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先生的作品]致汪曾祺老先生的公开信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参 2012-12-18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参】

汪老先生:

 

《胡同文化》是您老先生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书序。有人读了后说“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胡同文化已渐渐消失,但对于它的衰落,作者却很眷恋,甚至伤感。封闭文化本应是加以批判的东西,对于它的消失,人们应该象鲁迅对待雷峰塔的倒掉那样拍手叫好,可是汪老先生却又为何如此伤感呢?”这显然是受了人教社中语室编著的《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的影响。

 

可是,我在文章中读到的却不是您对封闭文化的眷恋和伤感,而是对胡同文化的调侃、嘲讽和不满。

 

“锣鼓听声,听话听音。”读书,关键在读懂言外之意。不知我对您文章中的以下理解是否正确?

 

先说“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这一段吧。“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

 

这里,言外之意是,这样差的房子,老北京,你们还留恋干什么哪?我为什么这么理解?因为接下去您是这样写的: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这里一个“他们”就表明您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如果联想《胡同之末》摄影集里那些前面是墙上写着“拆”字的破房子,后面是高楼的照片,就很容易明白您在这里为什么要直接引用那些老北京的日常口语,目的不就是引用“他们”自己常说的口头语来调侃,含蓄地讽刺那些“安土重迁”不愿意搬家的人么?

 

再说“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这一段。“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罗卜,就不错。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些话中,局外人调侃的味道更浓,简直是嘲讽。意思是:你们也太易满足了。自己物质要求不高,倒还可以理解、原谅,但大家看看,臭豆腐滴几滴香油,竟然可以待姑奶奶这样的贵客了!面对虾米皮熬白菜如此蹩足的菜,竟然也发出“嘿”的赞叹之声。唉!一味的满足于过穷生活,叫人说什么好呢?还说“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的好吃”呢!现在是什么时代了?90年代了,改革开放十多年了,商品经济时代了,广东等沿海地区已经在公开提倡讲究享受了,你们这种生活要求就未免显得太低了一点儿了吧!

 

这两段为什么这么含蓄,只用调侃的语调来讽刺?因为您虽是江苏高邮人,但已经在北京生活了大半辈子了,算得上是半个老北京了,对长期相处的老北京们的心情是理解的。而且,上面这些心态,诸如随遇而安、安分守己、知足常乐,在过去,向来是提倡的传统呀,大加挞伐没有必要,如果用严厉的语言批判,还可能会令有些人一时接受不了而产生反感呢。那为什么您又讽刺呢?因为,现在,北京高楼起来了,有些人还恋着“残破”的旧房子舍不得走,商品经济大潮下,有些人还不愿意下海挣大钱,不敢讲享受。这岂不太跟不上时代了?

 

再看“四合院是一个盒子”一段。这段中用了十三个引号,前十二个引号都是为了标明这些全是老北京的常用口头语言,让人们从这些口语中看到,老北京讲究的“处街坊”是除了会棋友“杀”一盘,到“大酒缸”喝两个和“会鸟”外,就仅仅只“随”一点“份子”而已。这里,又为什么特意把“随分子”一词拆开?为的是说明那也不是心甘情愿,是出于“礼数”不得已而为之。可见,胡同里、四合院里的那些老北京是多么的保守,是多么的自顾自。所以,您在这段的最末就忍不住用“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个现代谁都不以为然的、过时了的格言来公开讽刺老北京们了。

 

至于“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这段,从“置身事外,冷眼旁观”等贬义词就可看出您对下面描写的几件事的强烈不满、气愤和批评。在最后您索性用“这话实在太精彩了”“北京人,真有你的!”这些反语来讽刺“安分守己” 过分,达到“逆来顺受”丧失正义感的令人气愤的现象。这里比前三段的调侃讽刺就更尖锐些了。这真是讽刺意味越来越浓,不满情绪越来越强,批评语气越来越厉害呀!

 

说到“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这段。“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残破,有的地基柱基甚至已经下沉”“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凄凉,毫无生气”,为什么把胡同描写得这么凄凉,而且在最后还用了一个贬义词“毫无生气”?如果联系《胡同之末》中那几张毫无表情的老年人孤零零地站在糊涂的破房子前回头怅望的照片,我们就可以明白,这里意思是说,这样凄凉而毫无生气的地方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不远处边林立的高楼、生气勃勃的大街在向你们招手、在呼唤你们哪!这里是向人们暗示,目前,北京古老破旧的大杂院正被现代化的楼房所取代,旧胡同已经失去它存在的基础。对满目凄凉、毫无生气的胡同和四合院,还留恋什么呢?

 

最末段,“再见吧,胡同。”如果联系上段中的“在商品经济大潮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这个文章的主旨句来看,那等于后面省略了一句“再见吧,胡同文化。”分明是指出了胡同和胡同文化必然消灭的历史趋势,是在劝说老北京们快快离开胡同和四合院,快点儿放弃那些过时了的胡同文化——安土重迁、保守自私、易于满足、逆来顺受的心态、;分明是在劝老北京们快快乐乐搬家,劝老北京们不要封闭在“独门独院”中“各人自扫门前雪”,劝老北京们不要满足于太低的生活条件、要快下海去挣钱,劝老北京们要多一点儿正义感、多关心国家大事。

 

有些人以为“怀旧”“伤感”是您自己对胡同的感情,可能还没有错。因为“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的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句中的“人”是指那些“老北京”,可能也包括着您自己 ,但这句完了,您马上就用了一个句号,接下去就劝人们说“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意思是说,豁达一点儿,看得开一些吧,胡同的衰败、没落和消失是必然的,过分伤感没有必要,至于有的人怀旧,“还会保留一两个”让你去“怅望低徊”的。但有人因为您这儿用了“伤感”“怀旧”“无可奈何”等词,就认为您老先生对胡同文化也“伤感”“怀旧”,甚至“眷恋”,在文中“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胡同文化,给予理解,表达了无奈”(《教师用书》87页),那是否违背了您的本意?我想:您虽然是七十多岁的老年人,但究竟是一个豁达的知识分子,不是一个悖时的、固执的、不通世务的老古董 。您生活在北京大半辈子,在晚年,亲眼看到了改革开放以来周围事物迅速在变化,清楚的了解时代的变迁,理解客观事物变化必将带来思想观念变化这一真理。在文章的措词造句中看出,您对胡同文化是竭力的调侃、嘲讽,,表达了自己对那些旧文化、旧思想的不满和批评。您对胡同的消失,是豁达的,对胡同文化,有清醒楚的了解,对胡同文化的消失,有智慧的认识和判断。胡同可以“保留一两个”,让怀旧的人去怅望、伤感;但对于胡同文化,您认为,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不应该保留,不应该眷恋。您写本文的意图是劝说老北京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抛弃旧思想,抛弃封闭的胡同文化。可是,因为您含蓄地没有在最后直接写出“再见吧,胡同文化。”许多人又不去联系您写本文时的背景(1993年)和《胡同之末》这本摄影集中的照片,造成了人们对您文章主旨的误解,请您多多包涵。

 

浙江省温岭市二中教师   王  敬

2002年.12.月23日

作者邮箱: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xiaceyuwenjiaocan/3382.html

  • 【义教语文九上教学用书】义教语文八下教学用书:列夫·托尔斯泰

    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本文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全文在结构上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1~5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第1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

    发布于:2012-12-19

    详细阅读
  • [义教语文九上教学用书]义教语文八下教学用书: 组歌(节选)

    课文研讨一、整体感知1.浪之歌纪伯伦笔下的自然万物仿佛都是诗人的一个面影,一个道具,浸染着他的气息,跳动着他的诗心。在他的文学世界里,一切事物都仿佛汇流、回旋在一个巨大的合唱之中,歌颂着生命、自然、爱情,而生命、自然、爱情,似乎也只是宇宙运行的同一个恢弘的过程的不同表现、不同名称,为了去印证一个最...

    发布于:2012-12-19

    详细阅读
  • 【义教语文九上教学用书】义教语文八下教学用书:春酒

    课文研讨一、整体感知琦君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但这不是单纯的回忆。童年,在她的文章中已经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光辉,已是达到“真善美”和谐统一的人生境界。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在她的文章中毋宁说是一种对人性的讴歌和向往,尤其在龌龊现实的映衬之下,琦君笔下的童心童趣更几乎是...

    发布于:2012-12-19

    详细阅读
  • 【《醉翁亭记》PPT】《醉翁亭记》学习要点

    〔一〕 本文作者写作技巧很高,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景物描写巧妙而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无论是写景还是记游,都使人感受到山间景色的优美和人们游宴的快乐,还使人感到它蕴含着作者官场失意的抑郁心情,和他愿意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这些内容的理解,是从对文章的字、词、句、篇章的阅读理解入手的,但不能仅凭简单的表面...

    发布于:2012-12-19

    详细阅读
  • 【义教语文九上教学用书】义教语文八下教学用书:小石潭记

    课文说明一、整体感知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

    发布于:2012-12-18

    详细阅读
  • [《归去来兮辞》作于陶渊明]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儒道合一

    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儒道合一。有的表现为外儒内道,有的是外道内儒;有的是先儒后道,有的是先道后儒;有的却是穷时则道,达时则儒……很少有真正的儒家或道家。东晋的陶渊明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归隐田园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似乎应该是以道家为主。但是,关于陶渊明是儒是道,历来就有不同看法...

    发布于:2012-12-18

    详细阅读
  • 【《有的人》作者资料】苏教《有的人》资料

    【小资料】 一、作者。 臧克家(1905年生),现代著名诗人,山东诸城人。193O年考入青岛大学,得到闻一多先生直接帮助和鼓励,更热衷于新诗创作,和陈梦家同为闻一多先生培养出来的诗人,被人称为“闻门二家”。他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1933年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1934年出版...

    发布于:2012-12-18

    详细阅读
  •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_《小石潭记》学习要点

    《小石潭记》 本文作者柳宗元,唐朝著名文学家。在唐德宗贞元九年考中进士,是一位学识渊博而又年轻的政治家。他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集团,力图变革。但不久遭到迫害。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当时是个非常荒凉的地方,但自然风景很美。柳宗元为了排遣郁闷,去城郊寻胜探幽,搜奇揽胜,把青山绿水作为自己描绘的对象,从...

    发布于:2012-12-18

    详细阅读
  • 义教语文九上教学用书|义教语文八下教学用书: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科海泛舟

    一、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崇真求是的科学态度;2.引导并帮助学生深入、全面认识科学,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具有人文关怀意识;3.培养学生正确地把科技信息传达给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浅显的科学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达能力。二、教师准备1.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科学家如何迷上科学的故...

    发布于:2012-12-18

    详细阅读
  • 肖复兴《我的母亲》_《我的母亲》学习要点

    《我的母亲》 关于作者: 胡适(1891~1962),近代思想家,现代诗人、学者,提倡白话文。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1927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发表《文学改良刍...

    发布于:2012-12-1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