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范仲淹翻译】《岳阳楼记》,范仲淹的人生写真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参 2012-12-15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参】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历来为人景仰。他的名文《岳阳楼记》更是千古传诵,备受赞美。文章充分表现了范仲淹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与虽处逆境仍不计个人得失、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但由于当时的社会制度,尤其是政治生活的原因,范仲淹也有远避尘嚣、出世归隐的淡淡愁绪。《岳阳楼记》正是范仲淹这一矛盾人生的写真。

 

鲁迅先生说过:“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比较确凿。”在具体分析《岳阳楼记》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从范仲淹的出身与生活道路来考察其人生的矛盾性。范仲淹出身微寒,幼年丧父,靠奋发读书举进士第之后跻身仕途。他耿直豪爽,不避权贵,积极主张革除旧弊,却时遭劫难。先是因抨击宰相吕夷简多用私人,谪知饶州,既而以龙图阁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还朝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后,又因提出十条政治改革措施,遭保守派反对罢相,贬邓州,而后谪守杭州、青州,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最终在赴颖州仕途中病死。

 

范仲淹在宦海中奋力挣扎,虽几经浮沉,终不失其忧国忧民之志。他饱学达理,志洁行廉,一生都在学习、效仿古代圣贤之士“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欧阳修《范公神道碑铭》云:“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不仅重自身品德修养,常自勉要忧国忧民,还以此教其子。《宋史•范纯仁(即范仲淹之子)传》云:“疾革,口占遗表,其略云:盖尝先天下而忧,期不负圣人之学。此先臣所以教子,而微臣资以事君。”正由于范仲淹能够学习并效仿古人“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他的人生主旋律是积极向上的,无论由朝官到地方官,抑或由地方官到朝官再到地方官,他都力图刷新政治,积极进取,在治军治民上均卓有建树。

 

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范仲淹要实现其比较进步的政治抱负,是非常艰难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每当其政治改革主张被挫败之后,他的内心自然会有一种失落感,每当其被政敌击败,被谪贬之后,他的心力自然会有一种疲惫感,这样,就会隐隐产生一种渴望宁静生活的归隐思想。由于开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先是谪知饶州,随后到了陕西守边四年,尽管边地的艰苦生活没有动摇他破敌立功的决心,他领导边地军民坚决抵抗西夏和羌族奴隶主的入侵,使得敌人不敢进犯,但当时的范仲淹时时流露出一种浓烈的怀乡情绪。在他看来,只有家乡才能给他以心灵的慰藉。戍边期间,他在《渔家傲》词中云:“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因防守边疆的任务在身,致使空有满怀乡愁而归家不得,耳听哀怨凄凉的羌笛声,不觉落下伤心的泪水。他还在《苏幕遮》词中道:“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浸透在这些词中的浓烈的怀乡情绪已经有范仲淹归隐思想的影子了。沉浮不定的宦游生活使范仲淹产生了游子漂泊异乡的思恋故土的情感,思乡怀旧之愁实在难以排遣,只得独对明月,以酒浇愁。然而,酒入愁肠愁更愁,滴滴浊酒有如思乡的泪水何其苦涩啊。

 

几经浮沉的宦海生涯,使范仲淹颇感心力交瘁。他在努力效仿古人“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同时,愈益厌倦扰攘的官场争斗,企望恬静的自由生活。他的几首垂钓诗可为我们提供佐证。唐宋文人向以事渔为隐。敦煌《浣溪沙》词中的隐士是一位“卷却诗书上钓船,身被蓑笠执钓竿”的钓鱼翁;得助于范仲淹的举荐,曾授集贤校理,监进奏院的苏舜钦因看透世态炎凉,才有“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的心境。范仲淹的七律垂钓诗《莎衣》之尾联云:“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取伊。”表达出不恋权势名利而恋清静垂钓的志趣。他的另一首垂钓诗《宿方干处士旧居》云:“姑苏从古好繁华,却恋岩边与水涯。重入白云寻钓濑,更随明月宿诗家。”也反映出安于冲旷,逍遥于山林自然的生活情趣。而在他的咏史诗《严陵祠》中,更是用扬钓台抑云台,以云台衬托钓台的手法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厌倦名利虚荣、神往归隐生活的感慨。其诗云:“汉包六合网英豪,一个冥鸿惜羽毛。世祖功臣三十六,云台争似钓台高。”充满争斗与凶险的封建政治舞台,特别是多劫难的生活际遇,孕育了范仲淹淡泊名利、出世归隐的思想,只不过其人生主旋律是高亢昂扬的,他心海中的这种淡淡愁绪未能对其人生起支配作用。

 

联系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背景,我们也不难看出他在文中流露出了这种复杂矛盾的心境。范仲淹与滕子京(名宗谅)同年进士,又曾共同防御边郡,抗击西夏元昊入侵。两人学问高深,且刚直向上,志趣相投,因此素来友善,颇为知心。在滕子京被御史梁坚劾奏私用官钱六十万贯之时,身为参知政事的范仲淹竭力申救,使子京止降一官;而后御史中丞王拱辰又论奏不已,子京于庆历四年(1044)复徙岳州(古巴陵郡地),此时范仲淹已无能为力,徒唤奈何了,因为他的政治改革主张阻力重重,遭到保守派强烈反对,他本人也于庆历五年(1045)被罢政贬放邓州。范仲淹被贬邓州,虽未消沉下去,但内心颇有几多人生感慨。而当得知“豪迈自负,罕受人言”的滕子京“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时,范仲淹很是牵挂,惟恐子京因此再招祸端。范仲淹有太多太多的话要对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子京说。恰在此时,子京来函叙说自己贬巴陵后经过种种努力,已使巴陵人民安居乐业,在此基础上,他已成功扩建岳阳楼,特请范仲淹“作文以记之”。年近花甲的范仲淹为此心潮翻滚,感慨系之。他必然由自己想到子京,由子京想到自己,也必然由自己和子京想到社会层面上的人和事,由社会层面上的人和事想到子京和自己,因此他借机对自己的人生进行真率的总结是顺理成章的事。

 

纵观《岳阳楼记》全文,尤其是“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吾谁与归”这些语句来看,本文完全以“我”为中心,言“我”之性情,抒“我”之感慨。文章结句“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则是全文最终的落脚点,蕴含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慨,浸染着作者淡淡的愁绪。

 

全文由叙而景,因景而议,旨寓议中。文章开头一段四句简短的叙述性文字,交代作“记”缘由,其中寄寓了对滕子京被贬谪的深切同情,对其虽身处逆境仍能奋发有为的赞赏。接下来,扣题绘景,从空间之广阔浩淼、时间之千变万化两个角度来概写“我”眼中的“岳阳楼之大观”,从而引出两幅“迁客骚人”览物画面的特写。作者采用以悲景写悲情,以乐景写乐情的手法描绘两幅不同的览物画面,其目的不仅仅借以表明世人之多追名逐利、患得患失、喜悲无常,更主要的是将这些人与古仁人和“我”作鲜明对比,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作者在议论中真实而精当地总结了自己的人生,总结了自己一生的喜乐与忧愁,感情真挚而沉郁。“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正是作者主动找寻、构建自己人生精神支柱、积极进取的自我表白。他经过艰苦探索,不仅得出了肯定的结论,即古仁人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进亦忧,退亦忧”,而且在艰难的时势中以古仁人为楷模确定了自己的人生坐标,长期学习并效仿古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生政绩卓著。而这正是作者高亢昂扬的人生主旋律。总结到这一点,作者内心就不能不激动,不能不欣慰。他向朋友真诚地敞开自己的心扉,也就给了同处逆境中的朋友以切实的慰藉。“豪迈自负,罕受人言”的滕子京读到这里,不能不从中受到激励,增添精神力量,不能不为之感动、振奋。

 

在激动、欣慰之时,范仲淹不能不想到以物喜、以已悲的“迁客骚人”的大量存在,而自己志同道合者的少之又少,不能不想到时势的艰难,官场的争斗,政敌的凶险,也不能不想到自己多劫难的生活际遇,自己政治抱负的难以实现。也许范仲淹正是想到了这些,在文章收束之际,其内心才显得格外沉重起来。想到这些,万千感慨只得凝聚在似有千钧之力的“噫!”的叹息声中,万千哀愁只得凝聚在“微斯人,吾谁与归?”的问句之中。这沉郁惨痛的叹息,这无奈乏力的发问,正凝聚着范仲淹复杂的情感,折射出范仲淹矛盾的人生。他热情渴望得到朝廷的充分赏识和信任,愿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奉献自己的满腔热血,而面对自己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的严峻现实,在志同道合者难以寻求的情况下,他要矢志不渝地独立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性,却又挣扎得异常艰难,因而心海中自然地泛起了厌倦尘嚣纷争、神往恬静归隐的人生愁绪。所以,我们说“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是全文最终的落脚点,它真切地坦露了作者复杂矛盾的心境。其忧国忧民、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是值得赞美的,直到今天仍有积极意义,其远离尘嚣、出世归隐的淡淡愁绪让我们认识到了封建时代杰出政治家坎坷惨淡的人生与孤苦无奈的心境,这从一个侧面揭示出封建统治制度的残酷与罪恶。《岳阳楼记》写真了范仲淹交织着矛盾的人生,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范仲淹可敬可爱的质朴形象。

 

作者邮箱: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banianjixiaceyuwenjiaocan/3315.html

  • 【义教语文九上教学用书】义教语文八下教学用书:列夫·托尔斯泰

    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本文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全文在结构上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1~5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第1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

    发布于:2012-12-19

    详细阅读
  • [义教语文九上教学用书]义教语文八下教学用书: 组歌(节选)

    课文研讨一、整体感知1.浪之歌纪伯伦笔下的自然万物仿佛都是诗人的一个面影,一个道具,浸染着他的气息,跳动着他的诗心。在他的文学世界里,一切事物都仿佛汇流、回旋在一个巨大的合唱之中,歌颂着生命、自然、爱情,而生命、自然、爱情,似乎也只是宇宙运行的同一个恢弘的过程的不同表现、不同名称,为了去印证一个最...

    发布于:2012-12-19

    详细阅读
  • 【义教语文九上教学用书】义教语文八下教学用书:春酒

    课文研讨一、整体感知琦君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但这不是单纯的回忆。童年,在她的文章中已经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光辉,已是达到“真善美”和谐统一的人生境界。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在她的文章中毋宁说是一种对人性的讴歌和向往,尤其在龌龊现实的映衬之下,琦君笔下的童心童趣更几乎是...

    发布于:2012-12-19

    详细阅读
  • 【《醉翁亭记》PPT】《醉翁亭记》学习要点

    〔一〕 本文作者写作技巧很高,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景物描写巧妙而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无论是写景还是记游,都使人感受到山间景色的优美和人们游宴的快乐,还使人感到它蕴含着作者官场失意的抑郁心情,和他愿意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这些内容的理解,是从对文章的字、词、句、篇章的阅读理解入手的,但不能仅凭简单的表面...

    发布于:2012-12-19

    详细阅读
  • 【义教语文九上教学用书】义教语文八下教学用书:小石潭记

    课文说明一、整体感知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

    发布于:2012-12-18

    详细阅读
  • [《归去来兮辞》作于陶渊明]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儒道合一

    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儒道合一。有的表现为外儒内道,有的是外道内儒;有的是先儒后道,有的是先道后儒;有的却是穷时则道,达时则儒……很少有真正的儒家或道家。东晋的陶渊明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归隐田园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似乎应该是以道家为主。但是,关于陶渊明是儒是道,历来就有不同看法...

    发布于:2012-12-18

    详细阅读
  • 【《有的人》作者资料】苏教《有的人》资料

    【小资料】 一、作者。 臧克家(1905年生),现代著名诗人,山东诸城人。193O年考入青岛大学,得到闻一多先生直接帮助和鼓励,更热衷于新诗创作,和陈梦家同为闻一多先生培养出来的诗人,被人称为“闻门二家”。他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1933年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1934年出版...

    发布于:2012-12-18

    详细阅读
  •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_《小石潭记》学习要点

    《小石潭记》 本文作者柳宗元,唐朝著名文学家。在唐德宗贞元九年考中进士,是一位学识渊博而又年轻的政治家。他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集团,力图变革。但不久遭到迫害。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当时是个非常荒凉的地方,但自然风景很美。柳宗元为了排遣郁闷,去城郊寻胜探幽,搜奇揽胜,把青山绿水作为自己描绘的对象,从...

    发布于:2012-12-18

    详细阅读
  • 义教语文九上教学用书|义教语文八下教学用书: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科海泛舟

    一、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崇真求是的科学态度;2.引导并帮助学生深入、全面认识科学,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具有人文关怀意识;3.培养学生正确地把科技信息传达给他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浅显的科学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达能力。二、教师准备1.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科学家如何迷上科学的故...

    发布于:2012-12-18

    详细阅读
  • 肖复兴《我的母亲》_《我的母亲》学习要点

    《我的母亲》 关于作者: 胡适(1891~1962),近代思想家,现代诗人、学者,提倡白话文。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1927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发表《文学改良刍...

    发布于:2012-12-1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