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桃花源记

八年级语文教案 2013-02-04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语文教案】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 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 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 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 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读懂课文大意。

3.了解作者陶渊明。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

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教学设想:

通过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同学间互相进行试讲的方法,学生基本在指导下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 :

一.介绍、了解作者陶渊明。

教师介绍:

今天咱们来认识中国古代东晋时一位杰出的诗人——陶渊明。他生于东晋后期,经历了晋宋易代的变迁,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少年起就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纷扰,出仕到辞官归隐更是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迁,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的和不满的。“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归隐后,安贫乐道,乐天知命,清高自赏,消极遁世,多写田园风光,文风清新质朴,恬淡自然,简洁含蓄而又富有韵味。历代都有很多人为陶渊明的诗文作注,其人数仅次于杜甫。

二.解题:

《》是《桃花源诗》的小序,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的说明,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三.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

1.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

2.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四.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强调部分字词的读音。

生字:俨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诣、骥、津

多音字:豁然、衣着、间隔、舍、语、属 答 还 遂

通假字:要—邀

一词多义:志、寻、遂

一义多词:悉、并、具、咸、皆

古今异义:妻子、无论、交通、绝境、间隔

五.学生两人一组,参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之后请几位学生起立说课文大意,老师和其他学生倾听并纠正他们翻译得不够准确的地方。

六.作业 :

1.读课文三遍;

2.整理课堂上找出的几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写在作业 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他的所见所闻的记叙方法。

2.学习巩固关于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今异义的区别以及一词多义等古汉语知识。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社会理想,认识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4.

教学重点:

1.从分析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这一社会入手,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巩固古汉语知识。

教学难点 :

理解桃花源这一社会理想 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想:

用指导自学、学生试讲、启发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

一.集体朗读课文

二.逐段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自然段

1.朗读

2.说本段的大意,注意几个地方的准确翻译:

(1)武陵人:五陵郡有一个人,二不是指整体

(2)缘溪行:行,指乘船行

(3)忘路志远近:远近,偏义复词,实指忘了路多远

(4)夹岸数百步:指两岸数百步之宽,不是指沿河多长。

(5)甚异之:之,是指桃花林的美景,具体是指文中的句子“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6)穷:走到头,穷尽

3.讨论明确几个问题:

(1)找出交代渔人行踪的语句: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

(2)本段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哪些情况?(时间、地点、人物)

(3)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注:语言简洁,形象鲜明,是千古名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甚异之”)

(5)总结:桃花林的突然出现和渔人的欲穷其林,使读者产生了悬念。这是故事情节的开端。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第一.以自学为主,学生理解内容,进行试讲,教师引导学生弄清以下的语言现象,翻译本段文字的大意:

1.句子成分的省略。

林尽(于)水源,……(小口)若有光。(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山口)初极狭,……(渔人)复行,……(山口)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

2.一词多义:

舍:舍船(舍弃);屋舍(房屋)

3.古今异义:

交通:今义指交通运输,而在文中指交错相通

4.然:做形容词的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5.同义词:

悉、全、都、并、一齐、都

第二:讨论分析:

1.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

明确: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2.文中写初入桃花源 所见所闻,主要写了哪些事物?

明确:(1)写桃花源中的环境: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犬之声

(2)桃花源中的人从事的工作、衣着和神态

3.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

土地、屋舍、鸡犬之类的描写————和平宁静,社会安定

人们往来种作——————人人辛勤劳动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安居乐业,过着丰衣足食的愉快生活

4.作者写桃花源的初步见闻,有何意义?

明确:与现实生活能形成鲜明的对比:

现实 ——————— 桃花源

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人人劳动,没有剥削压迫

人们生活困苦,谋生艰难—————怡然自乐,生活快乐幸福

战祸四起,民不聊生———————一派优美、宁静、安定的景象

作用:明写桃花源,暗在讽刺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第三.齐读第一、二段,熟读成诵。

(三)学习第三段

第一.引导学生弄清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和一些词句的理解。

1.着重注意几个省略宾语的句子

(1)问(渔人)所从来,便要(渔人)还家

(2)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

(3)余人各复延(余人)至其家

(4)辞(村中人而)去

2.古今异义: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无论(更不必说)

3.一词多义:

乃:乃大惊(就,表前后两个动词的连接)、乃不知有汉(竟,表出乎意料之外)

4.同义词:

具:详细、一五一十地,表无所遗漏

咸:全、都,指热闹的全体

皆:都,指人、物、事的全数

要:邀请

延:迎接、邀请

5.翻译段意

第二.讨论分析

这一段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所遇所谈

1.村中人是怎样对待渔人这个不速之客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这些说明了什么?

明确:(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这说明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慷慨大方;且家家备有酒食,生活富足。

2.文中写村中人自云一段话,含有什么意思?

明确:通过自述,补充交代了他们的来历和长时间与世隔绝的原由。作者还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当时东晋社会兵连祸结、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似乎想给人指出一条出路:要想摆脱黑暗统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时乱”一样,去找一个绝境过男耕女织、安居乐业的社会。但这仅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

3.皆叹惋是内容是什么?

明确:外世人们的生存境况

4.这段话结尾写“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在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此话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社会。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人们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伏笔。

5.小结:第二、三段是课文的主干,通过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所见所闻所遇、所谈,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四)学习第四段

第一.着重弄清以下词句的解释。

1.便扶向路:向,从前

2.处处志之:志,做标记

3.寻向所志:寻,寻找;志,标记

4.及郡下,诣太守:及,到达;诣,拜见

5.遂迷:遂,竟然,终于

6.寻病终:不久

第二.讨论明确

1.这段话是文章的结尾,交代渔人出桃花源后的情况。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具体地写渔人回来路上“处处志之”,“诣太守,说如此“,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或迷路或病终,未能找到这个桃花源呢?

明确:

(1)目的是给人真实的感觉,似乎真有其人、真有其地、真有其事、不厌其烦地写,为了使人产生真实感。

(2)太守想寻找却遂迷,不复得路,刘子骥也因病而未果,结局的巧妙安排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更能激起读者 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个安居乐业的世外桃园。

(3)作者自己也明确这样的桃源是不存在的,只是自己的幻想而已。

第三.小结:

作者写出了对现实 的强烈不满,对理想社会的无比向往,反映了东晋人们希望摆脱苦难过上 丰衣足食的幸福社会的要求,因此,本文既有逃避现实的局限性,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记叙详略得当的特点。

2.理解作者怎样描绘出这个虚幻的世界来寄托他的理想的。

教学重点:

教学目的2

教学难点 :

教学目的2

教学过程 :

一.理解作者怎样描绘这个虚幻的世界来寄托他的理想的。

(一)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美好的社会?

学生讨论明确:

1.环境美好: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宁静和平,人们社会富足,安居乐业,气象升平)

2.人美:(1)热情款待外人,民风淳朴,热情待客,和睦友好

语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交谈: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追求自由和平的社会,厌恶战争,这也是作者精神的寄托和向往)

(二)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但是这样的社会别说在东晋这个兵连祸结、民不聊生的社会中不能存在,就是现在也找不到这样的世外桃源。咱们就从作者的写法构思上考虑陶渊明怎样描绘这个他渴望的又明知不可能存在的理想境界。

1.始终注意在虚构故事的同时结合逼真的情境,即以实写虚

如:开头点出时间、地点、人物的身分和职业,结尾写到刘子骥欲寻访,而 刘子骥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晋太元年间的名士,与陶渊明为同时代人,这样渲染真真假假的气氛,似乎确有其人其事。

2.曲折回环,层次分明,写出似有似无的仙境。

开头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但没有指出明确的年份、地点和人物的姓名。

接着写桃花林的无确切地址,仅仅写忘路之远近,小山通桃源,更为奇特,另有一番洞天,而复寻桃源时,标记消失,无迹可寻,虚无缥渺。刘子骥的寻而未果,似带来一丝希望又破灭,成了千古之迷。这个情节可以概括为一喜一疑一惊一迷,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3.为什么作者要虚构出这样的一个虚幻带有理想色彩的世界?

明确:联系写作背景。东晋统治者的奢侈、残酷剥削,政治濒临崩溃,作者的抱负无法实现;当时实行的门阀制度,保护高门氏族贵族官僚的利益,而出身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却走不上仕途。再加上陶渊明本身不愿攀附权贵,与统治者格格不入,三次辞官,41岁归耕田野,面对纷乱的世道他无力改变,只好创造一个理想的境界,寄托他的政治理想及美好的情趣。

二.体会本文叙述详略安排的特色。

(一)找出详略的安排,分析原因。

明确:详写:渔人在桃花源里的见闻,来介绍美好的世外桃源。

略写:渔人进村前和出村后的情形。

原因:要寄托理想化的社会理想,只能通过多介绍桃花源里的情形,因此要具体详写地描述。而其余的只能是辅助地叙述事件,只需简单介绍。

三.了解其他的写作特色。

1.语言简洁生动。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yuwenjiaoan/4839.html

  • 《阿里山纪行》原文|《阿里山纪行》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仿照示例,以“江上白帆”开头写一句话示例:山上树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江上白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文开头陈述两岸人民各自最喜爱的歌曲,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春酒》赏析|19《春酒》说课教案

    03一.说教材《春酒》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以民俗为主题和主要内容,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民俗更是异彩纷呈,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族文化。《春酒》一文是通过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表达了思乡的主题。笔触细腻,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学习本文,不仅让我们...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阿长与山海经_阿长与<山海经>

    课题课型新授授课时间总第 课时教学目标教 材 分 析概述重点难点教具录音机、投影仪教学法设计朗读法、引导法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背景音乐) 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计划】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叙事性作品,它们或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使学生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藤野先生》——鲁迅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文章重点叙述了自己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追述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2021_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

    纪念白求恩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议论文。纪念是为了学习,因此学习白求恩(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全文的一条主线。二、重点、难点   1.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   2.运用对比的方法,体会对比的作用。三、教学方法  采用以...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翻译|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

    22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1认识“铭”“说”两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高尚的情操。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从文中获取启示,并对自己的处世观点、态度的再认识。课时安排...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答谢中书书》教学案例]《答谢中书书》教学案

    张笑天——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教师提问所学的写山水的古诗导入,让学生吟咏从而体会作者...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600字]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训练复习

    第五单元作文训练 扩写·改写《石壕吏》 共2课时授课时间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课型写作课主备课人 学习目标1、 了解“改写”主要方式及基本要求。 2、 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巩固人物描写的方法。重点难点1、 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仍要体现原文的基本精神,...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大雁归来|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教学目的1.说明的对象和特点。2.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教学重点、难点1.对象的特点。2.生动描写。3.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自主预习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迁徙(xi3) 雾霭(ai3) 窥(kui1)探 缄(jian1)默 狩...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 [课文《蜡烛》]《蜡烛》同步练习1

    ●活动与探究一、写作活动1 就学校出现的好人好事,写一篇人物通讯,以记叙为主,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2 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改写课文,题目为“你好,老妈妈”。二、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1 在图书馆、网上查找资料,了解一下人类历史发生过哪些大规模的战争,重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战争发生的原因...

    发布于:2013-05-13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