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胶的功效与作用]桃 花 源 记2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1、 了解本文的叙事线索,学习其曲折回环、悬念迭起的写作特点。
2、 正确评价《桃花源记》的社会意义。
教学重(难)点:
1、 本文的叙事线索。
2、 曲折回环、悬念迭起的写作特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
第 一 课 时
内容:
过程:
一、导语 。
大家一定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谁能解释一下?(对,比喻与外界隔绝的幽静美好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它出自什么文章呢?(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世外桃源”的“桃源”就是现在我们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的一个重要游览胜地。那儿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学习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你一定会更加向往,很想去“世外桃源”走一遭吧。
二、简介作者与本文写作背景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生于东晋末年,出生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博学能文。但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愤然辞官回乡,从此过着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疾病一起折磨着他,63岁过世。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大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交往而不愿和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有57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社会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桃花源诗》。
三、放录音带,听课文朗读带。
四、学生自读课文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豁(huò)然 俨(yǎn)然 阡陌(qiān mò) 垂髫(tiáo)
要同“邀”(yāo) 诣(yì) 骥(jì) 遂(sùi)
五、学生联系以往所学知识和书下注释,疏通词句。
1、 学生自己翻译课文。
2、 教师逐句指名学生翻译。
3、 教师归纳。
六、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
七、布置作业 :翻译课文(笔译)一遍,熟读课文。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总结重要文言词句的用法;
分析课文结构、内容。
教学过程 :
一、听写词语。
垂髫 诣 豁然 骥 俨然 阡陌 遂 邑人 缤纷
二、总结文言词句的用法。
1、 注意文中文言词句的意思。
(1)、缘溪行 缘:沿 行:指船行。
(2)、忽逢桃花林 忽:说明是偶然的; 逢:遇见
(3)、才通人 才:仅。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东西)、
(5)、阡陌交通 阡陌:田间小路 交通:交错相通
(6)、怡然自乐 :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7)、具答之 具:通“俱”,全、都。
(8)、率妻子 妻子:妻子、儿女。
(9)、此中人语云 语:yù ,告诉。
(10)、处处志之 志:同 ,做标记。
(11)、诣太守 诣:到……去。
(12)、未果,寻病终 未果:没有实现。 寻:不久。
2、 注意文中几个古今异义的词。
古义:交错相通。 (两个词)
(1)、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一个词)
古义:妻子和儿女。 (两个词)
(2)、妻子
今义:男方的配偶。 (一个词)
古义:不要说,不用说。(两个词)
(3)、无论
今义:连词 (一个词)
古义:像这样 (两个词)
(4)、如此
今义:如此,这样 (一个词)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一个词)
(5)、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一个词)
三、学生课堂练习:完成P119第二题。
四、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
抄写课文,熟读课文。
第 三 课 时
内容:
过程:
一、学生齐读课文,明确课文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渔人捕渔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2~3段):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发展)
第三部分(4~5段):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讨桃源未果的情形。(结局和尾声)
二、分析第一部分:
提问: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点神秘色彩,暗示将出现“奇境”给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出现作了铺垫。
三、分析第二部分。
1、 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2、 提问: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景象的?
明确:“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 提问: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明确: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源这个地方,扰乱和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定生活。
四、分析第三部分
提问: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是什么?
明确: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五、课堂讨论:P120第四题。
六、学生背诵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曲折、悬念。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基础训练。
板书设计 :
桃 花 源 记
陶渊明
中无杂树
发现桃花源 芳草鲜美 (开端)
落英缤纷
良田美池桑竹
所见
进入桃花源 怡然自乐 (发展)
所闻: 避秦时乱,来此绝境。
所历: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离开、再访桃花源 遂迷、 不复得路 (结局和尾声)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yuwenjiaoan/4651.html
-
《阿里山纪行》原文|《阿里山纪行》综合能力测试题详细阅读
一、仿照示例,以“江上白帆”开头写一句话示例:山上树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江上白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文开头陈述两岸人民各自最喜爱的歌曲,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春酒》赏析|19《春酒》说课教案详细阅读
03一.说教材《春酒》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以民俗为主题和主要内容,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民俗更是异彩纷呈,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族文化。《春酒》一文是通过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表达了思乡的主题。笔触细腻,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学习本文,不仅让我们...
-
阿长与山海经_阿长与<山海经>详细阅读
课题课型新授授课时间总第 课时教学目标教 材 分 析概述重点难点教具录音机、投影仪教学法设计朗读法、引导法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背景音乐) 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
-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计划】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详细阅读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叙事性作品,它们或追叙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使学生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藤野先生》——鲁迅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文章重点叙述了自己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追述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
-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2021_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详细阅读
纪念白求恩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议论文。纪念是为了学习,因此学习白求恩(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全文的一条主线。二、重点、难点 1.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 2.运用对比的方法,体会对比的作用。三、教学方法 采用以...
-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翻译|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详细阅读
22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1认识“铭”“说”两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高尚的情操。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从文中获取启示,并对自己的处世观点、态度的再认识。课时安排...
-
[《答谢中书书》教学案例]《答谢中书书》教学案详细阅读
张笑天——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教师提问所学的写山水的古诗导入,让学生吟咏从而体会作者...
-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600字]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训练复习详细阅读
第五单元作文训练 扩写·改写《石壕吏》 共2课时授课时间月 日第 周星期 第 节课型写作课主备课人 学习目标1、 了解“改写”主要方式及基本要求。 2、 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巩固人物描写的方法。重点难点1、 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仍要体现原文的基本精神,...
-
大雁归来|大雁归来详细阅读
利奥波德教学目的1.说明的对象和特点。2.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教学重点、难点1.对象的特点。2.生动描写。3.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自主预习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迁徙(xi3) 雾霭(ai3) 窥(kui1)探 缄(jian1)默 狩...
-
[课文《蜡烛》]《蜡烛》同步练习1详细阅读
●活动与探究一、写作活动1 就学校出现的好人好事,写一篇人物通讯,以记叙为主,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2 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改写课文,题目为“你好,老妈妈”。二、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1 在图书馆、网上查找资料,了解一下人类历史发生过哪些大规模的战争,重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战争发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