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写作要用心去观察,用笔去描摹
【jiaoan.jxxyjl.com--语言运用】
细致入微地描摹事物,是作文的重要方法之一。能够把事物描摹得细致入微,准确而传神,其前提是有仔细地观察,深刻的感悟。从观察到描写,是写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所谓观察,不见得是带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指向性,也不一定是为了写作去观察。只要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多留心,多积累,就可以达到观察的目的。因此,不必把“观察”看得多么神秘,多么难以做到。观察是一种积累,是写作前的准备。平时观察积累的东西作为“素材”储存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所谓的“素材库”,当我们作文时一旦需要,平时的储备就会像电影镜头一样在我们的头脑中闪现出来,供我们筛选,使用。我们的作文就会丰富而生动。没有平时用心观察,就不会有作文中生动传神的描摹。
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枝一叶,一阵轻雨,一朵白云,一缕炊烟,一片山岚,都是那么妩媚多情。认真去观察,用心去感悟,就会有无限的创作快乐。正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所以,我们提倡积极的观察,认真的观察。
观察是采购,把采购到的材料变成可口的菜肴,“炒作”是关键,这是一个升华的过程。素材是积累,描摹是升华。完成这一升华,需要具备一种能力,即描写的能力。说到描写,首先要明确“白描”这一概念。这是借用中国画的术语,即不加任何色彩,不用任何修饰,把对象用线条描摹下来。在我们的作文中,就是力求用最简洁的语言,准确传神地刻画对象。不借助任何修辞手法,不用任何的渲染。例如《杨老师》一文中对杨老师的形象刻画:“杨老师是一名农村小学教师,五十多岁,花白头发,显得很老,很土。和他交谈时,他总是眯着眼,向前倾着身子。他的耳朵有点“沉”,一只眼睛是“玻璃花”。这是自然状态的描写,没有任何修饰,抓住人物的特征,如实刻画出来。为下文发生在他身上更大的不幸做了铺垫,进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再如《仰望一棵树的姿式》中对蒙古高原的描写“茫茫的蒙古高原荒凉而贫瘠,强劲的高原风呼啸着,从春刮到冬。经春到夏苦苦生长的小草,刚刚进入秋季,就被山风连根掠走,寸草不见了。山风仍日夜不息地呼啸着,裹挟着杂草和沙砾在高原上哼着凄厉的曲子,蹂躏着高原的生命。失去了植被的保护,高原就裸露在凛冽的山风中,痛苦地呻吟着,艰难地捱着漫长的岁月。”通过阅读不难看出,《杨老师》的人物刻画,是非常自然的描摹,而蒙古高原的描写则进行了必要的艺术加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突出,以便更加强烈地突出一颗树的顽强生命力。
把对象描摹得准确生动,需要“白描”的方法。要想把事物描摹得细致入微,形象生动,则非调动多种艺术手段不可。这就说到描写的另一个名词——细描。所谓细描就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能够熟练地运用这种描写手法,不但需要有非常丰富的修辞知识,还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些能力通过多阅读,多写作是可以达到的。
例如《独坐黄昏》中的景物描写“小河像一条橘红的飘带,铺叙在暗紫色的河滩上,不急不徐地舞动着,将眼前与遥远,现在与未来连接起来。潺潺的流水在寂静的黄昏里弹奏起悦耳的乐曲,那些打着瞌睡的生灵欣欣然张开了眼睛,黄昏生动起来,美丽起来。”这一段关于小河的描写,就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法。开始就运用了比喻,把小河比喻成一条橘红的飘带,是从色彩和形态上比喻。“铺叙”则运用拟人的手法,不但写出了缓缓流动的状态,而且将流水诗意化了,增加了文笔的灵巧与生动。“潺潺的流水在寂静的黄昏里弹奏起悦耳的乐曲,那些打着瞌睡的生灵欣欣然张开了眼睛,黄昏生动起来,美丽起来。”从声音入手,连续运用拟人,既突出了黄昏的寂静,又表现了流水的动感。与上文的静态描写相衬,达到了动静结合,绘声绘色的艺术效果。“那种细碎的流水声像是儿时的谣曲,从遥远的记忆深处飘来,唤起一种久违了的甜蜜;那种隐约的,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流水声,又如母亲哼唱的摇篮曲,伴着温馨的暮色,不时潜入心底。一种温暖,一种感动盈润周身。独坐黄昏,犹如坐在母亲的怀抱。”这一段则在上一段生动形象描摹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将自然的景物描写融进了作者的感悟。将感情的抒发寓于景物的描写之中,由景到情,景物描写得到了升华。既遵循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原则,也达到了写景是为了抒情这一终极目的。
把事物描写得精彩,需要细致地观察,需要调动多种艺术手段,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需要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明确的写作目的,写出事物特征,也是很关键的。
例如《独坐黄昏》一文中关于“飞鸟”的描写“几只倦鸟从城市的上空翩翩飞来,被苍茫的暮色熏染得影影绰绰,像一个个快乐的音符,在琴弦上跳跃。小巧的身影又如几点黄色丝绢上晕染的墨点,描画出黄昏的诗意。有几只鸟儿无声的从头顶上飞过,撩拨了一天的暮色,在我的眼前,耳畔流动,萦绕。盘旋了一会儿,这些快乐的鸟儿像飞絮一样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之中。”写这一段的目的就是想突出黄昏的静谧与美丽,渲染出人在黄昏中那种沉醉的心境。所以在写作中突出了“暮色苍茫”的美学感受。
一篇作文的完成,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熟练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是写好一篇作文的基本保证,没有捷径可走。只有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感受,用心去阅读,用心去写作,才有可能写出好的作文。
-
【父亲的花生记叙文答案】记叙文阅读:一包花生陈亦权详细阅读
①海啸袭击了这座贫穷的海滨小镇,无数大树和房子被摧毁,包括小镇上唯一的学校——艾莱特小学。艾莱特是这所小学的校名,同时也是个人名,他是城里的一位富翁。 ②以前,小镇没有自己的学校,孩子们都要走到五里路以外的另一座小镇上去读书。后来,镇长想在自己的镇上建一所学校,就四处奔走,最后在艾莱特...
-
【什么是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怎么写】关于话题作文(六)——话题作文写作的技巧详细阅读
一、话题作文写作的三大技巧 1、要准确把握话题的主旨 话题作文,简单地说,就是给考生的作文划定了一个范围,让考生在话题的范围内自由驰骋。话题的范围有大有小,范围越大,给考生的思维空间就越宽,立意的角度就越多;反之,对考生的限制就越大。比如1999年的作文话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记叙文]记叙文阅读集锦之三十一闲读梧桐余秋雨详细阅读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它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橡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
-
仿写句子题型|常见的仿写题型详细阅读
主要有以下三种: 1、续写式 如:仿照句子,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片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洒落在久旱土地上的一场甘霖,。 参考答案: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孤苦无依的人即刻获得心灵的慰...
-
[烧炭工和绅士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小说阅读——烧炭工和绅士详细阅读
亚米契斯 (1)诺比斯的父亲是当地有钱的绅士,因此诺比斯便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他父亲身材魁梧,蓄着浓密的黑胡子,表情十分严肃,几乎每天送儿子上学,接儿子放学。昨天上午,诺比斯跟班里最小的一个孩子——烧炭工的儿子倍梯吵架。诺比斯自知理亏,无法辩解,就冲着倍梯气急败坏地说:“你父亲是个乞丐...
-
[记叙文阅读三原则]记叙文阅读集锦之三十五一双脚上的修养详细阅读
①市图书馆离我家很近,每逢双休日,我都会到图书馆的阅览室去翻阅一些报纸和杂志。每次来这里,总看到座无虚席的场面,有时,大家还会围绕一些文学现象进行一些交流。在这紧张而喧嚣的都市里,能保持一份阅读的闲情,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在我看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一定的层次和修养。 ②北方冬天的...
-
[常见仿写句子]常见仿写详细阅读
常见仿写有以下几种类型。为了迅速做好仿写句子题,我们要仔细研究这种考试形式的特点,明确仿写句子的类型,探索仿写句子的技巧。 一、局部仿写题 局部仿写题,命题者给予一定的语境,留下一两句话让考生仿写。做这一类型的题目,一定要先找出所要仿写的句子,然后根据前后的语境,仔细揣摩它的句式...
-
【善败者不亡议论文阅读答案】议论文阅读:善败者不亡详细阅读
①诸葛亮说“善败者不亡。”善败者——正确对待失败的人,善于在失败中总结经验的人是最有希望获得成功的人。 ②人生一世,不可能时时顺心、事事如意,总免不了遇到一些挫折、失败。古今中外,有许多的名人志士,可以说他们的成功都浸透着失败的血和泪。诸葛亮虽然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运筹帷幄,用兵如神,...
-
七下记叙文阅读20篇|记叙文阅读集锦之七完美的眼睛详细阅读
李东晓 我在一所学校教美术。一个叫山子的同学悟性高,进步很快。 一天,我布置了一道作业——给父母画幅肖像素描。放学后,山子磨磨蹭蹭走在后面,吞吞吐吐问我:“老师,作业我可不可以不做?”我笑着摇摇头:“那怎么可以?你是班上画得最好的,我还等着明天拿你的作业当范本呢。” 第二天...
-
记叙文阅读和说明文阅读|记叙文阅读集锦之四阅读《怜悯和善行的距离》详细阅读
张揆辅 ①瑟瑟的空气中,我跺着脚,焦急地等在长长的队尾,诅咒着这该死的冷天,抱怨着中药房处理事务的缓慢,照这样下去,再有一个小时我也抓不到药。 ②当我在长凳坐下时,注意到旁边的老头——枯瘦的他裹着厚厚的棉衣,头上戴了个滑稽的婴儿绒帽,脸色苍青,在凳上蜷成一小团,马上要进入打盹的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