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英语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教案集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语文教案】
第五单元分析与提示本单元入选的四篇散文和五首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优秀篇章。无论其写景、传记、寓理、赠序以至抒怀,无一不表现出古代贤人的意趣和志向,教师略加点拨,学生不难读懂,非常适合当代中学生阅读。
教学本单元,不仅要读懂这些作品,了解丰富深厚的感情,理解博大精深的思想,体会深邃的意境,感悟优美精致的语言,从而提高古诗文的阅读能力;还要着重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味;此外,还要通过对古诗文的广泛接触,激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文言文的感受能力,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
教师要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和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要结合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练习要求,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和流利地背诵,并培养学生养成诵读的习惯;要让学生熟悉和掌握一定量的文言词汇和常用的文言句式。
在学习方法上要发挥诵读的功力,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内容的理解上,提倡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式,做到勤读,善思,乐问,敢疑。
《与朱元思书》以书札形式,着意描绘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的山水景物。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教师可指导学生与郦道元的《三峡》比较阅读,要特别留意本文作者饱览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受。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名“五柳先生”而写的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其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学习本文可与《桃花源记》互相印证,进一步了解陶渊明其人。
《马说》托物寓意,以千里马喻英才,谓人才惟遇伯乐方能施展才华,否则将尽被埋没,极言知遇之难。可引导学生联系当今社会,谈谈对人才的认识和培养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是作者为马君则写的赠言。作者叙述了自己在求学生涯中的艰难经历和学习态度,旨在勉励马君则专心学习,刻苦攻读,以期学有所成。教师应引导学生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教材中的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当今中学生应怎样尊师重教,刻苦学习。
诗词曲五首,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教学中,除了注重诵读背诵之外,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培养审美情趣。
21 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一、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二、体会作者由自然景物而引发的感触。
三、疏通文意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疏通文意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一、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认知生字:湍 轩 邈 泠 嘤 鸢 窥 柯
二、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阅读《三峡》,准备比较阅读。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一定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吧!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大家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看看两篇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教师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识记生字
缥(piǎo) 湍(tuān) 轩(xuān) 邈(miǎo) 泠(líng) 嘤(yīng) 鸢(yuān) 窥(kuī) 柯(kē)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理解、认知,可以让学生大声读一读,动手写一写。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要求: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
2.疏通文意
(1)先自主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难懂的词语。
补充注释
风烟俱净:全,都。
任意东西:任凭江流飘荡而或东或西。
一百许里:余。
天下独绝:极顶。
急湍甚箭:湍,急流。甚,胜过,超过。
泉水激石:冲击,冲刷。
好鸟相鸣:美丽的鸟儿。
在昼犹昏:犹如,如同。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弄懂全篇。
(3)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
(4)继续朗读课文,以至成诵。
四、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要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还应怎样做呢?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问题,供大家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集中归纳到以下几点,通过合作探究,做出解答,最后统一认识: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2.划分本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3.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目的是什么?
4.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
5.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1.本文主要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奇山异水。中心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第一段写点明“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篇;
第二、三段紧承上文,分别写异水和奇山。
3.主要采用了描写的手法,表现了山川的景色,突出了富春江(一百许里)水之清澈和两岸夹山之高峻。
4.流露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可以看得出来。
5.本文是一篇骈体文,语言优美,采用以骈为主,骈散结合的写法,且讲究对仗和声律。(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主讲,结合学过的课文《陋室铭》,指导学生能分辨课文中的骈句和散句即可,不必细究。)
五、探究景物描写的特点
请学生谈谈本文在景物描写上的特点,并用同样的方法,做口语片断练习。
教师提示:
1.抓住了景物的特点,突出了“奇山异水”;
2.按地点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3.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夸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对偶);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拟人);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
4.详写山,略写水。疏密有分,轻重有度。
六、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教师首先让学生集体背诵《三峡》,熟悉文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鼓励学生放开谈,随意谈。学生边谈,教师边归纳,写在黑板上。
教师提示:
1.相同之处:
都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突出描写了山水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欣赏和热爱之情。
写水都提到了水大浪急;
都测重写山,突出了山势高峻。其中也都提到了密林,泉水,猿啼……
2.不同之处:
写作目的不同。《三峡》主要是为了客观地介绍地理知识,而《与朱元思书》则突出了对大自然的赞赏,而且写出作者的内心感触;
《三峡》比《与朱元思书》在写景色方面突出了四时的变化。写山还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
在形式上《三峡》是散文,而《与朱元思书》是骈文。(这一环节,学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强求。教师要略加点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
七、教师小结
山川景色,古来共谈。当我们手捧书卷,领略这些美文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眼观自然之象,耳听天籁之音,身感物外之趣,杂念顿然消逝,心灵得以净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有朝一日,我们真地能背起行囊,踏遍祖国的青山绿水,饱览大自然的旖旎风光。
八、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游览当地的山川等名胜,写一篇游记。
22 五柳先生传
教学目标
一、疏通文意,背诵课文,积累相关文言词语。
二、了解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
三、了解传记与自传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
一、疏通文意,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二、了解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一、搜集有关介绍陶渊明的文章,以备与同学交流。
二、扫除字词等阅读障碍,以备教师检查。
三、将课文表现五柳先生的主要方面及具体内容列成表格。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课文内容 朗读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陶渊明写的散文《桃花源记》,作者虚构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两篇文章相互印征,也许对陶渊明的思想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认知生字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读一读,写一写,集中掌握:
嗜(shì) 辄(zhé) 吝(lìn) 箪(dān) 黔(qián) 汲(jí)俦(chóu) 觞(shāng) 欤(yú)
2.朗读课文
教师朗读课文,不设置思考题,只要求大家认真听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而后指导学生朗读。
3.翻译课文
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对照注释,逐段逐句地解释全文,并做好笔记。教师巡视,要关注那些基础较差的同学,有不懂的问题让他们及时向教师和同学询问。最后由学生课堂讲解,相互交流。
教师需要重点讲解的词句:
①每有会意 ②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③ 曾不吝情去留 ④环堵萧然 ⑤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⑥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⑦以乐其志 ⑧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4.研讨与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条分缕析地谈谈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写了五柳先生,具体内容又是什么。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把相关内容列在黑板上。
5.归纳课文内容
小组合作探究,进一步补充完善课前所列表格内容。
提示
主要方面 相关内容
籍贯姓字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思想性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曾不吝情去留;忘怀得失。
乐趣爱好 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生活状况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注:内容交叉的地方,不必细究。
三、朗读、背诵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自背、互背,争取当堂背诵。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四。
2.朗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了解传记和自传的基本特点
教学步骤
一、复习巩固
教师可根据情况,做巩固性练习,也可通过说和写的方式,检查相关内容。
二、重点研读
教师导学
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请大家再深入阅读,认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本文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本文主要赞美了五柳先生什么思想品格?
2.作者为什么要托言为五柳先生写传记?本文是否可以看作是陶渊明的自传?
3.找出课文中的否定句,谈谈大量使用否定句的作用。
4.从本文来看,你认为写传记应表现哪些内容?
教师提示:
1.作者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
隐者风范: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书中求乐:好读书,不求甚解。
率真放达:性嗜酒,期在必醉,曾不吝情去留。
安贫乐道: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自得其乐,淡泊名利: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
本文塑造了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一般由别人代为记述。自述生平的,叫自传。本文是陶渊明托言“五柳先生”写的传记,但就内容而言,与陶渊明的思想性格相同,实际就是作者本人的自传。(学生未必能谈得透,可以教师讲解为主。)作者托言五柳先生而不自署其名,可能与他的隐退思想有关。
3. 作者在文章中声声言“不”,处处表现五柳先生与世俗格格不入的性格和他的高洁志趣。
(教师可先讲一讲什么是否定句,然后让学生从课文中找一找,并略作分析,教师略加点拨。)
4.传记是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所以与此相关的内容都要写清楚,写详细。如本文就写了五柳先生的籍贯、姓名、思想、性格、爱好、生活情况。除此之外还应有生卒年代、主要经历和事迹等。写传记要紧的是要真实。
(此项内容可根据情况取舍。)
三、拓展探究
教师导学
本文是我们学到的第一篇传记,也是一篇很有特点的文章,对有些问题我们可能会感到疑惑,大家不妨提出来共同探究一下。
鼓励同学们大胆质疑,并由同学们解答。能即时解答的即时解答,不能即时解答的共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将讨论题集中到以下方面:
1.写人物传记首先要交代人物,本文交代人物为什么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知其姓字”?
2.怎样样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
3.在表现人物上,有些内容今天看起来真的不敢恭维。对此,你怎么看?
4.你喜欢五柳先生吗?为什么?
提示
1.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门第观念盛行,作者有愤于此,故借此以表判逆。
2.意思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穿凿字句。重在表现五柳先生喜欢从读书中获得精神愉悦,这与读书不认真决无关系。
3.学生可能提出不少问题,谈出不少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要让学生明确,传记重在写实,本文内容是五柳先生(亦即陶渊明)平生的真实记录。
4.各抒己见,不苛求同。但务必使同学们观点正确,提高认识。
四、集体背诵
五、教师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对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又有了新的了解。大家都知道,陶渊明出身贫寒,一生穷困潦倒,有志不得伸展,最后死于贫病。但他志趣高洁,愤世嫉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为世人所景仰。人活着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陶渊明可谓人穷志不穷,我们的确应该人从他身上学到一点做人的道理。
六、作业
1.阅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进一步了解陶渊明。
2.给你的同学写一篇传记。
23 马说
教学目标
一、认识伯乐与人才关系,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
二、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三、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一、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二、翻译并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试着分析文章的结构。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积累字词 翻译课文 朗读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教师板书课题。
二、正音正字
祇(zhǐ) 骈(pián) 尽粟一石(dàn) 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三、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翻译课文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经过质疑解难疏通文意,最后进行课堂交流。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理解文中难懂的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教师提示:
然后(在这以后)有千里马 故(所以,因此)虽(即使)有名马,祇(只)辱(辱没)于(在)奴隶人之手,骈(一并)死于槽枥之间 一食或(有时)尽粟一石 食(饲,喂)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这)马也 才美不外见(表现,表露) 且欲与常马等(等同)不可得 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 策(鞭打)之(指代千里马)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才,才能) 鸣之(无实在意义)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马鞭)而临之 其(难道)真无马邪 其(大概,或许)真不知马也
五、背诵课文
要求在熟读课文并且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或速记、或互相检查,要求当堂背过。教师做适当地检查。
六、作业
1.将全文译成现代汉语,完成练习二。
2.继续背诵课文。
3.完成思考题:
(1)根据标题所示,试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试简述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包括字词积累、课文翻译和朗读背诵。
二、整体感知
教师导学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
思考题:
1.结合标题,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2.结合创作背景,谈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文在表现手法上上有什么显著特点?说说我们还学过哪些类似的文章?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在预习的基础上,采用小组交流和课堂讨论的方式做出解答,教师应切实地做好点拨。
教师提示:
1.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标题是《马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爱莲说》。
2.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同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3.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这种写法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类似的文章我们还学过《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曲折、深沉、储蓄,能激发人们的想像。
三、重点研读
(一)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师导学
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2.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首先独立阅读,自主探究;其次合作交流,共同研讨。
教师提示: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4.伯乐不常有。 其真不知马也。
将上述句子读一读,读出相应的语气来,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探究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师导学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当然要有的观点,请大家从文章中找一找中心句。另外本文在结构上很有特点,也请大家说一说。
小组讨论。
学生可能围绕“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哪个是中心句的问题展开讨论甚至争论。不妨让大家争论一下,进行思维和口语训练。
教师提示:
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但本文的着眼点却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经过层层论述,最后得出“其真不知马也”的结论,中心句当是“其真不知马也”。
在结构方面,本文脉胳清晰,丝丝入扣,全文围绕“其真不知马也”这一中心层层推论。
第一段,首先表明作者的基本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以视为总纲,旨在强调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恳切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然后宕开一笔,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既从反面说明了基本观点,又深刻地揭露了现实问题,这是本文的中心议题。继而水到渠成地叙写千里马被屈辱、埋没的不幸遭遇,作者怀才不遇的苦衷隐含其中。
第二段写千里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不能展其才华,揭露问题的实质——“伯乐不常有”。“安求其能千里也?”之反诘,吐尽心中的愤懑与不平。
第三段尽数统治者的种种愚妄浅薄,令人切齿。进而引发感慨,揭示中心。“其真无马邪?”一问,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其真不知马也”一答,如泰山压顶,直捣龙门。全文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四、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
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拆,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再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怎样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尽其才?
小组讨论,找出中心发言人课堂交流,不必统一结论,只要能谈出想法,提高认识能力就可以了。
教师提示:
在封建社会里,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如同痼疾,是很难避免的,因而韩愈的希望更是难以实现,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当今社会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主要是有了宽松的育人环境,英雄因有用武之地而大展宏图。
五、教师小结
韩愈的《马说》因其笔势犀利,表意恳切,文辞炼达而传诵于世。其思想内容对封建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也有其现实意义。更可赞叹的是的作者本人,他不因自己的不公遭遇而妄自菲薄,而是直言力谏,自强不息。我们不仅要从他的文章学到知识,更应从作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六、作业
1.默写课文。
2.完成练习一、三。
3.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某一问题的认识。
24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二、熟练的背诵课文,并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
三、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激励自己发愤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
一、翻译并背诵全文
二、学习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态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一、扫除字词障碍。
二、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翻译课文 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人到读书年龄,当入学从师,古来如此。如今《教育法》提倡终身学习,可见学习之重要。然而莘莘学子,读到头来,其结果却迥然有异。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者;有孜孜以求,出人头地者;有碌碌无为,鲜有所获者;有半途而废,不得善终者……究其原因,除却客观因素而外,恐怕是主观勤苦使然。因此前人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今天我们学习明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其中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教师板书课题。
二、正音、正字
叩(kòu)问 叱(chì)咄(duō) 俟(sì)其欣悦 负箧(qiè)曳(yè)屣(xǐ) 皲(jūn)裂 媵(yìng)人 以衾(qīn)拥覆 皆被(pī)绮绣 容臭(xiù) 烨(yè)然 缊(yùn)袍敝(bì)衣
强调学生读一读,最好当堂写一写,真正收到实效。
三、郎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解析词句
教师指导学生重点掌握难懂的实词(特别是古今意义发生变化的)和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在理解上要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无从致以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天大寒 砚冰坚 走送之 不敢稍逾约 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尝趋百里外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援疑质理 俟其欣悦 四支僵劲不能动 主人日再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 腰白玉之环
2.解释下列语句
手自笔录 弗之怠 余因得遍观群书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援疑质理 卒获有所闻 主人日再食 鲜肥滋味之享 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 口体之奉
3.辨析各组虚词的意义
①无从致书以观 以衾拥覆 以中有足乐者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走送之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③门人弟子填其室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④足肤皲裂而不知 久而乃和
四、翻译课文
在基本弄懂词句的基础上,组织同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逐句翻译课文,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五、朗读背诵
要求学生大声地诵读,切实做到:眼到,心到,口到,眼看字,心明义,口发声。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态度 了解“序”的文体特点。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视学生不同情况,做针对性检查。
二、整体感知
让学生对照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都是怎样解决的?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3.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尽量要求同学自学,不懂再问。
提示
1.本文主要介绍了作者求学过程中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
2.
(1)第一段总写,突出勤奋:
无书:无从致书以观——借书,抄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求师: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为师严厉:未尝稍有降辞色 (遇其)叱咄——为学礼周:立侍左右 色愈恭,礼愈至。
(2)第二段细写,突出艰苦:
求学中途艰难:足肤皲裂而不知 四支僵劲不能动——受人照顾: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学习生活艰苦:日再食 无鲜肥滋味之享 缊袍敝衣处其间——乐以忘忧: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本文是一篇序,是赠序,亦即赠言。与书序(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序》)不同。本文是作者写给马君则的赠言,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满怀期望,态度恳切。
三、重点研讨
小组合作探究。
思考题:
1.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2.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3.找出课文中议论的句子,说说它的作用。
引导学生对照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深入地讨论,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也要提高认识。
教师提示:
1.作者之所以能克服种种困难,依靠的是他的精神力量。他用精神的富足,战胜了生活上的贫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我们应当以此为鉴。
2.通过对比写自己生活艰苦,进而突出学习勤苦。
3.“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归结上文,突出勤苦。前者表明勤能补拙;后者表明乐以忘忧。
四、体验与反思
引导学生比照作者,围绕尊师好学方面的问题,谈谈自己的学习经历。找出不足,加以改进,提高认识。
对课文中诸如教师态度严厉等问题,可以让学生谈出自己的观点,但要引导学生辩证地、历史地、正确地认识问题。
五、教师小结
本文作者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有关学习的课。其实古人论及学习的文章多的是,其中有不少闻熟能详的警句,像“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古人也曾留下很多令人称颂的成语典故,诸如“头悬梁,锥刺骨。”“囊萤映雪”等。在今天,学习的目的有了新的定位,但学习态度与学习的方法是亘古不变的,这些足以供我们借鉴。希望同学们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勤奋刻苦,在为学之年,学有所成。
六、作业
1.写一篇文章——《谈学习》,600字。
2.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后半部分。
3.继续背诵课文。
25 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一、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二、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
三、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一、理解诗歌的内容。
二、熟读并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一、查阅资料,了解这五首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以备课堂上交流。
二、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学习诗歌,必须把握诗歌的特点。诗歌讲究形象思维,即用具体的事物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感情。强调的意境美、语言美、音乐美。我国古代诗歌一般讲究借景抒情,情景相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炼,形象生动,表意含蓄,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声律和节奏等是诗歌有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重要特征。这些教师应适当地对学生讲一讲。
学习诗歌,应从整体上把握内容,领会诗歌的优美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不宜做过细的分析,以免破坏诗歌的完整特点。对于重点的名篇佳句,可重点研读与赏析,领悟其精妙。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只有朗读成颂,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
“歌诗合为事时而作”,让学生适当地了解一些背景材料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赤壁
教学步骤
导入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更标志着我国一代文学的辉煌成就。宋诗虽然有异于唐诗,也不及宋词成就高,但这一时代的成名诗人依然明星璀璨,其浩瀚的诗作无论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上,都在诗歌发展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今天我们学的这五首诗歌,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我们要通过学习和吟诵,领会诗歌的优美意境,接受文学熏陶,提高文化品味。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教师导学
这是一首赠答诗。刘禹锡谪迁二十三年(实则二十二年)后,应召回京。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惜惺惺。白居易在席上吟诗,对刘禹锡的遭遇表示同情,刘禹锡因写此诗回赠。
二、朗读
三、阅读理解
要求学生参照注释,解释诗歌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思考题并提示:
(1)首联交代了什么? “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 痛苦而又孤寂。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用典。 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3)颈联写的是什么的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与“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与“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教师要帮助学生揣摩诗人的内心感受,从总体上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不要变成诗歌翻译。
赤壁
一、教师导学
这是一首咏史诗。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有悖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恐怕在于借史事,吐露心中的抑郁不平。对周瑜不以为然,足显其英雄气慨。
二、朗读
三、阅读理解
思考题并提示: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于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4.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过零丁洋 水调歌头 山坡羊·潼关怀古
教学步骤
过零丁洋
一、教师导学
这是一首咏志诗。文天祥,状元出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机,奉朝廷之命至元营议和,被扣,冒险脱逃。后继续转战抗敌,以图兴复,然兵败被俘。在狱中,虽经敌人百般折磨诱降,终以不屈被害。这首诗写于被俘次年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遂出此诗以明志节。张弘范见诗,“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二、朗读
三、阅读理解
思考题并提示: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频繁战斗了四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3.颈联两个“慌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和哀怨。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水调歌头
一、教师导学
这首词是苏轼任密州太守时所作。当时他在政治上处境失意,又与胞弟七年未能团聚,心情可以想像。但词中由抑郁忧伤到超然豁达的情绪转变,表明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首词是咏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前人曾有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朗读
三、阅读欣赏
让学生读一读,讲一讲,理解词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提示: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饮酒赏秋,百生无赖。何以为寄,指天问月。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假借天宫,以思朝政。不甘寂寞,乃望复用。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身处逆境,未敢忘君。转念遭际,莫名寒心。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壮志难酬,何不自安?从心所欲,豁然达观。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华照人,别生离恨。辗转反侧:子由安在?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天成人意,亲聚良期。月何无情,圆逢离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物喜人悲,枉自伤怀。明哲保身,宽心自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系情,天涯比邻。惟愿手足,天地长存。
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教师导学
这首曲是作者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常有人借以怀古。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总是过着痛苦的生活。
二、朗读
三、阅读理解
思考并提示:
1.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足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第三层(后两句)总写作者的感慨。
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3.“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写作者远望长安,曾记何时,是那样地辉煌,如今却一片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
4.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这是国家由盛到衷的真实写照。
5.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代王朝兴起,必卷土重来,建筑宫殿,劳民伤财的是百姓——苦;一代王朝灭亡,首当其冲,深受其害的还是百姓——苦。
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这五首诗。
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
活动目标
一、感受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二、提高写作编辑和口语交际能力。
三、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活动重点
一、诗歌赏析。
二、写作编辑。
课时安排
一、活动全过程四周。
二、成果展示一课时。
活动设想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民族华文化的宝典。了解中华诗词,就可以了解民族的文化历史;欣赏中华诗词,就可以感受民族文化的灿烂。
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漫步古诗苑,感受中化诗词渊远流长的历史风貌,领略多姿多彩的创作风格,了解明星璀璨的大家名人,浏览醒世鉴人的名篇佳句,体会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感知美妙绝伦的艺术特色。
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
通过这次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眼看一看,用心想一想,联手做一做,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感受精神劳动的艰辛与创造成果的喜悦。
活动准备
一、确立项目
编辑、朗诵、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
以上各项,诗词编辑与诗歌朗诵是主项,每位同学必须参与;诗意书画可由部分有专长的同学参加;音乐与舞蹈视学情而定;每人必须写一篇作文,500字,题目就是“古诗苑漫步”,谈谈这次活动的感受。
诗词编辑以四人小组合作完成为宜。
二、分组并推选出组长。选出活动主要策划人(或由班长、语文代表代理)。
三、组建评委(包括教师与学生,最好能聘请兄弟班级的同学和其他任课教师参与)。
四、教师指导
1.明确活动目标和活动要求。
2.进行活动内容的技术性指导。
3.对小组长和总策划进行必要的培训。
活动过程
一、总策划提交活动计划。
二、布置任务,明确分工,各司其责。
三、通过各种渠道,查询相关资料。
1.可上网查看“中华诗词”有关内容。
网址:;hrr
2.诗词编辑
(1)体例
书名、前言、目录、入选诗词20篇(题目、正文、注释)作家简介、作品背景、赏析、评介、编后等。
(2)分类编排
可按诗歌体裁(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等)、内容(咏志、咏物、咏史、感怀、田园、边塞、山水、送别、思乡、友谊等)、作家、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时代(朝代)等分类。
注:入选的诗篇可根据自己的喜爱,尽量广泛涉猎。
3.诗歌朗读要扎实有效地训练,所选篇目不宜太短。
4.诗意书画可联系有关老师与专家请求指导。多出作品,以便选优参赛。
5.所有同学都要尽可能大量地阅读。阅读的面要广些,理解的层次要深些。不仅要参考别人的评介,更要有自己的创见,为写作提供素材。
四、阶段性成果交流(两周后)。
总策划实施督导:
1.诗词编辑: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供进一步修改,并就页面设计、装潢、打印等问题商讨具体意见。
2.诗歌朗诵:在小组内热身、选拔,确定参赛名单;
3.诗意书画:可将自己的创作,展示给同学和教师们欣赏,请他们提出意见,选择优秀作品参赛。
4.作文:作文交流,选出上佳作文准备展示。
五、最后准备(一周)
1.完善活动成果。
2.筹备课堂成果展示。
总策划主持筹备:
(1)推选主持人,以节目主持的形式进行成果展示。
(2)落实参展作品。
(3)安排展示程序。
(4)展示过程演练。
成果展示
主要程序:
一、诗词编辑
1.作品展示,资源共享。
2.评选
根据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创意设计、页面装饰等,由评委确定等级。
3.报请学校展览。
二、诗歌朗诵
1.优秀选手进行诗歌朗诵。
2.评选
由评秀评出三甲。
三、诗意书画
1.通过多媒体进行作品展示。
2.评选
评委评出等级,推出优秀作品报请学校展览。
四、作文
1.作者宣读优秀作文。
2.自由评析。
五、策划人总结。
活动小结
通过这别开生面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对中华诗词文化有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不仅获得了相关的知识,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而且提高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味,更重要的是全面展示了学生的才华,培养了学生的才艺。
在活动中,学生们通过信息的搜集和处理,作品的欣赏和评析,诗歌理解和朗诵,诗意的绘画和书法以及撰文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特别是提高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意识。这些对他们持续发展以至终身发展有是大有裨益的。
教师在这次活动中几乎退居幕后,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的整个过程都是由学习自己策划,自己完成,自己总结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空前提高,这将大大地提高他们对学习本质的认识;学习的兴趣的提高也将大大地提升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藤野先生(方案b)
●○教学目标 :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②揣摩体味相关词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学习细腻描述人物言行的写法。
④体会爱心献给他人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①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文章的内容与主旨。
②揣摩词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体会爱心献给他人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
学生:①预习课文内容,自学字词,把握文章大意。
②搜集古今中外尊师的故事和与尊师有关的名言。
③回忆自己读书生活中哪位老师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口头说文,抒发自己的真情,与大家共享。
教师:①准备好有关教师给学生深刻影响的事例,如毛泽东和老师徐特立先生,海伦·凯勒与莎莉文老师,福楼拜与莫泊桑等等,以丰富文章的内容。
②有条件的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可帮学生搜集有关的资料,如诗歌、故事、名言、歌曲等,如《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②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1.导入 :①可以由名人的故事导入 ,如毛泽东深受徐特立先生的影响等。
②可以由尊师的名言导入 :“学必求良师友”“疾学在于尊师”等等。
③也可以由自己的真切感受导入 ,如:一张贺卡(见下面导语 )。
同学们,在我的办公桌的玻璃板下有这样一张贺卡,上面写道:“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人生可以重新选择,我愿意把选择的权利交给我自己,那就是每三年留一次级,这样我就可以永远追随您。卡片是小了一点,但却是我最爱的一张,假如有幸被压在您书桌的玻璃板下,它就是我,天天在远远凝望着您。”这是一位学生毕业时留赠给我的,这滚烫的话语,诚挚的感情,长久地感动着我,人世间亲情万万千,但师生情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纯洁的。多少人曾给了老师无限的尊敬和爱戴,今天,我们一同来走近鲁迅先生,感悟鲁迅先生与他尊敬的老师藤野先生的一段师生情吧。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课题:藤野先生
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②揣摩体味相关词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学习细腻描述人物言行的写法。
④体会爱心献给他人的美好情感。
作者、作品背景简介。
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深刻,与特定的时代背景关系密切。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20世纪初中国落后挨打的社会状况,进一步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2.感知内容:
⑴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方法:眼看、口说、手写、心记
绯红 标致 落第 不逊 诘责 托辞 油光可鉴
抑扬顿挫 深恶痛绝 物以稀为贵
要求: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按拼音写出汉字。
⑵配乐朗读(小提琴曲《思念》),学生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①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②文章的内容是赞扬藤野先生还是写作者的爱国思想?还是二者兼而有之?
③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以上内容放给学生讨论,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⑶课堂交流
提示学生注重分析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见解,要有理有据地说明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发言,互评后可以帮助学生整理归纳:
①本文的叙事线索有两条: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是明线;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爱国主义思想是暗线。
②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帮助学生理顺: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应是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因为从作品的实际效果可以看出,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性格和品质,都留给了作者深刻的印象,所以歌颂藤野先生是主旨。如果学生仍有分歧意见,也不必急于纠偏,可以在第二课时的重点研读中继续感悟。(有分歧,有见解,有碰撞,才有智慧)允许学生拓展思考。
③作者原本的愿望是到仙台学医,后决定弃医从文,而促使这一感情变化的是“电影事件”和“匿名信事件”。
研读赏析(上)
1.教师导学:
通过整体感知,我们感受到这篇回忆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的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同时,作者也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文中洋溢着爱国主义感情。下面,我们深入地研读一下课文内容,看看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在研读中,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2.自主探究
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可跳读),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见解,从而学会提出问题。
3.小组讨论,交流发言
经过发言、互评、筛选和整理,教师引导学生将思考题集中列出。如:
①作者抓住了怎样的人物特征?
②文章主要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些具体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思想品质?
③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4.对提出的问题可以引导全班讨论,基本可以明确为:
①作者具体写了藤野先生的外貌,“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抑扬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糊”,穿旧外套,生活简朴,治学严谨。
②添改讲义、修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严格要求、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及对待科学的求实精神。
③语言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例如怀念藤野先生,作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直抒感激敬仰之情。写赴仙台途中、电影事件、弃医从文、告别藤野先生,字里行间充溢着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大声朗读充满感情的语句,品味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布置作业
⒈识记字词,写一段话,用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可自由选择5~8个)。
⒉认真阅读作者弃医从文的有关语段,谈谈自己的感想。
⒊哪位老师曾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我的老师我的爱”为话题,准备口头作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作者弃医从文的有关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品味词句,感受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③体验反思,学会关爱他人,感念师恩,并进行口头说文。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1.学生交流用词写话。
2.交流后稍作评价。
研读赏析(下)
1.教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首先研读了对藤野先生的描写,从中感受到了藤野先生的正直、热情、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也感受到了作者对恩师的深切怀念。今天我们继续研读课文,体会本文除了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外,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①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
②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呢?
③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
④找出最能体现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句子,并认真体味。
课堂讨论
学生就以上问题,展开讨论,允许有争论。学生在讨论中可以向同学或教师质疑,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通过讨论基本可以明确为:
①鲁迅先生在小说集《〈呐喊〉自序》中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鲁迅先生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的。
②在仙台学医时,看了枪毙中国人的电影,且“围观的也是一群中国人”,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于是萌发了“弃医从文”的思想。他此刻“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愚弱的国民,终受宰割,第一要著,是在改变国民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首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由此看出鲁迅弃医从文的选择中深深浸透着鲁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实践着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③可以对事件、人物进行评价,也可以谈对自己未来的思想影响等等。允许各抒己见,不必过于限制,教师要及时点评升华。
④学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自由选择最能体现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句子,然后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语言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学贵质疑
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后可由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弄清疑惑。
也可以由教师向学生质疑,如:
①你觉得文章中哪些片段或句子能引起你的共鸣?谈谈体会。
②“日暮里”和“水户”为什么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③作者写藤野先生高尚的品质时,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心理活动?
引导学生除了从客观上把握文章主旨,还要学会细致入微的品析文章。
4.体验反思
①面对藤野先生的照片,鲁迅先生也许想说些什么?展开想象,模仿作者口吻,对藤野先生说一段话,表露一下作者当时的心迹。
②生活中,哪位老师曾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说给大家听听。
以上活动任选一题,比一比谁说得好。
布置作业 :
①以作者的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
②以“我的老师我的爱”为话题,写一篇回忆性文章,表达师生深情。
可以选做,准备在活动课上交流。
板书设计 :
藤野先生
鲁迅
相识
相处
离别
思念
我的母亲(方案b)
●○教学目标 :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②学习细节描写的手法,理解文章主旨。
③体味母亲的宽容、善良、温顺、刚气的品格。
④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亲的理解。
●○教学重点:
①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②学习细节描写的手法,理解文章主旨。
③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亲的理解。
○课前准备:
学生:①自读课文,自学字词,把握文意。
②阅读有关胡适的传记,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③查询、搜集有关歌颂母亲的诗歌、名言、故事、歌曲等。
④想一想自己是否像胡适那样理解自己的母亲。
教师:①搜集整理好古今中外有关母爱的故事,如《血色母爱》等。
②帮助学生完成课前准备的各项内容。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②学习细节描写的手法,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1.导入 :
①可以由名人的故事导入 ,如老舍的《生命的教育》、高尔基给儿子的信。
②可以由诗歌导入 ,如《游子吟》。
③可以由歌曲导入 ,如《懂你》。
同学们,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纪念他的母亲的时候曾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老舍先生高尚的品格中渗透着母亲给予的深刻影响。母爱是人类歌颂的永恒主题,每一个人都沐浴着母亲给予的爱的阳光,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她往往深远地影响着我们的一生。今天我们跟随胡适一起走近一位可亲可敬的母亲,再次感受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课题:我的母亲
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②学习细节描写的手法,理解文章主旨。
③体味母亲宽容、善良、温和、刚气的品格。
④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亲的理解。
简介作者、作品及背景。
胡适,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的积极倡导者。此文是作者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文章回忆了自己童年、青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歌颂了母亲的优秀品格,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
2.感知内容
检查预习:
①学生合作听记,相互检查并记忆。
②说一段话,用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自选)。
③师生合作朗读课文(配乐曲《懂你》)。
教师与2~3位学生合作朗读,精彩段落可齐读,以此检查预习的效果。读中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②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课堂交流
同位之间相互交流。教师帮助学生整理归纳:
①文章是作者中年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②文章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敬爱之情。
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
通过整体感知,我们感受到作者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而且行文极其自然、质朴,给我们留下了鲜明的印象。同学们也在阅读中感受到了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作为一篇好的作品,除了大致理解内容和情感之外,还应当细细品味,像品一杯香茶一样,品出它的清香。让我们重点研读一下文章究竟写了母亲哪几件事?体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格?作者为什么对母亲怀有那么深切的怀念和热爱呢?
2.自主探究
学生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和研讨与练习一,为研读文章设定研读题,从而学会质疑。
小组讨论,交流发言。
经过发言、互评和筛选,教师引导学生将思考题集中列出,如:
①文章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格?
②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哪几段?既是写母亲,为什么还要写童年自己的性格特点?为什么还要写母亲与家人的相处?
③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教师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质疑的题目可以多角度地帮学生理顺,允许有独特的见解和不同的看法。
3.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
讨论的形式不限,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均可。学生在讨论中可以向同学质疑,可以向老师提问。对学生的提问要教师适时的引导并及时纠偏,通过讨论基本可以明确为:
①文章写了母亲对我的管教,体现了母亲“教之严、爱之慈”的品格。写了母亲在“当家”的艰难处境中表现出了宽容隐忍、仁慈温和的性格品质,又写了母亲“受辱”非常生气,表现了母亲“很有刚气”的性格特点。总之,母亲对我的直接教育和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终生受益。
②文章的主体部分是5~8自然段,主要是写母亲。从题目看,这是重点,但作者却用了前三个段落写了自己童年的性格特征和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九年的孩童生活“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表达了对童年往事的追念和惋惜之情,但读书和写字“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交代了这些内容后,作者笔锋一转,但又水到渠成地将“母亲”推向了文章中心。当然,写母亲时还提到了母亲与家人的相处,此一笔,不仅写出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③关于对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的看法,可以见仁见智。母亲的品格为人方面,主要是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和睦仁慈;在教子方面,表现为严格,有时甚至严厉,这是因为旧时代的妇女把“相夫教子”看作“天职”和“美德”,丈夫去世后,孩子是她的精神生活的全部寄托,所以她对孩子的教育格外深细而严格。
对以上问题,教师可以帮助给学生做一点补充,帮助学生对问题形成全面理解。
教师可以向学生质疑:本文的细节描写,将几件小事写得细致入微。在语言方面你发现有什么特点?学生可以选择自己认为有特点的句子,读一读,评一评。
学生评读文章,教师做补充、引导、总结,结合研讨与练习二,进一步品味语言的分寸感。
总结: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每天天刚亮,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作者用童年的视角回忆童年往事,真情倾吐,用心灵来写母亲。所以尽管语言质朴,但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指导学生齐读文章最后一段,朗读中再次品味那真诚、直白,听凭心泉自然流淌的朴实文风。这一切都值得大家今后在做人和写作中学习、借鉴。
体验反思
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
①作者说“受到了母亲极大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②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的影响?说出来与同学交流。
学生思考回忆并课堂交流,教师适时评点。
总结: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者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阅读本文,我们了解了作者少年成长的历程,相信通过学习本文,会对大家的人生有许多启迪,也希望大家能够了解、理解自己的母亲,在生活中关爱自己的母亲。
布置作业
1.查询搜集有关母爱的故事、诗歌、名言、歌曲或小品。
2.准备参加“悠悠寸草心,孝心献父母”的主题实践活动。
3.每位同学写一封给家长的信。
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
胡适
对我的严格 教之严
母亲 与家人相处 爱之慈
受人格侮辱 气之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通过诗歌、故事、歌曲等,再次体会父母真情。
②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父母的理解。
教学设计:
1.课堂形式:语文专题实践活动
2.课时目标:
①参与诗朗诵、故事、歌曲或小品的表演。
②理解体谅父母,并以实际个例颂扬父母。
3.实践主题:“悠悠寸草心,孝心献父母”
4.参与人员:全体师生
5.实践过程:
⑴主持人(学生)宣布“悠悠寸草心,孝心献父母”语文实践活动开始。
⑵语文老师讲话。可以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如: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胡适写的《我的母亲》,从中感受到母亲对儿女的挚爱。母亲的伟大不仅在于教育和抚养了儿女,母亲为了儿女甚至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老师为同学们讲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2002年2月23日,位于奥地利西南部阿尔卑斯山的费拉茨谷地发生了一起雪崩,一对正在滑雪的母女被大雪埋葬。当她们历尽艰辛爬出厚厚的雪堆时,却又面临着新的危机:由于她们都身穿银灰色的衣服,救援飞机很难发现她们的踪影,随着时间的推移,饥饿、寒冷和恐惧纷至沓来。母女俩开始了艰难的自救,然而无济于事,她们的努力换来的是更严重的困难,她们昏迷了。当女儿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她起先还以为是梦,但医生告诉她这是现实,她昏迷在雪地里,被雪崩救援人员发现紧急送到了红十字医院。医生还不无沉痛地告诉她,真正救她的其实是她的母亲!救援人员在她母亲的遗体旁发现了一块染满鲜血的锋利的岩石切片,而她母亲的左手动脉被切开了。救援人员正是因为看见了雪地上那道鲜红的长长的血迹才意识到下面有人……
医生的话还没有说完,女儿就痛哭起来。她一直以为做清洁工的母亲是极其卑微的,甚至曾以母亲的卑微为羞耻,但是在这一瞬间,她发现母亲原来是如此伟大!在这次雪崩灾难中,在迟迟得不到救援的生死关头,母亲以一种感天泣地的行为,用自己动脉里流淌的鲜血为女儿指引了生命的方向!女儿终于心痛地明白,自己原来一直都拥有着一份人世间最珍贵的财富,那就是比血更浓的母爱!
同学们,故事中的这位母亲用生命保全了女儿,希望我们能从中悟到爱的真谛,用自己的爱回报我们的父母,回报我们的师长,回报我们的社会。
⑶主持人带领大家齐诵《游子吟》。
⑷诗歌朗诵《母亲的爱》。
学生将自己准备好的诗歌(或搜集到的,或自己创作的)作为一种成果展示给同学,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从中感悟母爱亲情。
⑸小品或歌曲表演——《献给母亲》。
主持人带领同学一同走进自己创作的小品《母子之间》,或者演唱歌曲等。
⑹现场采访
主持人邀请同学组成的小记者采访团,采访现场的同学。可以设计提问:
①父母记得你的生日吗?为你庆祝吗?你记得父母的生日吗?
②你知道父亲节是哪一天吗?你知道母亲节是哪一天吗?
③平日你在家里帮父母做多少家务?
④你愿意将自己的秘密说给父母听吗?
⑤父母了解你的爱好、特长吗?你又了解父母的爱好、兴趣吗?
以上内容可以在同学中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特别是“愿意将自己的秘密说给父母听吗?”见解也许不同。
以上采访一定有五彩缤纷的回答,主持人可以做评点总结,真正做到参与、合作、思辨、明确、提高。
⑺配乐朗诵《一封家书》
〖父母给儿女的一封信,可采用政治教材中的一例〗
⑻自由发言
可以根据自己的准备,说名言,讲故事、读书信。以我口,说我心,以我笔,抒我情。
⑼全班通过“班级给全体家长的一封信”。
⑽齐唱歌曲《懂你》或《两地书,母子情》。
教师总结:通过同学们的朗诵、表演、讲述、采访和同学们给家长的信,老师被深深地感动着,感受到同学们通过学习在不断地净化着自己的灵魂,升华着自己的道德修养。
苏联中学的开学典礼上,用大幅标语题词:“爱你的妈妈吧!”。这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热爱,那么他会爱党、爱人民、爱祖国吗?亲爱的同学们,有多少值得我们尊敬的伟大母亲啊,让我们用掌声向普天下所有伟大的母亲致以崇高的敬意,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用自己的爱回报我们的父母,回报我们的师长,回报我们的社会吧!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那么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变成美好的人间!(背景歌曲《爱的奉献》)
⑾拓展学习
①跟读一组歌颂父爱、母爱的文章,如《为妈妈洗脚》(选自《中学生课外阅读》)、《血色母爱》《父爱昼夜无眠》(选自)
②以“让爱满人间”为话题,写一篇短文,题目自拟,自选文体。
点评:
本教学案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特别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其健康个性,做了有益的探讨。如第一课时学生通过对母亲关爱和严格要求“我”的几件小事品悟出母爱亲情,并通过学生“对自己的母亲理解吗?”这样问题的反思,加强了人文教育。
比较突出的特点是第二课时,抛开了以往总结中心、分析写法的模式化教学,而是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持,师生全体参与,用语文主题实践课的形式“悠悠寸草心,孝心献父母”完成了本课的德育目标,并将更进一步衍化升华。无论是教师的参与讲述,还是学生的诗歌、朗诵、小品、歌曲,真正把学生放到突出的地位,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
参考资料:《中学教师教学用书》、《读者》
摘自
敬畏自然(b案)
●○教学目标 :
①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②品味关键语句,理解文中包含的哲理。
③提高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的思想。
●○教学重点:
①通过反复阅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②理解文章中的深刻哲理,增强爱护自然的意识。
○课前准备:
学生:①预习文章,自学字词,弄清文意。
②查询、搜集、整理有关自然界与人类关系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师:①准备与自然、与保护自然相关的图文资料。
②准备有关爱护自然的名言、故事、资料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速读文章两遍,把握文意。
②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文章主旨。
③学习反问、拟人等修辞手法。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1.导入 新课:
①可以用爱护自然的警句、格言导入 。
②也可以用大自然受损的图片资料导入 。
③也可以用类似“罗布泊消失”的现象导入 。
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在她的怀抱中成长壮大。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远离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自然母亲面前我们应当有敬畏之心?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阅读本文后,我们也许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份爱护大自然的责任。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课题:敬畏自然
目标:①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②品味关键语句,理解文中包含的哲理。
③提高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的理性认识。
2.感知内容
⑴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要求:自选难读难写的字同位相互检查,如:
蓬蒿 咫尺 狼藉 呐喊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⑵阅读文章两遍,初读可以自提问题,再读可以圈点勾画写下感受,理解评价。
阅读后,进行课堂交流。学生互评,教师总结、评价,进一步指导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如:
①本文写了什么内容?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②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哪些?
③为什么要敬畏自然?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⑶课堂交流
提示学生讲观点还要学会讲根据,可以用文中的话理清因果,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学生发言后教师帮助学生整理归纳:
①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谈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表达一种忧患意识和情感。
②表达文章观点的句子是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③作者之所以提出要“敬畏自然”,是因为人类常常与自然对立,有时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只有认识、爱护自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
人类与自然都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尽管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生命,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敬畏自然,即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
我们整体感知到人类应该敬畏自然,敬畏,就是敬重又畏惧,敬畏就是爱护。人类要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应该时时刻刻想到爱护自然,求得人类自然和谐发展。对于这一观点,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让读者明理呢?
2.自主探究
学生可以自由讨论,提出自己的疑惑,学会质疑。
3.小组讨论,交流发言
教师可以将各小组讨论题集中归纳,如:
①本文从表达方式看有什么特点?
②文章是怎样推出议论中心的?
③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④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师生可以互动式参与讨论,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帮助引导归纳:
①本文以议论为主,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可以说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②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最后引出结论。如从否定“征服自然”到做出“敬畏自然”的结论等。
③写法有对比、拟人、反问。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例句,读一读,并比较一下用法的不同,体会对比、拟人、反问的妙处。
④文中许多语句富有哲理性,可结合研讨与练习(二)做一些反思和理解。同学之间可以交流一些看法,教师作适当的引导评价。
体验反思
1.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了文章后你有哪些想法,能不能举例说明?
2.对于作者否定“征服自然”、倡导“敬畏自然”的观点,你持赞同态度,还是反对态度?还是有其他观点?
3.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同学交流“人与宇宙”的资料或看法。
〖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进行讲述,也可以另立题目讲述,主要目的在于巩固并延伸文章内涵,激发学生探求科学、热爱科学的兴趣。〗
拓展延伸
1.比较学习郭牧华的《敬畏头顶的星空》、张晓风的《敬畏生命》、蒙田的《热爱生命》。
2.以“人·自然·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感想,准备课堂交流。
板书设计
敬畏自然
严春友
人类生命 与大自然 对比
人类智慧、自然智慧 拟人
自然智慧、宇宙生命 反问
有关资料:
八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红帆丛书《书山之味》
中华书局《中华活页文选》
喂——出来
●○教学目标 :
①通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②理解现实与想象思维的关系。
③提高环保意识,激发探索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重点:
①理解现实与想象思维的关系。
②提高环保意识。
●○课前准备:
学生:①自读课文,自学字词,把握文章大意。
②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
③阅读几篇星新一的小说。
教师:①有条件的可制作多媒体课件。
②尽量多掌握一些星新一的作品和有关创作思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通读课文,把握文意。
②理解现实与想象思维的关系。
③展开合理想象,做续写练习。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1.精心导入 :
①可以向学生介绍作者星新一导入 。
②也可以介绍星新一的小说作品导入 ,如《雪夜》。
③也可以由本单元学过的文章导入 。
同学们,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科学发展到今天,让人类很有成就感。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却又渐渐远离了自然,人类不断地征服自然,而大自然有时又无情地报复了人类。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到未来社会,看一看哪儿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有一天,一位正在悠闲休息的人听到了一声奇怪的呼唤“喂——出来”,这声音从何而来,又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共同走进日本作家星新一创作的科幻小说《喂——出来》,去联想,去想象,也许小说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愉悦,更多的是深深的思考。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课题:喂——出来
目标:①通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②理解现实与想象思维的关系。
③提高环保意识,激发探索热爱科学的情趣。
2.感知内容
⑴检查预习:本文有许多优美的词语,除了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外,还可在阅读中自由积累。
要求:相互检查、识记,如:
哂笑 拍板 牟取 黑咕隆咚 颤颤巍巍 莫衷一是 胸有成竹
不容置疑 慷慨大方 一视同仁 任劳任怨
⑵简介作家作品。
星新一和他的微型小说。
⑶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自由抒发阅读感受。
教师可帮助学生整理思路:
①文章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②小说表达了怎样一个主旨?
⑷课堂交流
同桌或四人小组相互交流后全班交流,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用简洁的语言复述。
学生发言后教师帮助学生整理归纳:
①本文讲了一个“填洞公司”利用偶然发现的一个“无底洞”招徕生意,最终人们将整个城市所有难以处理的废弃物全部填入洞中,而最终人类将要为自作聪明付出代价。
②可以结合研讨与练习二进行分析,也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本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发表独立的见解。
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
通过感知,我们知道了小说中有一个深不可测的洞,而面对着这个洞,人们有各种各样的表现,而小说的结尾更是奇特,那奇怪的叫声和小石头从那里来?天上掉下那块石头后,又会发生什么呢?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想象,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想象可能发生的事情吧。
2.自主探究
学生可以自由讨论,也可以模仿文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发现深洞后的言和行,做模仿表演,让学生品味人物言行背后的心理活动。
学生也可以自设疑问,进行局部赏析,如39~56自然段这一部分,学生在研读中提出一些思考题,教师将各小组讨论题集中归纳,如:
①深深的无底洞有什么用场?
②城市公害是怎样造成的?
③结尾那位工人听到的声音,是从哪里来的?
④结尾的小石头出现意味着什么?
师生可以互动式讨论,讨论后进行课堂交流,教师引导归纳:
①人民将城市中的所有垃圾不加处理地填入深洞。
②人们只顾拼命扩大生产,从而造成城市公害。
③从那个无底洞中飘出来的。
④意味着原先人们扔进洞里的垃圾污物将接踵而至,大自然对人类进行一次次惩罚的行动即将开始。
体验反思
1.学生可以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直接质疑。
2.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思考问题向学生质疑。如:
局部反思可设题:
文中结尾两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可是,他只顾眯着眼睛得意洋洋地眺望着远处的地平线”,此处描写反映了人们怎样的心理?给人以怎样的启示?
整体反思可设题:
故事是虚构的,这是科幻小说的特点,但存在着现实基础。试着举出一两个因人类破坏环境而招致大自然报复的事例。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回答,也可以自己提问,请同学回答。
①人们仍陶醉于短暂的清洁与美丽的幸福之中,并未感觉到危险就要降临。
②我国六七十年代盲目垦荒,使土地沙化严重,生产受影响。竺可桢写了《向沙漠进军》一文,其中的例子发人深思。
拓展延伸
1.假如将文章内容的设计化为三幅漫画,想一想三幅画应各画什么内容?
2.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人们应怎样处理废水、废气、废物?为什么这样处理?
3.为更好地保护环境,建立美好家园,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试提出一些主张和建议。
板书设计
喂——出来
星新一
无底洞
垃圾物 建立美好家园
小石头
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
①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大意。
②熟读并背诵课文,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汇,体会作者寄情于奇山异水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爱好美术的同学可以通过绘画展示文中美景,也可选择与美文相配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
教师:搜集有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可教授记忆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记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述说行旅所见的信,寥寥百余字,将富春江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文章语言精练生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背诵、通过联想与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教学设计:
恰当导入 :
①可以由美景图片导入 ,也可以播放富春江山水的录象,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②可以放《高山流水》等古筝曲,让学生想象,音乐为我们创设了怎样一幅图画。
同学们,你到过富春江吗?它位于浙江省境内,是全国闻名的胜景之一。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撰文盛赞过它,其中最有名的是古代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在文中,作者给它作了“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赞誉。这篇与一般书信不同的写景小品文,向我们展示了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色,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去饱览一下富春江的美景吧!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课题:与朱元思书 吴均
目标:①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大意。
②熟读并背诵课文,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缥碧 甚箭 轩邈 泠泠 千转 直视无碍 千百成峰
鸢飞唳天 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
有条件的可利用课件或投影出示字词,学生识记。
2.教师导读:
阅读文言文要掌握合理的方法与步骤(方法适当也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熟读全文,把握大意,识记词语,揣摩句意
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难句标出,精读分析
感情朗读,通懂其义,省略补出,圈点画批
对以上方法稍加解释指导,引导学生在诵读直至背诵时,展开联想与想象。
合作学习
1.学生在教师的学法指导下,自由朗读课文三遍,然后,展开小组竞赛,竞读后每组参与朗读评价,教师参与学习过程。
2.学生同位合作看注释讲内容(直译即可)。各小组互相帮助,理清句子大意。
3.学生直译后,各组进行质疑,互相解答,教师随时点拨,并加以补充。
研读赏析:
学生可以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如本文中有哪些疑问句式,应当理清哪些内容?教师帮助归结: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山水“奇”、“异”在哪里?
2.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景的?
3.找出总结全文的句子和表明作者乘船出游的句子。
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讨论,讨论后教师帮助明确:
1.要求学生学会复述文章内容,进一步熟悉课文,特别是二、三段: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进一步领略文中的美景,同时可以参照课文后的补白。引导学生用重复性和改造性复述两种方法,对课文进行重点赏析。
2.本文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进行写作,指导学生学习写景的方法。
3.总结全文的句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表明作者乘船出游的句子:“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体验反思
1.反馈巩固
教师指导学生当堂背诵,可运用“联想记忆”法和“画面记忆”法进行背诵(先讲方法,后背诵)。
2.探究想象
作者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流连忘返,发出了“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叹。思考一下,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后可达成共识:作者由景生情,因情明志,既表现了富春江的魅力,也表现了鄙弃名利的思想。这种寄情山水的写法在本册的《小石潭记》和《醉翁亭记》中可以再次学到。
拓展练习
1.背诵并默写课文,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
2.查询搜集有关富春江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的人文背景的资料或有关诗文。
3.假如你是一位导游,你怎样向游客介绍富春江的美景呢?请你以《我说美丽富春江》为题写一篇解说词(可以模仿《话说长江》)。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总叙:景色奇特秀丽
分叙:奇山异水独绝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标 :
①学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②熟读并背诵全文。
③感悟文章,把握文章主旨。
④学习“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至背诵,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学习作者的好学精神和求学态度。
●○课前准备:
学生: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本文的现实意义。搜集有关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学习态度方面的故事或格言警句,与同学交流。
教师:有条件的可制作多媒体课件,查询搜集整理“苦学”的故事、名言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明代文学家宋濂勤奋好学,为我们树立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学习境界,《送东阳马生序》就是宋濂好学精神的写照。这篇文章是写给同乡晚辈的临别赠言,学习时,可以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感悟“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并品味作品流露的真挚情感。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①可以由古今“勤学”的故事导入 ,也可以由勤学的名人名言导入 。
②同学们,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曾有明初诗文三大家,即宋濂、刘基、高启,其中宋濂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一生刻苦学习,“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德传统为己任,为学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文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刘基曾赞许他“ 当今文章第一”。
今天我们学习的《送东阳马生序》就是宋濂的代表作品,阅读后也许对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会有深深的启迪,让我们一同走进作品吧。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目标:①学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②能熟读并背诵全文。
③感悟文章,把握文章主旨。
④学习“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
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学生自查字词,巩固预习成果。可结合课下注释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
德隆望尊 稍降辞色 援疑质理
等等。有条件的可以用课件或投影出示字词,便于讲解识记。
2.教师导学
这是一篇赠序,序是文体名,内容是作者给同乡写的临别赠言。要理解文章首先要熟读文章,理解文意。教师范读或领读,也可以在记忆十二法(“机械记忆”法、“画面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诸多记忆法)中选择更适合课文的方法。
3.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①自由大声朗读②看课下注释自说自译课文③基本理解文章大意。
4.合作学习
①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组织下,参照注释,同位合作,直译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②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找出难译词语。
互相帮助,答疑解惑,教师适时点拨,并补充总结,同时提醒学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词语,注意培养文言语感。如:
⑴家贫,无以致书以观…… 致:得到
⑵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跑 稍:稍微、稍许
⑶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益慕:更加仰慕。益,更加。慕,仰慕。
⑷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患:忧虑 尝:曾经
⑸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俟:等,等到。
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
学生可以自读质疑,也可以由教师归纳帮助理清内容进而把握主旨。
①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②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这么做?
③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何在?
④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年幼家贫“无以致书”时,采用什么方法读书?
⑤作者成年求学时对老师是什么态度?
2.合作讨论
以上问题学生合作探究,用原文回答或自己的话加以概括皆可,目的是吃透文意,理解主旨。讨论后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归纳达成共识:
①作者遇到“家贫”、“无书”、“无师”、“天寒”等等困难。
②借书“手自笔录”、“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遍观群书”获得知识,成为饱学之士。
③鼓励学生勤奋学习,表达语重心长的鼓励和期望。
④借书抄来读。
⑤毕恭毕敬,不敢出言。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作者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态度在于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体验反思
1.反馈巩固
教师引导学生当堂背诵。可以采取领背、互背的方式进行。
2.思考探究
①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不敢出言。谈谈自己怎样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涵。可以各抒己见,不强求答案统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
②你认为作者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品质?可以放开谈,要有依据。
拓展练习
1.跟读《王冕读书》、《黄生借书说》等古文,拓展学习视野。
2.马生得到此文,会想些什么呢?
3.谈谈我读《送东阳马生序》的感想。
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少年:求学家贫
成年:从师艰难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yuwenjiaoan/6008.html
-
《阿里山纪行》原文|《阿里山纪行》综合能力测试题详细阅读
一、仿照示例,以“江上白帆”开头写一句话示例:山上树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江上白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文开头陈述两岸人民各自最喜爱的歌曲,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春酒》赏析|19《春酒》说课教案详细阅读
03一.说教材《春酒》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以民俗为主题和主要内容,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民俗更是异彩纷呈,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族文化。《春酒》一文是通过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表达了思乡的主题。笔触细腻,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学习本文,不仅让我们...
-
阿长与山海经_阿长与<山海经>详细阅读
课题课型新授授课时间总第 课时教学目标教 材 分 析概述重点难点教具录音机、投影仪教学法设计朗读法、引导法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背景音乐) 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
-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计划】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详细阅读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叙事性作品,它们或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使学生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藤野先生》——鲁迅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文章重点叙述了自己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追述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
-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2021_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纪念白求恩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议论文。纪念是为了学习,因此学习白求恩(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全文的一条主线。二、重点、难点 1.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 2.运用对比的方法,体会对比的作用。三、教学方法 采用以...
-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翻译|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详细阅读
22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1认识“铭”“说”两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高尚的情操。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从文中获取启示,并对自己的处世观点、态度的再认识。课时安排...
-
[《答谢中书书》教学案例]《答谢中书书》教学案详细阅读
张笑天——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教师提问所学的写山水的古诗导入,让学生吟咏从而体会作者...
-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600字]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训练复习详细阅读
第五单元作文训练 扩写·改写《石壕吏》 共2课时授课时间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课型写作课主备课人 学习目标1、 了解“改写”主要方式及基本要求。 2、 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巩固人物描写的方法。重点难点1、 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仍要体现原文的基本精神,...
-
大雁归来|大雁归来详细阅读
利奥波德教学目的1.说明的对象和特点。2.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教学重点、难点1.对象的特点。2.生动描写。3.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自主预习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迁徙(xi3) 雾霭(ai3) 窥(kui1)探 缄(jian1)默 狩...
-
[课文《蜡烛》]《蜡烛》同步练习1详细阅读
●活动与探究一、写作活动1 就学校出现的好人好事,写一篇人物通讯,以记叙为主,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2 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改写课文,题目为“你好,老妈妈”。二、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1 在图书馆、网上查找资料,了解一下人类历史发生过哪些大规模的战争,重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战争发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