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提示:本诗通过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彻底革命精神。颈联运用项羽这一典故,勉励全党全军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不能沽名钓誉。
三、时文超市
血的见证
──中国驻南使馆被炸目击记12345678910
  历史将记住这个血腥的日子。1999年5月7日,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野蛮轰炸,造成人员伤亡。
  自3月24日北约对南空袭以后,为了安全起见,记者和妻子赵燕萍从记者站搬到中国大使馆。光明日报驻南记者许杏虎、朱颖夫妇也随之住入使馆。因为大使馆有地下室,北约空袭时可以藏身。
  前不久,北约用导弹炸毁了南总统米洛舍维奇的总统官邸,而本报记者站的房子就与其仅一墙之隔。这段时间记者因搬到使馆而稍感安全。
  中国驻南联盟使馆坐落在贝尔格莱德市区、萨瓦河左岸的诺维比奥格拉德新区。这是近年建成的一幢五层高的白色花岗岩建筑。
  当地时间7日23时45分,记者刚从楼下回到大使馆三层的住处,由于停电,满屋漆黑。刚进屋,就听到一声巨响,屋顶上一块水泥板就在记者脚前十几厘米的地方落下。
  听到第二声爆炸,看到大使馆火光冲天,同楼的人马上撤离,楼道内浓烟滚滚,人们相互搀扶着、捂着鼻子撤到楼下。当时楼梯已被炸塌,被困在二层、五层的人有的用床单系成绳子从窗户顺下。有一枚导弹从楼顶一直贯穿到地下室,引起贮藏在地下室的汽油和煤气罐起火,整个使馆燃起熊熊大火。大使馆邸也被导弹击中,楼顶被掀掉。
  记者亲眼看见两人满脸鲜血,其中一人已神志不清,被送进医院。馆内共有约三十人,竟有二十多人受伤。
  今年3月赴任的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驻南记者许杏虎和夫人朱颖不幸遇难。记者含着眼泪为三位遇难同行拍下了最后的照片,作为血的见证。
  中国使馆潘占林大使一直在现场指挥抢救。轰炸发生半小时后,南联盟外长伊万诺维奇和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理及内务部长赶到大使馆,对使馆人员表示慰问,强烈谴责北约的暴行。当地华侨也马上送来棉衣和食品。
  击中大使馆的至少有三枚导弹,其中一个弹坑直径十几米。
  据悉,这是驻南外交机构第一次被炸。
  当地时间8日5时(北京时间11时),中国大使馆依然浓烟滚滚,中国大使馆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仍在迎风飘扬。
  今天下午,中国驻贝尔格莱德数百名华人举行抗议游行,南斯拉夫数千人参加,游行队伍高举中国国旗,打着“反对霸权,血债要用血来还”“强烈抗议北约”等标语。(本报贝尔格莱德5月8日电)
    ──(选自1999年5月9日《人民日报》,作者:吕岩松)
  提示:这是中国驻南使馆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后,人民日报驻南斯拉夫知名记者吕岩松写的一篇战地报道。运用新闻的有关知识,我们可以对这篇消息进行如下的理解:
  文章的主标题“血的见证”触目惊心,字词之中表达出愤怒之情;副标题“中国驻南使馆被炸目击记”既点明了事件,又表现出作者亲历现场,所写事实真实可信,不容置疑。全文共由13个短小细密的段落构成,表现出一种“小段联缀”的构思模式。导语明确,首句“历史将记住这个血腥的日子”点出事件的重大与严重,第二句准确叙述了事件的内容。主体部分具体而又确切,围绕中心事件报道了大量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
12345678910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yuwenjiaoan/6396.html

  • 《阿里山纪行》原文|《阿里山纪行》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仿照示例,以“江上白帆”开头写一句话示例:山上树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江上白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文开头陈述两岸人民各自最喜爱的歌曲,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春酒》赏析|19《春酒》说课教案

    03一.说教材《春酒》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以民俗为主题和主要内容,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民俗更是异彩纷呈,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族文化。《春酒》一文是通过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表达了思乡的主题。笔触细腻,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学习本文,不仅让我们...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阿长与山海经_阿长与<山海经>

    课题课型新授授课时间总第 课时教学目标教 材 分 析概述重点难点教具录音机、投影仪教学法设计朗读法、引导法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背景音乐) 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计划】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叙事性作品,它们或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使学生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藤野先生》——鲁迅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文章重点叙述了自己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追述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2021_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

    纪念白求恩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议论文。纪念是为了学习,因此学习白求恩(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全文的一条主线。二、重点、难点   1.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   2.运用对比的方法,体会对比的作用。三、教学方法  采用以...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翻译|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

    22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1认识“铭”“说”两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高尚的情操。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从文中获取启示,并对自己的处世观点、态度的再认识。课时安排...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答谢中书书》教学案例]《答谢中书书》教学案

    张笑天——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教师提问所学的写山水的古诗导入,让学生吟咏从而体会作者...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600字]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训练复习

    第五单元作文训练 扩写·改写《石壕吏》 共2课时授课时间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课型写作课主备课人 学习目标1、 了解“改写”主要方式及基本要求。 2、 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巩固人物描写的方法。重点难点1、 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仍要体现原文的基本精神,...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大雁归来|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教学目的1.说明的对象和特点。2.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教学重点、难点1.对象的特点。2.生动描写。3.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自主预习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迁徙(xi3) 雾霭(ai3) 窥(kui1)探 缄(jian1)默 狩...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课文《蜡烛》]《蜡烛》同步练习1

    ●活动与探究一、写作活动1 就学校出现的好人好事,写一篇人物通讯,以记叙为主,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2 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改写课文,题目为“你好,老妈妈”。二、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1 在图书馆、网上查找资料,了解一下人类历史发生过哪些大规模的战争,重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战争发生的原因...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