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课文原文】《师说》课文

高一语文电子教材 2015-04-16 网络整理 晴天

【jiaoan.jxxyjl.com--高一语文电子教材】

  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③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⑨?是故⑩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

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17)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18)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9)。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20)也,则耻师(21)焉,惑矣(2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23)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24),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25),小学而大遗(26),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27)乐师(28)百工(29)之人,不耻相师(30)。士大夫之族(31),曰师曰弟子云者(32),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33)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4)。”呜呼!师道之不复(35),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36),今其智乃(37)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8)!

圣人无常师(39)。孔子师郯子(40)、苌弘(41)、师襄(42)、老聃(43)。郯子之徒(44),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45)。是故弟子不必(46)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7),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48)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49)皆通(50)习之,不拘于时(51),学于余。余嘉(52)其能行古道(53),作《师说》以贻(54)之。

 

【字词注释】

 

①学者:求学的人。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受,同“授”。③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④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⑤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的人)。乎,相当于“于”。下文“先乎吾”的“乎”同。⑥闻:知道,懂得的意思。⑦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就是“以之为师”。⑧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动词。⑨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先生于吾)还是比我小(后生于吾)呢?庸,岂、哪。知,识别。年,这里指年龄。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⑩是故:因此,所以。(11)无:无论,不分。(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13)师道:从师的风尚。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14)出人:超出(一般)人。(15)犹且:尚且,还。(16)众人:一般人。(17)下:低于。(18)于:向。(19)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20)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己。(21)耻师:以从师为耻。(22)惑矣:(真)糊涂啊。(2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其,指书。句读,一句话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这里“句读”泛指文章的字句。(24)句读之不知:句读的不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25)或师焉,或不(f%u)焉: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26)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遗,丢弃。(27)巫医:古代巫医不分。巫的职业为祝祷、占卜等迷信活动,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28)乐师:以演奏乐器为职业的人。(29)百工:各种手工业工人。(30)相师:互相学习。(31)族:类。(32)曰师曰弟子云者称“老师”称“弟子”等等。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33)年相若:年龄差不多。相若,相似。(3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谀,阿谀、奉承。(35)复:恢复。(36)不齿: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37)乃:竟。(38)欤:表示感叹的语气助词,相当于“啊”。(39)常师:固定的老师。(40)郯(t2n)子:春秋时郯国(现在山东省郯城县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41)苌(ch2ng)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向他请教过音乐的事。(42)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习弹琴。(43)老聃(d1n):就是老子,孔子曾向他问礼。(44)之徒:这些人。(4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6)不必:不一定。(47)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48)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叫蟠的。(49)六艺经传(zhu4n):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传,解释经书的著作。(50)通:普遍。(51)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限制。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52)嘉:赞许。(53)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54)贻(y0):赠送。

 

【诗文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图示导读】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第一段,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接着指出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二段,根据第一段的理论,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从对反面现象的批判中阐发第一段里提出的论点。在这里,作者运用三个事实对比,一个比一个深刻地批判了“今之众人”(指上层“士大夫之族”中的一般人)、“士大夫之族”、“君子”。第三段,举当时备受尊崇的大“圣人”、大学者孔子的例子,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也说明了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而且还为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佐证,一石三鸟,事例选得非常精当。第四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但作者并没有把它作为附记来写,而是围绕中心论点来写:他赞扬李蟠“不拘于时”(与上层“士大夫之族”相反),“学于余(从师学习),“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就是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论点。总之,本文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有破有立,事实摆得充分,道理讲得深透,有很强的说服力。

 

【作者简介】

 

选自《诲学说》。作者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吉永(今属江西省)人。天圣进士。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

本文来源:https://jiaoan.jxxyjl.com/gaoyiyuwendianzijiaocai/28876.html

  • 【触龙说赵太后】触龙说赵太后

    《战国策》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发布于:2015-04-18

    详细阅读
  • 勾践灭吴_勾践灭吴 (节选)

    《国语》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克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大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

    发布于:2015-04-18

    详细阅读
  • 预产期计算器|预 言

    何其芳 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 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 我听得清不是林叶和夜风私语, 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 告诉我,用你银铃的歌声告诉我, 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轻的神? 你一定来自那温郁的南方, 告诉我那儿的月色,那儿的日光, 告诉我春风是怎样吹开百花, 燕子是怎样痴恋着绿杨。 我将...

    发布于:2015-04-18

    详细阅读
  • 子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

    发布于:2015-04-18

    详细阅读
  • 死水|死水

    闻一多...

    发布于:2015-04-18

    详细阅读
  • 鸿蒙系统|鸿 门 宴 司马迁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发布于:2015-04-18

    详细阅读
  • 【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论 语》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

    发布于:2015-04-18

    详细阅读
  • 《物种起源》导言原文|《物种起源》导言 达尔文

    我曾以博物学者的资格参加贝格尔号巡洋舰的环球远航②,在南美洲看到的关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现存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回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与这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这样,在五年的时间内,我专心思考这个问题,并且作了一些札记...

    发布于:2015-04-18

    详细阅读
  • 藤王阁序原文_藤王阁序 (唐)王勃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

    发布于:2015-04-18

    详细阅读
  • 死水_死水

    闻一多...

    发布于:2015-04-18

    详细阅读

Copyright @ 2011-2019 教案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站长统计