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胶的功效与作用]桃 花 源 记2

八年级语文教案 2013-01-29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 了解本文的叙事线索,学习其曲折回环、悬念迭起的写作特点。
2、 正确评价《桃花源记》的社会意义。
教学重(难)点:
1、 本文的叙事线索。
2、 曲折回环、悬念迭起的写作特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
第  一  课  时
内容:
过程:
一、导语 。
大家一定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谁能解释一下?(对,比喻与外界隔绝的幽静美好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它出自什么文章呢?(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世外桃源”的“桃源”就是现在我们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的一个重要游览胜地。那儿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学习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你一定会更加向往,很想去“世外桃源”走一遭吧。
二、简介作者与本文写作背景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生于东晋末年,出生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博学能文。但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愤然辞官回乡,从此过着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疾病一起折磨着他,63岁过世。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大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交往而不愿和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有57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社会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桃花源诗》。

三、放录音带,听课文朗读带。
四、学生自读课文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豁(huò)然         俨(yǎn)然       阡陌(qiān  mò)   垂髫(tiáo)
要同“邀”(yāo)      诣(yì)          骥(jì)            遂(sùi)

五、学生联系以往所学知识和书下注释,疏通词句。
1、 学生自己翻译课文。
2、 教师逐句指名学生翻译。
3、 教师归纳。

六、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
七、布置作业 :翻译课文(笔译)一遍,熟读课文。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总结重要文言词句的用法;
            分析课文结构、内容。
教学过程 :
一、听写词语。
垂髫      诣     豁然    骥     俨然    阡陌     遂    邑人     缤纷

二、总结文言词句的用法。
1、 注意文中文言词句的意思。
 (1)、缘溪行           缘:沿        行:指船行。
 (2)、忽逢桃花林       忽:说明是偶然的;     逢:遇见
 (3)、才通人           才:仅。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东西)、
 (5)、阡陌交通         阡陌:田间小路         交通:交错相通
 (6)、怡然自乐           :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7)、具答之           具:通“俱”,全、都。
 (8)、率妻子           妻子:妻子、儿女。
 (9)、此中人语云       语:yù   ,告诉。
 (10)、处处志之        志:同     ,做标记。
 (11)、诣太守          诣:到……去。
 (12)、未果,寻病终    未果:没有实现。       寻:不久。

2、 注意文中几个古今异义的词。
             古义:交错相通。   (两个词)
(1)、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一个词)

             古义:妻子和儿女。  (两个词)
(2)、妻子
             今义:男方的配偶。  (一个词)

             古义:不要说,不用说。(两个词)
(3)、无论
             今义:连词           (一个词)

             古义:像这样         (两个词)
(4)、如此
             今义:如此,这样     (一个词)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一个词)
(5)、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一个词)

三、学生课堂练习:完成P119第二题。
四、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
     抄写课文,熟读课文。


第  三  课  时
内容:
过程:
一、学生齐读课文,明确课文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渔人捕渔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2~3段):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发展)
第三部分(4~5段):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讨桃源未果的情形。(结局和尾声)
二、分析第一部分:
提问: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点神秘色彩,暗示将出现“奇境”给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出现作了铺垫。

三、分析第二部分。
1、 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2、 提问: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景象的?
明确:“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 提问: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明确: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源这个地方,扰乱和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定生活。

四、分析第三部分
提问: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是什么?
明确: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五、课堂讨论:P120第四题。

六、学生背诵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曲折、悬念。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基础训练。

板书设计 :

桃    花    源     记
                                                  
陶渊明
               中无杂树
发现桃花源     芳草鲜美                              (开端)   
落英缤纷
          良田美池桑竹
  所见                        
进入桃花源             怡然自乐                      (发展)
  所闻:  避秦时乱,来此绝境。
  所历: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离开、再访桃花源          遂迷、  不复得路          (结局和尾声)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yuwenjiaoan/4651.html

  • [《大雁归来》教学视频]《大雁归来》教学方案

    《大雁归来》教学方案 深圳市翠园初中部 彭艳一 教学目标:知识:1 学习本文抒情的语言。 2 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3 了解作者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能力:1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训练学生们概...

    发布于:2025-11-15

    详细阅读
  •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_《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特点。2、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3、识记新闻结构组成,并能分析典型的新闻的结构。4、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教学重点】1、主体部分层次的划分和层意概括。2、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教学难点】第二则主体与背景的确立,以及中间部分层次的划分。【教...

    发布于:2025-11-15

    详细阅读
  •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一等奖_《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学目标: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教学课时:两课时课前准备:搜集一些农谚。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发布于:2025-11-15

    详细阅读
  • 白杨礼赞_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教学思路设计安徽师大附中 朱诵玉 语文课堂是个丰富多彩的小世界,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从中获得知识、快乐和陶冶——这是一种享受。要达到这个境界,撇开其他方面因素不说,单就教材分析和课堂控制来讲,我认为至少应做到以下三点:1、教材分析应做到“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发布于:2025-11-15

    详细阅读
  • 【无题】无题

    无题 一、导入由“李杜”→“小李杜”→课文二、初步感知1、作者介绍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晚唐著名诗人。与村牧一起并称“小李杜”。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善于用典尤其以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表现了语言的艺术魅力。但有时也写得隐晦迷离,难于理解。2、找出...

    发布于:2025-11-15

    详细阅读
  • [《喂——出来》读后感]《喂——出来》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一.字词解析  1.注音  颤颤巍巍chànwēi栅栏zhà众目睽睽kuí贪婪lán牟取móu哂笑shěn棘手jí铆钉mǎo眺望tiào履行lǚ  2.辨音    3.辨形    4.辨义  (1)损害伤害危害  三个词作动词,都表示对完好的事物加以破坏,使它受损伤的意思,因而都含贬义...

    发布于:2025-11-15

    详细阅读
  • 鹤群翔空|鹤群翔空

    《鹤群翔空》教案4 《鹤群翔空》教案3 《鹤群翔空》教案2 《鹤群翔空》教案加练习2 《鹤群翔空》教案1 《鹤群翔空》教学实录 《鹤群翔空》说课稿 语教版《鹤群翔空》ppt课件 《鹤群翔空》ppt课件 《鹤群翔空》ppt课件(1)...

    发布于:2025-11-15

    详细阅读
  •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余映潮】《藤野先生》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  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教学重点】   课文阅读。【教学难点】  课文思想的理解和主题的确定。【教学时数】  3课时。【预习质疑】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打开自制教学软件《藤野先生》封面,在日本古筝曲《樱花》的伴奏下介绍:...

    发布于:2025-11-15

    详细阅读
  • 三峡_三峡

    《三峡》教案6 《三峡》教案5 《三峡》教案4 《三峡》教案3 《三峡》教案2 《三峡》教案1 《三峡》教案 《三峡》备课笔记 《三峡》说课稿 2份 《三峡》课堂教学实录 《三峡》突破难点能力训练 《三峡》检测题 《三峡》自学评估练习 《三峡》综合能力测试 《三峡》同步训练...

    发布于:2025-11-15

    详细阅读
  • 【《长征组歌》两首教案】《长征组歌》两首

    萧华教学目标:1、 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高尚的革命情操,了解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2、 学习高度概括的诗歌语言,体会词语使用的准确。3、 感悟长征精神在新时期的意义。教学重点:毛主席用兵如神和红军的钢铁意志。 语言高度概括、用词准确生动。课前预...

    发布于:2025-11-15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